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现模式研究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村经济199911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冯 雷一、城乡一体化的涵义及我国的实践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本来存在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其涵义大致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以克服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②城乡关系上,既强调乡村服务城市,也强调城市服务农村,使之互为依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④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有一定的社会范围和行政区划,其战略思想和工作方针通常是针对一座城市和它的郊区。
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
城乡一体化不会自然而然形成,也不会在朝夕之间完成,它是一个很长的发展建设过程。
从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来看,各地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4种:1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①商品农业阶段。
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②农村工业化阶段。
其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
③完善基础设施阶段。
其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文明的城市群体,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目前,珠江三角洲拥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2座;10~40万人口的城市6座;2~10万人口的城市24座;建制镇432座,全区每6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
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又探索、总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律化,环境净化美化。
这“十化标准”的实现,将标志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标准。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概念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彼此融合,互为补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基于城乡融合的思想而建立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普遍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过度扩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
因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1. 就近技术转移模式就近技术转移模式是指通过向农村输送城市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以改善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2. 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是指发挥集体经济在城乡一体化中的作用,带领农村劳动者共同发展,形成多种农村产业模式,实现农村经济转型。
3. 城市扶贫搬迁模式城市扶贫搬迁模式是指通过搬迁富余产能到城市,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实现城乡一体化。
4. 地域产业链模式地域产业链模式是指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互利,推动城乡一体化。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1. 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实现城市发挥对周边乡村的辐射作用,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2.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完善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连接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经济一体化提供保障。
3. 发展特色农业、特色乡村旅游等产业通过培育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城乡一体化。
4. 推动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城市和城乡接洽点更加紧密,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的自由化。
五、结语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实践中,要发挥政府、市场等多方面的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城乡一体化,以实现社会共同繁荣和全面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流失,导致了城城之间的差距,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困。
城乡一体化成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经验和思路。
本文将就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的渊源城乡一体化理论起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农村改革试点”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思路。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城乡经济统一市场体制、加快农业技术改造的几个决定》,明确了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198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间资金、物资调剂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城市和农村统一市场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一系列的文件和规划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城乡一体化是指利用城市和农村的各自资源和优势,合理布局发展经济。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是“城市环境优化、农村资源开发、经济地理结构调整、人口聚集控制、资金和信息流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系统集成、人口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等。
由于城乡一体化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模式,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加强协调和统筹,形成全面、协同的发展格局。
三、城乡一体化的实践经验1、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注重城乡要素流动的平衡与协调,并通过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实现了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共同繁荣。
2、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江苏省通过提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加强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广东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广东省通过完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
以上经验表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
它旨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推动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在于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它充分考虑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存性,认为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需要农村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空间;而农村则需要城市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
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实践成果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在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方面,农村地区逐渐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通过农民工进城务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同时,城乡一体化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善,提升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存在问题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其次,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相对滞后,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
同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工权益保护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政策保障。
四、发展对策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集体或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此外,还需要加强城乡规划和协调发展,统筹利用城市和农村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和融合问题成为关键。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条件。
在过去几十年里,成都市以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和经验,在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因此,以成都市为例进行城乡一体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理论探索方面,本文将从国内外学者对于城乡一体化概念与内涵、路径与模式等方面进行综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在综合各种观点基础上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并将其应用于成都市实证研究中。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将通过对成都市城乡发展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揭示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深入分析,总结了成都市在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同时,本文还将通过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评估和对比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在结构清晰方面,本文将按照引言、理论探索、实证研究、建议和结论等部分进行组织。
引言部分将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并提出本文的目标与方法。
理论探索部分将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理论的相关观点与发展路径,并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
实证研究部分将详细介绍成都市城乡发展现状,并进行问题与挑战的深入剖析。
建议部分将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具体可行性强、可操作性高的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将以成都市为例,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将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希望本文能够对推动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一、引言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旨在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
本文将从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三个方面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1.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但农民工转移就业困难。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由于就业机会受限,大量农民工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城市人口剧增且农民工处于较为困难的处境。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城市居民在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3.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投入和稳定供给,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投入有一定的欠缺,暴露出城乡差距较大的情况。
三、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1.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上,农业所占比例过大,而二三产业则发展滞后。
2.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存在障碍。
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3.乡村规划滞后。
许多乡村未完成规划编制,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4.产业优势不明显。
二、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导致整体产业结构不优。
5.城乡发展差距大。
城市聚集了更多的人才、高科技和优质服务,而农村则面临基础设施和人才流失等问题。
6.制度因素。
城乡分割导致的不公平政策和措施,如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等,也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1.资源优化配置: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好重要生态功能区。
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培育乡村产业集群。
加大农村电商和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和创新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距逐渐凸显,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城乡一体化被提出并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旨在探讨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城市与乡村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认为,城市与乡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在中国,此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被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得到了实际操作。
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城市带来了人力资源的丰富、市场需求的扩大以及经济活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这种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
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还关乎着社会公平与民生保障。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可以让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制度性藩篱。
然而,城乡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在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完善,城乡一体化的难度较大。
其次,扩大城市规模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此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需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并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障。
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鼓励与推动城市企业走出城市,投资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政府还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和实现模式的研究论文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和实现模式的研究一、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综述(一)城乡二元分割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1、城乡二元分割的内涵在西方,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 1954 年出版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书中提出二元结构理论,他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
经济发展的中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结构转换。
在刘易斯看来,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的一般特征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落后农村与发达城市并存。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的界限不再明显。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都存在,但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二元结构特别明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化体制所造成的巨大的城乡差别是在建国后搞计划经济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下形成的。
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虽然有其合理性,但这一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不能迅速带来农村人口的城市转移及国家财政与国民收入的增加,其持续推进只能靠国家行政命令,不断从农业剩余中抽取资金为其输血,为此,计划经济体制及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必然的选择。
中国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不仅阻止了城乡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也筑起一堵无形的隔离墙,两种结构中的人在医疗保健、就业等方面享受着不同的待遇,城里人高人一等,农村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农民不能真正享有宪法规定的各种权利,为城市化和工业化默默地做着贡献,却基本被排除在工业化进步成果的享受者之外。
因此,在我国二元社会是指把城市作为一元,把农村作为另一元,通过三项制度(户籍制度、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固定下来,人为地构建城乡分离的社会格局。
二元社会的实质是所有制歧视。
二元社会的最大问题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能整体性地均衡发展,导致了现代化在一个国家中出现了断层,社会经济和社会消费出现断层现象,社会生活也带有明显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 阳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 季刊 )
J URN F G YANG UNI R I Y O AL O UI VE S T
No 2. 01 . 2 0
( 第1 ) 总 8期
S c l cec Q at l) o i i e( u r r aS n ey
On t e Ur a — Rur lI e r to h b n — a ntg a i n The r n t a ii g M o e o y a d IsRe l n z dl
XI G in . U Z AN l g W HANG Ya a n
( cnm cMaae n eat n,G i n nvr t, u agG i o 50 5 C i ) E o o i ngmet pr t u agU i sy G i n uz u5 00 , hn D me y ei y h a
体 化的实现模式 ,创新制度,推进我 国现阶段城 乡一体化建设 ,构建和谐 社会 ,具 有重 大的战略意义。
关 键词 :城 乡一 体 化 ;理论 模 式 ; 实践模 式 ;制度 创 新
中图分 类号 :K 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7 63—63 (0 0 2- 0 6— 6 13 2 1 )0 0 4 0
b ii z d l e n d i C o n y r a z h au a w o t e e o o c a d s ea e eo me t u lo rale t e n a cvl e f .a a n to l l e t e n t r l f l c n m o il v lp n t s e z i i t n e l l a l i n d b a l h
sbet ef t f yt e t n hr oe ii o icl rt i s n i c rf nl mat , eeaz uj i co o s m sl i .T ee r,t s f ri l s a g gic et po0 d s r gnr i cv a r s e s c e o f c t ay t e c i f a n o u y e le
Abt c:h ol f ra rr t rt nita w ovrie ra rua se a o no em dm r sr tT ega o bn— uai e ai t hee vsnub no rl laclbt ejy h oe u- a u ln g o s h l i r ' l h t
( e ea N .8 G nrl o 1 )
城 乡 一体化 理论 与 实现 模 式研 究
肖良武 , 张
( 贵阳学 院经管 系 , 贵州
艳
贵 阳 500 ) 505
摘
要: 乡 城 一体化的 目 标是无论居住在城 市或者农村 ,都能够享 受现 代城 市文明生 活,它既体现 着经济社
会发展 的 自然规律 ,又体现着制度选择的人为 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此 ,深刻把握城 乡一体化 的理论 ,总结并提 炼城 乡一
创新制度, 推进我国现阶段城乡—体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城 乡一体化战略选择 的理论依据
( 社会 分工 理论 一)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强调 , 基于专业化经济的劳动分工产生递增报酬 , 推动生产力水平上升 , 增加制度 供给的收益, 并进而经 由市场这种组织结构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 , 使市场规模扩张, 劳动分工水平达到更 高的均衡。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 专业化生产非常 明朗 , 分工 的边际收益得 以产生, 并取得 了分工经 济① 。过去 , 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交易成本高昂, 阻碍了分工在农业部门的发展 , 造成 了农村
城乡一体化主要是指城市与乡村在经济、 社会、 文化、 生态环境、 空间布局等方面实现整体性的协调发展与 共同繁荣的发展过程, 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目 其 标是无论居住在城市或者农村, 都能够享受现
代城市文明生活。城乡—体化既体现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又体现着制度选择的人为因素。因此, 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 深刻把握城乡一体化的理论, 总结并提炼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模式,
n r w u o h l n d l a a d d a p n t e raii g mo e ft eu b —r r l ne r t n n o ae te s s ms r mo et e c n t c o e e z oh r n u a tg ai ,i n v t y t i o h e ,p o t h o sr t n o t ui f h u b n—r r l n e r t n a d c n t c e h r no s s c ey ra u a tg a i o sr tt amo iu o it . i o n u h Ke r s u a —r r li tgai n h e r t a d e ;p a t a d e ;s se i n v t n y wo d : r n b ua e rt ;t o e c lmo l r ci l mo l y tm n o a o n o i c i
收稿 日期 :00— 4—2 21 0 2
基金项 目: 0 2 1 2 8— 00年贵阳市创新创业资金 资助项 目。 0 作者简介 : 肖良武( 96一 , , 1 6 ) 男 湖南邵阳人 , 贵阳学院经管系教授 , 博士 , 现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 张艳( 9 9 ) 女 , 16 一 , 湖南邵阳人 , 阳学院会 贵 计 师, 从事会计学和农业经济学研究。 ①分工经济是指 : 工产生边际收益 , 分 也产生或增加交易费用 , 若前者大于后者 , 能取得分工经济。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