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空灵意境中的生命诉求
唐诗中的山水意境: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自然与人生的抒发

唐诗中的山水意境: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自然与人生的抒发1. 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唐诗尤为著名。
唐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情感等内容的描绘,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山水意境。
本文将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探讨其中蕴含的自然美和对人生之思考。
2. 王维与《山居秋暝》2.1 简介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描绘而闻名于世。
他一生作品众多,在各类题材中尤以山水之作最为卓越。
2.2 简述《山居秋暝》《山居秋暝》是王维创作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它通过描写作者在山居中秋日黄昏时所感受到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索。
3. 自然美与山水意境3.1 山水景色描写王维以细腻而独特的词句,描绘了秋日黄昏时的山居景色。
他运用自然元素如"夕阳无限好"、"山光忽略西湖路"等,创造出美丽而宁静的山水画面。
3.2 营造雅致情感王维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作者内心感受相结合。
他用"空谷足音哀"、"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一种既舒缓又悲凉的情感体验。
3.3 山水意象与思考王维不仅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通过这些景色反映了人生和社会现实。
他以自然之象提醒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并在对人生莫测性质下进行深刻的思考。
4. 对人生的思索与抒发4.1 寄托乡愁情怀《山居秋暝》中透露出王维对故乡和家庭的思念之情。
他在山水描写中渲染出对乡愁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情感。
4.2 对人生意义的探讨王维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通过伏笔与深思显露出对人生意义以及烦恼之心的思考。
他以"山晚钟声"、"满目山河空念远"等表达方式,使人们深入反思生命和存在。
4.3 自然与心灵的共鸣王维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境界和内心状态的追求。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其深沉的佛理禅境之美而广受中国文人的赞誉。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诠释。
王维以深邃的思考和超越凡尘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花草等元素,传达了佛理禅境的宁静、空灵和超脱。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紫花红两岸绿,半江青,半江红。
”这里的山、水和花草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静谧。
王维在诗中常常运用“物我两忘”的意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佛理禅境的“无我”和超越。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山寺钟鸣昼不息,渔舟唱晚响空中。
”这里的山寺钟声和渔舟的歌声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消除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能够超越私欲和功名利禄的困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与空灵。
王维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来表达佛理禅境的微妙和神秘。
例如他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无限探索,以及佛理禅境中的无垠和超越。
他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引导人们超脱日常的烦恼和纷扰,进入佛理禅境中的宁静和解脱。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融入了对时间的深思和对生命的思考,体现出佛理禅境中的对于生命的平和和超然。
例如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日本春山陌上开,青塔晨钟忽可闻。
”这里的“日本春山”和“青塔晨钟”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王维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平和的境界,使人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淡然和超越。
王维的山水诗中融入了深刻的佛理禅境之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以及融入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幅宁静、超脱和美丽的山水画卷,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佛理禅境中的平和与解脱。
王维十首经典山水诗

王维十首经典山水诗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山水诗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以下是王维十首经典山水诗。
一、《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刻画秋日山居的景色,表现出一种恬静清幽的山水境界。
在诗中,王维通过对“空山”和“明月”、“清泉”等景物的描述,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享受,展现出了王维深厚的“山居诗人”之风貌。
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王维为元二使送行所作,描绘了在渭城滞留时的风雨及早晨的景象。
在表现自然景色的同时,王维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其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短暂的感叹,诗意深远。
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表达了王维对自然景色和生命的独特感悟。
诗中的“人闲”、“夜静”、“月出”、“鸟鸣”等词语,刻画出春山秀美与静谧,在静谧之中又不失生命的活力。
这种生命感和自然景致的结合,形成了王维诗歌的独特质感。
四、《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寻山游迹中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也表现出他对人间景色的感性体察。
在描绘自然景致的同时,王维还运用了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使这首诗显得尤其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思念故乡和友人的佳作。
在自然景致的描绘中,王维将个人情感与生活经验交融,表现了对人间人事的关怀。
通过“茱萸”这一象征性的物件,表达了对乡友之间感情的思念和憧憬,具有深刻的情感含义。
六、《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表现了王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和想法。
王维山水诗空灵意境中的生命诉求

王维山水诗空灵意境中的生命诉求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的山水诗诗境明秀,兴象玲珑,营造出一种融空明之境与宁静之美为一体的空灵境界,对压抑而又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与哲学的阐释,较为成功地彰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王维作品入选不算太多,但其诗文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以其精致的描绘笔法,丰富的文化内涵,高雅的审美情趣,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不容小觑。
王维钟爱文学,精通音乐,擅长绘画,精研佛理。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里,以旷逸恬淡、清新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空灵明秀的独特诗境。
王维仕途沉浮坎坷,饱经磨难,他能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空”与“静”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启悟,从而使个体生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与困厄,完成了超越现实的大建构,走向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我。
一.空明境界中的生命萌动佛教强调有中悟空,幻中解空。
所谓现实世界所有表象皆是幻象,本质终归为空。
空幻观留给王维的艺术观是丰富的,深刻的。
在众多的诗篇中,他甚至以“空”字直接入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出塞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积雨辋川庄作》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秋夜独坐》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酬张少府》实象非象,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探索到事物空幻的本质,并从中形成生命之流,是王维诗歌的一种基调。
以《终南山》为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是一首出色的山水诗,诗人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朝晕夕阴、气象万千的终南诸峰。
赏《山居秋暝》,谈王维思想

赏《山居秋暝》,谈王维思想竹喧归浣女,莲下动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在百花开放的唐苑中,皎皎悦目,风格独具。
而这首《山居秋暝》又是他山水诗中一株出类拔萃的奇葩,它以清新鲜活的优美意境和余味无穷的诗情画意而传颂千古,真正体现了他“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他的这首山水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他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无处不体现着“空”的思想。
诗的首联交代了季节(秋)、时分(入夜)、地点(山村)、天气(雨点),不仅高度概括地点明了题目,而且为全诗景物的描写在时空上、色调上作了一个总的规定。
特别是“空山”二字意味深长:明月初升、山雨初霁的山中秋夜,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新雨荡涤了空中的尘埃、土地的污浊,也洗去了夏秋之交的闷热,使人感到天高气爽,有如世外桃源,万物新鲜,空气清新,景色美好,正是在这清新和宁静中才显得“山空”。
“新雨后”贯穿全篇,给下文所写的景物赋予了清新鲜活的意态,这就不是一般萧索寂寥的秋景了,正显示了王维的个性。
次联写出了恬静优美的意境。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青松如盖。
空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将它的清凉倾泻在松林间,一个“照”活现出了林影婆娑的景象,给人以明静、清幽的感觉,好象连自己的心地也被新雨洗净了一样。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季清洌的山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水声潺潺,象优美的演奏曲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诗人在这儿绘制了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山间月夜图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上句侧重于空中,下句侧重于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地组成了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的画面。
第三联写村民的活动。
竹林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勤劳的浣女洗完衣服披星戴月回村来了;宁静的荷叶丛中,忽然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渔舟轻盈地迎着月光,划破了荷塘的宁静。
王维山水诗的心灵境界.kdh

自然选择, 而且也是“诗” “禅”相通的内在要求。古人说 “ 说 禅 作 诗 , 本 无 差 别 ”、 “ 诗 禅
一 味 ”, 表 明 二 者 有 相 通 之 处 。 一是皆重直观: 作诗是感性审美 活动, 这与佛性直悟式禅观相 通 , 二 者 故 能 “ 因 景 生 情 ”、 “ 由 情 及 理 ”, 甚 至 “ 超 然 物 外 ”。 二是皆好摹写自然: 诗人常在观 照自然时得到的心灵启悟往往靠 意象本身“曲达”而不直言, 正 如禅宗眼中的自然景物是“青青 翠竹, 总是法身; 郁郁黄花, 无 非波若”( 慧海禅师) , 大自然 的美同时启发了诗心与禅心。 三是皆主妙语: “诗”“禅”皆 具“非言语所能言传”之妙: “禅道唯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 严 羽 《 沧 浪 诗 话 》) , 故 禅 语 诗 语多隐喻、暗示和象征。四是皆 尚 传 神 : 禅 宗 讲 究 “ 不 立 文 字 ”, 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不 著一字, 尽得风流”之语, 谓言 语有尽而意蕴无穷, 寻求“味外 之味”乃二者共性。
王维山水诗歌寓有某种禅 意, 但并不一片死寂、了无生 趣, 它们不仅“描绘了山水自然
之美, 而且还融进了诗人高于自 然 的 理 想 美 ”, 因 而 诗 境 中 往 往 流露出盎然生趣, 传达出愉悦闲 适 的 情 绪 。 如 《 木 兰 柴 》: “ 秋 山敛余照, 飞鸟逐前侣。彩翠时 分 明 , 夕 岚 无 处 所 。” 秋 山 敛 起 夕阳的余晖, 晚归的飞鸟连翩相 逐而来, 满山秋叶在霞光中闪现 出斑斓色彩, 渐与云气融成无边 暮岚。在这绚烂明丽的秋山夕照 中, 山岚流动, 彩翠明灭, 美不 胜 收 ; 大 自 然 “ 随 缘 任 性 ”, 而 又洋溢着无穷生命活力, 一扫悲 秋伤晚的感伤情绪。与《木兰 柴》一样, 《山居秋暝》也是一 首意境幽美空灵而又极富生趣的 名作。“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 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 春 芳 歇 , 王 孙 自 可 留 。” 新 雨 涤 去山中尘埃而愈益清明, 尘俗烦 扰洗尽心境方显澄净广阔。如此 空山, 皓月当空, 青松如盖, 山 泉流泻, 浣女归来, 莲影摇曳, 渔舟轻盈。这里的秋山明月自 照, 清泉自流, 花自荣, 草自 枯, 人也自来自去, 这里的一切 显得自然而然、生气蓬勃, 无疑 是诗人的理想栖所。因而, “‘ 空 山 ’ 又 何 尝 不 是 右 丞 心 中 的 ‘桃源’? ”。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

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王维(701年-761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诗人。
他的山水诗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而成为唐代文学的精华之一、王维的山水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文字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传达出对自然之美、人生之哲理和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追求。
首先,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笔法。
王维尤其擅长以一种淡泊、超脱的情调来表现山水景色。
他的诗歌用词简练,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自然的景色。
他善于通过探索景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示出景物本身的美丽和自然界的神秘。
例如,在《相思》一诗中,他用“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来描绘樱花的美丽,以及樱花的生命力和脆弱性。
这种细腻而凝重的描绘方式,使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山水的壮丽,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其次,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超越时空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王维善于运用山水景色来表达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没有具体的时代背景,而是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表达了人对于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在《登鹳雀楼》一诗中,他以博物馆的展品为引子,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但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对于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这种超越时空的思考,让人们从现实中解脱出来,感受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审美的享受。
最后,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在于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王维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共生共荣的场景。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对于和平、宁静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在《山居秋暝》一诗中,他以山居的宁静为背景,表达了远离尘嚣的愿望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展示了人们的柔情和充实,也回应了现代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活质量的追求。
总而言之,王维山水诗的美学意蕴体现在他独特的视角和笔法、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情感、思考的表达,传递了对自然之美、人生之哲理和人与自然之和谐的追求。
王维诗歌的山水意境描写

王维诗歌的山水意境描写引言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山水意境描写而闻名于世。
王维的诗歌融合了自然景色的美感和哲学思考的深度,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介绍王维诗歌的山水意境描写,分析其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手法,以及对读者情感的引导和思考。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而广受赞赏。
他善于运用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式,通过感官的细腻表达创造出生动的意象。
他描绘的山水景观常常给人一种宁静、悠远和恬淡的感觉。
静态的描写方式王维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静态的描写方式,传达出深沉的哲学思考。
恬静的湖泊“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轻轻一片新来雪,点点不散苏明蕊。
”(《山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湖泊景色。
绿杨、红杏和明蕊等细节,展示出春天的气息。
这个场景给人一种安静和宁和的感觉,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静立的山川“清猿啼岸柳,青鸟舞花梢。
日暮聊为宿,松树低西韶。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象,展示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猿鸟的活动和日落的时刻,使整个山川静立在时光中。
这种静谧的氛围充满了寂静和宁静,使人心生安详。
动态的描写方式王维的诗歌中也不乏动态的描写方式,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生动。
汹涌的瀑布“水泻洞庭碧,云横破镜峰。
”(《秋登兰山寄张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瀑布景色。
水从高山奔流而下,声势汹涌,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云雾横在瀑布并撞破了山峰的倒影,创造了一种奇幻的景象。
这种动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活力。
流淌的江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花虽销溶泽,犹有枝间鸟。
”(《秋登宜春台寄台中苏使君》)这首诗以流动的形象表达了江河的景观。
诗中的明月借喻江河上的倒影,给人一种宽广而深沉的感觉。
林中的鸟儿也衬托出江河的流动,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诗歌的情感引导和思考王维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情感的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山水诗空灵意境中的生命诉求
王维的山水诗诗境明秀,兴象玲珑,营造出一种融空明之境与宁静之美为一体的空灵境界,对压抑而又无奈的生命作了美学与哲学的阐释,较为成功地彰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王维作品入选不算太多,但其诗文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以其精致的描绘笔法,丰富的文化内涵,高雅的审美情趣,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不容小觑。
王维钟爱文学,精通音乐,擅长绘画,精研佛理。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里,以旷逸恬淡、清新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空灵明秀的独特诗境。
王维仕途沉浮坎坷,饱经磨难,他能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空”与“静”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启悟,从而使个体生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与困厄,完成了超越现实的大建构,走向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我。
一.空明境界中的生命萌动
佛教强调有中悟空,幻中解空。
所谓现实世界所有表象皆是幻象,本质终归为空。
空幻观留给王维的艺术观是丰富的,深刻的。
在众多的诗篇中,他甚至以“空”字直接入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出塞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积雨辋川庄作》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秋夜独坐》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酬张少府》
实象非象,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探索到事物空幻的本质,并从中形成生命之流,是王维诗歌的一种基调。
以《终南山》为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
问樵夫。
”这是一首出色的山水诗,诗人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朝晕夕阴、气象万千的终南诸峰。
首联先从地理形势说起,夸张地写出了钟南山的形长势壮。
“近天都”“到海隅”极言终南山的磅礴气势,勾勒出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
在这寥廓的空间里山势跌宕拓展,从象内延伸到象外,犹如一股无形的生命之流,绵延千里。
紧接着,作者描绘如此广廓的空间里那似是而非、瞬间幻变的风云。
回首是云,前瞻是雾;乍看似有,驻足却无。
通过白云、青霭的飘渺轻盈表现出生命气韵的生动,并以云雾之高远洁净来寄托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即使日出之后云雾消散,终南山恢复其本来面目,那本来面目依然是变换万端,捉摸不定。
这就使得这山多了一份空灵,添了一份含蓄。
由此推之,在这广袤的时空里,来去匆匆的过程永远没有终极的意义。
如此来看,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
尾联以问宿作结,仍与山的高大关联。
既写出了山的雄浑,亦写出了山的变化,更有人物的活动。
在这里,诗人完成了无形的生命气韵向有形的生命实体的回归。
诗歌就此戛然而止,生命重又遁入无形之中。
至此,诗人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生命延伸,达到了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并使得诗人的主体性在追求永恒的本体价值存在的同时,在空明、飘动、清静、恬淡的境界中,获得了充分的阐释与萌发。
二.静谧意象中的生命永恒
王维早年究心佛理,受到北禅宗影响,晚年又接近南禅宗,这使他个人内心进入一种自我冥合的无我之境。
他喜欢独坐时感悟,将禅的静空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反映出一种清幽的禅趣。
他更善于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于物外,达到心境的静谧。
“静”构成了王维诗歌意境的另一个重要意念,它也是佛家的一个特定范畴。
佛教以“寂”作为真理的本体,在瞬间领悟永恒的虚空,用静寂之心去观照万物静寂的本质。
由是观之,王维最后的精神归宿是透过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万象常新,领悟到其本质的最终的静寂。
王维《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描述了月夜鸟鸣春涧的幽美境界,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
能体验到桂花的飘落,这是怎样的一种静!无言的月出惊醒沉睡的山鸟,一个“惊”字,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喧!然而,禅的本质终究是指向静谧的,诗人无论怎样渲染
动态声响,却始终追寻空寂的境界。
正如释慧皎在《高僧传》中所说:“禅世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
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
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
”这一思维方式,以“妙万物”为内核,以“寂”为基本途径。
其基本特征在于缘法察境,唯寂乃明,犹如渊池鱼石,心澄而悟,则可凝照一切,妙观万物。
无论是桂花飘落,鸟鸣声声,都只在瞬间。
瞬间过后,便归于永恒的静灭。
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
静谧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
王维的作品常常选择大自然中最能表现宁静清旷的景物作为素材,诸如明月、白云、幽谷、苍松、大漠孤烟、远山野水、荒村古寺等等。
看起来一切都是动的,但他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
在动中体验极静,在实景中获得虚境,在纷繁的表象中获得本体,在本体中合而为一,从而在瞬间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生命的永恒。
自然界之花开花落,鸟鸣深涧,雨绿月明,然而就是在这对自然的片刻顿悟中,让人感受到的却是那不朽的生命存在,从人事转向自然,再从自然转向空寂,从而获得一种彻底的精神解脱。
三.冲淡情趣中的生命勃发
禅悟是非理智的直觉体验,没有情绪的冲动,追求的是一种绝不激动、平静淡泊的心境。
在这种非理智的直觉体验中,将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七情六欲引向空无的永恒,化为心灵深处的对物欲情感的淡泊。
因此,“空”和“静”的静默观照,必然带来真正的审美趣味的平淡,从而形成特别冲淡的韵味,并在这种冲淡的纯审美的情趣中凸显人的主体性。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在某种高峰体验中,人与世界相同一而无特定的情感。
”王维诗歌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无特定情感的最高体验,在这体验中却又暗含了诗人积极的主体价值诉求。
以《终南别业》为例:“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返期。
”这是一首描绘诗境的诗,也是描绘人生的诗,更是充满禅机妙悟的诗。
写景,叙情,皆似信手拈来,好不著力,可谓平淡自然之至。
它所展现的正是冲和淡雅,清新自然的诗风。
在无心无念之中,似乎接近
了佛性的神秘本质,若要真正去把握领会它时,却反面不见其踪迹。
这就是王维诗歌的冲淡美:极淡雅的情感,极平和的心静,极自然的思虑。
然而这种“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淡而浓,淡而远。
既是艺术纯熟的表现,又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诗的形象近在眼前,真实可感,而诗境全在言外,余味无穷,不至于意尽句中。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前者正是将有形生命幻化为无形生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心入于境,心灵与自然合为一体,个体生命于自然之中得以停歇,心似乎消失,只有大自然的美丽绚烂,如诗如画。
后者则是生命之流的延宕超越,也就是“超然心悟”“象外之象”,纷繁流逝的自然风景,展示的却是永恒不朽的生命存在。
诗人就是在这充满着丰富情感而又没有任何情感的本体诗歌中,完成了主体价值诉求和个体生命的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