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中思想境界的文献综述
王维山水诗总结了什么思想

王维山水诗总结了什么思想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山水诗融合了儒家的人文关怀、道家的自然观念以及佛家的禅意,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
以下是王维山水诗思想的总结,写1000字。
首先,王维山水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深刻关注和真挚热爱。
在他的山水诗中,洋溢着对山水景色的描摹和赞美,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和钦佩之情。
在《送别》一诗中,王维写道:“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但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
其次,王维山水诗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抱负和追求。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而不是追逐外物的浮华和虚妄。
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王维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雄壮的笔墨描绘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对追求卓越的渴望。
第三,王维山水诗展示了他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而不是互相征服和剥削。
王维在《游子吟》一诗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的宁静和恬淡,透露出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和满足。
第四,王维山水诗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索。
他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短暂性的认识,并寻求超脱和解脱的道路。
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中,王维写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骤。
卢家少妇破绽多,梅蕊香闲独不开。
近来怜取眼前事,料得年年花相似。
”这首诗以动人的诗句勾勒出战乱中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脆弱和尘世间种种纷扰的反思。
最后,王维山水诗反映了他对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追求。
他通过细腻的笔墨和丰富的意象,创造了独特的山水诗风格,将艺术与自然相融合,使诗歌达到了一种境界和意蕴。
他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表现了自然之美,传达了对自然之道的赞美。
总的来说,王维山水诗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追求。
王维山水诗的境界

王维山水诗的境界王维山水诗的境界导语:王维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他的一生,亦官,亦隐,亦禅。
而当他分别以宦者、隐士、居士这三种身份阅世时均别有收获,其笔下的山水亦随其审美心态的不同而呈现出三重境界――宦者的悲慨、隐者的超逸、居士的禅寂。
多元的人生导致了其诗作中多重的审美境界,从而使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
一、亦官亦隐亦禅的人生路王维登第之早,唐代罕见,开元九年(721年)他擢进士第,年仅21岁,这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当时轰动朝野,他历任右拾遗、给事中等清贵要职,官终尚书右丞,官爵之尊,在盛唐诗人少有。
他曾经如此概括自己一生的变化:“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赠从弟司库员外》)“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终南别业》)“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酬张少府》)他年轻时有青春的冲动与报国的赤诚,但是,随着贤相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排挤出京,权奸当道,政治日趋黑暗腐败,仕途上的连受挫折,导致了王维因对官场的失望而怨怅而厌恶,建功树勋之心逐渐淡化,而归隐求佛之念日益强烈。
之所以未能彻底归隐,在于传统的儒家教育,特别是修齐治平的正统观念对他的影响,社会责任感使他难以遽下决心,彻底遁向山林,所以他选择的是在家奉佛的居士修禅方式,以求社会责任与个人涅磐之间的矛盾调谐,由外求功利的动态人生演化为内向禅隐的静态人生,铺就一条亦官亦禅亦隐的人生路。
二、官宦的山水境界――悲慨王维仕官四十年,又久为京官,阅尽政坛苍狗白云,形成了他对官宦人生的独特感受,慨而言之,可谓一幻二悲三无奈,每当他置身于官场的交际应酬中,每当他以官员的心性审美论世时,这种心态就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笔端,形成了特具悲慨美的官宦山水境界。
“悲慨”在司空图《诗品》中得到精雅的阐述:“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苦为雄才。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这是看透人生与社会后的凄切,这是壮志难酬的哀苦,这是雄才壮士痛悼世道日非的悲恨,故而既悲凉又慷慨,甚具情感力度。
王维诗歌的山水意境描写

王维诗歌的山水意境描写引言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山水意境描写而闻名于世。
王维的诗歌融合了自然景色的美感和哲学思考的深度,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介绍王维诗歌的山水意境描写,分析其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手法,以及对读者情感的引导和思考。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而广受赞赏。
他善于运用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式,通过感官的细腻表达创造出生动的意象。
他描绘的山水景观常常给人一种宁静、悠远和恬淡的感觉。
静态的描写方式王维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静态的描写方式,传达出深沉的哲学思考。
恬静的湖泊“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轻轻一片新来雪,点点不散苏明蕊。
”(《山中》)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湖泊景色。
绿杨、红杏和明蕊等细节,展示出春天的气息。
这个场景给人一种安静和宁和的感觉,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静立的山川“清猿啼岸柳,青鸟舞花梢。
日暮聊为宿,松树低西韶。
”(《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的景象,展示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猿鸟的活动和日落的时刻,使整个山川静立在时光中。
这种静谧的氛围充满了寂静和宁静,使人心生安详。
动态的描写方式王维的诗歌中也不乏动态的描写方式,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生动。
汹涌的瀑布“水泻洞庭碧,云横破镜峰。
”(《秋登兰山寄张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瀑布景色。
水从高山奔流而下,声势汹涌,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云雾横在瀑布并撞破了山峰的倒影,创造了一种奇幻的景象。
这种动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活力。
流淌的江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花虽销溶泽,犹有枝间鸟。
”(《秋登宜春台寄台中苏使君》)这首诗以流动的形象表达了江河的景观。
诗中的明月借喻江河上的倒影,给人一种宽广而深沉的感觉。
林中的鸟儿也衬托出江河的流动,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诗歌的情感引导和思考王维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情感的引导。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原创论文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摘要:王维19岁取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作为一个诗人,他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空灵幽邈,耐人寻味。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和诗境的美妙意向,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正文:王维是盛唐时代杰出诗人,留下来的诗作有400多篇首。
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本论文讨论的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其语言特色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两期。
前期所作的山水诗不多,大部分作于中年之后。
前后期诗作的思想内容呈现显著不同。
王维早年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壮丽的河山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
如《华岳》:“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白日为之寒,森沈华阴城.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两峙岳,雄雄镇秦京。
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人祗望车久,何独禅云亭。
”诗人用神来之笔,写华岳与天相接的雄伟气势,又以河神巨星描写华山峻峭五峰的形成,充满了奇妙的想象。
体现了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风貌和诗人青年时期的远大志向。
王维后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此时的山水诗,则多描绘山石草木溪流,百姓的生活,同时间接表达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倦。
如《渭川田家》中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在这一背景下,牛羊徐徐村归,老人拄着拐杖,正站在柴门外迎候放牧归来的孙子……是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2.王维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敏锐,十分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音和动静,用细腻的文字写出自己细致深刻的感觉。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无天雨,空翠湿人衣。
禅心与道味的交融——王维山水诗论说

交融的审美追求:自然之美
王维早年多才多艺,工书善画,风神朗逸,深为权贵眷 重。后仕途受阻,遂选择了半官半隐的生活,虽然没有出家 为僧,但是淡泊名利,远离尘世,逃避纷争,以禅诵为事。 据《旧唐书》记载:“(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得宋 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 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61可 见王维晚年生活以吃斋奉佛为中心,以禅宗精神对抗世俗黑 暗,湖光山色成了他失意灵魂的栖息地。 道教思想亦为王维思想注入了自然色彩。庄子的“逍 遥”、“齐物”等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与人生理念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庄子・齐物论》云:“夫天地者,古之所大 也,而黄帝尧舜所共美也”: 《庄子・知北游》云:“天地 有大美而不言”等。庄子认为“大美”即是自然之美,并从 人生意义的高度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自然无为的本性与人 生的意义是相通的。只有以一种顺应道的态度去体察人生, 才能体悟和实现个体的自由存在,这种生存美学在王维诗歌 中就演绎为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地交融。 中国古代美学惯于把审美与人生哲学密切联系,视审美 为一种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倡导由审美追求进入人生境界 的建构。这种自然审美意识深深地积淀在传统知识分子的文 化心理结构之中,以山水诗的形式突出地表现出来。诚然, 不是所有描写山水的诗都是山水诗。“我们称某一首诗为山 水诗,是因为山水解脱其衬托的次要的作用而成为诗中美学 的主位对象,本样自存。”口1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 诗的典范,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他发现了自然山水之美,把 自然界视为主要审美对象,更为重要直接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所以,在王维笔下,对自然 山水的审美追求达到了极致。如名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El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 “秋雨”、“明月”、 “清泉”、“竹 林”、“莲塘”,组成了一副空灵生动的画轴,历历在目。 令人恍若身处其中,看到了浣纱女子、打渔男子的归家情 景。颇有意味的是这里的浣纱女子与打渔男子并不是自然的 改造者,他们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他们在竹林喧闹,在莲 塘划船,与自然相得益彰。这正是王维的审美理想与人生 理想: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末尾“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点明了随缘自娱的心态。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论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作者:田莉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2期王维作为盛唐山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其语言的高度清新洗炼,诗歌意境的空灵、深远,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意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巧妙将诗作与美景融为一体,深具禅意。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作品中品味这种独特意境。
一、追溯山水诗的渊源回顾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先秦时代,汉末建安时期,魏晋以后,盛唐时代几个重要发展时期。
先秦时代的诗歌,如《诗经》和《楚辞》中,有些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兼葭》)。
这里,诗人对山水景物的描写,目的並不是为了表現山水景物本身的美,而是利用山水景物的描寫,來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内容。
正如《尚书·尧典》中所言“诗言志”、《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可免也”,这些议论都表达了中国古代对诗歌的功能的解读。
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山水诗中,自然景物处于诗歌内容的从属地位,未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
直到汉末建安时期,中国诗歌史上才出现了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即曹操所写的四言诗《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魏晋以后,由于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士大夫们希企隐逸,寄情山水以远祸,山水诗开始兴起,产生了第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
谢诗语言富丽精工,喜雕琢,追求形似。
盛唐时代,政治、经济的全面繁荣,安定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众多优秀的杰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的山水诗派,极大地丰富发展了田园山水诗的诗歌内容。
与孟浩然相比,王维的山水诗歌独具一格,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开创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在创造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上,在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细致品味上,在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上,都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
《王维的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

王维的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引言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诗仙”。
他以其独特的山水诗韵和深刻的哲思意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重点探讨王维的山水诗及其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情感表达、与人生哲理等方面。
一、山水诗韵在王维的作品中,山水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题材。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描绘了大自然中壮美而宁静的景色,传达出一种超越现实世界、追求心灵寄托与超凡境界的情感。
1. 山水之美王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赐予人们无限美妙之处。
他通过深入观察大自然中各个元素之间微妙而和谐的关系,将这种美妙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登鹳雀楼》中描绘了壮阔的山河景色,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之美。
2. 情感表达王维的山水诗并不单纯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景色传递出一种富有情感和哲思的意蕴。
他往往以一种淡雅、含蓄的方式将内心世界与外在景物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层次的情感。
在《送别》中,王维通过描述离别时黯然神伤、留连不舍等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并引发共鸣。
二、哲思意蕴除了山水诗韵外,王维还以其深邃而富有哲理的作品而闻名。
他常通过描绘自然现象和人生百态等来探讨生命与宇宙、人性与道德等哲学问题。
1. 生死哲思王维在某些作品中注重探讨生死问题。
他认为人生短暂,须面对无法回避的死亡。
然而,他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死,将其视为一种自然循环的现象。
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描绘了漫长的旅途和最终返回故乡的场景,通过表达对生死无常的思考,呈现出一种宽广而深邃的哲学观点。
2. 人生哲理王维在诗中抒发了对人类存在与生活方式的思考。
他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平静与超脱是人生最高境界。
例如,《竹里馆》中以竹子作为意象,表达出追求清雅、自然纯粹的境界,强调个体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
结论通过对王维山水诗韵和哲思意蕴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且深刻的艺术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综述09级1班李晶 2009012699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意味而被誉为“诗佛”。
但是由于唐代采取思想兼容的态度,在思想领域里则是儒、释、道并存。
王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下,他的诗歌中又隐现着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王维佛教老庄思想儒家思想王维是思维创作受到佛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好友苑咸曾评价其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大多数学者从佛教角度研究王维,但同时也有人从儒、道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王维的精神世界。
因此学界关于王维山水诗中的思想有很多论著。
本文是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理论成果和看法做一些总结,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选择其中20篇综述如下: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
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
”①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
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
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
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
”②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
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
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
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
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
作者不随前人踪迹,大胆质疑“禅诗”的正确性。
使我们必须在“王维禅化”这一观点上做出省察。
③刘军(2008)通过《佛教与隐逸——王维诗歌浅论》中解读了佛教与诗歌的合流和王维与生俱来的隐逸理想佛家的信仰。
作者认为王维是“把入世法和出世法连接了起来——亦官亦隐”,他的为官是以亲情为重,以“官隐而隐,以居士奉佛”。
作者还总结了隐逸诗歌的变化:世界的由狭窄而宽广,画面由单一而多样;诗歌中隐逸思想的加入,自然环境和心境的冲淡;佛教意象以及“空”、“静”的艺术境界。
平淡、自我消解、灵性的隐现是其与以前隐逸诗歌的不同点。
另外,“隐逸诗出了空明超逸一面外也有沉重深厚的一面:哀伤与解悟”。
王维是大唐的清音,宣示对于人世的超越。
④作者从隐逸的角度出发解读王维的思想和诗歌,但是我不认可“王维隐逸的理想是天生的”这一说法,因为少年时的王维同样朝气蓬勃的且有很多进取诗歌。
但是文章关于佛教思想对王维的影响分析很透彻。
孙楠、王茹君(2009)在《空观不空》中从王维佛教思想的来源、山水诗的禅味、生命意识三方面进行分析,着重论述了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味和生命意识。
作者总结了诗中的禅味:一是悠远静谧、物我冥合的空灵之境。
代表作是《鹿柴》《鸟鸣涧》;二是无执无滞、随遇而安的自在之境,这是禅宗与老庄思想结合的结果。
代表作《终南别业》。
同时他们认为王维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诗歌所真正追求的思想与禅宗思想是相悖的,并对其生命意识的形成从儒释道三方面做了阐述,总结出生命意识的表现即:诗人择取的物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选择的色彩在青白的基色之外也有极具表现性的色彩;诗人在空寂后隐藏着对现实的忧愤和不能忘怀于世的感情。
最后作者总结到“禅宗只成为他表现艺术的一种方式,他骨子里实则依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
⑤我认可作者的观点,从他的《辛夷坞》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更何况是人世。
杨晓慧(2010)在《试论佛禅思想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积极影响》一文中,总结了佛禅对王维山水诗创作的贡献。
首先,培养了诗人一种安详的心境。
作者通过分析其早期和安史之乱后的作品少有山水诗得出:山水诗创作多于天宝年间是其无心仕进、流连山水,加上受佛学影响形成宁静和平的心境的结果。
这种心境使他专注于感悟自然,因而对景物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同时使他神思飞越,写出诗境或听觉上都超越常理的诗。
其次,开启了山水诗寓有禅意的新境界。
作者认为禅意表现在追求空淡、静寂、绝俗的境界,这是王维诗禅意的根本所在。
再次,山水诗总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亲近自然的意趣和“随缘任运”的思想,《终南别业》是最具此特点的作品。
⑥此篇文章中作者认为对禅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应坐实,因此没有论述。
我认为作者可以说出自己的见解,毕竟禅意是王维佛家思想的核心所在。
代军诗(2008)在《王维诗歌的禅理意趣探究》中对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进行了自己的理解:“一是,诗中流露出的人生哲理,体现出禅宗认为的生灭无常,万物在生生灭灭,无穷无尽之中;二是,表现在追求空与寂的境界。
代表作是《竹里馆》。
同时诗人通过动静结合,以动态衬托静态流露出禅趣。
王维所追求的“空寂”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生机,是内心与外物和谐统一的超脱;三是,禅意内容多为一种无我境界。
诗人多以无待、忘我、互静、超然物外入诗。
”这些禅理意趣给予读者启发或心灵上的洗礼。
⑦此文作者不同于上文,对禅意给出了解释。
关于禅意的解释,许革晨(2008)在《王维诗歌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多样化诗风评述》中也指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追求寂静清幽的意境。
还表现为无我之境。
同时也常常流露出随意去留,但求适意的理念。
⑧张丽娟(2010)研究了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的主要特征。
她认为佛教思想主要表现在禅悟性方面并且其更倾向于南禅的顿悟。
禅悟还体现在他全力奉行佛教的“空”。
其次,佛教思想也体现在圆融性上,即以佛教思想为主线,也渗透着儒家、道家精神,三家精神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圆融一体。
再次,佛教思想表现为生活性,呈现出居士佛教的特点。
有很多作品都是对佛教生活的写照。
第四,地域性。
佛教思想与长安及终南山有密切关系。
长安城是多发之地与见证之地,而辋川为隐居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滋养。
第五,审美性。
王维对佛教的理解以及由此理解呈现出来的佛教实践均具有审美意义。
①此外,孙金荣(2010)的《再论王维的禅宗思想及其诗歌的禅宗意象》中也指出王维诗歌“空”“静”的特点皆因禅宗。
同时他也认为王维并不是一个彻底的佛教徒,因其还对社会政治有所关注。
⑨总之,王维山水诗的佛禅被多数学者认可。
佛家对王维影响很大,从他诸多山水诗意境中就可窥探。
但是,王维并不是纯粹的佛教徒,他也是俗世中人,有家有责任。
他不可能和真正的佛家弟子一样万事皆空。
综上所述,我认可孙楠、王茹君的观点。
二、道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老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唐代“三教并重”的文化背景使得道家蕴涵的人生价值理想、丰厚的人文精神以及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影响了王维的山水诗。
张华(2008)在《“诗佛”王维诗歌中的老庄思想探微》中写道:“王维思想中真正的佛教信仰是居次要地位的,对其思想影响最大的是道家。
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一方面采取儒家倡导的入世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道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
道家思想是王维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道论’为依据,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竹里馆》是很好的代表。
诗歌以“超以象外的特征体现了《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王维摆脱物欲的束缚,返还心与道合的先天境地,这是庄子的‘心高’”。
庄子哲学中的“无己、无功、无名、外物、外天下、外生死”的精神体现在王维身上就是对庸俗主义、现实世界、物质局限的超越。
另外,作者指出王维亦官亦隐包含着庄子“无用之用”的生命境界,把“道”视为心灵境界。
⑩作者用道家的诸多思想与王维诗歌中的思想相联系,运用山水诗进行解读,分析很有力度。
赖爱清(2010)在《从“归心”看王维诗歌的本真之美》中从三方面对王维道家思想进行探究。
首先是本真的审美主体。
王维和他的朋友都是“天机清妙者”,就是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归心之境。
本真也是顺其自然,无所凭依。
王维山水诗的表现题材也是如此。
本真的人还要求真纯率性。
其次是忘我的观照过程。
王维的诗歌是内在生命与自然高度默契而生成的无为状态,是虚静后表里澄澈的最高境界。
山水诗中对大自然的生命观照不仅停留于对山水景物的摹写,也是对宇宙生命的感悟。
作者例举《归辋川作》说明了审美主体将自己的心境和山水完全融合。
再次是“归心”的自由境界。
“归心”使得王维的诗作散发着独特魅力。
归心的自由境界体现在自然生意上。
诗人通过主观体验使诗中的物象成为自己心象的寄托。
最后,作者总结到: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催生了“韵味说”,美学也转向了对“取境”的追求。
从此,意境和境界成为诗学评判的标准。
⑪作者运用美学理论对王维的老庄思想进行解释,并且最终把诗人的审美归结于“归心”之境。
孙明材(2004)在《道家思想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新探》中,总结了三方面影响。
第一,营建了适宜的创作心境。
涤除一切私心杂念后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虚静状态是诗人最佳的写作状态。
这正是道家给予王维的。
第二,促成了两种范性的审美思维。
道家思想成就了王维一个既能写“有我之境”又能写“无我之境”的豪杰之士。
首先,以我观物受老子理想化色彩的社会政治思想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君主、臣子的理想化和对农民形象、农村景象的理想化。
其次,以物观物的“以明”观照方式。
王维吸收庄子的齐物思想,观照大自然,使其得以创作出大量山水诗。
另外,道教神仙思想也影响了其诗歌。
但这与山水诗无甚关联。
⑫作者以清晰的脉络解释了道家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但是对其贡献最大的山水诗缺乏详细论述。
武军(2006)在《试论王维自然诗中的生态智慧》中以现代人的生态理念解读道家对王维的影响。
作者指出,“道教的生态观主要表现为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物同源是道教生态观的重要思想,强调人和自然是统一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