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维山水诗的意境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古人认为,有了情与景的交融,读者才可能在实境(景)的诱导下开拓出一个更为丰富、广泛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个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与扩大;另一方面,是读者伴随着对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读者由此获得一种“不尽之意” 和“味外之旨趣”。
而抒情艺术作品的理想状态正是要创造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境。
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作,不仅仅善于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状貌做细致描摹、刻画,使自然之景显得生动具体,实现其“如画”的可感境界;他还更擅长在这些“如画”的`山水自然形象上承赋一种别样的意蕴,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哲理――即禅宗的色空观念。
历史上以佛禅为内容的诗歌并不少,唐代佛风炽盛,此类诗作更多。
与唐代其它谈禅说教诗作有所不同的是,王维那些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造来描绘自然的独特形象这一特殊手段,把佛教禅宗的那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景的感性形式之中,他总是能巧妙地借助山水自然之物的外在形象和生动具体的灵动画面,表露诗人自己独到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
王维生活在佛风炙热的盛唐时期,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他对佛禅是越老越执着。
佛教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王维的生活情趣和政治态度,使他与社会似远非远,与政治若即若离;而且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在诗歌创作的意趣上,他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佛禅义理融入作品中,以佛禅视角审视自然。
因此,王维的山水诗歌总是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佛禅色彩,在散发着浓郁自然空寂意识的同时,又洋溢着物我相容、物我两忘的无言大美境界。
王维山水诗歌的无限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深邃的意境。
在选景方面,他似乎刻意又随意,能朴素而自然地为情造景。
自然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他惯于捕捉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自然之景,并巧妙而自然地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与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借助自然美之形象来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从而把佛学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
王维山水诗感想

王维山水诗感想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山水诗具有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美。
这表现在他对语言、意象、色彩、音响的细致锤炼上。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山水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属文赋诗。
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绘画、书法、音乐,无所不通。
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他的山水诗常常通过自然的光、色、声、形、质等构成的具体可感性形式,结合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境遇、知识水平、审美修养进行艺术的审美创造,含蓄地表现自然清静、秀丽的本色,令人洗心涤虑,返朴归真,摆脱尘世的羁绊,,炼就一种淡泊、真淳、随缘自适的疏野意趣。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以外,鲜有堪与比并的。
他的山水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
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
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
本文从语言、意象、色彩、音响四个角度来剖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
一、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歌最表层的意象。
王维在语言上追求明净淡雅,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不作惊人语,不出吞云吐月之言。
他讲究自然与真切,注意语言的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自由、自在和自觉。
如《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
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解析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以其深邃的山水诗而闻名。
王维的山水诗创作特点独特而有影响力,本篇将对他的创作特点进行详细解析。
1. 深邃的意境描写王维的山水诗注重表现深邃、丰富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具象景物来表现抽象情感,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来营造出独特而隽永的意境。
例如在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简洁明快却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高楼之巅,俯瞰着壮丽壮阔的大自然景观。
2. 蕴含哲理思考王维在山水诗中常常融入对人生、自然以及宇宙等伟大命题的思考。
他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和感悟,展示了对生命和人性问题的深度思考。
这种哲理思考赋予了他的诗歌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在他的《终南别业》一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样凄凉而寂静的描写,隐喻出王维对人生虚无与存在的思考。
3.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王维的山水诗常常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景物之间的巨大反差,从而达到与实际相符合却又超越实际的效果。
他通过这种对比,以更鲜明生动之姿表现出山水背后所包含的世界、人情和社会等多重意义。
例如在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明年春去也,千里不留行”这样短暂而残酷的表述,呼应了战乱岁月中无数离散人士悲剧命运。
4. 细腻温情之美尽管王维常以客观视角创作山水诗,但其中透露着浓厚地温情。
他注重展现自然万物间微妙而真挚地联系,在描写中体现出对自然界万物赋予灵魂和感情的观察力。
这种细腻温情之美使他的诗更具亲和力,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在他的《送别》一诗中,“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疆”这样对自己过去人世中纷扰琐碎与现在超脱自由的抒发,流淌着一种深沉而温情的力量。
5. 推崇自然与兼容并蓄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推崇自然、注重个人心灵修养的精神。
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又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展示了其诗歌创作上开阔和包容态度。
王维倡导“返璞归真”的境界,代表着中国美学思想对山水艺术的一种追求。
谈王维的诗的意境美

谈王维的诗的意境美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也称王右丞。
他以一种恬淡闲适、宁静忘我的心态来感应世间万物,所以他的山水诗中不乏飘渺空灵、清丽脱俗之感,读之如入无人之境。
王维的诗除了很强的诗情画意之外,还时时渗透着佛理禅机。
以下将以其几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例来分析之。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几句诗自然闲静,诗人就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置身世外,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挥幽寻胜,而时时处处皆能领略到自然的美好。
领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尤其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颇有佛家出世脱俗之风。
其意境悠远深长,所谓“物我两忘”是也。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个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全诗用反衬手法。
前两句描写山的空寂,却给深山加进了隐隐约约的人语之声,让它打破空山之静,这神秘的不知来处的人语声,愈发衬托得山林寂静。
后两句写深林幽暗,反而给林中投射一束夕阳的余辉。
这束冷淡的阳光艰难地透过密林的重重遮挡斜射进来,散成微弱的金黄光斑,洒落在冷得发青的斑驳青苔上,划破深林中的阴暗,但随着夕阳的沉没,这一点亮光也将最终消失。
这样,密林的幽暗就愈发可感。
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写法,可谓开前人所未有,显示了王维写景的惊人才能。
清人李锳《诗法易简录》评论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
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
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
”这首诗不拘泥于“鹿”的字面,从空山不见人而闻人语,深林中苔翠阴阴而反景照入,让人想象这幽深冷僻之山林,定是麋鹿来往之场所。
诗人王维在《鹿柴》中创造如此幽深空寂的境界,究竟要说明什么呢?陈允杏先生说,这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
浅议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征 蓬 出汉 塞 , 归雁 入 胡 天 。 大漠 孤 烟 直 ,长 河 落 E圆 。 l ‘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 雏 麦 苗 秀 ,蚕 眠 桑叶 稀 。
田 夫荷 锄 至 ,相 见语 依 依 。 ,
干维 ,字摩 诘 ,是 懦 诗 坛 极负 椭 乞 的诗 人 。他 的 山 有 诗 。 ”义如 《【 秋 瞑 》 的前 半 首丁 道 : i居 I j 水 田 园 诗 , 语 i清 新 凝 炼 、含 蓄 , 动 ; 作物 精 细 、状 下 、 ‘ 上 j
神, 彩鲜 明如 画 ,故 最 能代 表 他 的诗 歌 艺术 风 格 。
剖 析和 味 I 水 F 同诗 的患 境 关 , 『 t J 探 索形 成这 币 意境 美 t
为之 新 ,又 是初 秋 的傍 晚 ,守 气之 清 新 ,景 色之 美妙 ,可 以想 见 。人 臣 已暝 , 去有 皓 1 ;群 芳 已谢 ,去 有青 松 如 ¨ 卒 ¨
盖 , I 泉 清冽 ,淙 淙流 泻 T I 石之 J f 『 -I I ,有 如 ‘ 条沽 白无 联 的 素 练 ,存 , 光 卜 L j I 发光, 现 …幽 清 明净 的 自然 美 。 代表 作 是 《 竹
中 国分 文学研笼
浅 议 王 维 山 水 田 园 诗 的 意 境 美
。隆 胜
摘 要 :王维的 山水田园诗具有意境空灵明净、雄 阔飘逸之美
透 , 色彩 的虚 实相 间 ,音 响 的动 静 相映 方 面
。
。
这表现在他诗歌 语言的朴实无华,意象的空灵剔
关键语: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境
禅趣
同。这 类 诗歌 的土要 特 点 就是 “ 切 语 皆情 ” ,作 学笔 F ¨水 自然 景 物都 融 入 了作 者 的土 情 感 , 从而 或借 景 抒 的 J 情 ,或 情 景 交融 地农 达 作 肯 的思 想感 情 。 本 文 上要 考 察 了 王维 的儿 曲币要 的 I水 田同诗 ,从 中柬 = 【 J
简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简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摘要: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的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奠定了王维在唐诗史上的大师地位。
王维在他的山水田园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本文从王维山水诗的意象、情感和特点三个方面着手,对其意境美进行简要的赏析。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美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以外,鲜有堪与比肩的。
他的山水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
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
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田园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构建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意境美。
一、清爽明净的意象“诗的意境”又称为“诗境”,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所创造的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所以诗中选取的意象的特点,即诗中多个意象组合成的意境的特征要能激起人的情感。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山林、明月、清泉、白云等都是经常出现的意象,他通过把握这种特定的客观景物,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写出自己特定的心境。
如:王维笔下的“清月皓方闲”(《泛前坡》),听不到疾雷破山、振奋发聩的声音,而是“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平和之中,显出王维的宁静心态。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意象次数出现最多的是“云”,据统计,在他的诗中,“云”出现一百余次,比例相当高。
如果说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那么,也可以说王维的诗“篇篇有云”。
云的含义也比陶渊明诗中的“无心云”更为丰富。
有时虽未必不为写实,但寓有更深一层的理趣,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丰富多彩的白云意象出现在王维的诗歌之中,形成了远意迷茫的空罔意境,诗人的形象隐显示于云雾弥漫的空阔意境之中,表达了一种淡然适意的思绪。
诗词鉴赏王维的山水诗

诗词鉴赏王维的山水诗王维被称为唐代山水诗的宗师,他的诗作以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著名于世。
王维的山水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墨展现出山水之美,同时还融入了一些哲理和境界,使其作品更具有深度。
王维的山水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要特点,他以娴静、恬淡的笔调,将世界的喧嚣融入自然的宁静之中。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一句中,王维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象,给人以开阔、深远的感受。
他的诗作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山水的美丽,还能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界的深入观察和琢磨。
他对山川河流的描写常常以景色之美为主,又涵盖了对景色背后自然规律的思考。
比如《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句中展现出了秋天的山野之美,同时也启示人们在自然间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除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王维的山水诗还融入了一些哲理和境界,给人以更多的思考空间。
比如《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句中,他通过描绘山和江的消失,对人们生命的终结和大自然的无限延伸进行了思考。
他通过山水之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世界的感悟。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经典之作。
他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将自然景物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他的诗作不仅有着诗意的表达,更潜藏着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读王维的山水诗,就如同进入了一个优美的画卷,让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魅力。
总之,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经典之作。
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山水之美,更具有一定的哲理和境界,使其作品深具内涵。
通过读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够领略到他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对生命的思考,体会到大自然的恢弘和美丽,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思。
《王维诗中的山水意境及其影响力》

《王维诗中的山水意境及其影响力》引言人们常说,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山水诗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深厚的修养,在诗歌中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山水意境。
本文将探讨王维诗歌中的山水意境,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力。
山水意境的特点山水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传达出人物心灵的境界和情感。
王维的山水意境有以下几个特点:1. 意境深远王维的山水诗往往通过描绘山川溪流、林木花草等景物,展现出无边无际的宇宙与壮丽的自然景色。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深远的画面中,让人感叹自然的壮美和宇宙的广袤。
2. 情感凝练在王维的诗中,山水意境往往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
他通过表现自然景物的变幻和流转,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等情感。
他的诗作往往简练而凝练,将复杂的情感用极少的文字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以意象为主王维的山水诗中,意象是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创造出了大量鲜明而具体的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青山遥相向,白水绕腰回”。
这些意象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王维山水诗的影响力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在当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对后世的文学影响也是深远的。
以下是其影响力的几个方面:1. 对后世山水诗的影响王维的山水诗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种新格局。
他将山水景色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将诗歌的表现对象从人物转向自然,使得山水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
他的作品为后世的山水诗人提供了范例和借鉴,影响了整个古典诗歌的发展。
2. 对艺术创作的启示王维的山水诗作品中的意境和意象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也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启示了后世的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引导着他们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3. 影响文人雅士的境界追求王维的山水诗意境深远、情感凝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王维山水诗的意境
作者:曹卓尔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0期
摘要:在传统文人中,王维的诗无疑是独特的。
他对于文学史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诗歌。
他对于前贤的文化遗产兼收并蓄,同时又将宗教精神变身为审美趣味,将画技与音乐的技巧引入诗歌,并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自己心中真正所想。
因而使其诗歌在文学意境、诗学结构以及审美艺术等角度都透露着禅意、禅悦、禅趣。
本文就此出发,着重从其山水诗歌中找到其别致的“禅意”,以及通过山水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蕴,体味其诗歌中佛禅的智慧与妙语。
试图透过禅意,阐释王维积极的人生态度及诗歌中独特的意境所表现的美。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
应该说,在盛唐诗坛上,王维不只是比李杜更了不起的存在,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更是不容忽视。
在当时的艺术界,随着艺术意境理论的日趋成熟,人们逐渐将情景交融确立为审美范式的主要标准,而王维恰恰是情景交融的典型体现,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意蕴表现出清净空灵的艺术特征。
之所以选择王维的山水诗歌中的意境作为研究的主题,除了其山水诗独特的艺术特征与魅力之外,还因为其山水诗中所透露出的禅学思想使得王维的诗意蕴高远。
在传统的文人中,王维的诗无疑是独特的。
他对于文学史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诗歌。
他对于前贤的文化遗产兼收并蓄,同时又将宗教精神变身为审美精神,将画技与音乐的技巧引入诗歌之中,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抒发自己心中真正所想。
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学者都认为王维的诗歌从文学意境、诗学结构以及审美艺术等角度都透露着禅意、禅悦、禅趣。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王维山水诗歌中找到其别致的“禅意”,以及通过山水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象,体味王维诗歌中佛禅的智慧与妙语。
同时也透过禅意,看到王维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王维诗歌中的独特的意象所表现的美。
一、自然界中的细小景物用来体现意境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大自然是一个生命空间,它有着自身独立的发展规律天地中的万物都在不断地流动变化中,也都有着生生不息的特征,也都展现了宇宙的蓬勃的意境。
诗人所擅长的是运用宇宙自然中最微小,最不起眼的生命的颤动来体现自己的生命的意境。
首先我们可以看他《惘川集》中的小诗《栗家懒》: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秋中风起,雨也飒飒而下,在小小的石涧中慢慢变得湍急的水流,激起了跳跃的浪花,将水中的白鹭惊飞,过后发现平静,白鹭又翩翩落下,到此山间的溪流又恢复了平静。
王维在这幅秋雨山涧图中所描绘的一切都是生命的律动,一切都处在变幻中,处在律动中,处在激荡中。
“跳波自相溅”中的这个“自”字,又特别的提醒了我们,这其中生动又有趣的改变,并非认为的可以安排,正是自然宇宙这个生命世界的自为之。
归根结底,无论是自然宇宙中的山石,草木,所有自然中的有形之物,生命的律动皆在其中蕴蓄,蕴含着蓬勃不息的张力,也暗含着蔚然的生机。
生命在大自然中的朴拙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十分充分的表述。
即这种生机满在自然宇宙之中并且能生动地将这种生机体现出来。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并非杂乱无序地将这种生命变成生机蓬勃的一切,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自然天地中的万物之间,有着生生不息的联系,并且是运动变化着的。
也都有他们固有的相互联系的规律,节拍。
二、通过对于“四时”之景精准的描摹来体现意境
生命,这一意境在王维山水诗中的体现,鲜明的对生命节律的体验和把握。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认为,自然天地中万物的意境,最好的体现方式,即是春夏秋冬四时。
《周礼》中将其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个部分,认为四时有着并同天地的功劳。
《周易·上传》云“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生命,乃是天地阴阳的核心所在,而四时,也可以传达和体现自然宇宙中生命的奥秘。
《周易》中所言“变通配四时”、“变通莫大乎四时”等等,旨在讲四时所反映的自然生命在成长中的不同阶段,用其时间运行的秩序来概括出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因而四时的模式也就被演变成了代表生命的模式。
三、王维山水诗中感受自然意境
物我融合无间。
在王维的诗意中,一切都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自由自在地随着其天性发展。
将深长悠远的生命的意蕴体现给世人。
一些王维的诗句是颇有意趣的,就好比《秋夜独坐》一诗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这一般通过视觉的改变来变动意境的景物描写,并不相像,后一句“灯下草虫鸣”,表達诗歌意境的就是听觉,而前一句“雨中山果落”,却又不能用听觉的判断来完全代表。
诗人早已将自己融入山川草木之中,用心灵去感受其中微小的变化。
正是因为诗人平日对于山间的一草一木都表现出了无尽的亲密,对秋天的山果的成熟与掉落,也有愉快的感受,那么当秋夜诗人独坐在山中,静静聆听窗外的风雨之声时,那一点轻微的声响就无法使他做出精确的判断。
“雨中山果落”,与其说那是一种听觉的判断,倒不如说那是最细微的生命在颤动,使诗人得到了真切的感知。
那细微的山果落地的声响,与其说是叩响在了世人的耳畔,倒不如说是阵阵的回响于诗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蜜坛经 ·般若第二[M].大正藏》卷四十八,第 350 页.
[2][唐]王维著. 刘逸生编译.《游感化寺》,选自《王维咏佛诗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3][唐]王维著.刘逸生编译.过乘如禅师萧居士篙邱兰若》,选自《王维咏佛诗文集》[M].广东人民出版社.
[4][明]胡应麟著.诗蔽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20.
[5]姚秦鸿.摩罗什译.维摩洁所说经 ·佛国品第一[M].大正藏,卷十四.
[6][唐]王维著.陈铁民.《能禅诗碑并序》,选自《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第807 页.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一中高二(10)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