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曲线习题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溶解度的曲线教案

初中溶解度的曲线教案

初中溶解度的曲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溶解度)。

2.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

2. 利用溶解度曲线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难点】溶解度曲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如:“为什么冬天加盐容易积雪?”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含义和作用。

2. 新课讲授(1)溶解度的定义教师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溶解度。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总结溶解度的规律。

(2)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教师演示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分组讨论并绘制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

(3)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拓展与应用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分析方法,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曲线复习课教案课题溶解度曲线复习课课型复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记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②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

③认识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④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溶解度概念和曲线意义,获取物质溶解度影响因素及对其定义的理解。

②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分析,体验运用科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思路。

③通过溶解度曲线来加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使学生初步接触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加强溶解度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的分析及以此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某些现象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来加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对影响溶解度因素的分析和认识、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能力以及看图、识图。

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能力以及看图、识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略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之间内容的理解内容的理解 提问:溶解度的概念?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会发生改变?影响会发生改变?提问:我们怎样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呢?与温度的关系呢?提示:溶解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列表法。

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将数据记录成表格。

提问:通过把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钾在回忆溶解度概念,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结论。

出示课件,并展示图表出示课件,并展示图表讨论:用表格处理数据的优点是温度和溶解度都很具体,数据也准确。

很具体,数据也准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教学设计
4.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预测结晶现象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具体问题,如:“为什么冬天河水不易结冰?”让小组成员结合溶解度曲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各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总结溶解度曲线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请保持书写工整,以便老师批阅。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尊重客观事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化学知识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合教材,让学生通过查找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如配制饱和溶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等。
(2)针对溶解度与温度关系这一难点,设想如下: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如冬天的河水为何不易结冰,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设计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解度变化,通过数据记录和分析,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引入新课《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强调本节课将探讨如何运用溶解度曲线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概念,包括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溶解度曲线的形状。
2.结合教材,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阐述为何溶解度曲线呈现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
3.以具体物质为例,如食盐、糖等,演示如何从溶解度曲线上查找指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教案主题:溶解度曲线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2. 掌握如何绘制和解读溶解度曲线;3.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1. 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2. 如何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讲义和课件;2. 水、盐和温度计等实验器材;3. 盐水溶解度实验表;4. 黑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解度曲线。

二、理论讲解1. 解释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和作用;2. 分析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特点和变化规律;3. 提出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方法和步骤。

三、实验演示1.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盐水溶解度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盐的溶解度;2.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解释曲线的变化规律。

四、讨论互动1. 让学生回答与溶解度曲线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互动交流。

五、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掌握溶解度曲线的重要性和应用意义。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练习绘制和解读溶解度曲线,加深理解和掌握。

七、课堂反馈要求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解释溶解度曲线的特点,进行课堂点评和反馈。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加深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2. 拓展应用,让学生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但需要加强实践操作和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曲线》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曲线》教案、教学设计
4.课后作业:布置与溶解度曲线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1.填空题:请学生完成以下填空题,以巩固对溶解度曲线基本概念的理解。
(1)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单位是________。
(2)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随压力的增大而________。
4.教学资源:
(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溶解度曲线的动态变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提供丰富的实验器材和药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效果。
(3)推荐相关学习资料和网站,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方法、策略和评价手段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计算题:请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完成以下计算题。
(1)已知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30g,求在40℃时的溶解度。
(2)已知某溶液在25℃时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为50g,溶剂质量为100g。若将温度升高到50℃,求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需加入多少克溶质?
4.实践题:请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常见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并记录数据。要求实验操作规范,数据准确。
(3)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九单元 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  课题2 第二课时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溶解度曲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复习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 会利用溶解度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一些简单的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溶解度数据及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获取数据及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展示,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协助精神,体味成功的喜悦;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培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点、线、交点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运用度曲线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能力却很少思考,至于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就了解的更少。

不过,学生对物质溶解能力有差别和气体溶解能力的变化(如打开汽水瓶盖会不断有气泡溢出、喝汽水后打嗝)等生活现象是熟知的,这也就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生活素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分为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两部分,以固体溶解度的学习为主。

通过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学习,明确四个要素及影响因素,再通过固体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运用的活动与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深化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这一教学重点,进一步结合物理学知识,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温度和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并运用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将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适时再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是这节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食盐、糖等物质很易溶于水,而大理石、玻璃、泥土等却很难溶解;打开汽水瓶盖时会有气泡大量涌出,同时瓶子由硬变软,喝进汽水后会打嗝等等,这些生活经验都是学习本节知识的重要资源,教学中应当适时运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

化学习题课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习题课教学设计隋红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如图1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问题:(1)在t2 ℃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2)O点表示(3)P点表示。

(4)Q点为t3 ℃时,A的溶液,P点为t3 ℃时,A的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5)欲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6)欲从B溶液中结晶B,采用的方法是。

(7)t3 ℃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8)t1 ℃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二、典型例题分析1、右图是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B.t1℃~t3℃,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在t2℃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有晶体析出2、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2℃甲、乙的饱和溶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这部分题目,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A B C 0 t 1 20 t 2 温度/℃ g 40 溶解度液分别降温到t 1℃。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两溶液仍饱和B.甲溶液仍饱和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D.溶液质量:甲 = 乙3、如图4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向两只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 、B 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溶液。

(填“A ”或“B ”)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的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 ___B (填“=”“>”或“<”,下同)(3)将t2℃时,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 ,降温至t1℃,析出晶体关系是A ___B(4)将t1℃时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 ,升至t2℃,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 ___B4、右图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⑴ t 20C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 顺序是 。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教案)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2人一组合作,完成曲线的绘制,进一步了解曲线的由来,理解溶解度这一概念。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教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议论纷纷)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 ,其中溶解NaCl 与KNO 3的质量是否相同?学生甲:不相同。

乙: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 3要多。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 3与NaCl 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

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板书)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 的溶解度。

学生甲:(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不对,应该是36.0 g ,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

“在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36.0 g 。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学生:(踊跃发言)甲:在20 ℃时,36.0 gNaCl 在100 g 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在20 ℃时,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

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 g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度曲线习题课教学设计福清临江初级中学韩丽丽一、教材分析在上两节课初步讲解溶解度及其曲线、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再度从定量的角度巩固学生对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限量问题的理解,并将将溶解度曲线与溶解度定义、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综合起来。

让学生学会分析图形并能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数据的技能是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所必要的基础知识。

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1、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有关溶液,溶解度、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结晶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基础知识,数学上也接触过有关图像的知识,本节课是利用图像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一般,但一部分学生对于这溶解度曲线题有较强的挑战激情,另一部分学生因为看似是数学问题而有畏难倾向。

所以应把握好习题难易程度,既要有鼓励数学偏弱的学生的简单题,也要有鼓励学生挑战的中等难度题。

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对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并掌握;并通过练习将各个概念融汇贯通。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应用数型结合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树立学生的信心,免于部分“坐陪”部分“苦思”状况。

并体验“理论指导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数形结合加深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结晶的方法,温度变化引起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难点:温度变化后,对析出晶体质量多少和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判断五、教法与学法小组合作讨论、讲练结合、设问诱导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1、小组讨论合作竞赛,看谁找得多(从曲线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并大致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论)【注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散思维鼓励并优先提问每组中常常畏惧的学生】将抽象基础知识转化为形象图形加以复习,调动学习能力较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学生]可能回答:固体A为易溶解于水的固体。

固体A在40℃时溶解度为40g。

40℃时固体A饱和溶液浓度为……40℃时100g水中投入40g固体A溶液将刚好饱和,若投入38g则溶液不饱和,至少需要再加入2克若投入A42g则溶液饱和且有两克不溶解。

固体A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想要从溶液中得到A固体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法。

[以上学生回答极可能仅其中一部分,可根据学生回答加以描述表扬并设问补充]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图形,加深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结晶的方法,温度变化引起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改变。

【习题加深演练】1、如图所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

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溶液。

(填“A”或“B”)(2)t2℃时,欲配制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关系是A B(填“=”“>”或“<”)(3)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析出晶体关系是A B(填“=”“>”或“<”)(4)将t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至t2℃,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 B【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线上点的涵义是解题的根源,要利用最根本的理论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来指导实践应用解题。

第(1)(2)(4)三小题都可以稍结合生活中浓稀程度加以判断以降低难度,使抽象问题具体话。

质量分数大的溶液浓度高,等溶液情况下含溶质质量大。

第(3)题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看问题,或者代入具体数据分析问题。

第(4)跟(3)都要关注学生在200g这个数据上是否栽跟斗,并提醒线上点是溶解度(默认100g水并恰好饱和)。

】动课堂气氛补充概括加强学生知识的调理性,使之发现自己掌握情况。

明确学习目标这部分题目,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将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此题是本节重难点的展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 BC0 t 1 20 t 2 温度/℃g 40 溶解度2、右图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⑴ t 20C 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

⑵ 将t 20C 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0C 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 无溶质析出的是 。

举出溶解度变化同C 类型的物质 。

⑶ 20℃时,将30g A 物质放入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

⑷ 若将t 10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第(2)题注意让学生先思考:降低温度对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怎么影响的?各自的饱和溶液都相应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有根有据地分析问题。

第(3)题要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到50g 水。

第(4)题有难度,要引学生明白,等温度下比质量分数大小关键在于溶质和溶剂相对量。

升温到t 20C 时,假设溶剂水的量均为100,三者水都不变。

原本溶解的溶质量B>A>C,升温后AB 固体都没析出量不变,仍为B>A,而C 溶解度降低了固体析出,溶质量更少了,所以为B>A>C 】【反馈巩固】如图1为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问题:(1)在t 2 ℃时,A 、B 、C 、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2)O 点表示 。

(3)P 点表示 。

(4)Q 点为t 3 ℃时,A 的 溶液, P 点为t 3 ℃时,A 的 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5)欲使C 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 、 。

(6)欲从B 溶液中结晶B ,采用的方法是 。

(7)t 3 ℃时,等质量的A 、B 、C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8)t 1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3 ℃,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反馈复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典型例题分析】1、右图是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B.t1℃~t3℃,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在t2℃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有晶体析出2、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A.两溶液仍饱和B.甲溶液仍饱和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D.溶液质量:甲= 乙【小试牛刀】1、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a、b、c、d为图象中的四个点。

①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g②t2℃时,25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______g.③要使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④甲物质的溶液分别处于a、b、c、d四个点时,溶液中甲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选填下列编号)。

Ⅰ.c>d= b >a Ⅱ.c=d >a= b Ⅲ.c>a>b= d Ⅳ.c>a= b>d2、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B.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C.将t2℃时的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鼓励学生发言分析,使之思路更为清晰。

】用看似复杂的难题,增强中等生的信心,注意及时表扬认真观察图形特的学生。

利用非常规题,增强学生数形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在教师的点拨下,请学生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3、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 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 .分别将t 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 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D .t 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下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同B .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 .将5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 始终有晶体析D .将60℃时硫酸钠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 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谈谈你的收获!【布置作业:见习题设计】【教学反思】1、本节课借助一最简的溶解度图形采用竞赛式,避免了复习课一贯的“炒旧饭”而引起的枯燥乏味,从课的开始及时发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了学生的基础,并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性。

同时进行开放性问题讨论,较好的发散了学生思维,有宜于培养学生迁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2、溶解度知识比较抽象,本节课利用典型例题和课堂巩固练习可以加强学生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尽所能将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的将分析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也要注意适当引导。

非常规题演练,培养分析问题能力,促进知识的延生及迁移应用甲 乙 丙 40 0 t 1 t 2 t 3 溶解度/g 温度/℃【附录一】习题设计练习1: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g;(2)当温度为℃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法(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或“过滤”)。

练习2:如图所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变为不饱和溶液(B)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在t1℃时,A的溶解度等于C的溶解度(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练习3:.如图5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表示该物质在t3℃时,溶剂为100g,溶质为dg的不饱和溶液,则A点的意义:表示。

(2)若A、B两点的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各加20g 水,A点的溶解度;此时比较A、B点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3)当温度升高时,A点溶液的质量分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当温度降低时,B点的变情况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