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这是固体A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A这种物质,随着温度的上升溶解度明显上升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达到饱和状态3、可以获得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4、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A(1)图像中a表示的意义(2)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谁受温度的影响大(3)硝酸钾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正确吗?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一、专题分析1、考试中的地位:西安市中考每年必考2、考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

3、考查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以及交点的含义的考察。

二、基本知识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近几年西安市中考题总结考点和出题方式。

师生共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可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4.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三、典型例题分析10.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B.t2℃时,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11.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初中溶解度的曲线教案

初中溶解度的曲线教案

初中溶解度的曲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溶解度)。

2.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

2. 利用溶解度曲线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难点】溶解度曲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如:“为什么冬天加盐容易积雪?”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含义和作用。

2. 新课讲授(1)溶解度的定义教师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溶解度。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总结溶解度的规律。

(2)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教师演示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分组讨论并绘制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

(3)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拓展与应用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分析方法,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曲线复习课教案课题溶解度曲线复习课课型复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记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②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

③认识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④认识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溶解度概念和曲线意义,获取物质溶解度影响因素及对其定义的理解。

②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分析,体验运用科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思路。

③通过溶解度曲线来加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使学生初步接触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加强溶解度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的分析及以此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某些现象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含义来加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对影响溶解度因素的分析和认识、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能力以及看图、识图。

对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与利用能力以及看图、识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略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曲线之间内容的理解内容的理解 提问:溶解度的概念?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会发生改变?影响会发生改变?提问:我们怎样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呢?与温度的关系呢?提示:溶解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列表法。

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将数据记录成表格。

提问:通过把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钾在回忆溶解度概念,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结论。

出示课件,并展示图表出示课件,并展示图表讨论:用表格处理数据的优点是温度和溶解度都很具体,数据也准确。

很具体,数据也准确。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9.2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教学设计
4.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预测结晶现象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具体问题,如:“为什么冬天河水不易结冰?”让小组成员结合溶解度曲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各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分析、总结溶解度曲线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请保持书写工整,以便老师批阅。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尊重客观事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化学知识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结合教材,让学生通过查找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如配制饱和溶液、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等。
(2)针对溶解度与温度关系这一难点,设想如下: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如冬天的河水为何不易结冰,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设计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解度变化,通过数据记录和分析,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引入新课《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强调本节课将探讨如何运用溶解度曲线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溶解度曲线的基本概念,包括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溶解度曲线的形状。
2.结合教材,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阐述为何溶解度曲线呈现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
3.以具体物质为例,如食盐、糖等,演示如何从溶解度曲线上查找指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2022年中考复习之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教案

2022年中考复习之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教案

长汀五中九年级( )班化学学科教学案(总第课时)备课教师:化学备课组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2 年月日(第周星期)课题中考复习之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课型复习本周课时:第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2、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教学重点1、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教学难点1、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教学方式诱导法、板演法教学工具PPT, 黑板教学过程设计目的批注【导入】本节我们从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进行复习,同学们对此知识还记得多少呢?【展示】考试要点:1、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

【板书】考点一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⑴概念:在下,某固体在g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为:。

【巩固练习】20℃时,向装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40g的食盐,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则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是g,溶剂的质量是g。

溶液的质量是g,所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精确到0.1%)。

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和。

⑶溶解度与溶解性关系:物质的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20℃溶解度/g S≥10 1≤S<10 0.01≤S<1 S<0.01【板书】2.气体的溶解度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仅跟气体的性质有关,还跟压强和温度有关。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喝了汽水会打嗝。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如打开汽水瓶盖时,会有气泡或汽水喷出来。

【板书】考点二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溶解度曲线点(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

线曲线平缓,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面(1)溶解度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

初中化学曲线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曲线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曲线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如何读取溶解度曲线上的信息;3.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和意义;2. 溶解度曲线的读取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绘制;2. 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溶解度曲线图;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溶解度概念,让学生回顾溶解度的定义;2. 提问:溶解度是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二、讲解溶解度曲线(15分钟)1. 介绍溶解度曲线的概念:溶解度曲线是描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2. 解释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每个点表示对应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3. 讲解溶解度曲线上的线:线的走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4. 演示如何读取溶解度曲线上的信息:通过观察曲线上下的点,判断溶液的饱和度;5. 举例说明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三、溶解度曲线的绘制(10分钟)1. 讲解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通过实验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然后绘制曲线;2. 演示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以一个具体的物质为例,展示绘制过程;3.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然后绘制溶解度曲线。

四、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溶解度曲线来解决问题;3. 讲解解决问题的步骤:通过溶解度曲线找到合适的温度和浓度,进行实验验证;4.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和应用;2. 点评学生的实验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个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运用曲线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精品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精品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精品教案溶解度/gt/℃t 2 t 1Om 3m 4m 1m 2Bc ab A 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溶解度曲线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教学难点1.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溶解度曲线的涵义1.涵义: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变化溶解度也变化。

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我们可以得到一系的点,将这些点以光滑的曲线连贯起来就得到了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

2.说明(1)点① 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

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1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

如KNO 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2图中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 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 等少数固体物质。

○3图中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 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曲线教案主题:溶解度曲线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2. 掌握如何绘制和解读溶解度曲线;3.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 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1. 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2. 如何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讲义和课件;2. 水、盐和温度计等实验器材;3. 盐水溶解度实验表;4. 黑板和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解度曲线。

二、理论讲解1. 解释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和作用;2. 分析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特点和变化规律;3. 提出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方法和步骤。

三、实验演示1.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盐水溶解度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盐的溶解度;2.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解释曲线的变化规律。

四、讨论互动1. 让学生回答与溶解度曲线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互动交流。

五、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掌握溶解度曲线的重要性和应用意义。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练习绘制和解读溶解度曲线,加深理解和掌握。

七、课堂反馈要求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解释溶解度曲线的特点,进行课堂点评和反馈。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加深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2. 拓展应用,让学生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但需要加强实践操作和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这是固体A的溶解度曲线
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A这种物质,随着温度的上升溶解度明显上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达到饱和状态
3、可以获得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A
(1)图像中a表示的意义
(2)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谁受
温度的影响大
(3)硝酸钾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正
确吗?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专题分析
1、考试中的地位:西安市中考每年必考
2、考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

3、考查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以及交点的含义的考察。

二、基本知识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近几年西安市中考题总结考点和出题方式。

师生共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
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
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
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可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三、典型例题分析
10.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B.t2℃时,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
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提纯甲
11.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1℃时,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
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一定能得到b 的饱和溶

D.t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2.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T1℃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a、 b 两种物质各60 g 后,再分别加入100 g 水,充分搅拌。

下列叙教师讲述考题方式和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通过2011-2008年这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接触中考激发学生
述正确的是
A.在t1℃时,所得a,b 两种物质的溶液均为饱和
溶液
B.在t2℃时,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60
C.当温度由t1℃升高到t2。

C 时,两烧杯中的溶
液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D.当温度由t1C 升高到t2。

C 时,b 物质的溶液
中一定有固体析出
13.有关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 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2℃时,a、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

C.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a 有晶体
析出,b 无晶体析出
D.t3℃时,a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 物质的溶解度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借助习题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复习课一贯的“炒旧饭”而引起的枯燥乏味,巩固了学生的基础。

同时通过最近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溶解度知识比较抽象,本节课利用典型例题和课堂巩固练习可以加强学生溶解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习题讲解过程只需对学生适当引导,尽可能的将分析讲解的机会留给学生,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培养。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在教师的点拨下,请学生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