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电话交换技术基础

合集下载

通信公司电话交换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待岗培训)

通信公司电话交换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待岗培训)

交换基础知识培训§1.1 电话交换的发展过程自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以来,电话机和电话交换技术就作为一种技术而产生并且不断地发展起来。

所谓电话交换是指根据电话用户(发起呼叫请求的用户称为主叫用户,接收呼叫的用户称为被叫用户)的要求,用一条传递语音信号的电路将电话的主叫用户与被叫用户连接起来;在通话过程中,这条电路由他们独占使用,在通话结束后,将原来连通的电路断开,并准备分配给其他用户使用。

早期的电话交换是通过人工实现的,话务员接收到主叫用户的呼叫请求后,经过询问主叫,得知被叫号码,在控制台将主叫与被叫间的电路连接起来,并且在通话结束后负责拆除连接。

这种方式话务员接续工作繁忙,接续速度比较慢,而且可靠性差;但在电话通信的早期,由于用户很少,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随着自动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自动电话交换机出现了。

以后又出现了旋转制和升降制的交换机,它们属于间接控制方式。

1919年瑞典工程师比图兰得(Betulander)和帕尔默格林(Palmgren)发明了纵横制接线器(crossbar),并且申请了专利。

在纵横制接线器的基础上,1926年和1938年分别在瑞典和美国开通了纵横制交换机。

半导体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交换技术发生了一次新的变革。

1946年第一台采用存储程序控制方式电子计算机在美国的诞生于使入类社会逐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给电话交换技术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

早期的计算机在处理能力、可靠性等方面还不能与现在相比,并且由于计算机造价昂贵,因此这个时代的存储程序控制(即程控)交换机普遍采用集中控制方式,系统比较脆弱。

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更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储器大批问世,程控交换机开始采用多处理机系统,控制系统的功能也更加庞大、复杂,程控交换技术迅速成熟起来。

我国程控交换机的应用是从80年代后开始的,初期的局用程控交换机都是引进国外厂家的设备,自己不具备开发和生产能为。

电话交换技术基础PPT课件

电话交换技术基础PPT课件
主叫摘机,发出呼叫请求 交换机送出拨号音,准备收号 收号 号码分析和路由选择 接通至被叫用户,向被叫用户振铃 被叫应答,通话 话终释放
程控交换与宽带交换
1.1.7 电话呼叫的基本处理过程
1、市内电话通信 用户线
中继线
用户线
用户甲
市话分局1
市话分局2
用户乙
2、长途电话通信
用户
线 中继线
长途线路
用户
中继线
转换装置:信号设备和通话设备一般不同时工作,有转换装 置完成切换。主要包括
叉簧
程控交换与宽带交换
1.1.5 电话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炭精送话器:
基本结构:绝缘盒(炭精),前、后电极,震动膜片
工作原理:
程控交换与宽带交换
1.1.5 电话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电磁受话器:
基本结构:震动膜片、极靴、永久磁铁、线圈
程控交换与宽带交换
1.1.4 脉冲电话和双音多频(DTMF)电话
双音多频电话:每次拨号,会产生两个音频信号。
高频组:1209Hz、1336Hz、1477Hz、1633Hz 低频组: 697Hz、 770Hz、 852Hz、 941Hz
1209Hz 1336Hz 1477Hz 1633Hz
697Hz
工作原理:
程控交换与宽带交换
1.1.5 电话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振铃电路
功能: 将交换机送来的25Hz的铃流音变成直流,并产 生两种频率不同的交替信号,驱动振铃器或蜂鸣器发声。
集成电路LS8204 由LS8204组成的振铃电路
程控交换与宽带交换
1.1.5 电话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极性保护电路
第1章 电信交换基础

现代交换原理 (8)

现代交换原理 (8)
虚电路方式传输数据一般包括建立连接,数据传输、 释放连接三个阶段。 1) 建立连接 2) 数据传输 3) 释放连接
2
虚电路不同于电路交换中的物理连接,而是逻辑连 接。虚电路并不独占电路,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可以同 时建立多个虚电路,以达到资源共享。
虚电路方式在一次通信过程中具有呼叫建立、数据 传输和释放呼叫三个阶段,有一定的处理开销,但一 旦虚电路建立,数据分组按照已建立的路径通过网络, 分组能按照发送顺序到达终点,在每个中间节点不需 要进行复杂的选路,对数据量较大的通信效率高。但 对故障较为敏感,当传输链路或交换节点发生故障时 可能引起虚电路的中断。
铃装置。其主要功能是完成信令的发送与接收。 转换设备-叉簧,其主要功能是使用户线在通话设
备与振铃设备之间转换,接通或断开用户直流环路。
二)电话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按照发出信号的方式,电话机可分为拨号脉冲电话 机和双音多频DTMF电话机。 1、拨号脉冲电话机的工作原理
挂机状态
振铃状态
摘机状态
拨号状态

3-9
X1
( 三 或 3-9
X2
四)
X1=1、3、5、7、9
X2=0、2、4、6、8
x
x
X(或
不存在)
(1) 国际长途呼叫
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电话通 信,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国家通信网的配 合完成。 国际自动拨号程序为: 00+国家号码+被叫国的国内有效号码
其中 ‘00’为国际长途字冠,国家号 码采用不等位编号制度,由1-3位组成
分组交换利用存储——转发的方式进行交换。 在分组交换方式中,首先将需传送的信息划分为一 定长度的分组,并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和交换。 在每个分组中都有一个3-10个字节的分组头,在分 组头中包含有分组的地址和控制信息,以控制分组信 息的传输和交换。

第一章 交换技术基础

第一章   交换技术基础

ch1 交换技术基础
§1.2 交换网的基本结构
一、通信网的概念 1. 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包括交换系统、传输系统、 包括交换系统、传输系统、终端设备以及实现互 连的信令协议。 连的信令协议。 交换系统: 交换系统:基本功能是完成接入交换节点链路的 汇集、呼叫接续和分配。 汇集、呼叫接续和分配。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将用户终端设备与转接交换系统之间 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网络。 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网络。 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将用户要发送的信息转变为适合相关 电信业务网传送的电磁信号、数据包等,或者相反。 电信业务网传送的电磁信号、数据包等,或者相反。 信令协议: 信令协议:指通信网为能很好地完成信息的传送 和交换所必需的一整套协议、标准。 和交换所必需的一整套协议、标准。
长 途 网
DC1 DC1
DC1 DC1
本 地 网 DTm
C3 DC2 C4 DL C5
§1.2 交换网的基本结构
国际局 三、电话交换网结构 2. 移动电话网 TMSC1 TMSC1 目前已是全数字 化的通信网。 化的通信网。 TMSC1 TMSC1 GSM移动网 移动网 分类 CDMA移动网 移动网 MSC MSC 由3级组成:1级汇 级组成: 级汇 级组成 接中心TMSC1, 2级汇接中心 级汇接中心TMSC2,MSC。 接中心 , 级汇接中心 , 。 3. IP电话网 电话网 IP电话泛指利用 网络协议,通过 网络提供或 电话泛指利用IP网络协议 电话泛指利用 网络协议,通过IP网络提供或 通过电话网络和IP网络共同提供的电话业务 网络共同提供的电话业务。 通过电话网络和 网络共同提供的电话业务。 IP电话接入码为179××。 电话接入码为179××。 电话接入码为179×× 电信: 电信:17900;联通:17910;移动:17950。 ;联通: ;移动: 。

第一章电信交换基础

第一章电信交换基础
第一章电信交换基础
四级长途电话网的复杂结构,使得电话接续速度慢,
路由选择过于复杂。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长途光纤骨干网、
本地光纤骨干网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我国长途电话网逐步
演化成二级。
第一章电信交换基础
DC1 DC2
1、C1级取消,原C2级改为DC1, 称为一级交换中心,汇接所在省 的省际长途业务(如果是直辖市, 也可直接汇接本地网的长途终端 业务。DC1之间以网状网相连。
2、呼叫处理的基本过程
用户呼出阶段 数字接收及分析阶段 呼叫释放阶段 通话阶段 通话建立阶段
第一章电信交换基础
2、呼叫处理的基本过程
(1)用户呼出阶段 用户摘机→判断位置→查数据表→找空闲的收号器→拨
号音 (2)数字接收及分析阶段
脉冲/双音频拨号→号码预分析→选路→接收剩余号码 (3)通话建立阶段
第一章电信交换基础
2、星状网(辐射网)
在某地区中心
设置一个中心交换
A
B
局,其它各交换点
至中心局之间都设
有直达链路,构成 E 辐射状网结构,又
中心局
C
称辐射网。
D
第一章电信交换基础
优点:(1)结构简单,投资和维护费用低 (2)通信均通过中心局,链路利用率高
缺点:(1)无迂回路由,可靠性低 (2)中心局负荷过重时,影响接续速度
途电话网和本地电话网两部分。 1、长途电话网
我国长途电话网过去采用的是四级汇接辐射式 结构。
C1级:大区中心(6个),网状相连 华北(北京)、东北(沈阳)、华东 (南京)、中南(武汉)、西南(成 都)、西北(西安) 用于汇接大区内各省之间的长途业务
第一章电信交换基础
C2级:省中心,用于汇接省内各地区(市)之间的长途 业务,中心局设在省会城市。 各省中心与大区中心之间以星状网相连。 任何两省之间如果话务量大,也可设置直二、交换和交换机

第一章电信交换基础-精品文档

第一章电信交换基础-精品文档

1.4.2 本地电话网 本地电话网指由同一个长途编号区根据本地网的规模大小和端局数量,本地网网 路等级结构可分为网状网结构和二级网结构。
(1)网状网结构 (2)二级网结构
1.4.3 编号计划 1.编号方式
(1)本地电话号码
同一本地网范围内的用户之间相互呼叫时拨 打同一本地用户号码,号码结构为局号+局内用 户号。
(2)国内长途呼叫
需在对方电话号码前加拨国内长途字冠0和长途 区号,号码方案为
0+长途区号+对方电话号码
如果呼叫的是异地移动网用户,则应在移动电话 号码前加拨0,即号码为 0+移动网的接入码+移动网的用户号码
(3)国际长途呼叫
国际自动拨号程序为
00+国家号码+被叫国的国内有效号码
2.首位号码分配 0为国内长途全自动呼叫字冠号;
00为国际长途全自动字冠号;
1为特种业务、新业务及网间互通的首位号码; 2~9为本地电话首位号码,其中200,300,400,500 ,600,700,800为新业务(智能业务)号码。 3.首位为1的号码安排
4.新业务接入码编号
2.电话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拨号脉冲电话机的工作原理
图1-1 拨号脉冲电话机的原理图
(2)双音多频(DTMF)电话机的工作原理 DTMF信号用高、低两个不同的频率代表一个拨号数字。
1.1.3
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1.交换机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图1-2 交换机的基本组成
2.呼叫处理的基本过程
我国的电话通信网采用分级网结构,包括长途 电话网和本地电话网两大部分。 1.4.1 长途电话网 长途电话二级网的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示意图 如图1-3所示。
图1-3 长途电话二级网等级结构及网路组织示意

《交换技术基础》PPT课件

《交换技术基础》PPT课件
入线上发生呼叫时,能接续到指定路由的一条空闲出线上去 任意一对输入-输出线上只允许有一个呼叫。
10 精选PPT
线束按以下标准分为两类: 线束容量M——输出线数量 利用度D——每条输入线能达到的输出线范围 1、全利用度线束
线束中的任意一条出线能被任一条入线所达到,M=D, 只要有空闲出线即可接续,数字交换机采用。
20 精选PPT
7.3 控制部件的呼叫处理能力--BHCA
评价一台程控交换机的话务能力一般有两个基本参数: 话务量:通过交换网络可以同时连接的路由数 BHCA(Busy Hour Call Attempts):忙时试呼次数,单位时间内 控制设备能够处理的呼叫数,表明控制部件对呼叫的处理能力。
按ITU-T建议,我国电话网全程(发端-收端交换机)呼损: 数字长途电话网≤0.098;数字市内电话网≤0.027。
16 精选PPT
7.2 交换网络的内部阻塞
前面讨论的呼损仅仅是由于出线全忙而引起的。 实际上,交换机的交换网络往往由若干级组成。 在入线和出线间还有内部各级之间的链路。 内部阻塞:当交换网络内部级间链路全忙时,由于入线找不到 空闲链路而不能达到空闲出线,导致呼叫损失的情况。
可见中间链路数增加一倍,使网络的内部时隙数为输入/输出 时隙数的2倍时(本例中链路数=32,内部时隙数=512),网络内部 阻塞概率很低,近似为0。 输入端AB级扩散,输出端BC级集中,以增加设备、提高成本 为代价。交换网络在整个交换机的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对于 采用体积小、功耗小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构成的数字交换网络来说 是可行的。
明显损失制中,Ac=Ao(1-B)=Ao-AoB 其中, B——呼损,正常情况下很小,如规定1%或5‰,因此 通常在工程中不严格区分Ac或Ao;但设备超负荷时较大。 等待制中,Ac=Ao

电话交换技术基础PPT学习教案

电话交换技术基础PPT学习教案

第4页/共60页
第一章 电话交换技术基础
电话交换是指根据电话用户的要求,用一条传递语音信号的电路将电话的 主叫用户与被叫用户连接起来;在通话过程中,这条电路由他们独占使用,而 在通话结束后,将原来连通的电路断开,并准备分配给其他用户使用。
人工交换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78年人工电话交换机开通使用(21线磁石式) 1891年供电式交换机开始使用
1633H
ZA
B
C
D
第15页/共60页
第一章 电话交换技术基础
a/b
H
C
振铃电路 b/a
手柄














图1 双音多频电话机电路框图
第16页/共60页
第一章 电话交换技术基础
交换机的基本组成 在程控交换机的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是模拟程控
交换机,然后才是数字程控交换机。我们首先介绍 模拟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第一章 电话交换技术基础
程控交换机的发展及特点
年代
特点
第一代(20世纪60~70年代初) 处理机采用集中控制; 交换网络是空分控制的金属或电子交叉接点; 交换的信号是模拟信号
第二代(20世纪70年代) 第三代(20世纪80年代)
处理机采用分级控制,分工明确,负荷小; 交换网络是时分控制的电子交叉接点,速度快; 交换的信号是数字信号
电话机完成通信网中电信号和用户语音信号的转换: (1)将本端用户的语音信号以电流的方式传送到对端用户; (2)同时将对端用户送来的语音电信号转换为语音信号。 一、电话机技术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电话机 磁石电话机以贝尔发明的电话机为代表,其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概述 章
1889年美国人史端乔发明自动电话交换机 获得专利,190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对史端乔 式交换机进行重大改进,制成西门子式交换机, 到1927年基本完善,成为步进制交换机的基 型,此后各种型号的步进交换机,基本上只是 在电路方面做较小改进。
第1章 概述 章
1.2 电话交换机的分类 1.按照交换机的接线方式划分 1) 人工电话交换机 2) 自动电话交换机 可进行如图1―2所示的分类
第1章 概述 章
LOGO
第1章
电话交换技术基础
1.1 电话交换的发展及分类 1.2 电话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1.3 交换机的基本组成 。
1.1 电话交换的发展及分类
1.1.1 电话交换的概念
第1章 概述 章
第1章 概述 章
1.1.2 电话交换技术发展概况 自从贝尔1876年发明电话至今一百多年来, 电话交换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1878年1月 28日第一部人工电话交换机开通使用,它是具 有21线磁石式交换机。1891年,共电式交换 机开始使用。人工电话交换机的优点是设备简 单、安装方便、成本低廉。缺点是话务员的接 线速度慢、易出错、劳动效率低。
第1章 电话自动交换网的编号方案 章
概述
1.我国公用长途自动电话网编号 我国的公用长途自动电话网采用1至4位不 等位号长的开放式编号方式。国内长途自动直 拨用户号码按以下序列组成: 长途字冠+长途区号+ 长途字冠+长途区号+被叫号码 (1)长途字冠。我国长途全自动接续字冠为 “0”。 (2)长途区号。 我国长途全自动接续区号按不等位原则编制, 以防号码过长。
第1章 概述 章
电话交换机的分类
第1章 概述 章
2.按交换机的使用划分 1)局用交换机 2)用户小交换机
1.3 电话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1.3.1 人工交换机的接续 1. 人工交换机的构造
第1章 概述 章
第1章 概述 章
2.人工交换机的接续过程 现以1#用户呼叫3#用户为例来说明接续过程
第1章 概述 章
1.3.2 电话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从上述人工交换机的接续过程,可以归纳电 话交换机的基本功能如下: ·
第1章 概述 章
1.3.3 交换机的基本组成
交换机的硬件基本结构 不论空分或时分程控交换机,其硬件主要 分为三个系统,即话路系统,控制系统和输入、 输出系统。如图1―7所示。
第1章 概述 章
(2) 时间分割方式: 在任意一瞬间接到公共话 路上的接点只能闭合一对, 其余的接点都呈断开状态
图1―5 时分示意图
第1章 概述 章
第五节 电话通信网 一 网的基本结构 网的最基本形式有网状网、星形网、混合网。 1、网状网(直达网) 2、 星状网
第1章 概述 章
混合网 混合网是由网状网和星状网混合而成的通信网 络,
第1章 概述 章
3. 输入、输出系统 为了安装测试和维护运转的需要,中央控 制系统还要配备一些常规的外围设备,一般包 括打印机、终端等,还配备了如磁盘驱动器、 磁带机等外存储器。
第1章 概述 章
交换网络的组成方式
(1) 空间分割方式: 空分就是用户在打电话时要占用一对线路,也就 是要占用一个空间位置,一直到打完电话为止.
第Hale Waihona Puke 章 概述 章二 我国电话网的基本结构
第1章 概述 章
全网演变为 三级时,两 端局之间最 大的串接电 路段数为5段, 串接交换中 心数最多为6 个
第1章 概述 章
图5―6 四级电话网结构
第1章 概述 章
图5―7 三级电话网结构
第1章 概述 章
图5―8 二级电话网结构
第1章 概述 章
图5―9 三平面电话网结构
第1章 概述 章
3)被叫号码。被叫号码即用户在本地网中的编 号。 2.本地网的编号 (1)用户编号。本地网内的所有自动用户共用 一个自动区号,本地网内采用闭锁编号方式。 统一采用等位编号,或在升位期内允许编号最 多相差一位。本地网自动用户号码一般为5~7 位长。 本地网自动直拨用户号码按局号+用户号 码的方式组成。 (2)特业编号。
第1章 概述 章
第1章 概述 章
图1―7 程控交换机硬件系统组成图
第1章 概述 章
信令设备 信令设备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发送信令。程控 数字交换机中主要的信令设备有:
中继器
第1章 概述 章
2. 控制系统 布 控 就 是 布 线 逻 辑 控 制 ( Wired Logic Control,WLC) 程 控 就 是 存 储 程 序 控 制 ( Stored Program Control,SPC) 交换机控制系统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