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件4 (鲁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4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一章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4鲁教版必修1
(1)定义
(2)计算
【公式】H=90°-所求地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差的度数(同半球用 “—”,异半球用“+”)
例题:夏至日,北京(40°N)的正午
太阳高度是多少?
第十二页,共30页。
(3)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tàiyáng)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zhèngwǔ)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最近
思考(sīkǎo):5月1日----10月1日太阳直射点移动 的方向
——北——南
当黄赤交角变为30°,太阳(tàiyáng)直射点的移动范围会发生怎 样的变化?
第十一页,共30页。
二、地球公转(gōngzhuàn)的地理 意义
1、正午(zhèngwǔ)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概念) 正午(zhèngwǔ)太阳高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tuǒyuán),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速度:
线速度
角速度
角速度为59分每日;线速度为 30千米每秒.
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 (7月初)最慢
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1恒星年))
第三页,共30页。
思考 (sīkǎo):
5月1日——10月1日地球公转(gōngzhuàn)的 速度怎么变?
中国: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四季。
欧美: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四季。
2、气象四季: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 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
少不同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 的季节,也是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共88张PPT)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共88张PPT)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五带的范围
一轴:地轴。二面:黄道面和赤道面。三角:地轴与赤 道面夹角、地轴与黄道面夹角、黄道面和赤道面夹角。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23°26′;南北极 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66°34′。
(3)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呈正相关, 随黄赤交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A.①
C.①③④
B.①③
D.①②④
(2)假如地轴与黄道面相交的角度为90°。那么当地球自转
合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② ③。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结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即可 得知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顺序为③②①。 答案:3.A 4.C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
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
(2)随季节变化规律 ①夏至日 一年中最大值: 北回归线 及其以北地区 一年中最小值: 南半球 各纬度 一年中最大值: 南回归线
②冬至日
一年中最小值:北半球 各纬度 ③春、秋分日:赤道 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 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判断依据:晨昏线将地球上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 若昼弧长于夜弧,则 昼长夜短 ;反之,则 昼短夜长 。 若昼弧等于夜弧,则 昼夜等长 。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黄赤交角变化 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变化→五带范围 变化和气压带、风带移动范围的变化→气候分布范围的 变化→自然带分布范围的变化。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
阳直射点一直在赤道上,各地不再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课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课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生态系统的平衡
昼夜交替有助于维持生态 系统的平衡,如植物的光 合作用和动物的夜间活动 。
人类活动的调节
昼夜交替有助于调节人类 活动,如夜间工作、娱乐 活动的安排。
03 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五带划分的依据和标准
依据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轨道面与地轴的夹 角
标准
将地球分为五个带,包括北寒带、北 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
南寒带
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 和周边岛屿,气候极度寒冷, 常年被冰雪覆盖
五带对地球的影响和意义
影响
五带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 响
意义
五带划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为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指导
04 四季变化的地理意义
四季变化的形成原因
地球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的 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 道两侧来回移动,从而形成四季
季节性变化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之间的 倾角,导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受到 太阳辐射的角度发生变化,进而引 起季节性变化。
02 昼夜交替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使得 太阳在地球表面出现东升西落的 现象,形成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公转,使得地球在公 转轨道上不同位置受到太阳照射 的时间不同,形成季节变化和昼 夜交替。
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约为0.017, 这意味着轨道不是一个完美的椭圆, 而是一个稍微扁平的椭圆。
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
平均公转速度
地球平均公转速度约为每秒29.79 公里。
公转速度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为 0.017,导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速 度会发生变化。在近日点时速度最 快,远日点时速度最慢。

鲁教版必修一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共60张PPT)

鲁教版必修一1.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共60张PPT)
(5)探究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90°-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当地正午(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也是当地一天中最大 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
地面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纬度变化(时空变化)
纬度相差一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对应相差一度
H=90˚- 两地纬度差
直射点
某地与直射纬度的纬度距离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补充: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即为该半球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
40°N 25°
15°N
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H北京=90°-25°=65°
40°N 15°N 23°S
25° 38°
2、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的关系(两分两至)
春分/秋分
所有纬线上昼弧和夜弧 长度都相等故春分和秋
分时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 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 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
球和北半球相反
冬至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 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 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半
四季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南北两半球哪个获得的能量多? •哪个半球温度高?
四季
引起地球四季变化的
真正原因
不是近日点和远日点,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才是造成地球上 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由于直射点的移动,地球南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是不均匀的。由此造 成南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和差异,是冬夏季温度变化的基础。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共91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共91张PPT)

能的多少不同。
(2)划分:一般
月为春季,夏、秋、冬
依此类推。
(3)不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
明显。
②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
明显。
③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
2.五带的划分
1.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12太阳直射点移动的 纬度范围=极昼(夜)的最大纬度跨度范围=12热带范围。
③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④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⑤昼夜长短的变化,可借助下图进行直观形象的记 忆。
(2)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和昼夜长短时间计算 日出、日落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示意图
①理论含义:过晨线为日出,过昏线为日落,从日 出到正午再到日落为昼长时间。
②计算方法:a.找到该点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点; 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 线时间为日落时间。b.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 (昼弧所跨经度/360)×24。
2.β=90°-2α=北(南)温带范围。
3.μ=α=90°-极圈的纬度数=12晨昏线移动的纬度范围 =北(南)寒带的范围。
由此可见,黄赤交角的变大或变小将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
的变化。
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和五带的影 响。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 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2010·河南焦作模拟)下图为“某地5~7月份正 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所在的位置是
A.北半球温带
B.南半球温带

鲁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鲁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0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昼夜变化
昼夜变化的规律是:在地球上,随着纬度的增加,白 天和夜晚的时间会逐渐变长或变短。在极地地区,白 天和夜晚的时间最长,可以达到半年的时间,而在赤 道地区,白天和夜晚的时间最短,几乎无法区分。
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而非公转。地球自 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因此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
其他天体的影响
其他行星和卫星的引力对地球公转轨 道产生扰动作用,导致地球公转轨道 的进动和章动现象。
其他天体的辐射压也对地球公转产生 一定的影响,例如太阳辐射压导致地 球公转轨道半径的变化。
04
地球公转的未来预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趋势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 年,平均轨道速度约 为每秒29.79公里。
地球公转的速度和加速度
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在近 日点时速度最快,在远日点时速度最 慢。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较大,所 以地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也是不断变 化的。
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约为每秒 29.79公里,平均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 度。
昼夜变化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 都有重要影响。例如,许多动物在夜间活动,而人类 则更倾向于在白天进行工作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地 球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因此 形成了四季的交替现象。
02
四季更替的规律是:随着纬度的增加 ,四季的温差逐渐增大。在赤道地区 ,由于受到太阳直射的影响,温度较 高,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而在极地 地区,由于太阳辐射较弱,温度较低 ,形成了极地气候。在南北半球的中 纬度地区,由于受到季风和洋流的影 响,形成了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看我,多惬意。地球 母亲在远日点的一段 时间我的家乡就会出 现极昼,并且在远日 点公转速度最慢,我 就能够多晒几天太阳 啦!感谢地球母
向地球母亲致敬!地 球母亲在近日点的一 段时间,我们的家乡 也会出现极昼,因为 公转速度较快,我们 晒太阳的时间稍短了 些,但我们知足!
亲!
知识点二:“斜身” 绕转 — ——黄赤交角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1.黄赤交角
知识点二:“斜身” 绕转
——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冬至 12月22月
秋分 9月23日
知识点二:“斜身” 绕转
——黄赤交角
春分 时 间 太阳直射点位 置 移动情况 3月21日 赤道 北移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南移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南移
2.公转的轨道
地球 太阳
七远 月日 初点
1.471×108km
1.521×108km
近一 日月 点初
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其 中的一个焦点上。
知识点一、地球公转概况
3.公转的周期
春分点
公转一周360º 的时间为一年,因参照点不同分为: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北移
知识点二:“斜身” 绕转
——黄赤交角
重点难点 合作探究
1.黄赤交角度数变化与五带的关系
①假如变为0° ②假如变大到30° ③假如变小到20°
2.太阳直射点是不断移动的,那么一年之中 地球上的每条纬线被直射的机会是均等的吗 ?
知识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基础知识 自主学习

高中地理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鲁教版必修1(45张PPT)

高中地理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鲁教版必修1(45张PPT)

太阳高度角〔 h 〕 太阳光线
地平面
昼半球: h>0 晨昏线上: h=0 夜半球: h<0
h
思考:一天中 什么时候太阳 高度角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地方时为12时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H〕 注意:1、H是一天中最大的h 2、H在什么情况下= 90o 是否每个地方H都=90o?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23°26'N
春秋分赤道南半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长夜短越往北白昼越长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短夜长越往南白昼越短昼短夜长越往北白昼越短昼长夜短越往南白昼越长2326n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昼弧15夜长夜弧15或日出日落时间昼长12日出2昼长日落122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日出12昼2日落12昼2日出日落12时bbaass00昼夜长短的变化40n40n12点ss00bbddccee此时北京的日期ss00bbddccee24小时16小时12小时8小时0小时22aacc90904545aabbcc南极a
终年严寒 四季清楚
有太阳直 射现象
热带
终年炎热
23.5°S
南回归线
南 温 带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66.5°S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极圈
南寒带
四季清楚 终年严寒
是。
〔3〕D点的地方时是____
时,D点白昼长 小时。
〔4〕A、B、C三点有极
昼极夜现象的是 ,昼夜平
分的是 。
〔5〕假假设B点的纬度为
70°N,那么太阳直射点的
经纬度是

四 季 的 划 分
天文特征
气候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寒带
66.5°N 北 极 圈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直射点为中心,分别向南北两侧呈等 距离对称递减
2、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同一时间)
同一天,在同一纬度上的所有点正午太 阳高度(H)相同
33°26' N
P
.
K
23°26‘N
13°26' N
夏至日太阳光照图
正午太阳高度角(H) 的分布规律
三、时间(季节)变化规律
23º 26´N

23º 26´S
什么时候太阳 高度角最大?
晚上:
h<0
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地方时为12时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H) 注意:1、H是一天中最大的h 2、H在什么情况下= 90 是否每个地方H都=90 ?
o o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23°26'N
0° 春分 23°26' S
正午太阳高度角(H) 的分布规律
二、空间变化规律 1、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规律(同一时间)
课堂小结: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H)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地方时为12时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
二、空间变化规律 1、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同一时间)
以直射点为中心,分别向南北两侧呈等距 离对称递减
2、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同一时间)
同一天,在同一纬度上的所有点正午太阳 高度(H)相同
三、时间(季节)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的纬 太阳直射点 度分布
由 赤道 向 南北两方降低 由 北回归线向 北回归线 23°26 ′N 南北两方降低 赤道 由 赤道 向 南北两方降低 0° 由 南回归线向
南回归线 23°26′S
赤道 0°
冬 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北两方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H) 的分布规律
二、空间变化规律
1、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同一时间)
课堂思考:
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 A 海口 B 汕头 C上海 D北京 (假如是夏至日呢?海口什么时候H=90度,一年有 几次可以等于90度?)
如图所示的日期,下列地点:北京(39°54′N), 新 加 坡 ( 1°N ) , 汕 头 ( 23°26′N ) , 海 口 (20°N),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 是( ) A A.新加坡、海口、汕头、北京 B.北京、汕头、海口、新加坡 C.汕头、海口、北京、新加坡 D.汕头、海口、新加坡、北京
. A
23°26'
23°26'
c
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H) 的分布规律
二、空间变化规律 1、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心,分别向南北两侧 呈等距离对称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节 气 春 分 夏 至 秋 分 时 间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二、空间变化规律 1、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 律(同一时间) 2、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 律(同一时间) 三、时间(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太阳高度角( h )
太阳光线
h
地平面
白天:
h>0
思考:一天中
晨昏线上: h=0
谢谢观看
咸丰一中地理组 庄红平
. . B. 春分 .C
.
E 夏至 A
北回归线 赤道 秋分
春分
南回归线 D
冬至
E.
A B.
. C
. D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
纬度带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北回归线以 达最大值 达最小值 北的纬度带 南回归线以 达最小值 达最大值 南的纬度带 南北回归线 当太阳直射时(一年有两次直射) 间的纬度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