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之心的存有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君子三畏”及其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文精选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文精选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作文精选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事物心怀尊重的态度,以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规范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使自我心灵宁静、满足,同时也使世界逐渐失去丑陋的一面。

在这注重物质与消费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常怀敬畏之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常怀敬畏之心,就要始终地敬畏自然。

在社会文明不发达的过去,我们用“天人合一”的观念看待自然。

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于是我们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是,如今,当我们忽视自然规律,不停向自然索求更多,排放更多时我们可有想过,这种漠视自然的态度会让我们自食恶果吗?还记得因砍伐红树林而减弱了自然对人们的保护作用而使苏门答腊的大海啸酿成逾十万人的死亡的惨痛教训吗?因此,我们面对自然时要时刻抱着敬畏之心,节制自己的生产、生活的行为与欲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常怀敬畏之心,还要始终尊重生命。

特蕾莎修女对贫苦人们的爱就是处于她对生命的尊重,哪怕这个生命如此卑微。

她曾把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带回救护所,他躺在床上,紧紧地握住修女的手,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如今我活得像个人,谢谢你!”尊重人的生命,视他人与自我生命平等,看到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而不因他的种族、财富、地位、学识等鄙视他、漠视他。

特蕾莎修女用敬畏生命的准则使自己成为“上帝的沉思者”,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这个准则,用“用伟大的爱做小小的事”的理念唤起全世界的良知。

这就是常怀敬畏之心的最高体现了。

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每一个生命,平等地关爱自己、关爱他人。

常怀敬畏之心,还应该对文化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季羡林回忆自己的梵文老师西克先生时,说他虽然年过八十,但仍然认真地指导他唯一的学生,并把传承自己毕生之学给一个异国学生看作他余生神圣的使命。

我想,这就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态度:负责任地研究、谨慎地传承。

这与当今一些对传统文化毫不怀抱敬畏态度,戏说历史的“学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因此,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知识与学问、文化与传统,这也是学问的生命所在。

心怀敬畏与理想

心怀敬畏与理想

心怀敬畏与理想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这是在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只有心怀敬畏,才能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怀有这种心理,才能让人们懂得如何在滚滚前进的历史长河中找到当下,才能帮助人们明白在纷杂社会之中孰对孰错,才能帮助人们在未来该如何做怎么做。

敬畏知识,才能超越自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又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在论语中这样的话还有很多,圣人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也蕴含其中。

正是因为怀着这样的敬畏之心,所以才有了韦编三绝,才有了问道于老子,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最终成为了万世敬仰的至圣先师。

再观国外,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面对罗马天主教廷的批判时,仍坚守真理,最终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

对科学的敬畏让他勇敢捍卫,最终不但实现了自我的超越,更让人类在天文学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可见,只有敬畏知识,才能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才能视死如归坚持真理,才能推动人类文明一步步前进。

敬畏历史,才能赢得尊敬。

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勃兰特在以色列犹太人遇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让整个德国都站了起来,然而同样在那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正视历史,敬畏历史,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弥补,世人展示给世人的是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了尊敬;’而日本人这种否定历史,亵渎历史的行为,实质却是对历史过往缺乏敬畏之心,自然遭到了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也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2023年学习传统文化感悟之君子三畏

2023年学习传统文化感悟之君子三畏

学习传统文化感悟之君子三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畏天命”,这个天命不是看相算卦说的宿命,而是指的宗教信仰,自然规律,那个作为万物主宰的东西,即宗教里的上帝、神等,哲学上讲的第一因等等。

人有信仰,就会有所畏惧,才能有所成就,到了晚年也能有个精神依靠,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敬畏,那就完了。

“畏大人”,这个大人,并不是说官多大。

这个大人包括父母、长辈、上级、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对这些人应有所敬畏。

现在不少人盲目学习西方教育,倡导老师,家长和孩子平等做朋友,其结果是很多孩子不敬父母,不敬师长。

平等应该只能是人格上的平等,身份和地位是不能平等的,因为只有长幼有序、上下有别,晚辈尊重长辈、下级服从上级,才能使社会和谐进步。

这些年的教书经历,感觉现在不少学生非常难教、不懂礼貌、不知尊重、十分自我,玻璃心重。

少数家长也是如此,不仅不配合老师教育学生,反而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学校和老师的对立面,专找矛盾并将其发扬光大。

“畏圣人之言”,就是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这都是经过几千年历史考验的,最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如《论语》,四书五经,佛教的佛经,基督教的《圣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要有敬畏心,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圣人之言,一定不仅不要违反,而且还应该让它成为我们的信仰。

历史上的成功人物,绝对不是什么都不畏惧的,他们心里一定有一个信念,并为之终身奋斗。

小人因无知而无所畏惧,唯我独尊,目无尊长,对圣人之言更是不相信,并且还经常拿圣人之言开玩笑、诋毁,这就很难有所成就了。

是否有宗教信仰并非很重要,重要的是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仅要敬畏那些看得见的,也要敬畏那些看不见的。

人生道路漫长而多彩,犹如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候会风平浪静,有时候却会是汹涌澎湃。

只要我们内心“三畏”的灯塔不灭,就能压住惊涛骇浪,沿着自己设定的航线扬帆远航,驶向远方。

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我国先民,很早就选择了敬畏自然、追随人的自然天性。

论儒家敬畏思想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论儒家敬畏思想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论儒家敬畏思想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摘要:儒家解释传统从原始儒家形成以来至今,都是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的。

“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原初态度的基点。

这种敬畏之心是儒家能够绵延至今的价值认同和实践导向的基础结构。

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转型时期,但是文化道德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建设。

个体道德意识薄弱,群体道德滑坡这一表象凸现了人们于道德意识层面所发生的问题。

当代社会急需进行伦理道德的重建,尤其需要关注道德敬畏感的重新确立。

解构儒家传统道德的积极内涵,从儒家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指向敬畏道德人格的养成,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来说应该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也必能发挥出积板作用。

关键词:儒家;敬畏;道德一、敬畏之于儒家的道德传统儒家学说是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感的学说。

敬畏思想在儒家传统中多有体现,天道、自然、人类社群、自我等等都是敬畏的对象。

儒家的敬畏传统自原始儒家创立时就建立起来了;孔子对此有原创性的阐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大人,侮圣人之言。

”古代百姓普遍对于天、神等心存敬畏,而孔子则敬畏“天命”。

天命在于孔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天主宰人的命运,即自然的定数,它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一股力量;一是指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才能,即自然的察赋。

较之前者,后一层含义更为重要深刻,因为“孔子和儒家所关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类的问题”。

孔子的敬畏天命,兼具敬畏超人间的力量,和敬畏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的双重含义。

因此,孔子对于鬼神的问题采取敬而远z的态度。

不管其存否,既要有虔诚敬畏之心,又要保持距离。

对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心存敬畏,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态度去对待,因为理性之于自然的现象,完全应该从中感悟出现象以外的真理。

孔子提倡“知命”,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的感知和履行。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及其现实意义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 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 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 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 次。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意思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意思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这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提出了对于天命、权威和道德的尊重和畏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畏天命天命是古代我国人对宇宙规律和命运的认知和尊重。

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应当尊重天命,顺应自然规律,不去违背造化。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相信,一切皆有定数,人的生死荣辱皆在天命之中。

君子应当心存敬畏,不敢逾越。

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秩序的维系者,使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自守纪律,不至于无法无天。

畏天命的观念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和机遇,努力奋斗,提高自己的修养。

二、畏大人大人在传统我国社会中拥有极高的权威,是人们依赖和敬畏的对象。

无论是封建的皇帝、父亲,还是现代的领导者、长者,都被称为大人。

君子应当恭敬顺从大人的指示和规定,不可随意而为,更不能背道而驰。

这体现了对权威的尊重和敬畏,让社会秩序得以维系,也使个人养成谦恭有礼、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畏圣人之言在儒家思想中,圣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德行典范和道德楷模。

对圣人之言的畏惧体现了人们对于道德规范和真理的尊重和追求。

君子应当虚心聆听圣人的教诲,践行其言行,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尊崇孔子、孟子等圣贤的思想,认真学习遵循,以求道德升华。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君子有三畏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对天命、权威和道德的畏惧与尊重。

这个思想贯穿着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人们的行为规范,使得社会秩序得以维系,促进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高。

在当下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崇崇尚社会正气和个人修养。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应当继承和传承的宝贵精神。

了解“君子有三畏”的理念,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权威的定义和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而人们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更显重要。

常存敬畏之心

常存敬畏之心

常存敬畏之心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我国还有位古贤曾这样说过,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

他们所言,都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可以说,做人常存敬畏之心,在我国也有个优良传统。

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已者”等敬天爱人之说;道家强调,人对自然规律、对人与自然相和谐应怀有强烈的敬畏感。

这些学说、主张对当时人和后来者都是大有教益的,它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更可敬的,是一些贤人能士把自己的敬畏之心,切切实实地落实在了自己的行动上。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写作上尤显一些文章大家的严谨、敬畏之风范。

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改定自己过去文字时,反复推敲,“用思甚苦”。

其妻不理解,说他何必如此辛苦,难道还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笑答:“不怕先生责怪,却怕后生笑”。

这种用字有所“怕”的作风、做派,着实令笔者心动、必仪。

胡适先生对写文章也存有敬畏之心。

他成名很早。

他在成名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格外小心谨慎。

尤其对写作,更是这样。

他曾对人说:“人家以为我写文章,总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其实我写文章是极慢极慢的。

”李宗仁曾对胡适在写作上的极其慎重态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评价:“适之先生,爱惜羽毛”。

胡适先生的写作态度和行为,也令笔者肃然起敬。

罗曼·罗兰说:“艺术是被征服的人生,艺术是生命的帝王”。

可见,艺术是至上的非凡产物。

因此在艺术上也尽显一些艺术家的敬畏之心和优秀品德。

梁启超先生对自己的书法是慎之又慎的。

胡适先生曾对人说起,梁启超在遗墨真迹可稽考者约有3万件,而件件足珍;其中没有一件是“苟且落笔”的。

敬畏之心

敬畏之心

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我一直主张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

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

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

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

近来读书时读到这么两个故事:一是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大庆看到了天边的落日,绚烂壮丽,红大而圆润,他情不自禁的下跪即而泪流满面,中国人问他为何有此举动,他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落日,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本能的反应就是用下跪表达自己对苍天的敬畏。

其二是我国宋朝时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米芾本是一个恃才傲物的怪人,他从不肯摘帽,更不肯低头,但米芾爱石成癖,每当他看到奇石时却总是下拜,边叩首边自言自语:“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此举差点使他丢官,他反作图自鸣得意:“彼之所美,我之所恶也;我之所美,彼或恶之”,世人追崇的权势与金钱这两样俗物在米芾眼中浑若无物。

两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很简单:人要敬畏苍天的心,更要敬畏大地。

敬畏之心源自于人的信仰,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能既敬重又畏惧,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才会知道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

我们的先知庄子就提出了“天人不相胜”、“天人合一”的观点,过去许多的中国人都认定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唯物”的需求越来越大,便只过分的强调了“唯物”,有“主义”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了敬畏之心,物质便成了能决定一切东西了。

所以我们有许多中国人早就不敬畏苍天也不敬畏大地,现在,更是有很多的人竟然连自己都不知道要敬畏自己了。

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近年来官方查处的受贿“百万级”、“千万级”的“大官人”们的人数越来越多,前腐后继,长江后浪推前浪,人们的表现却很平静,因为许多人都认为被查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之 源 , 是 “ 子 ” 所 以为 “ 子 ” 内在 根 据 , 是 “ 子 ” 所 以不 同于 “ 既 君 之 君 的 更 君 之 小人 ” 的深 层 原 因 。而 孔 子 之 所 以要 将
“ 天命” “ 、 大人” 圣人之 言” 和“ 作为“ 君子” 人格的本原、 本体和元价值之源和“ 君子” 之所 以为“ 子” 君 的内在根据和深 层原 因, 了其本 身所具有的“ 除 自然之序 ” “ 、 社会之序 ” 精神之序” 和“ 的表征意义外. 其原因主要 有三 : 其一是殷周 以 来的“ 敬畏” 传统 ; 其二是“ 礼崩 乐坏” “ 下无道” 、天 的现 实归 因; 其三是“ 的 自觉的 内在要 求。面对 日益严重的“ 仁” 全
所 以为“ 小人” 既不是天生的 , , 也不是 白生的 , 而是主客体交
互 作 用 的结 果 , 其关 键 就 在 于一 个 “ ” 。那 么 , 谓 “ ” 畏 字 何 畏 ?
传? 襄公 九年》 :君子劳心 , 云 “ 小人劳力 , 先王之制 也。” 仍着
眼 于人 的地 位 . 非人 的道 德 品质 【 而 2 j 与此 不 同 的是 , 子将 “ 子 ” “ 人 ” 举 , 主 要 是 孔 君 与 小 对 则 以道 德立 论 或 以道 德 为 标准 的 。 统 计 , 《 语》 ,君子 ” 据 在 论 中 “
球 问题 ” “ 化 问题 ” 以及 人 与 自然 、 与 社 会 、 与 人 、 与 自我 意识 之 间 的矛 盾 和 冲 突 , 温 孔 子 的 “ 子 三畏 ” 和 物 , 人 人 人 重 君
思想 , 育和强化敬畏意识 , 培 完成对人之为人 的敬畏之心的存有 , 无论是 对于人类行为的 自我约束和德性 自觉 , 还是 对 于抑制人类 中心主义的泛滥, 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和谐社会的建构 , 无疑具有十 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 意义。 关键词 : 孔子 ;论语》 君子 三畏 ; 《 ; 现代意义
中 图分 类 号 :2 22 B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8 7 ( 0 )6 0 0 — 4 10 — 4 7 2 1 0 — 18 0 1
敬畏之心的存有 , 既是神圣 的东西之所以为神圣 的东西 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 更是在 新的史条件下构建 和谐社
的失 范和 对 法 律 、 度 的 肆 意践 踏 。 “ 切 神 圣 的东 西 都 被 制 在 一
值之源 。 既是 “ 君子” 之所 以为“ 君子” 的内在规定 , “ 也是 君
子 ” 所 以不 同于 “ 人 ” 之 小 的深 层 原 因 。
历史地看 ,君子 ” 小人 ” “ 和“ 两词 , 已有之 。《 易 ・ ・ 古 周 乾 九三》 :君子终 日乾乾 , 云 “ 夕惕若厉 , 无咎。” 尚书 ・ 《 虞书 ・ 大 禹谟》 :君 子在野 , 云 “ 小人在位。” 不过 , 在孔子之前 ,君子” “

亵渎 了” 同时 , 的 也使我们深深陷入 了“ 无家可归 ” 的尴 尬境 地。因此 , 从构建和谐社会 的理论视域出发 , 深刻揭示 “ 君子 三畏 ” 的真实 内涵和内在根据 , 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 无 “ 君子三畏” 语 出《 , 论语 ・ 氏》 “ 季 :君子有三畏 : 畏天命 ,
湖北 社 会 科 学 2 1 0 1年 第 6 期
敬畏之心的存有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 子 三 畏 "及 其 现 代 意 义 君
余 卫 国
( 南通大学 法政与管理学 院, 江苏 南通 2 6 1 20 9)
摘要 :君子” 小人” “ 与“ 相对应 , 是孔子思想 中的理 想德性人格。 君子三畏” “ 作为“ 君子” 人格 的本原、 本体和元价

1 ・ 08
意思是 : 发号施令 , 治理国家 。诗经 ・ 《 谷风之什 ・ 大东》 :君 云 “ 子所履 , 小人所视。 孔颖达《 ” 诗经 ・ 正义》 :此言君子小人 , 云 “ 在位 与民庶相对 。君子则 引其道 , 小人则供其役。” 春秋 左 《
直接原因。 在孔 子 看 来 ,君 子 ” 所 以 为 “ “ 之 君子 ”而 “ 人 ” , 小 之

会的充分必要条件 。从理论上说 , 敬畏既包括对以 自然 力为
代表的外在必然性的尊重 , 又包括对和谐的社会秩序赖 以建
构和 良性运行 的制 度和规范及其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体 系的
认同和践履 ,它不仅构成了人类追求真理的动力和机制 , 而 且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合理性 的尺度和界限。然而 , 随着科学 技术 的巨大进 步和主体性 的空前膨胀 ,以及敬畏之心 的寂
词 , 要是 从 政 治 角 度 立论 的 , 主要 意 思 是 “ ” “ ” 主 其 君 。 君 ,
从 尹 , 口。“ , 从 尹” 表示 治事 ; 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 的 “ ,
・ _2 1B T 0 7 ; (0 0 N 0 1 ) 南通
作者 简介 : 余卫 国(9 o _ , 南通 大学法政 与管理学院教授 。 16 _ ) 男, 基金项 目: 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基金规划项 目(6A 2 0 7 ; 教 0 J 70 1 ) 南通市哲学社 会科 学资助基 -  ̄ .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研 究项 目(9 B 6 。 0 Z 0 )
畏大人 . 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 狎大人 , 侮圣 人之言 。” 那么 , 何为“ 君子” ?何为“ 小人” ?何谓“ 天命” “ 、大 人 ”“ 、圣人之言” “ ? 君子三畏” 君子” 小人 ” 在“ 和“ 两种德性人 格规定 中究竟处 于何种地位 、 具有何种 作用 ?其根据和意义 何在?本文试作探讨 . 以求教 于方家。

“ 君子 三畏 ”的基 本 内涵
在《 论语 》 “ 子” “ 中,君 与 小人” 相对应 , 是孔 子追求的理 想 人格 。i“ l 君子三畏” l 作为 “ 君子” 人格 的本原 、 本体 和元 价
灭. 不仅使人与 自然 的关 系到 了高度紧张的程度 , 而且也在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信仰 的失却和道德底线的沉沦 。 以及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