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观点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观点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每个人都有一种自由的精神,没有人可以束缚他的思想,也没有人可以阻挡他的梦想。
古人曾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自由、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味着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惧压力,不退缩,勇敢地前行。
不要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要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压抑自己的声音,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畏缩不前,要勇敢地站出来,勇敢地面对挑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也意味着要勇于承担责任。
不要怯懦,不要视而不见,不要害怕做出决定,要勇敢地承担责任,做出艰难的决定,不要害怕失败,不要害怕误会,要坚定地走下去,不要被外界的困扰所迷惑,不要被自己的思想所束缚,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意味着要勇于冒险。
不要总是照着别人的模板来生活,不要害怕失败,不要被外界的压力所压制,不要害怕挑战和试验,要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天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挑战自我,勇敢地去闯荡这个世界。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激励着我们要勇敢地生活,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承担责任,勇敢地冒险,勇敢地
追求梦想,勇敢地实现自己的信念,勇敢地生活,勇敢地死去,不畏惧失败,不怕被压迫,不怕被抹杀,要勇敢地宁鸣而死,而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源自于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它散发着永恒的哲理和智慧。
这句话所传达的含义是,宁可大声宣泄自己的观点和理念,甚至面临死亡,也不愿意默默无闻地生活着。
它所蕴含的深意,是对于人生态度的一种宣示,是对于勇敢与坚韧的一种诠释,也是对于真理和正义的一种坚持。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因为害怕面对困境和挑战,选择了逃避和沉默。
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去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害怕去捍卫正义和公平。
正是这些人的沉默造就了世界的黑暗,让思想的寸步难行,让正义的声音渐行渐远。
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敢于说出实话,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捍卫正义。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有些人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安逸的生活方式。
正是因为这种逃避和沉默,很多问题和矛盾得不到解决,很多不公和伤害得以继续存在。
而那些选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他们敢于站出来说话,敢于挑战不公和不义。
他们或许会面对很大的压力和困难,甚至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人类社会才能够逐渐进步,社会秩序才能够逐渐完善。
他们的行为给了我们无数的启示,告诉我们,一定要勇敢地站出来,敢于说出真相,敢于去改变现状。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也传达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对于强大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
有些人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安逸。
而那些选择了坚韧不拔的人,他们永远不会轻易地放弃,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即便面临生命的威胁,也要勇敢地站出来,挑战一切。
正是因为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有了多少伟大的成就和奇迹,让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真理和正义。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公和不义,有太多的谎言和欺骗。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什么意思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什么意思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意思是:宁可为抒发出自己的思想而死亡,也不为一声不响而苟且偷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灵乌赋》。
拓展资料:
《灵乌赋》,一为梅尧臣对范仲淹的劝慰之文,一为范仲淹回梅尧臣的劝慰之文。
范仲淹生性耿直,看到朝政过失都要理直气壮的批评,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被吕夷简蛊惑君主贬为饶州知州,后又几乎贬死岭南。
范仲淹妻子李氏病死在饶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县令的梅尧臣,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劝范仲淹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从此拴紧舌头,不要多事。
范仲淹立即回写了同题《灵乌赋》给梅尧臣,斩钉截铁的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为世人所千古传颂。
— 1 —。
马寅初:宁鸣而死_不默而生

马寅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1916年,马寅初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回国,时年34岁。
他先在北洋政府财政部任职,后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教。
1920年起,他一边创办新式商科学校,一边陆续在上海、北京的学校和金融机构发表演讲,普及经济常识、吁请整顿币制。
1927年,45岁的他辞教入仕,抱着“为国牺牲”、“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加入了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立法院经济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官越做越大,最初秉持的信仰却越来越虚空动摇,寄望税制改革、再造中国经济的他最终发现,政府“不能办富人税,只能在穷人身上着想”;“三民主义”是虚、权贵资本是实;“此种丧心病狂之事,在昔日满清政府及军阀所不敢为者,而今已现于青天白日之下,诚可谓每况愈下,令人为之痛哭也!”“今旧道德已渐失其势力,欲打破人民升官发财之思想,非用武力可能奏效。
应将新旧两教育互为表里,10年教育之后,或有希望。
”他重返文教阵地,先后在杭州财务学校、上海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
“很多人赞叹祖父在1958至1960年间的表现,其实这既不是他第一次因言获罪,也不是他第一次知难而进。
”马思泽指的是1939年。
那时,国民党的达官显贵们大发国难财,马寅初在《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上接连发表《提议对发国难财者开办临时财产税以充战后之复兴经费》、《对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为我国财政与金融唯一的出路》等檄文,并公开发表“我对于抗战的透视”、“我们要发国难财的人拿出钱收回膨胀的纸币”等演讲,矛头直指“蒋委员长”。
“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我看他只能算是个家族英雄,因为他庇护的只是他的亲戚家族。
他们用租税、公债和通货膨胀三种方法,刮尽了天下的民脂民膏,甚至连他们子子孙孙的棺材钱都捞足了,哪里还管老百姓的死活!”他把儿女带到演讲现场,对着人群中的特务说:“我马某人愿效谭嗣同先生,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自横刀向天笑!为了抗战,英勇的数十万将士在前方流血牺牲,我们文人在后方无所贡献,也应当不惜死于后方,把应该说的话大胆地说出来。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话来自于《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一只大鹏展翅高飞,飞到了南海。
南海之神乌龟听说了这个消息,便去寻找这只大鹏,并说服他回到俯瞰大地的俯瞰点高处。
大鹏听从了乌龟的话,返回了高处俯瞰大地。
他发现在那里它可以畅游于云端之中,俯瞰着这个浩瀚无垠的世界。
在庄子的眼中,鹏和鱼一样,都是各自处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
大鹏只有回到空中,才能感到自己的舒适,而鱼则只有在水中才能感到自己的舒适。
同样的,人也需要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生存和发展,才能感到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如果一个人总是不满足现状,不肯付出努力,就很难成就大事。
一个能成为伟人的人,通常都是精力充沛、口若悬河、肯邀勇拼、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
在我看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一个人生的态度,也是一个人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要素。
有了这样的态度,一个人就会吸收蜜糖一般的知识,获取生命中的美好,领悟幸福生活的真理。
能够奋起,不但是一种坚定的信仰,也是一种坚持罢休的信念。
人的一生是短暂而珍贵的,有一个人生的选择和方向,这和他的志向、意志、生活方式等一切可能的层面紧密相关,与他对待生命的态度息息相关。
在生命的征程中,唯有奋斗和拼搏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得更精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丰盈,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有所改变。
当我们坚定了自己的准则和方向,当我们怀揣一颗力求突破的心,当我们敢于面对困难、变化和挑战时,那时候,我们就能用实际的行动展示出自己不默而生的勇气和决断。
这种时候,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一种信心和决心,这种信心和决心深深地反映在我们的行动中,让我们的人生得以取得震撼人心的成就。
这不绝是那些心灵健康、具有音容笑貌的人,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大的喜悦。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里的宁鸣和默生不仅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态度,更意味着一个人的价值。
因为没有伟大的心灵和不屈的斗志,我们就无法实现我们的梦想,无法创造出属于我们的价值和荣誉。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使范仲淹(989年-1052年)万古留名,“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更使得他成为后世士大夫政治所追求标榜的楷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繁星璀璨如壁上警世恒言,多少带有了理想主义的情怀;也透露了范仲淹这个千古名臣的耿直、真性情的性格。
范仲淹是苏州人,早年的生活经历是典型的奋斗型代表人物。
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根据《宋史》传记记载,他在考取进士的学习中,刻苦攻读,昼夜不歇,冬天疲惫的时候就用冷水洗脸,饮食上顿不接下顿,常常以稀粥裹腹。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中进士后,范仲淹的仕途也是多有大起大落,但无论在地方抑或在庙堂朝廷,他都是最锐意进取的那个人,敢于直指时弊,为民请命,多有善政。
所得官俸,都用来招待慕名前来的问学之士,而自家弟子寒酸到只有一套像样的衣服可穿,出门时需要轮换。
即使后来做到副宰相,他的饮食也是多以素食为主,肉菜最多也就一样,节省下来的俸禄薪水全部捐给家乡族人,购买义庄,扶植族中后人。
就是这样的仁人志士,只是因为秉公直言,却多次受到诬陷排挤,两度被排挤出朝。
范仲淹戍边抗御西夏如果说《岳阳楼记》让我们看到了范仲淹的胸襟抱负和政治理念,那么他存世的仅有的几首词,则让我们可以细致入微地把握他的真实经历和感触,更为生动地认识他这个人的豪放胸襟和家国情怀,以及他身处的仁宗朝的国情。
范仲淹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词今只有五首传世。
有一首《渔家傲》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同时在慷慨雄放之声中,把国家、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反映其中。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物事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物事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物事例引言:有些人为了心中所信仰,或为了社会正义,宁愿选择死亡也不肯放弃。
与其受屈辱和背叛,他们宁可选择以最为勇敢的方式结束生命,以此证实他们的价值观的不屈不挠。
本文将为您介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人物事例。
一、屈原:愿以身殉国不受屈辱屈原,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诗人,也是楚国的重要文化象征。
他的名字已经与屈服、驯良、叛逆等不同的内涵相结合。
屈原是一个爱国者,他猝不及防地遭到背叛,但他并没有对自己的信仰妥协。
当他的国家陷入困境,他选择了以身殉国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屈服或接受屈辱。
二、索尔仁尼琴:宁死不屈,坚守真理索尔仁尼琴,俄罗斯文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小说《古拉格群岛》揭示了苏联强制劳改制度的虚伪和暴虐。
在车臣战争期间,他坚定地支持车臣民族的独立,为此遭到俄罗斯政府的逮捕。
他在狱中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信仰并宣扬真理,最终被迫流放到西伯利亚。
即使在前往流放地途中,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屈服于虚伪和暴力。
三、马丁·路德·金:不屈服于种族隔离和不平等马丁·路德·金,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和牧师,他的名字被称为美国民权运动的图标。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黑人右利和平地抗议,反对种族隔离和不平等。
马丁·路德·金在这个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坚定地支持非暴力抗议,并在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重要理念。
他因自己的信仰而被捕和对待不公,但他依然坚定地支持民主和平等,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结论:以上介绍了三位在信仰和价值观方面坚定不移,宁愿选择死亡也不屈服于不公正和暴力的人物。
他们的勇气和坚定是我们应该推崇的,值得我们在生活中效法。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一句深刻的话语。
在这个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中,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告诉我们不能缺乏自我表达,要有勇气敢于发声,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胜出。
下面,我将从自我表达和勇气两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自我表达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如果不能表达出来,就好比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默。
比如,你在工作中提出的一个很好的建议,但由于过于内向,而错失了和同事们交流和切磋的机会,这样,你的想法很可能就会淹没在繁忙的工作中。
其次,勇气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拥有勇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当初的马云一样,他有着开放而不同寻常的思考,成功地带领了阿里巴巴走向伟大的事业。
如果马云不敢于发声,阿里巴巴会成为一家失败的企业,而不会成为现在的翘楚。
总的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一种有勇气有主见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要有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且要勇于发声,不畏挑战和失败。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对于自我表达的重视越来越高,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只有秉持着这样的人生态度,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作者/山东付冬蕾
山东东营市一中二月文学社付冬蕾
历史的废墟下掩埋了多少真相,我们从不曾了解,就如同50年前那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饥荒,和那一切无法解释的现实,是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永远没有办法体会的。
对于青年一代的我们来说,仅仅过去不到半世纪的反右时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不存在的时代,考试不会有,报纸不会登,新闻也不会播,一片繁荣光景下,黑暗逐渐被麻木的心灵埋没。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随波逐流,逆来顺受,好像根本不曾存在过。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历史终于呈现出了它的真面目。
曾经身处那个时代的她,之于我们,应该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注入我们麻木身体的强心剂。
她便是林昭,44年前的4月29日,她在上海被秘密枪决。
17岁,正是与我们一样的年纪,那时的她,已经在用自己并不算强大的力量,反抗现实,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一个青年,在那时已经对国家和人民怀着最炽热的情感。
我仿佛能透过弥漫着大雾的屏障依稀望见那时的她,风华正茂,黑亮的发辫扎在脑后,清秀的脸上闪烁着坚定而又激动的光芒,微笑着说:“我也参加了组织。
”
18岁,出于对时局的担忧,她不顾母亲的责备和阻拦,加入了社改工作队,以更好地参与革命。
她曾说道:“这样的祖国,决不能让它受难。
”从此往后,林昭便因为这一信念,因为这个决不能受难的祖国,走到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程。
那是她怎样也想不到的一种方式,正如她考上的北京大学,放飞了她的思想,坚定了她的理想,然后把她送进了铁窗。
1957年的夏天,张元勋贴出了北大第一张大字报被指为反革命煽动,面对声嘶力竭的讨伐,右倾言论的争斗,她公开反对上纲上线的批评,说出了真实的想法:“我料到一旦说话也会遭到这样的讨伐!我一直觉得组织性与良心在矛盾!”面对“你是谁”的质问,她铿锵有力:“你记下来,我叫林昭,林,双木之林,昭,刀在口上之日!”那一晚,是她最悲壮的演讲。
刀在口上之日。
也许对于她只是悲愤着,有思想的人被称为魔鬼,言论被批为洪水猛兽,让她对现实充满不解和陌生。
为了热爱的党,热爱的国家,她愿意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祭奠。
然而当时的中国已经被充斥的言论绑架,她的力量太过弱小,并无招架之力,像是用鸡蛋碰石头一般无可奈何。
她用了最为悲壮的方式,而又有谁能想到缘由竟如此简单。
“绝不再说违心的话。
”如此而已,拥有常识的人,成了实际上的鼻端。
迷雾散去,代替的则是火光冲天,一发不可收拾。
北大的800名右派分子名单,林昭赫然在列,然而所有右派都检讨后,唯一一个不肯检讨的林昭,仍在公开顶撞:“我的观点很简单,就是人人要平等、自由、和睦、和蔼,不要这样咬人!”在那个说出常识就是反革命的时代,沉默着的绝对是大部分,林昭并不是激进的人,仅仅是永不背叛自己本心的人。
只想说出真话而已,总有一个人要喊出来,一定要喊出来,即便看不懂,想不通,受到折磨,精神疲惫,总需要一个结果,寻找一个答案。
这就是林昭。
终于,在1960年10月,28岁的林昭因涉嫌参与地下刊物《星火》在苏州被捕。
入狱,终于给了她站起来表达自己的理由。
一个民族,如果真的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讲真话,也就近乎于毁灭了。
火,已烧得很旺,隔着漫漶的历史,亦能体会到它的灼热和不可抗拒的熊熊之势,快要吞没整个世界,尽是喷薄欲出的愤怒。
燃烧着。
8年的牢狱生活,林昭从未被解下手脚的镣铐。
她拒绝接受教育,用竹签、发卡,千次百次地刺破皮肉,在墙壁衬衫床单上,一切能写字的地方,用鲜血留下近20万字,不停地写着,写着,反对奴役,控诉着压迫。
因为牢狱生活的摧残,她迅速衰老。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在不停地控诉,从不妥协,哪怕玉石俱焚。
在那黑暗的监狱里,闪耀着的,只有她从未泯灭的信仰。
把真话,用生命喊出来,血红的字迹仿佛是无声的控诉,控诉着被蒙住眼的中国,控诉着让人失去人性的,无穷无尽的斗争。
喊出来,喊出来,直到燃尽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林昭。
一息尚存,此生宁坐穿牢底,绝不稍改初志,稍负初愿。
飞蛾扑火一般决绝,悲壮。
火已近乎熄灭,零星的几点火星在空旷的废墟之上奄奄一息。
林昭一袭白衣,站在废墟之上,长发披散,眼神忧伤而沉静。
她说:“总有一天,历史会为我平反。
”
远处传来凄凉的挽歌,无根无缘。
1968年4月29日,一名警察到林昭家里,只说了三句话:“我是上海市公安局的,林昭在4月29日被枪决,家属要交五分钱的子弹费。
”
林昭在被枪决那天,有人高喊:“死不悔改的反革命,你的末日到了!”
她在判决书上写下“历史将宣判我无罪”,随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2年后,她的预言应验了。
1980年8月,上海高级法院宣判此案为冤案。
林昭的生命,终在这一刻尘埃落定。
直到今日,我在历史的废墟中,重新找到被人遗忘的她。
历史重新归于迷雾之中,仿佛仍能看到的,是那双坚定而清澈的眼睛。
林昭以她理想主义者的姿态,紧握着一个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情怀。
历史也许已被人们遗忘,真实如同过眼云烟。
林昭仍在走,手里紧握着与本心和鸣的信念。
理想主义者也许只是历史的点缀,但没有了这群高高举起自己理想的“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星空将不复存在,只剩黑暗。
林昭的反抗也许毫无意义,但她却是一个真正的,为理想而献身的战士。
她是以一种决绝的高姿态,用生命奠基理想,她不甘沉默。
我们并不能成为理想主义者,但真正的勇气和骨气,不是做一个主流之外的异类,而在于永远不要因为别人的期望和压迫违背内心的声音。
把真话,喊出来。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的这句话,在遇到林昭时,我想已经得到了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