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能力提升-史料研究方法
提升中学生史料解读能力有效途径的探究

提升中学生史料解读能力有效途径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收集能力。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良好的史料收集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从而更好地开展史料解读。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各种历史文献、参观博物馆、收集历史资料等途径来积累史料。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研究中去,提供各种符合学生兴趣的历史资源,如历史漫画、历史小说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加强史料理解的训练。
对于中学生来说,很多史料的内容和语言都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信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史料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比如通过读史料前先了解背景知识,逐段理解史料的意义和内容,通过多次阅读和讨论加深对史料的理解。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有争议的史料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史料的观点和解释,帮助学生培养辩证思维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判断能力也是提升史料解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解读史料时,应该能够分辨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史料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史料的来源、作者、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辨别史料可靠性的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史料演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来解读同一史料,培养学生全面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训练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史料分析作业、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历史项目研究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史料的深入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演讲、展览等形式,将自己对史料的解读结果进行表达和分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史料解读能力。
提升中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包括培养学生的史料收集能力、加强史料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这些途径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提升高中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方法探究

提升高中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的方法探究历史材料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运用历史材料,包括文献、图片、地图、数字等信息,从而获取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并能够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的能力。
具备这样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
历史材料阅读能力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提升高中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1. 掌握基本的历史背景知识要想更好地阅读历史材料,首先需要对相关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包括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等。
历史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历史材料,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提高材料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2. 练习多种类型的历史材料历史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片、地图、数字等。
高中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多练习各种类型的历史材料,尤其是对于历史文献的阅读要有一定的训练。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熟悉不同类型的历史材料,提高对不同形式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注重历史材料的解读能力历史材料的阅读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看懂文字或图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高中生需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历史材料解读能力,包括对历史材料的背景、作者、用意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材料蕴含的信息和历史事件的真实内涵。
4. 多参与历史材料分析的课堂活动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历史材料分析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材料阅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材料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历史材料的解读分析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历史材料阅读能力。
5. 多阅读历史专著和学术论著除了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外,高中生还应该多阅读一些历史专著和学术论著,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眼光,从而更好地提升历史材料阅读能力。
认识历史学高中三年级认识历史学的不同研究方法和观点

认识历史学高中三年级认识历史学的不同研究方法和观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过去的事件、人物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
在高中三年级的历史学学习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历史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认识并学习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观点,以便更深入地探索历史的真相。
本文将从历史研究方法和观点的角度,介绍高中三年级学生应该认识的内容。
一、历史研究方法1.史料研究法史料研究法是历史学中最基础且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史料,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识别、评估和运用史料,以便准确地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它们的异同之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来了解各国发展的差异。
3.文化研究法文化研究法关注历史事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通过研究文化背景、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动态。
例如,对于某一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其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二、历史研究观点1.德国史学派德国史学派是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他们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强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德国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历史理论,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等,对于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英国历史传统英国历史传统强调对历史事件的详实的研究和描写。
他们注重对个别历史人物的个人经历和行为的研究,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使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形象。
英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麦考利、特雷弗-罗珀等。
3.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
与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相比,新历史主义更注重历史中的权力、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他们认为历史是一种权力斗争和文化冲突的综合体现,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各种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揭示历史中不同群体的关系和地位。
提升中学生史料解读能力有效途径的探究

提升中学生史料解读能力有效途径的探究提升中学生史料解读能力是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途径,帮助中学生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重视史料的原始性和多样性。
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源,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窗口。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史料的原始性,培养学生对原始史料的敏感性和意识,理解其价值和限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史料,如文献、地图、图片、录音等,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背景知识。
历史背景知识对于史料解读至关重要。
学生如果对历史事实和历史时期的背景缺乏了解,很难对史料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辅助材料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充分的历史背景知识,形成全面的历史认知框架。
引导学生注重史料的内在逻辑和思想。
史料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是历史人物或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表达。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中的思想观点和思想逻辑,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深度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让学生思考史料的作者意图和立场,帮助他们理解史料背后的历史意义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史料解读。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的史料,让学生围绕这些史料进行深入研讨和讨论。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解读和理解,提升史料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史料解读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数字资源进行史料查询和研究,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进行史料解读和分析的能力。
还可以利用虚拟实境和模拟实验等科技手段,帮助学生体验历史现场,深入理解史料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史料解读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质疑和加以验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史料提出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史料研究及方法和答题技巧-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史料研究及方法和答题技巧思考及方法:1. 题型特点:该题型一般以材料形式出现,给出很多文物或者史书文献,判断当时历史发生了什么,历史是否真实,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具备一定分析能力2. 理论及方法介绍:①史料的分类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转手材料按史料保存者是否蓄意可以将其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
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成“有意”和“无意”两大类①史料的运用与辨别和评价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在史学研究中,史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还是有局限性的。
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史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
人们所了解到的只是其中一小段片断而已,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
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
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
因此,要全方面,多角度,从实际和当时历史背景研究史料很有必要。
①试题设问及应对策略a.题目里反映的事实/确认的史实/能被印证的史实有哪些:这一类题目一般方法时结合材料不同信息,反复出现的一般是答案,其次就是符合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材料里也能反映的就可以写,注意用专业术语b.题目中的史实有哪些价值:一般先需要辨别史料类型,其次根据史料类别分析作用。
比如一手史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据,证明该事实的存在;二手史料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的补充,从更多角度去了解史实;官方文书、档案可以证明某事件的可信度;日记、书信等可以说从个人角度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大环境c.如果研究某事件,还需要补充哪些史料:此类题发散程度比较大,但是也是有一定思路的,比如多角度研究,题说政治,你就可以从经济文化等补充;题说个人或社会,你就补充社会或个人的史料,一般就是让你写个大概思路不会让你写多具体的史实。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史料是反映相应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及经济与社会开展状况的文献、图像、数字、表格、照片等反映历史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史料、解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加工整理,从特定的史料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形成较为科学、准确地认识史料深刻内涵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解读史料,挖掘历史材料的深层内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史料表象浅层次内涵的根底上,学会分析史料表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刻内涵,挖掘出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的认知。
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时要求学生做好五步骤:一是读记对相关史料的介绍和掌故诠释,撷取相关史料中的背景信息;二是给史料划分句子成分〔篇幅较长的先划分层次,再划分句子成分〕,找出关键词或重点句子,撷取相关史料中的表象信息;三是在“剩余的”史料中,找出与关键词或与重点句子密切相关的修饰成分,撷取相关史料的外延〔含时空〕信息;四是把史料放回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中,根据史料所设计的问题,撷取对相关史料的使用信息;五是概括史料表述的中心思想〔篇幅较长的先概括段落中心思想,再概括整个史料的中心思想〕,撷取相关史料的内涵信息。
综合上述五步骤,即可在史料分析中较为全面地获取有效信息。
以分析“东方会议以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臺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
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为例。
介绍“东方会议”和“首相田中义一”——〔背景信息〕;可以采用划分句子成分方式挖掘有效信息:——主语、谓语、宾语的相关成分分别是史料的关键词或重点句子,读此便知道是“田中义一密奏了……”〔表象信息〕——状语、定语的相关成分分别是与关键词或与重点句子密切相关的修饰成分,读此便知道了史料所述内容的年代、国别、主要人物及其地位、行事的方式等。
〔外延信息〕二、回扣史料,培养学生学会迁移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我国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
高三考前冲刺如何提高历史材料分析能力

高三考前冲刺如何提高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历史学科在高中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不仅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
历史材料分析是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提高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历史材料分析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一、培养对历史背景的敏感性了解历史背景是进行历史材料分析的基础。
在考前的冲刺阶段,建议学生要系统地复习历史知识,特别是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资料。
在背景知识的积累上,可以多读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扩大自己的历史知识面。
此外,关注时事新闻也是培养历史背景敏感性的有效途径,因为历史和现实是相互关联的。
二、注重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历史材料通常是学生进行历史分析和解题的依据。
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进行历史材料分析的基础。
在考前冲刺阶段,学生可以多做历年真题,尤其是针对历史材料分析的题目。
通过分析历史材料和解答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材料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要注意提高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观点、立场等方面的含义,这对于后续的历史材料分析非常重要。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历史材料分析需要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来准确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在考前冲刺阶段,学生可以多参加历史研讨班或者小组讨论活动,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和讨论,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历史学者的著作或者历史研究论文,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四、多做历史材料分析题目的训练历史材料分析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反复训练的过程。
在考前冲刺阶段,学生可以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特别是那些历史材料分析题目。
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方法,学习他们的分析思路和论证逻辑。
同时,还要注重对答案的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五、增强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历史文献是了解历史的重要来源,也是历史材料分析的重要依据。
高三备考中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高三备考中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发布时间:2022-09-22T01:22:31.77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56卷5月10期作者:李玉吉[导读] 史料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要想提高历史成绩,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李玉吉兰州市第十八中学 730084摘要:史料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要想提高历史成绩,就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高三阶段,正是全力冲刺的迎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在讲课时让学生了解更多历史资料,并让他们产生合理运用史料的方法,也就是对历史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来描述历史,阐述历史观点。
对此,本文以高三历史教学作为切入点,探究如何在备考阶段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关键词:高三备考;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引言:历史是建立在历史资料之上的,平时在考据历史的真实性时都要借助历史资料来完成,对历史资料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之后,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帮助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历史。
可以说,史料分析是历史学科的素养之一,在学习历史时起到重要作用。
高三是备考阶段,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在历史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史料分析能力,这样不仅会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研究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还能加强他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对思维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趣味讲述史料,激发了解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学生缺乏学习厉史的兴趣,因此不能在课上自主学习,长期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影响学习效果。
在进行历史教学时,也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一方面,挖掘历史资料中的趣味性,吸引他们的眼球,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改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历史课堂,感受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独特魅力。
要想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首先就要将历史资料渗透到历史教学当中,让大家认识到历史资料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提高班材料
史料研究方法
一、高考回顾:
1、高考命题角度----异常灵活:
○从平凡的历史事物中挖掘问题的本质;
○从多元的角度揭示历史事物的规律;
○从地方文献、口述材料、田野调查材料等非正史材料中考查历史问题。
【例1】:(2007年上海历史试卷)33.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2分)
例2:(09辽宁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二、史料的分类:
(1)按形式分: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口述资料、音像资料。
(2)按价值分:
①第一手资料、直接资料、原始资料;
②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
在历史资料研究中,无论是文字的、实物的资料,还是口头叙说的资料,凡是由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由同时代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
例3:材料一:汉朝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
它为后人提供的许多关于黄帝、大禹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
材料二:1937年12月,日本法西斯分子在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李秀英是当时对日本军人进行抗暴后幸存下来的中国女性。
几十年来李秀英一直用自己脸上的伤痕控诉着日军的暴行,最近江苏省已将这一段史实编入了小学教材。
(1)材料一中《史记》是否可以作为研究黄帝时期的原始资料?请阐述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二中的口述资料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理由是什么?(3分)
例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学家杰温斯这样记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上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太利亚流到伦敦。
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
材料二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选自邓小平1992年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5)上述四则材料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请说明理由。
(2分)
例5、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
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
……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3)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
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
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分)
三、考证史料的原则主要有:
①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为最可信;
②原始史料(第一手史料)比间接史料(第
二手或第三手史料)可信;
③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
④在使用文学作品或小说作为史料,作品是反映作者生活时代特征。
误区:学者的论述属于历史结论而非史料。
既非第一手史料更非第二手史料!
例6、(2009年11月番禺区统测题)右图为伪满洲国界碑,它是研究日本侵华历史的
①第一手资料②第二手资料③文献资料④实物资料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例7、(2009广东历史单科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规划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例3、(1)不可以。
理由:司马迁与他们不是同时代人,黄帝和大禹的年代没有文字,关于当时的情景也是一代一代留下来的传说而已。
(3分)
(2)可以。
理由:通过南京大屠杀当事人受害者亲自口述而公诸于世的。
(3分)
例4、5)材料四是原始材料,因为它直接选自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未经史学家(或学者)修改或转写。
(2分,理由不对或未写扣1分)
例5、同意第一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同意第二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色彩,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
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