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的形式之寻求
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有机物研究是化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有机物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具有多样的结构和性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工合成物中。
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有机合成和物理性质研究等方面。
首先,化学分析是研究有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化学分析可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等。
质谱分析可以确定有机物的分子量、元素组成和结构等信息;核磁共振分析可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和碳氢化合物的键合关系;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确定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和官能团的位置等;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可以确定有机物的电子结构等。
其次,有机合成是研究有机物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有机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简单有机化合物转化为复杂有机分子的过程。
有机合成可以通过多种反应类型来实现,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重排反应和缩合反应等。
加成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更加复杂的分子;消除反应是指一个分子裂解成两个或多个较简单的分子;取代反应是指一个或多个原子、官能团或基团被其他原子、官能团或基团替代;重排反应是指有机物内部原子的排列顺序改变;缩合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分子通过共享共价键合成一个新的分子。
另外,物理性质研究也是研究有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物理性质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有机物的性质、结构和反应特点。
常用的物理性质研究方法包括测定有机物的熔点、沸点和密度等。
熔点是指有机物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可以用来判断有机物的纯度;沸点是指有机物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可以用来判断有机物的挥发性;密度是指有机物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可以用来判断有机物的纯度和成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方法可以辅助研究有机物。
比如,制备反应物的方法,可以根据特定的化学反应需求合成所需的试剂和催化剂;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和控制也是研究有机物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和溶剂等条件的优化和控制可以提高反应的收率和选择性;此外,还可以采用计算化学方法对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例如利用分子力场模拟、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
大学有机会知识点总结

大学有机会知识点总结有机化学是化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碳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
有机化学在生物、药物、食品和工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大学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往往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涉及的知识点很多。
本文将对大学有机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基础,也是有机化学课程中的第一个重要内容。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根名、前缀和后缀。
根名表示碳原子数目,前缀表示官能团的存在,后缀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类别。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有机化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可以用分子式、结构式和键线式等来表示。
其中,结构式可以更清楚地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可以根据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醚、醛、酮、羧酸、酯等。
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反应。
4.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例如挥发性、易燃性、溶解性、构象异构性等。
这些性质是由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对我们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5.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是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和重排反应等。
这些反应对于制备特定的有机化合物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6. 有机化合物的衍生物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化学反应来得到不同的衍生物。
例如,醇可以通过氧化反应得到醛和酮,卤代烃可以通过取代反应得到醇,羧酸可以通过酰化反应得到酯等。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衍生物对于我们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和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7. 有机化合物的析构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析构反应,产生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
例如,酸碱水解、酸碱氧化、水解、裂解等反应都是有机化合物的析构反应。
化学高三知识点有机

化学高三知识点有机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有机化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涉及到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在高三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并理解有机化学的核心知识点,以应对考试的挑战。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三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有机物的基本结构是碳原子构成的。
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通常以共价键形式与其他原子相连。
二、有机物的命名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可以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团进行分类。
常见的命名方法包括:系统命名法(根据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命名)、通用命名法(根据化合物的功能团进行命名)和非系统命名法(根据化合物的来源或特殊性质进行命名)。
三、有机反应的分类有机反应可以根据反应类型进行分类。
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
这些反应类型有助于我们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
有机物可以发生氧化反应,将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转化为氧原子,形成含有氧的化合物。
有机物也可以发生还原反应,将含氧的化合物还原为含氢的化合物。
五、有机物的合成方法有机合成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有机物。
常见的有机合成方法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和电子带移反应等。
六、有机物的功能团有机物的功能团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可以共同发生化学反应的具有特定结构和特性的碳原子团。
常见的功能团有羟基、羰基、羧基、氨基、硫醇基等。
功能团的存在对于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有重要影响。
七、有机聚合物有机聚合物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单体经过聚合反应而形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常见的有机聚合物有聚乙烯、聚苯乙烯、聚酯等。
有机聚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单体的结构和聚合反应的方式。
以上是高三化学中有机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们可以深入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等方面的内容,为应对考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有机名词解释

有机名词解释有机名词是指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结构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碳原子,并且大部分有机名词都是生物体内合成或存在的化学物质。
有机名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价值。
一、有机名词的分类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功能基团和性质,有机名词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1. 烷烃:由单键连接的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2. 烯烃:由含有双键的碳氢化合物,如乙烯、丙烯等;3. 炔烃:由含有三键的碳氢化合物,如乙炔、丙炔等;4. 醇:由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醇、甲醇等;5. 醛:由含有羰基(C=O)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醛、丁醛等;6. 酮:由含有酮基(C=O)的有机化合物,如丙酮、己酮等;7. 酸:由含有羧基(-COOH)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酸、丁酸等;8. 酯:由含有酯基(-COO-)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酸乙酯、甘油三酯等;9. 脂肪酸:由含有长链羧酸的有机化合物,如油酸、硬脂酸等;10. 醚:由含有氧原子连接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醚、二甲醚等;11. 胺:由含有氨基(-NH2)的有机化合物,如乙胺、苯胺等;12. 酚:由含有羟基(-OH)的芳香环有机化合物,如苯酚、萘酚等;13. 酮醇:由包含酮基和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如糖酮、糖醇等。
二、有机名词的应用1. 化学领域:有机名词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用于描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有机合成材料、药物、化妆品、染料、塑料等领域。
2. 生物学领域:有机名词用于描述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核酸等。
它们在细胞代谢、生物反应、遗传信息传递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医药领域:有机名词经常用于描述药物的成分和作用机理,如抗生素、激素、麻醉剂等。
它们对于治疗疾病、改善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 农业领域:有机名词广泛应用于农药、肥料、植物激素等领域,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质量等。
高中有机化学学习难点及策略

高中有机化学学习难点及策略一、难点分析1. 观念理解有机化学中的很多概念和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比如键合、同分异构体、共轭体系等,这些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科知识储备。
而很多学生在初学阶段往往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和混淆,造成后续学习的困难。
2. 化学反应机理有机化学中的化学反应机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醛酮反应等。
这些反应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对于反应机理的理解存在困难。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化学中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很多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往往存在错误,比如遗漏部分物质、错误标明反应条件或者错误标明化学反应机理等。
二、学习策略1. 夯实基础学习有机化学之前,学生需要夯实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化学键、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等基础知识。
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2. 多练多思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需要多做相关练习,尤其是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3. 培养逻辑思维有机化学涉及了很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结构,而这些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 结合实际5.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比如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实验操作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6. 寻求帮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参加有机化学学习班进行学习,这样能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三、总结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备战高考的关键内容之一。
高三化学有机推断知识点

高三化学有机推断知识点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有机化学,其中有机推断作为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三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三化学有机推断知识点。
一、有机化合物的推断方法有机化合物的推断是指通过已知的化合物的实验数据,推测未知化合物的化学式或结构。
有机化合物的推断需要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实验技术,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断。
1. 元素分析元素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推断方法,通过对已知化合物的元素成分分析结果,推测未知化合物的元素成分。
元素分析可以确定化合物中的碳、氢、氧、氮等元素的百分含量,根据元素含量可以初步判断未知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是一种通过物质吸收、反射或透射可见光和紫外光的波长和强度,来推断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方法。
通过测量吸收谱图,可以得到物质在不同波长光下的吸收变化情况,从而推断未知物质的结构或官能团。
3. 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是一种通过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散射和透射来推断物质结构和官能团的方法。
通过测定物质在红外区的吸收峰位和吸收强度,可以推断未知物质的官能团和结构。
4.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通过物质在高真空下向质谱仪中引入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分离和测定质谱图来推断物质的结构的方法。
通过质谱图可以获得物质的分子峰、碎片峰等信息,从而推断未知物质的结构。
二、有机推断的实例分析下面将通过一个有机推断的实例,详细介绍有机推断的过程和方法。
已知某化合物中含有3个氧原子,元素分析得到的数据为:C 48.38%,H 5.06%,O 46.56%。
根据元素分析的数据可以计算出氧原子的摩尔数为:摩尔数 = O的质量 / O的摩尔质量从元素周期表中查得,氧的摩尔质量为32.00g/mol。
代入数据计算得到:摩尔数 = 46.56 / 32.00 = 1.45mol由于化合物中氧原子的数目不能为小数,因此可能存在四个或两个氧原子的情况。
有机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有机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的基础,它是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团来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命名的。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式包括IUPAC命名法、常用名命名法和官能团命名法。
其中,IUPAC命名法是最常用的命名法,它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分支链和官能团来确定化合物的名称,所以掌握好IUPAC命名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对于具有多个官能团的化合物,还需要掌握官能团的优先级顺序和互相竞争的规则,以确定化合物的命名。
二、立体化学立体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立体构型和立体异构体的分支,它包括构象、对映异构和立体异构等概念。
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和三键,由于双键和立体异构,碳原子周围的四个取代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排列,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构象。
此外,由于空间取向的不同,分子的形状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溶解性、熔点和沸点等。
这些性质受化合物分子中原子的数量、分子内作用力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
熔点和沸点通常可以用来判断化合物的纯度和分子量,而溶解性和颜色等物理性质则可以用来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初步分析和鉴定。
四、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它们的酸碱性、还原性、氧化性和亲电性等。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碳氢化合物的烷烃、烯烃和芳烃的燃烧反应;单质的加氢、氧化、卤代等反应;含官能团的化合物的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酯化、酯加成反应等。
掌握好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机理。
五、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三种:物理合成、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
物理合成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制备有机化合物,常见的物理合成方法有还原法、氧化法、脱氢法、裂解法等。
化学合成是指利用化学反应来制备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化学合成方法有加成反应、取代反应、还原和氧化等。
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原理

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原理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它反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倡导新颖的、个人的和自由的艺术表达。
以下是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原理:
1. 反传统:新艺术运动反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认为传统定义了艺术的边界,限制了艺术家的创造力。
因此,艺术家们试图打破传统,寻求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2. 个性表达:新艺术运动强调艺术家的个人表达和创造力。
艺术家们注重自我表达,追求独特的风格和个人的视觉语言,以展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3. 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新艺术运动主张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反对艺术品成为奢侈品和权力的象征。
艺术家们试图将艺术带入日常生活,创造美感的环境和物品,使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4. 自由的创作手法:新艺术运动鼓励艺术家采用多种创作手法和媒介,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和工艺等。
艺术家们摆脱了传统的限制,尝试跨越不同领域和媒介,创作出多样化的艺术作品。
5. 自然和有机的形式:新艺术运动追求自然和有机的形式,注重自然界中流线型的形状和有机的图案。
艺术家们通过减少装饰和采用曲线和流线型的线条来表
达自然之美,使作品更具流动性和动态感。
总的来说,新艺术运动主张个人表达、自由创作和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以反对传统的束缚并寻求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观念。
它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的形式之寻求―与古典文本对话佐 藤 普美子提要 冯至早期的一些叙事诗具有独特的叙事结构,在1920年代时独树一帜。
它们是有机的新诗形式中的一个出色的范例。
并且,它们既能够使人重新认识诗歌形式具有的独特潜力,又能让人发现现代诗与传统诗之间的系。
另外,香港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斯“重写”古典文本的一些现代诗,不仅能够让人看到中国古典的韧性及弹性,而且还能够使人注意到现代人的情感与诗形式之间的密切系。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位诗人不同文本的解读,探析有机的形式对于新诗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反思新诗如何跟古典文本沟通这个问题,从而阐释新诗的可能性及其旷远性。
【键词】冯至 叙事诗 重写 也斯 古典文本 有机形式一.有机的新诗之先声―冯至早期的叙事诗 冯至早期的一些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1923)、《帷幔》(1924)、《蚕马》(1925)和《寺门之前》(1926)―等诗为新诗史首开新风,因而占有独特的地位。
除了朱自清很早就高度评价过这些诗以外1,钱理群也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里详细地阐述了它们的特色及其意义。
颇有趣味的是,周良沛指出了它们与1950年代写的《人皮鼓》《韩波砍柴》有着共同―即作者艺术追求的稳定性3。
以后,王荣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史》里通过精辟的分析探讨了其语言及形式的意义,他做出的下述结论非常中肯:可以说,正是在现代叙事诗文类形式里,使诗人冯至能够充分展示和艺术地表现出其独具思想与思考的主题,并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叙事诗美学风格。
因此,冯至的现代叙事诗创作,即不同于一般的浪漫主义对于“个性解放”的率真颂扬与祝福,又不同于“写实主义”对于现实问题的道义谴责与批判,更非“感伤主义”的自虐呻吟或宣泄。
而是从理想追求与现实失落、精神憧憬与人生错位等矛盾及冲突中,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叙事主题,拓展到了对于人的命运本身及现代社会人生困境的反思层面。
从而使这些叙事诗作品在审美价值上,超越了狭隘的主情主义的浪漫或感伤,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4。
如上所述,虽然冯至早期的一些叙事诗受到了一定的评价,但是,比起至今为止学术界极为重视的四十年代“十四行”,这些叙事诗的创新处及其精神特质,可以说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阐明。
尤其是它们与中国古典文本的系,对于今天的新诗来说,是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
题目为《河上》5的梦幻剧(1923)以《诗经・秦风・蒹葭》和《古今注・音乐・箜篌引》为素材表现了一男二女―一个隐现在河上的美少女,追求她的狂夫,和制止狂夫的妻子这三者之间的系和悲剧性的结局。
狂夫向往少女的痴心,妻子怀丈夫的思绪,都是单相思,始终无法沟通。
可以说,河上的美少女之幻影是理想或艺术的象征。
因此,这篇梦幻剧结合了两种古典文本的精髓,用以表达艺术与爱情或现实生活互不相容这种具有现代性的主题,以及现代男女之间的爱情之难以成就。
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6(1923)也表达了类似的主题:两个吹箫人牺牲了自己的箫,治好了对方的病,从而相互得到了对方的爱情。
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箫(=艺术)。
总之,即使一对情人能够成就爱情,但各人艺术上的理想还是不能实现。
并且,尾声里没有明确地写出他们的未来,这就为读者留下了思索的余地。
《帷幔》7(1924)写了一个反抗麭办婚姻,悲叹自己命运而出家削发为尼姑的女子。
她在尼寺里天天把她无法得到的幸福世界刺绣在帷幔上。
最后,她死之前,帷幔左角留下了一块没有刺绣的空白。
这块空白象征着永远填补不了的失落感。
诗中“也有隐而不发之处,……这种引而不发、点而不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神秘气氛和浪漫情调,也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
”8 《蚕马》9(1925)是根据《搜神记》《蚕女》10改编的,特别富于传奇色彩。
与其他叙事诗相比较,诗作技巧非常出色。
艺术上采用了稍有变化的二重唱形式,情节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从蚕的初眠,二眠到结茧。
每段第一节诗(叙事人的独白),都是8行,2行换韵,前两段8行5节,押韵规律相同。
而到了诗最后的第三段,正像王荣指出的那样,“随着情节进入高潮,诗人把24行组成的诗节与12行组成的结尾推出,从而产生出叙述语态的张扬热烈和情绪的急切紧凑。
“原作《蚕女》的故事如下所述,仅有70来个文字:传说有蚕女,父为人掠取,惟所乘马在。
母曰:“有得父还者,以女嫁焉。
”马闻言,绝绊而去。
数日,父乘马归。
母告之故,父不可。
马咆哮,父杀之,曝皮于庭。
皮忽卷女而去,栖于桑,女化为蚕。
冯至的《蚕马》也是由一个去远方的父亲,一个独自留守的女儿、和一匹心女儿的马这三者构成的。
它除了没有原作出现的母亲以外,主要情节基本上都与《搜神记》相同。
不过,整篇的气氛却充满着浪漫的情调,女儿的性格天真、温柔,也与原作不同。
《蚕马》的最大的特色在于叙事人隔着窗子给姑娘讲故事这种结构。
并且叙事人在暗示,他自己与故事中的马其实是同一个青年形象。
作者把故事中的马的单相思与叙事人对窗内少女的表白重叠在一起,强调了单恋者藏在内心深的爱情。
《帷幔》和《蚕马》两篇叙事诗里的主人公―尼姑与马都无法实现与意中人的对话。
因为他(她)们于与对方隔绝的两个不同的世界。
因此,他们用绣花或作蚕茧代替了语言上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是独自把幽思、苦闷和悲欢化成绣花或蚕茧。
绣花和蚕茧都是有中国文化传统性的意象,并且也是编织他们生命时间的一种象征。
这些叙事诗的结局不是失败就是遭遇挫折,势必含有些许悲观的色彩。
与其说没有大团圆的结局,不如说是在拒绝虚假的团圆,从而会给读者留下一种虚无、不安、恐惧,一种永远填补不了的失落感。
但即使如此,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它们却有力量能够使人发现人的自我形成正像植物的形态变化一样。
因为自我本是一种有机体,既不固定、又不坚硬。
同时容易受伤,因此具有许多看不见的伤痕及裂纹。
大小不一的伤痕意蕴丰富,这不仅仅让人记住痛苦,而且也是能与他者接触、交流从而延伸向外界的场所。
这并非坚如磐石的独块巨石,却像一棵树或一条河一样,在不断转变转型。
各个时期的自我虽表面上形态不同,不过其内部却潜藏着每个人特有的动力基因。
因此,冯至的抒情方式很自然地会使人逐渐认识自我形成过程,从而意识到自我的难以完成。
冯至的叙事诗具有抒情与叙事两种成份相互紧密结合的有机的形式。
如果说,所谓诗歌形式意味着作为统合文本的原理的“结构”,那么,有机的形式则与作为外在模式的机械性形式不同。
毋庸置疑,有机的形式离不开内容,同时也是把诗歌创作的经过比作一种植物的生长来看的一种批评标准11。
有机的形式就像一粒植物种子发芽以后,按照内因性原理生长下去而后变为一棵树一样,诗歌形式也具有如此自律性、一贯性、完整性以及平衡或和谐。
其实,这种有机体概念发源于十八世纪德国浪漫派。
冯至后来对于有他早期的叙事诗的问题做了如下的回答12:问:您在二十年代写过一些叙事诗,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和古代传说,您是怎样在广泛深入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又写出这样作品的?答:在我学习德语时,经常读德国浪漫派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民歌体的谣曲,大都文字简洁,语调自然,对于初学德语者困难较少。
另外,歌德从民歌里加工改写的《魔王》和《渔夫》,蕴蓄着自然界不可抗拒的“魔力”。
我的几首叙事诗,取材于本民族的内容,但形式和风格却类似西方的叙事谣曲。
……。
如上所述,冯至自己承认他早期的叙事诗受到德国浪漫派的谣曲体(ballad)的影响。
不过,德国浪漫派给予他的影响不止民歌体的谣曲这种体裁,还涉及于情感,主题及其展开的方法。
除了德国谣曲以外,来自有异于民话(Volksmärchen)的十九世纪的创作童话(Kunstmärchen)给与他的影响也不小。
比如德国浪漫派早期作家提克(Tieck)、诺瓦利斯(Novalis)的作品注重情感和想像,诗的题材多包括了漂泊、自然以及古代的神话、有时会带有较为阴沉的风格。
冯至早期的叙事诗明显地具有与这些德国浪漫派相似的特色―不可抗拒的“魔力”、不可预测的命运和永远不休止的寻求。
由此可知,对当时的冯至有影响的德国浪漫派不仅仅限于外形的谣曲体,而且要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人的思想及感受的想像力。
德国浪漫派的精神特质会促使人向往一个永远到达不了的地方,并驱使人去寻求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除了这些叙事诗以外,冯至要追溯中国古代而与古典文本对话的愿望,还出现在一九二○年代写的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比如有孔子的几篇。
其实,可以说,它们与其是在讲孔子的故事,不如说是现代人在与《论语》文本做对话。
尤其是《伯牛有疾》(1929)13采用了《论语》《雍也》的富有诗意这一段“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4改写了一篇生动感人的具有普遍性的故事。
他所创造出来的《伯牛有疾》的场景至今仍然新鲜别致,栩栩如生。
由此可见,冯至试图在1920年代,作为文学思想资源,德国浪漫派思维方式无疑对冯至具有启发性的意义15。
他同时也在开始尝试与中国古典文本对话。
二.情诗与讽谕诗的交织―也斯的《诗经练习》 今年一月去世的香港具有代表性的也斯(梁秉钧1948-2013)“重写”古典文本的一些现代诗,比如《聊斋》16。
特别是晚年之作《诗经练习》(2012)不仅表达了复杂的内外因素所引起的现代人的尴尬情感,而且还能让人看出作者对现代生活那种温馨的怀、敏锐的洞察和反讽。
对此,他做了这样的说明17:我想过写一本新的《诗经》,追溯那种朴素美好的想像。
我也愿认识更多阳光下南法和意大利的事物人情,那会是现代版《诗经》的好题材。
由此可知,也斯试图虽身在南欧心却追溯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另外,他曾经也这么样说:我在香港工作,断续游离客居,浸淫异乡文化之中,却又同时重写中国经典诗经、志怪小说,希望在时势的主流以外,以不同的视野更新中国传统抒情与咏物的诗体18。
也斯的《诗经练习》是从《诗经》中《国风》或《小雅》里随便挑选九首,借用每首的主要意象和情调来构成的。
整个九首是:1.湿桑,2.东方之日,3.汉广,4.卷耳,5.七月,6.鸡鸣,7.关睢,8.硕鼠,9.采绿。
也斯用较平易朴素的语言,表现了他自己的境遇和现代生活,从而完成了现代版《诗经》。
而他的诗歌语言的独特风格―“平淡”、“舒展”这一特性则集中地表现在《诗经练习》上。
我认为,这部作品也与上述的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一样,对于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与形式具有新颖的意义。
最重要的特色在于作者以第五首《七月》作为转折点,从此开始,前后部分的基调发生了变化。
从其构成来看,好似奏鸣曲式,全篇麭括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
下面,让我们依次看看这三部分。
从第1首《湿桑》到第4首《卷耳》可以说是呈示部。
《湿桑》作为序曲,同时也与第2首《东方之日》一样,表现了主题―与永远圣洁的邂逅。
在第1首里,“忽然碰见了”的“你”被体现为“湿冷的灯影”和“细雨中的灯火”那种朦胧而又潮湿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