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国民现代人格的文化发展策略_论塑造国民现代公民人格的有机文化环境建构

合集下载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应然倾向与路径探索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应然倾向与路径探索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应然倾向与路径探索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文化主体性概念界定 (3)2. 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重要性 (4)二、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 (5)1.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7)2. 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 (8)3.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9)4. 塑造国家形象与价值观念 (10)三、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应然倾向 (11)1. 坚持文化自信与自觉 (12)2.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3)3. 推动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14)4.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15)四、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路径探索 (16)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7)2. 完善文化政策体系 (19)3. 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20)4. 扩大文化影响力 (20)五、结论 (22)1. 总结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23)2. 展望未来文化发展的前景与挑战 (24)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观念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在这个背景下,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应然倾向,并寻求有效的实施路径。

我们需要明确文化主体性的内涵,文化主体性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所持有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它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创新上。

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从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对于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中华文化既承载历史记忆,又富有时代气息;二是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们应该尊重差异,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三是文化与科技、经济的关系。

科技创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经济发展也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论当代我国公民人格的转型与建构

论当代我国公民人格的转型与建构
的 国民从 心理 和行 为上都 转变 为现 代 的人格 , 的现 它 代政治 、 经济 和文 化管理机 构 中的工 作人 员都 获 得 了
人 格是 以一定 的社 会 历 史 条 件 为基 础 的。马 克
思 曾指 出 :个 人 怎样表 现 自己 的生 活 , “ 他们 自己也 就
怎样 。 因此 , 他们 是 什 么 样 的 , 同他们 的生 产 是 一 这 致 的— —既 和他们 生 产什 么一 致 , 又和他 们怎样 生 产

收稿 日期 :0 9… 3 0 20 0 2
第一作者 : 张克强 (9 4一) 男 , 18 , 甘肃天水人 , 在读研究生。研究方 向 : 思想政治 教育 。
张克强 , 皇甫闪 : 当代 我国公民人格 的转 型与 建构 论
43
民人 格 的现代 转 型 也 就 是 从传 统 依 附 性 人 格 向 现 代 作 为 活动 主体 的个 人有 较 强 的独立 意志 和 能力 , 自 对 独立 型人 格 的 转 型 , 随 深 层 现 代 化 而 形 成 的新 的 伴

致 。因而 , 人 是 什 么 样 的 , 取 决 于他 们 进 行生 个 这
产 的物 质 条 件 。 【 2 ”2 O世 纪末 以来 , J 中国 的社 会 历史
条件正 在发 生全 面而 深 刻 的变化 , 如果 说从 1 9世 纪 与某种 现代 化发展 相适应 的现代 性 , 这样 的国家 才可 中 叶至 2 0世纪 8 0年代 中 国的变化可 统称 为“ 初步 现 真正称 之为现 代 化 的 国家 。 … 世 界 各 国现 代 化 的经 ” 代 化 ” 那么 2 ,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 中国 的变 化则 可统 验也表 明 , 济现 代 化 、 经 社会 现代 化 和 人 格 现 代 化是 称 为 “ 层现 代化 ” 近 年来人们 所普遍 意识 到 的社 会 深 , 个互 相联 系 、 相 制 约 、 相 促 进 的过 程 。 经 济现 互 互 转 型正 是这种 深层 现代 化 的整体性表 现 。而我 国公 代化是社 会现 代化 的基础 , 格 现代 化是 社会 现 代化 人

我国公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培育途径[论文]

我国公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培育途径[论文]

浅析我国公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培育途径摘要公民文化是一种发展视角下的政治文化,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没有文化因子的支撑,一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就不可能是完整和坚固的。

在政治文化多元并存的新形势下,公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着重从我国公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培育途径分析,以此来更好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民文化。

关键词公民文化特点问题培育途径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识码:a1 公民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基本理念“公民文化”是当代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它是在“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形成的。

首先是由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维巴提出来的,认为政治文化指的是“在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

并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地域型政治文化、臣民依附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而公民文化则是由这三种类型政治文化交汇而成的。

关于公民文化的准确定义,学界尚未能给出一致意见。

具体地说,公民文化是在现代民主国家中,以公众积极参与为主导,并且与民主制度有关联,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政治文化取向。

它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延续和革新,也是现代文化理念的一种集成和呼应。

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性、平衡性、参与性的文化。

我国的公民文化应该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政府主导和公众积极参与的民主混合型文化,在尊重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理念、个人诉求,培育一种高认同感基础上的理性的政治参与度高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是一种以民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文化,其中民主的价值理性及其形式理性构成了公民文化的基本理念。

民主政治的价值理性包括:①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原则是对传统的王权主义、专职政治的彻底颠覆,是民主精神的最本质内涵。

②公民权利。

政治权力的存在意义只在于保障和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当然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在于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保持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康德的知、情、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

康德的知、情、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

第41卷第2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V o l.41N o.2 2021年4月J o u r n a l o fH u a n g g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p r.2021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 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刘月新(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儒家的理想人格范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严重危机,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㊂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 立国 首在 立人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建构现代理想人格㊂他们以康德的美学理论为参照,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创建了知㊁情㊁意相统一的理想人格范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丰富知识㊁高雅趣味与自由意志的人格主体,以此促进国家的现代化㊂但在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与张力,导致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现代美学的异化与扭曲㊂关键词:知㊁情㊁意;中国现代美学;理想人格;建构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020(2021)02-0078-06收稿日期:2020-10-29D O I:10.3969/j.i s s n.2096-7020.2021.02.13作者简介:刘月新(1962-),男,湖北天门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㊂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 新诗理论批评中的古典诗词话语研究 ,项目编号:20D028㊂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问题,儒家和道家都从人与社会㊁人与自然㊁人与自我的关系提出了理想人格达成的路径㊂儒家为了维护社会的道德 政治秩序,建构了 文质彬彬 内圣外王 修己以安人 的理想人格范式,塑造了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㊂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理想人格范式遭遇了严重的文化危机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主要由中国现代哲学㊁教育学㊁伦理学㊁美学和文学艺术来承担㊂中国现代美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承担了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的使命,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㊁鲁迅㊁朱光潜㊁宗白华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 立国 首在 立人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则落实到现代人格的养成㊂他们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理论为基点,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提出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理论范式㊂本文将以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具体探讨一下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关联㊂一康德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对知㊁情㊁意三者的明确区分,为美学划定了范围和界限㊂知㊁情㊁意作为人类心智结构的三种基本要素,与人类最高的价值范畴 真㊁美㊁善相对应,知性求真,情感求美,意志求善㊂但在古典时代的文化系统中,三者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如柏拉图的理式就是真㊁善㊁美的统一,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真㊁善㊁美的来源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改写了传统美学的版图,立足于审美经验来研究美学,趣味㊁情感与想象力成为美学关注的焦点㊂但由于经验主义美学否定了审美判断的先天理性原则,使审美判断丧失了先天的普遍有效性㊂康德从先天的理性原则出发对经验主义美学进行了改造,在理性原则与审美经验之间建立关联㊂他根据人类知㊁情㊁意的心智结构,划分出了知性㊁判断力和理性三种能力,与真㊁美㊁善相对应,并为其确立先天的依据㊂自此之后,西方现代文化就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领域:即第2期刘月新: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现代科技领域㊁审美-艺术领域与伦理领域,美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㊂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在 五四 前后传入中国,与中国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潮流密切相关㊂贺麟先生指出,康德的知识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础,要讲科学的认识论就要涉及康德的知识论㊂康德的实践理性讲意志自由,也同中国当时对民主自由的追求相关㊂事实上,康德的哲学与美学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哲学,而且对伦理学㊁心理学㊁教育学和美学等学科都有深远影响㊂ 五四 前后是中国现代美学崛起的时期,蔡元培㊁王国维与梁启超等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坚持思想启蒙与教育救国的宗旨,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学说为指导思想,希望从知识教育㊁审美教育㊁意志教育三个方面塑造国民完整的人格,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理论基础㊂蔡元培最初是通过日本学者的著作来了解康德的,早在1901年,他就将日本学者井上圆了的‘佛教活论“节译为‘哲学总论“,从中知晓了知㊁情㊁意理论㊂该著作将康德哲学与佛教哲学相贯通,认为宇宙由物㊁心㊁神三部分构成,与之对应的是学问是理学㊁哲学与神学㊂理学研究物理世界,神学研究宗教信仰,哲学探究无形之心性,而心理学从属于哲学,是研究人之心象的学问㊂ 心理学虽心象之学,而心象有情感㊁智力㊁意志之三种㊂心理学者,考定此各种之性质㊁作用而已,故为理论学㊂其说此各种之应用者,为论理㊁伦理㊁审美之三学㊂伦理学说心象中意志之应用;论理学示智力之应用;审美学论情感之应用㊂故此三学者,为适合心理学之理论于实地,而称应用学也㊂其他有教育学之一科,则亦心理之应用,即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㊂ [1]357井上圆了分析了现代学科分类的理论依据,认为心理学从属于哲学,是研究人心理规律的理论科学,可以细化为论理学㊁伦理学㊁审美学,论理学研究人的思维法则,伦理学研究人的意志行为,审美学研究人的情感活动㊂教育学是心理学的具体运用,研究知识教育㊁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㊂此后,蔡元培又翻译了井上圆了的‘妖怪学讲义录“,这一著作对知㊁情㊁意的分界与联系也有清晰的说明,认为知㊁情㊁意的教育以 人心之发达㊁知识之开发为目的[2]94㊂井上圆了这两部著作对蔡元培教育学和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影响了他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㊂留学德国之后,蔡元培更深入地研究了康德哲学与美学㊂他在‘哲学大纲“(1915年)中说: 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与科学之属于知见㊁道德之发于意志者,相为对待㊂科学在乎探究,故论理学之判断,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㊂ [3]339在蔡元培看来,只有知㊁情㊁意的发达才能为人建立一个真㊁善㊁美相统一的世界,促进人意识的全面发展㊂在‘康德美学述“(1916年)中,蔡元培进一步指出: 康德既作纯粹理性评判,以明认识力之有界;又作实践理性评判,以明道德心之自由㊂而感于两者之不可以不一致,及认识力不可以不受范于道德心,乃于两者之间,求得所谓断定力者,以为两者之津梁㊂ [3]506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断定力(审美判断)是联系认识力(纯粹理性)与道德心(实践理性)之间的中介,是沟通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桥梁㊂这一理论正是蔡元培理想人格观念形成的基础㊂王国维也是借助康德的知㊁情㊁意来阐述理想人格培养的㊂他在‘汗德之哲学说“中指出: 理性现于知㊁情㊁意三大形式中,而理性之批评亦必从此分类㊂故汗德之哲学分为三部:即理论的(论知力)㊁实践的(论意志)㊁审美的(论情感)㊂ [3]298他将知㊁情㊁意作为理想人格建构的指导原则,在‘哲学辨惑“中说: 今夫人之心力,有知力,有意志,有感情㊂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㊂哲学实综合此三者而论其原理者也㊂教育学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故谓教育学上之理想即哲学上之理想,无不可也㊂ [4]4王国维认为,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为现代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指引了教育的方向㊂教育就是要从知㊁情㊁意三方面着力,以培养真㊁善㊁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㊂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进一步指出: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㊂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㊂ 完全之人物应该具备发达的身体和完整的精神,精神又分为知㊁情㊁意,完全之人物应该具备此三德㊂ 故教育时,亦不能加以区别㊂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㊂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也㊂ [4]57-59王国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美学史上系统提出了人㊃97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的全面发展问题,确立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㊂认为美育不仅能够让人摆脱一己之利害,使情感步入高尚纯粹之域,还能促进智育与德育的完善,与蔡元培的思想基本一致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系统地提出了 新民说 ,从公德㊁私德㊁自尊㊁合群㊁自由㊁权利㊁自治㊁国家精神㊁进取精神等方面阐述了国民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将国家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健全人格培养的基础上㊂他指出: 品格者人之所以为人,藉以自立于一群之内者也㊂人必保持其高尚之品格,以受他人尊敬,然后足以自存㊂否则人格不具,将为世所不齿㊂个人之人格然,国家之人格亦何莫不然㊂ [5]87他的‘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一文糅合康德的道德哲学㊁中国佛学和阳明心学,以启迪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意志,促进国民民族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觉醒㊂后来,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孔子之人格“等文章多次提及知㊁情㊁意与人格培养的关联,阐述了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同蔡元培与王国维等人一道奠定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学说的思想基础㊂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之后,范寿康㊁李石岑㊁宗白华㊁朱光潜㊁丰子恺等受到康德影响的美学家都顺着这一思路分析中国现代教育的出路,开启了中国现代审美教育的先河,将理想人格的塑造视为现代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使美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二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虽然是沟通认识与道德㊁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桥梁,但他更看重审美的独立性,在三者之间划分了明确的界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独立和艺术自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㊂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国后,促进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㊂但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等美学家受到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更重视知㊁情㊁意的统一,没有将审美看作是一个与认识和道德无关的领域,而是强调审美对认识和道德的促进作用㊂蔡元培的理想人格学说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印记,道德人格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审美只是培养道德人格的途径㊂他认为: 夫人类共同之鹄的,为今日所堪公认者,不外乎人道主义, 而人道主义之最大阻力,为专己性㊂美感之超脱而普遍,则专己性之良药也㊂ [3]340要培养国民的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感,审美教育是最重要的辅助,因为审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能够使人摆脱一己之私利㊂早在1902年,蔡元培就在‘师范学会章程“中指出,师范学会的宗旨是 使被教者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 [1]385㊂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大力推行新式教育,认为国家强盛的基础是国民健全人格的培养,他说: 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㊂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㊂ [6]12完成国家强盛这一伟大使命的基础是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㊂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将教育划分为专制时代之教育与共和时代之教育,专制时代之教育隶属于政治,为现实世界服务,共和时代之教育超越于政治,使人通达理想之境界㊂他从康德哲学中寻找理论依据: 盖世界有二方面,如一纸之有表里:一为现象,一为实体㊂现象世界之事为政治,故以造成现世幸福为鹄的;实体世界之事为宗教,故以摆脱现世幸福为作用㊂而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㊂ 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㊂ [3]12他将康德的现象界与本体界二分的学说贯彻于教育思想之中,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引导人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以理想精神来引领现实世界,而审美是沟通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㊂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摒弃了西方 外在超越 的宗教之路,坚持中国传统 内在超越 的审美之路,希望通过审美使人从现实世界超越到理想世界,从现实之我通向理想之我,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㊂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主张审美独立的第一人,他批判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功利主义传统,将美描述为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 与 无用之用 ,反对美与艺术对道德与政治的依附㊂但王国维并没有走向绝对的审美独立论,而是在坚持知㊁情㊁意统一的基础上突出了审美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㊂他对当时国人沉溺于鸦片的恶习进行了心理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不是知识的缺乏与道德的堕落,而是感情与心灵的空虚, 自国民之方面言之,必其苦痛及空虚之感深于他国民,而除鸦片别无所以慰藉之之术也㊂此二者中,后者尤其最要之原因㊂ 故禁鸦片之道,除修明政治,大兴教育,以养成国民之知识及道德外,尤不可不于国民之感情加之意焉㊂[4]23-24㊂与蔡元培美学观浓厚的道德色彩不同,王国维的美学观具有较强的人生论色彩,将审美作为拯救人生的良药㊂但㊃08㊃第2期刘月新: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他们都认为现代教育要以人格培养为中心,是知识教育㊁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统一,而审美教育处于核心地位㊂梁启超也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是健全人格的养成㊂他在‘为学与做人“中指出: 人类心理,有知㊁情㊁意三部分㊂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 三达德 智㊁仁㊁勇㊂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㊁情育㊁德育三方面㊂ [7]27他对民国初年的教育现状极为不满,认为知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洞察宇宙人生的 总体的智慧 ,不是传授琐碎的知识,情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与高雅的趣味,意志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㊂梁启超尤其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内容㊂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㊂ [7]42他对当时盛行的 科学主义 人生观提出了批评,认为情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大力倡导艺术教育,主张用文学㊁音乐和美术来培养人的情感和趣味,陶铸艺术化的人生㊂梁启超所理解的艺术化的人生具备如下特点:第一,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㊂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㊂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㊂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㊂美术的功用,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的,令没趣变为有趣㊂ [7]12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契合中,超越现实生活的平庸和麻木,构想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使生活趣味化和审美化㊂第二,艺术化的人生是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宇宙境界㊂梁启超眼中的 我 是普遍的精神之我,一个人的 我 和千千万万人的 我 ,乃至和古往今来无数人的 我 ,甚至整个宇宙都是相通的㊂第三,艺术化的人生是积极进取㊁刚健有为的人生㊂梁启超反对功利主义人生观,声称自己的人生观是以 责任心 和 兴味 为根底的,坚持 知不可而为 与 为而不有 的统一㊂ 责任心 就是 知不可而为 ,不计成败得失,为社会和人类尽一份责任㊂ 兴味 就是 为而不有 ,以超越的态度对待一切,享受生命的过程㊂梁启超所倡导的艺术化的人生以趣味和情感为主导,以知识和意志为两翼,他所理解的知识主要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超越专业知识之上的 总体的智慧 ,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㊂他所说的意志是指顽强的生命力和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㊂它要求人超越自我的利害得失,从无限的宇宙时空来认识自我,激发顽强的生命意志,以 为而不有 的态度面对人生㊂这种人生观建立在知㊁情㊁意相统一的基础上指向理想人格的塑造㊂三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传统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也存在融通的可能,这就是对人的心性与心智的塑造㊂中国现代美学家以康德美学来改造儒家的人格学说,使其获得了新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现代转型,同时也促进了康德美学的中国化㊂在融合知㊁情㊁意与中国传统儒家人格学说的具体路径上,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有所不同㊂蔡元培的理想人格学说偏重于道德人格,他将传统的道德范畴 良心 分解为知㊁情㊁意三个方面,他说: 良心者,该智㊁情㊁意而有之,而不可囿于一者也㊂凡人欲行一事,必先判决其是非,此良心作用之属于智者也㊂既判其是非,而后有当行不当行之决定,是良心作用之属于意者也㊂于其未行之先,善者爱之,否者恶之,既行之后,则乐之,否则悔之,此良心作用之属于情者也㊂ [3]154良心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范畴,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智是良心中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意是良心中推动人行为的决断力,情是良心中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三者的统一是人格养成的关键㊂蔡元培对 良心 的阐释不仅借鉴了康德的知㊁情㊁意,而且与王阳明 致良知 与知行合一 的学说相通㊂王阳明认为 良知 是包容一切的 心之本体 , 良知 的展开是 知行合一 ㊂ 良知 是人先天向善的本性,但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使之彰显㊂他指出: 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㊂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㊂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㊁渊了㊂ [8]109蔡元培也认为 良心 是人先天的向善倾向,需要后天的环境才能成长发扬㊂他说: 盖人之初生,本具有可以为良心之能力,然非有种种经验,以涵养而扩充之,则其作用亦无自而发现,如植物之种子然㊂ [3]155-156蔡元培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将 良心 说细化为知㊁情㊁意三个方面,赋予其更丰富的思想内涵㊂也使知㊁情㊁意与儒家心学相对接,用以指导现代的知识教育㊁㊃18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促进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现代转化㊂王国维的理想人格学说偏于审美人格,他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孔子的审美理想㊂他认为,孔子的人格学说建立在对现象界体察的基础上,他从日月代谢㊁昼夜变迁㊁四时推移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天道㊂人只有体察 天道 ,明确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才能知晓 天命 ㊂但孔子并非一个受 天命 摆布的宿命论者,而是强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㊂ 盖孔子由知,究理,依情,立信念㊂既立之后,以刚健之意志守之,即 知 情 意 融和,以为安身立命之地㊂以达 仁 之观念㊂盖 仁 与 天 即 理 ,同为一物㊂故孔子既合理与情,即知道,知体道,又信之以刚健之意志,保持行动之,是以于人间之命运,生死穷达吉凶祸福等,漠然视之,无忧无惧,唯道是从,利害得丧,不能撄其心,不能夺其志㊂[4]117人只有体察 天道 ,知晓 天命 ,才能树立达观的生命态度,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界㊂王国维进一步指出: 孔子欲完成人格以使之有德,故于欲知㊁情㊁意融和之前,先涵养美情,渐与知情合而锻炼意志,以造作品性㊂于是始知所立,和气蔼然,其乐无极,是即达仁之理想,而人格完成矣㊂ [4]146人格的最高境界是立德,而德依赖于知㊁情㊁意的融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就体现了这一追求㊂ 诗,动美感的;礼,知的又意志的;乐,则所以融和此二者㊂ [4]147诗能激发美感,感发性情,礼既是一种知识,又是约束道德行为的规范,乐的作用是协调情与礼的关系㊂孔子通过诗教㊁礼教㊁乐教涵养人格,使人进入审美与道德相统一的理想境界㊂ 此时之境界: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一人如此,则优人圣域;社会如此,则成华胥之国㊂孔子所谓 安而行之 ,与希尔列尔(席勒 引者注)所谓 乐于守道德之法则者 ,舍美育无由也㊂ [4]157-158席勒认为 自然的人 要成为 道德的人 ,必须先成为 审美的人 ,将审美作为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㊂王国维也认为美育是解决人格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键,他以康德与席勒的美学理论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孔子的美育思想,提出了人格培养的具体路径㊂梁启超直接将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孔子的知㊁仁㊁勇对应起来,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者的完满状态就是 三达德 ㊂ 知 包括基本常识㊁专业学识和 总体智慧 ㊂ 总体智慧 就是人生智慧,即人能够认识宇宙之 天道 ,明辨人生的意义和方向㊂ 仁 是指 普遍人格之实现 ,即人在宇宙中实现自己的人格, 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别无二致㊂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 仁者 ㊂ [7]28-29仁者不忧是一种审美境界,是情感的艺术化和趣味化,不拘泥于个人的成败得失,以超越的态度看待宇宙人生㊂ 勇 是指一种光明磊落㊁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所谓 虽千万人,吾往矣 ㊂ 勇者 具有独立自由的意志,坚强果敢的性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面对成功与失败泰然处之㊂孔子的知㊁仁㊁勇 三达德 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现代教育应该弘扬这一品格,以此为基础,从知育㊁情育㊁德育三方面塑造国民的现代人格㊂四康德的知㊁情㊁意理论之所以被中国现代美学家所看重,是因为这一理论探究了现代知识主体㊁审美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建构,契合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需要㊂知识主体面对现象界,道德主体面对本体界,情感主体是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㊂要重塑人的心智结构,改变人的意识和行为,使人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最好的方法是从审美与情感问题入手㊂他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强调了审美的独立性和普遍性,认为审美能够让人的情感与心灵获得自由,增进人的共通感与普遍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㊂这一思想被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等美学家所接受,并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现代 无用之用 或 不用之用 的美学观㊂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接受康德美学的,他们对康德的美学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选择康德美学的一鳞半爪加以发挥,希望以审美达到改造世道人心的目的㊂中国现代思想史家林毓生指出,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第一代㊁第二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特征, 那就是要振兴腐败没落的中国,只能从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完全重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着手㊂ 他把这种 强调思想和文化的改革应优先于社会㊁政治和经济的改革 的观点称之为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㊃28㊃。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三、简答题: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

(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

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

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

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

(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

《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

(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

《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

近现代自由主义

近现代自由主义

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演变的认识及评价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

西方自由主义传入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

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

一、近现代自由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兴起19世纪末期,中国近代改良派所主张的变法维新思想是出现在封建社会上层的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和代表着正开始形成的社会新兴势力即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思想主张。

中国改良派自由主义思想家大都是封建官吏,直接与封建统治体系和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思想的根本原则就是在不根本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用和缓渐进的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以改变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腐朽落后的面貌,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和侵略。

1、康有为开启了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先声康有为是这一时期改良派的核心人物。

他在政治方面提出开国会,改立宪,定法律制度,地方设民政分局,允许人民上书谈论政事,反对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等思想主张。

他特别看重通过制定资本主义法律来改革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它是变法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康有为从历史进化到婚姻自主,从立宪民主到个人自由,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变法维新主张,来为其改良派的现实政治活动服务。

他对尊卑贵贱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尖锐批判,对使人不得自由的君主专制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充分肯定,开启了西方近代自由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先声。

2、严复的自由主义思想严复首次较为全面地将英国传统的经验论自由主义介绍到中国,被公认为是近代中国输入自由主义的第一人。

1903年,严复的译作《群己权界论》出版,他在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翻译介绍的同时,还结合了中国现实对其进行了改造、发挥、损益,从而形成了严复本人的独具特色的自由主义思想。

公民文化论述

公民文化论述

1、试分析启蒙精神与近代公民文化的现代性转向(P102)答:1、在城市市民们的那种以经济为核心的生活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从人自身寻找生活的动力和意义,由此开始逐渐拜托了对上帝、王权等外在权威的依赖,“利己性”人格逐渐形成,“私有财产”等个人权益开始成立人们诠释外在世界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这些信念为基础,新式的、以保护私有产权为核心的法律也被人们创造出来,为“法治”时代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2、由于有一个障碍阻挡着“法治”的到来,普遍性的封建割据限制了近代公民文化的传播,使近代公民文化诉求仅能局限于有限的私欲,而无法对国家的整体政治架构产生影响。

直到 15 世纪左右建立“民族国家”的君主们出面解决,民族国家带来的统一的市场及集权化的政治架构,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代公民文化不仅在私域流行,在政治领域也开始发挥影响力,从而演变具有强烈参与性的现代公民文化,最后以革命的形式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近代法治国家。

2、我国正处于走向法治社会的起步阶段,如何发挥公民文化功能,培我国正处于走向法治社会的起步阶段,如何发挥公民文化功能,我国正处于走向法治社会的起步阶段育法治的深层文化根基?(P249—259)答:一、扬弃儒家文化传统,创造公民文化良好成长的时代氛围对当代法治进程中的乖哦歌迷文化塑造来说,儒家文化传统仍会在深层向度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4 个方面:1、自主与自律;2、个性于共性;3、德治与法治;4、世俗与超越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公民文化及其功能实现体制 1、积极推进民主政治改革,加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促进社会转型和多元化,推动简政放权和民间力量发展,大力培育市民社会; 3、加强法制建设,为公文文化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安全保障;三、以公民文化推动内在自觉的法治秩序的形成 1、公民文化能够促进法律规则的普遍有效性和理性秩序 2、公民文化能够寸金法治的对流开放与民主回应; 3、公民文化能够强化权利制约和权利保障的运行机制。

论公民人格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公民人格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论公民人格的培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人格塑造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健全的公民人格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应从行为模式、角色认知、个性气质、心理需求和价值观等方面着手建构、培育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健全的公民人格。

关键词:公民人格;和谐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根本上讲就是一个公民社会的构建问题。

公民社会,代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必然趋向,它是实然和应然的统一。

但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们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国民人格的现代转型和重塑。

公民人格,是现代人格的具体展现,造就了现代公民的人格及其精神价值就是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

和谐社会,其理想最终需要经过社会主体的公民人格和他的精神气质展现出来。

从传统的社会依附型人格,走向公民社会的独立型人格,也就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蕴涵和吁求。

一、和谐社会对公民人格的诉求公民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体现着具体的社会政治内容。

这些源于古希腊、罗马法典的“公民”指的是城邦中有财产、知识、地位的成年男性自由民。

在现代,国民在社会中的基本身份是公民,它指的是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正常权利和承担应当承担的义务的人。

这样的公民作为现实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其社会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这不仅说明了一个人是如何获得一个国家的国籍的,而且最主要的是将要表明个人的历史地位,以及个人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社会政治的身份定位。

如果这样说“公民”一词表现的是个人和国家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身份定位,那么公民人格便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状况以及应当体现出的特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态势。

一般来讲,人格是指在社会中体现社会价值的人的精神的形象,是人的“类性”在个体体征上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曾指出,社会中真正的人是体现着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人,他们是在历史中现实中行动着的完整的人,因此,人格也就是体现这种完整的主体资格,是体现着人的实践本性,并且人在追求自身的命运升华和道德境界的提升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存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岳论丛【Mar.,2007Vol.28No.2 2007年3月(第28卷/第2期)(Dong Yue Tribune )培育国民现代人格的文化发展策略———论塑造国民现代公民人格的有机文化环境建构葛茂林1,冯兵旺2(1.石家庄学院马列教学部,河北石家庄050801;2.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石家庄050031) [关键词]文化养成;主体人格;文化环境 [摘 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营造蕴含丰富先进时代性文化内涵的有机社会文化环境,正确引导公众文化生活的价值追求,对社会组织、团体、学校、公共传媒和公众的文化活动实施法治化管理,促进文化生产和消费中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合理兼顾、有机统一,贯彻文化养成教育原则,培养国民的现代化文化品质和健康主体人格,提高公众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实现文化、人和社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2-0188-04 营造健康的有机社会文化环境,实施文化养成教育,塑造国民的现代公民人格,促进文化、人和社会现代化的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根本保证。

一、完善政府法制管理、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政府对社会和公众文化生活的法制化管理,逐步建立制度化管理、法制化调控、内容体系更科学、目标与价值追求更突出人文精神的社会文化建设机制,解决公众与文化产品生产主体之间信息享有不对称、权利和义务分配不对等、价值和利益追求背反的矛盾,在文化生活领域,摆脱对资本主义文化亦步亦趋的匍匐迎合与崇拜,剔除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霸权对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野蛮奴役,丰富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先进文化资源,是营造现代化的社会有机文化环境,实践文化养成教育,塑造国民的现代公民人格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建设法治化管理的社会需要文化是人类在人化自然和社会化自身的能动性实践中,不断发现、发明和创造而积累起来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人自觉适应自然、培育社会、发展自身所依靠的物质产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织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以及思想、艺术、科学、哲学、法律、政治、道德、宗教等观念体系。

当前,社会文化生活的异化,至少从两个方面反衬出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公众生活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与个体化、主体和社会组织利益追求的多元化,推动着物质利益追求的野蛮化,致使严重忽略或者肆意践踏法律和优良道德与文化的行为屡见不鲜。

优良的文化和道德理念,在剧烈嬗变中经受着疯狂趋利和极端媚俗风气的洗礼,充斥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和领域的文化(追求)和人(人格表现)的极端落后,反映出社会现代化发展与文化、人的极端落后之间的强烈反差。

第二,文化观念与思想体系、文化类别与内容、文化功能与价值、文化传媒和传播途径、文化生活方式与样式、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等,都经历着立体化的多样性演变,凸现出文化生活现代性的不足———文化生活政治化的遗存依然严重,小农文化和封建人格普遍存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创新明显不足,某些领域外来文化的负面异化影响异常强烈,培育民族文化时代性内涵茁壮生长的养分和动力明显欠缺,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的体制错位和现代品质的落差十分明显。

解决这些问题,亟需政府发挥应有职能,对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活实施有效的法制管理。

[收稿日期]2006-12-10[作者简介]葛茂林(1966-),男,石家庄学院马列部副教授;冯兵旺(1962-),男,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政工师。

881培育国民现代人格的文化发展策略(二)强化政府法制管理、建设优良文化环境1.强化法律约束,实现政府和文化生产主体、消费主体在共建优良社会文化环境上的精诚合作。

政府、社会、学校、社团组织、文化作品和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规范文化生活秩序、引导健康文化消费、建设健康文化环境方面,要达成基本的战略共识,进行主动、积极、合理、合法的合作,以制度奖惩为纽带,克服各类主体普遍倚重经济效益、严重忽略(乃至蔑视)文化的教育和审美功能发挥的行为异化,使社会文化环境整体的审美取向从低俗、感性、肤浅的歧途回归健康向上的轨道,突出社会文化环境对公众健康文化人格的养成教育和熏陶,树立公众自觉批判地借鉴资本主义文化的实践理性。

2.实现文化建设市场化、规范化和健康人文关照的有机统一。

文化生活存在的各种不足,既表现和充斥在现实生活中,也反映在众多文化产品里,“在中国目前的文化领域,最有市场的就是所谓‘俗文化’。

一些文化作品着力宣扬感官刺激,把平庸当真实,把调侃当严肃,把崇高当虚伪,把理想当梦幻,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在这些作品中,人的追求不见了,理想不见了,甚至是非善恶都被‘超越’了。

告别了崇高,摈弃了神圣,剩下的就只是当下的快感,恶劣的兴奋。

”[1]因此,在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方面,政府要走出政治和宏观要求多,微观制度规范和政策调控少的误区,对文化生产和消费,从放纵感性与低俗审美的任意发展转变到依法治理、科学奖惩、正确引导的方向上来,引导和规范先进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强化政府法制监管,逐步改变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反正统、反严肃、重享乐、重世俗反崇高、享受现实挥霍未来、重色轻友、重利轻义、只讲目的不择手段、只重私利蔑视他人权益的价值追求,纠正文化创作和生产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的偏颇,克服文化生产过分快餐化、媚俗化、功利化的异化倾向,兼顾文化对人健康人文精神的培养,着重塑造公众健康理性的主体人格。

3.实践社会文化养成教育,强制表现负面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的艺术作品退出主流审美欣赏。

“在目前的文化界,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

搞理论研究的,或者钻牛角尖,或者独善其身,或者为显高深而故作幽微抽象;搞宣传的离开社会实际的生活,甚至不管社会生活的实际空喊口号,极度地软弱乏力;搞文学艺术创作的更是远离社会,热衷于纯粹的虚构和胡乱地编造历史,各种各样的改头换面的古人和狂人、神人充斥于文艺舞台。

几部古典名著,被翻来覆去地炒了无数遍;康熙、乾隆以各种各样的面目粉墨登场;屏幕上的中国人,不是盘头束发就是拖着一条大辫子。

如果文化市场长期被这些内容占据,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将会十分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1]如果艺术创作、欣赏和传播只注重经济价值和效益,很少考虑社会价值和效益,就会把精神食粮变成了精神鸦片,使文化和艺术作品塑造公民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追求的审美、教育和认识功能丧失殆尽,长此以往,危害无穷。

因此,应当逐步从主流艺术审美的视野(即主要和多数公众传媒的传播、公众多数人及多数时间的艺术欣赏)中剔除出去。

4.推动非主流传媒文化经营的规范化和效益追求的平衡转轨。

目前,非主流影视、书刊、报纸、光盘和出版等,其自由权利的无限扩大和内容的难以约束,网络不健康内容设置和传播的难以有效控制,手机隐蔽通信和黄色短信的不可调控,影视作品格调的不同程度下滑,乃至一些广告庸俗的形式与内容,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令人无法回避的通俗文化环境。

在大众传媒日益多元化、自由化和平民化的演变中,从严格服从政治要求转而走向“无法无天”,这是一些人把“市场经济”错误地理解成“唯利经济和唯利社会”的结果。

他们严重忽略市场经济的真正内涵是法制经济,遵纪守法是基本的义务,法律保护公民、集体合法权益的同时,要求其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社会公约和各种法律,文化经营的产业化不能以完全牺牲文化的认识、审美和教育功能为代价,而应当适当关注社会效益、讲究文化意蕴,对社会利益、高雅文化形式和内容、合理的文化审美批判、偏重公益性的文娱活动等给予足够的关注与支持。

5.强化社会有机文化环境熏陶。

通过道德示范、规范约束、环境净化、相互监督等,强化公众追求健康生活的自觉文化选择能力,改变被动中随波逐流、丧失自我、泯灭独立品格的行为习惯,促进公众自觉积极支持、创作、生产、消费品位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和产品,强化公众对积极、先进、科学、文明、健康文化价值的自觉追求,推动公众产生抑制落后、野蛮、色情文化异军突起的自觉意志,促进公众心理、情感、人格、理想、价值追求的良性发展。

6.完善文化管理的法制建设。

政府要强化法制监管、强化优胜劣汰的机制,奖优惩劣,将文化产业纳入规范化管理,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平衡,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环境,建立文化产业理论体系、981东岳论丛【Mar.,2007Vol.28No.2 2007年3月(第28卷/第2期)(Dong Yue Tribune)确立文化产品的法制管理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到位、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多元文化市场和产业体系,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法律管理有机统一起来,把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宏观调控指导和法律微观具体制约的体系中,使文化生产和消费在完善的法制化条件下逐步实现良性存在和发展。

二、确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培养国民的现代公民人格(一)先进文化与国民现代化的公民人格先进文化,即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的内容,是物质生产、制度结构和机制、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方面“真”的发现、“善”的积累、“美”的创造。

先进文化引领正确价值追求,规范优良道德实践,确立民主制度和法治机制,繁荣科学理论和思想,孕育健康社会风气,塑造公众健康人格,塑造着社会和人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定势、主体人格,是推动人与社会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精神动力、智力与思想源泉。

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向工业文明迅猛迈进的过程中,建设先进文化、塑造公众健康主体人格的基本要求和内容是:培育公众现代化的科学精神、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实践理性、习惯平等竞争的主体人格、追求道德完善的价值取向、自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注重个人价值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实践理性、义利兼顾的人生追求、文明礼貌的良好修养等。

为此,需要确立国家文化发展的宏观战略建构塑造国民健康主体人格的有机社会文化环境。

(二)塑造国民现代公民人格的宏观文化战略选择塑造国民现代化的公民人格,首先需要确立国家的宏观文化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特别重视对国民的现代科技、民主、法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教育对人的人文关怀,塑造国民健康的多元现代人格;普及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素养和相应地实践精神;促进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发展,建设法制和服务型政府;有效增强和普遍提高公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促使民主法制成为社会和公众普遍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行为;促进法制文化、民主制度和行政道德的完善与发展,发展政治文明,彻底改造官僚体制,培养公众优良的现代化政治人格;塑造义利兼顾的人生和社会理性,摒弃传统重义轻利理念的束缚,塑造义、利兼顾的人生和社会理性,使社会组织和个人自觉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协调:提高公众和社会的环保理性和能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人和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克服和纠正商品经济自身无法抑制的非理性功利追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把属于子孙的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