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2.1 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教案 人教版选修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2.1.2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教学设计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第2课时【课题】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所需课时】1【课标分析:】本节虽然没有对应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却从总体上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具有主观能动性,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最终谋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区域的作用。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归纳、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教学重、难点分析】辩证地分析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结合图文设置不同案例情境,给出相关材料,学生结合材料采用归纳总结方法得出结论。
通过课堂活动检验和落实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自制教学幻灯片、图片,视频资料等。
【设计思路】自然资源在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的影响不同,同一发展阶段同样的资源在不同区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有差异。
本课例从时间变化方面,借助案例分析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物质基础作用。
让学生明白,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影响下降。
在空间变化方面,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同样资源丰富的地区,区域发展的巨大反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也让学生明白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为后面具体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做铺垫。
【教学过程设计】【讲授】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高中地理: 2.1 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教案1 人教版选修2

2.1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考点搜索】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是我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一个开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土整治的概念、意义、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国土整治的重点工程、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我国实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则,为以后各单元讨论典型地区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纲要◆重要图释1、图2.2 “中国防护林体系规划示意图”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图中深绿色区域为“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浅绿色区域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紫色区域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
其中“三北” 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
【学习策略】困难大国 情国土整治因地制宜分有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经济基础差,科技水平低国土辽阔,资源地域差异大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概念内涵目的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开放战略 世纪90年代初沿江、沿边开发战略 20世纪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跨流域调水 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工程 海洋资源开发跨区域区域内治理限制因素环境质量开发优势资源经济优势应用系统地理知识,结合国土整治实例,说明区域资源的优势和治理的限制性因素。
【教学内容】一、前言1.国土的概念国土(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狭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水、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
2.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1)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
(2)开发现状:①开发利用具有多样性;②开发程度和利用率比较低;③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 - 1 - 第二节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 4 -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一、教学目标1.掌握区域的类型;2.掌握区域的空间尺度。
二、教学重难点区域的类型和空间尺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平沙岛是珠江的江心岛,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按照国家规定,这里划出了基本农田保护区。
为此,广东省下拨专项建设经费,修建水利设施;佛山市每年给农户发放农田保护补贴,以弥补农田不得他用的损失。
以上表述中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区域?为什么平沙岛基本农田的保护会涉及不同级别的行政区?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
[新课教学]:一、不同类型的区域师: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区域的概念,你们觉得区域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师:那么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像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热带和亚热带它们的划分有什么共性呢?生: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师:那我们说像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这说明了区域的什么特性?地球上有热带与亚热带,寒带与亚寒带,这又说明了什么特征?生: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有些区域,如行政区或流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如自然带或语言区,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师:我们把秦岭——淮河一线叫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湿润区的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这又体现了什么呢?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人教大纲)选修二 第二单元 中国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 2.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人教大纲)选修二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 2.2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遥感的基础知识。
利用飞机或卫星等平台,传感器从遥远的地方感知的众多信息,最为能为我们所用,还得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即GIS。
而为地球定位系统(GPS)又为遥感信息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学习另两种现代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讲授新课](板书)§2.2 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二、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承转)有人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此话一点不错。
在众多的信息中,有关地理信息(即事物或事件的位置及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等)占了相当的比例。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它经过经纬网或公路网等建立的地理坐标来实现空间位置的识别。
地理信息还具有多维结构的特征,即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第三维结构,地理信息的时序性特征也十分明显,因此可以按照时间尺度将地理信息划分为超短期的(如台风、地震)、短期的(如江河洪水、秋季低温)、中期的(如土地利用、作物估产)、长期的(如城市化、水土流失)、超长期的(如地壳变化、气候变化)等。
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地理模型分析方法为手段,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
(板书)1.地理信息系统(教师讲解)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技术。
它是利用计算机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地理信息的一种技术与工具。
20世纪60年代初萌芽于美国和加拿大,经过30多年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我国国家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GIS科研、教学、应用实体也已蓬勃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目前的许多大学中都有这样的专业,它在地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高二地理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第二讲)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二地理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第二讲〕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第二讲〕二、教学目标〔均为重难点〕〔五〕南方低山丘陵的整治与开发〔六〕东北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七〕西南交通运输建设〔八〕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九〕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十〕城市新区的发展——以某某浦东为例三、重难点讲解〔五〕南方低山丘陵的整治与开发1、背景:〔1〕回归带上的绿洲:位置X围:在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地区。
区位优势:与世界同纬度亚热带地区相比具有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开发潜力巨大。
人地关系: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缓慢〔2〕资源优势与问题:气候资源:优——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且配合好缺——春季低温阴雨,盛夏干热少雨生物资源:优——品种多,更新快缺——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品种单一,经营粗放土地资源:优——多种经营,分层布局缺——生态脆弱,易产生生态问题,地表切割,地形复杂土壤是红壤其特点是:瘦——有机质少、肥力低;酸;粘〔土质粘重〕。
我国南方主要的低产土壤之一。
水资源:优——丰富,利于水电、农业缺——地形多样,开发难度大2、农业面临的问题: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a. 人多地少,毁林开荒 b. 能源短缺,砍林取薪↓对经济发展影响:措施——推广生活用煤、炉灶技术革新、推广使用沼气、营造薪炭林3、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调整山区农业结构〔1〕走立体农业之路: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2〕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山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六〕东北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1、土地资源优势:①耕地面积大〔总面积大,占全国1/5;人均面积大,是全国2倍;每个劳力负担面积是全国5倍;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黑土、黑钙土土地生产力水平高〕问题:①黑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原因:过度开垦黑土,破坏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多暴雨措施: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草肥;种植绿肥化物、牧草;秸秆还田〔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沟壑整治、植树造林②湿地破坏——沼泽地禁止开垦,保护湿地沼泽土:富含有机质,生产潜力大,此处地势平坦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开发沼泽,要注意有计划地保护沼泽,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3全册教案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 单元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教学内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经纬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 教学重点:地球的构造和特征。
- 教学难点: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人文地理环境- 单元目标: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对社会经济地理和人口地理的认识。
- 教学内容:社会经济地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地理。
-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地理。
- 教学难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单元目标: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规律,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 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类型、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环境保护。
-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 教学难点:环境保护。
第四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单元目标: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 教学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 教学重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教学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对策。
第五章:宇宙的探索- 单元目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培养对宇宙的认识。
- 教学内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宇宙的组成和特征、宇宙的未来。
- 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和特征。
- 教学难点:宇宙的未来。
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 单元目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培养地理信息意识。
- 教学内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地理信息系统。
- 教学重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
- 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
第七章:城市地理- 单元目标: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和城市问题。
- 教学内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规划、城市问题。
-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
- 教学难点:城市问题。
第八章:全球化与地方发展- 单元目标:认识全球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实例。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2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导学案旧人教版选修2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2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导学案旧人教版选修2一.上节回顾二.基础导学1.简述国土整治的背景2.我国都进行了哪些跨区域的国土整治工作3.我国进行的防护林工程建设都有哪些?4.遥感技术(RS)定义、特征、关键装置、作用5.地信信息系统(GIS)概念、特征、作用6.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义、特征、如何定位、作用三.经典习题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安徽省土地总面积中,各类土地比重约为:平原49.6%,山地15.3%,丘陵27.0%,水面8.1%。
完成1-2题。
1.调查全省土地利用现状快捷、高效的手段是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2.表1中①、②、③、④项符合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的是表1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①57.80 37.32 0.76 3.59 0.53②40.96 25.68 0.16 11.60 21.60③30.71 31.15 0.37 31.86 5.91④20.16 50.95 0.56 7.61 20.72A. ①B. ②C. ③D.④3.从某一时该的遥感影像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森林火灾面积 B.土地干旱程度C.洪峰流量D.植被病虫害程度4.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读图表回答问题。
1.填表比较苏州河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2.读图比较1990年至xx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 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4.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对苏州的建议:对徐州的建议:参考答案1—3 ABC2.1990年至xx年两地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苏州面积减少快,徐州耕地面积减少相对缓慢。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 1 -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7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 13 -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教学目标1.掌握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掌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威、卢森堡等。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自然资源对澳大利亚能够成为世界人均财富的首富有多少贡献?[新课教学]: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师: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所以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来说,什么是非常重要的?生: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古代。
师:上图是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热充足,人口稠密,自然条件是非常好的,但是从第二个图片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生: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考点搜索】
理解中国国土整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一个开篇,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国土整治的概念、意义、我国进行国土整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国土整治的重点工程、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我国实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则,为以后各单元讨论典型地区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知识纲要
◆重要图释
1、图2.2 “中国防护林体系规划示意图”
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中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了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
图中深绿色区域为“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浅绿色区域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紫色区域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区。
其中“三北” 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世界最大的生态工程。
【学习策略】
应用系统地理知识,结合国土整治实例,说明区域资源的优势和治理的限制性因素。
【教学内容】 一、前言 1.国土的概念
国土(国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全部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狭义的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如土地、
困难大
国 情
国土整治
因地制宜
分有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
经济基础差,科技水平低
国土辽阔,资源地域差异大
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概念
内涵
目的
20世纪80年代东部沿海开放战略 世纪90年代初沿江、沿边开发战略 20世纪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
跨流域调水 大江大河治理
防护林工程 海洋资源开发
跨区域
区域内
治理限制因素
环质量
开发优势资源
经济优势
水、生物、矿产、海洋和气候资源等)。
2.国土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土资源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我国国土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现状
(1)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平衡。
(2)开发现状:①开发利用具有多样性;②开发程度和利用率比较低;③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4.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因地制宜进行国土整治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国土整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
二、国土整治
1. 国土整治的概念
国土整治是为全国或国内某个区域的国土资源拟订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规划,提出实施此规划的措施和步骤,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国土管理的工作。
2.我国开展国土整治的大背景
表2-1:
全国性的国土整治工作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跨区域的国土整治工程,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跨流域调水工程、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和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四种类型。
实施原因及其代表性工程如下表所示:
表2-2:
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图2-1)回答: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 施加影响。
(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 河主干道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3)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 河、 河、
河三大流域用水紧张的情况。
(4)在图中A 、B 、C 各段输水道中,可依靠自流输水的是 段。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 、 与 。
解析:本题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南水北调”工程等热点知识,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南水北调”是把长江流域的水引入淮河、黄河、海河,以解决华北、西北的缺水问题。
东线工程是指: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穿过黄河后水可自行流至天津,图中的A 河段在黄河以北,可以自流输水。
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有:①节约用水,特别是农业灌溉;②防止水污染,特别是工业排放的污水;③保护生态环境、杜绝滥垦、乱伐、乱采的现象,以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1)地表径流 (2)京杭运河 (3)海 黄 淮 (4)A (5)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三、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国土整治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某一区域进行国土整治。
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
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之间已有基础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
如20世纪80年代初——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战略;90年代初——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和浦东开发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
3.区域发展的重点 表2-3:
区域
主要限制性因素
国土整治措施与区域发展重点
护林体系④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
风沙危害区、盐碱区
和台风区。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海洋国土辽阔,海岸
线绵长,海岛众多,
海洋资源丰富。
已列出国土整治总体规划,正在付诸行动
图2-1
东北地区热量不足、水土流失
开发农林资源,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黄淮海平原洪、涝、旱、盐碱风沙中低产田的治理
南方低山丘
陵
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治理
西北地区水源缺乏、荒漠化荒漠化防治
三峡地区中下游多洪涝灾害三峡工程建设
西南地区交通落后交通运输建设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5-6题为双项选择题)
1、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2、下列工程不属于国土整治工作范畴的是 ( )
A.“三河”和“三湖”治理
B.南水北调工程和北水南凋工程
C.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D.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3、我国进行国土整治工作的难度比世界上许多国家更大些,这并非由于 ( )
A.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B.我国地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
C.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国家
D.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快但基础薄弱
4、下列属于国土整治范畴的有:①国土开发;②资源利用;③环境保护;④国土立法(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分布在我国非季风区域内的河流水、湖泊水都属于
( )
A.国土资源
B.水产资源
C.淡水资源
D.自然资源
6、对上海浦东地区进行的总体部署属于 ( )
A.国土整治
B.国土保护
C.国土规划
D. 国土管理
二、综合题
7、读“中国防护林体系与规划示意图”(图2-2),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注的防护林带的名称:
A ,B
,C 。
(2)各防护林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
要作用分别是:
A
;
B
;
C 。
图2-2
(3)其中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是:。
(4)A防护林体系的范围大致与我国的自然区相吻合,区内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1、D
2、D
3、C
4、D
5、AD
6、AC
7、(1)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2)防风沙、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流失防台风(3)三北防护林体系(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