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4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j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爷爷的芦笛》语文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爷爷的芦笛》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爷爷的芦笛》一文。
该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和爷爷在芦苇丛中吹芦笛的情景,展现了祖孙间的深厚感情和生活的美好。
具体内容包括:爷爷的芦笛制作过程、芦笛的声音特点、与爷爷共度的快乐时光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了解芦笛的制作过程及声音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到祖孙间的深厚感情,体会生活的美好,培养关爱家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孙间的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了解芦笛的制作过程及声音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芦笛实物、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芦苇丛和芦笛实物,引导学生说出芦笛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课文内容。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爷爷的芦笛》2. 内容:a. 芦笛制作过程b. 芦笛声音特点c. 祖孙间的深厚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芦笛的制作过程。
b. 课文中哪部分内容让你感受到了祖孙间的深厚感情?为什么?2. 答案:a. 芦笛制作过程:选取合适的芦苇,去除外皮,留下内芯,切成适当长度,然后刮去芦苇内的薄膜,在两端钻孔,插入竹签,制成芦笛。
b. 学生可自由发挥,表达自己对祖孙间深厚感情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家人之间的亲情互动,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爷爷的芦笛》小学语文教案

《爷爷的芦笛》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的情怀。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芦笛的特点和作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爷爷的印象。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分段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解释生字词,让学生学会运用。
3. 想象与创新(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爷爷吹奏芦笛的情景。
(2)分组讨论,每组创作一个以爷爷的芦笛为主题的短剧。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爷爷的芦笛代表了什么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编写一篇以“我的爷爷”为主题的作文。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长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求。
(2)为长辈做一件贴心的事情,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态度。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创新思维评价:评价学生在想象与创新环节的表现,鼓励创新思维。
4.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作业和日常行为,评估其对亲情、尊老爱幼的认知和态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如学生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馈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爷爷的芦笛》语文教案范例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爷爷的芦笛》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爷爷的芦笛》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阅读理解、词语解析、句子分析及主题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七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爷爷与孙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爷爷的芦笛所象征的寓意,以及文章结尾的抒情表达。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儿歌,让学生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进而引出本课主题《爷爷的芦笛》。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 词语解析:讲解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书写练习,巩固记忆。
4. 句子分析:挑选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爷爷与孙子之间的感情,讨论芦笛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文章中的孙子,描述一次与爷爷一起吹芦笛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练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爷爷的芦笛》2. 生字词:芦笛、夜色、星空、抒情等。
3. 主题:亲情、回忆、成长。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次与爷爷一起吹芦笛的场景。
(2)分析文章中芦笛的象征意义。
2. 答案:(1)描述场景:略。
(2)芦笛象征了爷爷对孙子的关爱和期望,也代表了孙子的成长和回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爷爷的芦笛》语文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爷爷的芦笛》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爷爷的芦笛》一文。
文章主要通过讲述爷爷与孙子之间的一段感人故事,展现了祖孙二人深厚的感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阅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主题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生字、生词,如“芦笛、海滨、守望、依偎”等。
3. 通过课文学习,感受祖孙之间的深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的主题理解,生字、生词的学习。
难点:文章中一些优美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亲情的歌曲,让学生感受亲情的美好,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和书写。
3. 讲解生字、生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生字、生词,并对易错字进行讲解。
4. 分析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感受祖孙之间的深情。
5.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一些典型句子进行解析,如“爷爷的芦笛声传得很远,很远,仿佛是海浪在唱着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生字、生词造句,并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爷爷的芦笛》2. 生字、生词:芦笛、海滨、守望、依偎等。
3. 主题:祖孙深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所学生字、生词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我的爷爷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总是关心着我。
每当我遇到困难时,爷爷总会用他那温和的语气鼓励我。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习上遇到了挫折,心情很低落。
爷爷便拿出他的芦笛,为我吹奏了一曲优美动听的旋律。
那芦笛声仿佛是爷爷对我的关爱和鼓励,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亲情的力量,它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 作业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4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9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课 板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文:4* 爷爷的芦笛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 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 历经恐惧, 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 就得经 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肠小道:形容狭窄弯曲的小路。 )
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动物的成语, 说一说, 让大家共同来分 申 义 和 比 喻 义。 享。 (如:马到成功,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猴年马月) 6.挑战成语。 (展示课件第六屏) (展示课件第七屏) (展示课件第八屏) (三)读一读,想想下面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 展示 课件第九屏) ( 展示课件第十屏)
1.
学生对汉字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辨字歌, 想一想, 这首辨字歌是 的认知水平。
怎样区分“渡”和“度”的?
2. 学生讨论,然后汇报,教师引导。
(“渡”有三点水旁, 表示与水有关, 所以一般用在渡水上, 如“渡江”“渡河”“渡船”等;“度”多指时间上,如“欢
度”“度假”“一年一度”等。 )
3. 你还能用“渡”和“度”再分别组几个词吗?
2. 引导学生找出三次芦笛声,说一说三次芦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
的设计,本环节设计旨在引 领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 一主线,为后文学习做好铺 垫。
笛声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次芦笛声: 1.课文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爷爷的芦
清脆的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 、细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第三次笛声)过渡:慈祥的爷爷,温柔 的大海,丛生的芦苇,飞舞的海鸟,特别是清脆 的笛声,给强强带来无比的快乐。可这次海边之 行,笛声带给强强的仅仅是快乐吗?学习课文 7 —13 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 ( 展示课件第五屏) 1.默读 7—13 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 出描写大海和强强的句子。 2. 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大海狂怒了?强强的心 情又是怎样的? (二)交流汇报大海狂怒的句子,体会强强的 恐惧, ( 展示课件第六屏)指导朗读。 (三)思考:是什么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 二净? 给孩子们足够的自学时 间,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学 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培养 他们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好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4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h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4* 爷爷的芦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主线,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
指导学生通过找、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4.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 6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强强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搜集大海波浪滔天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9 卫星比武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介绍了一些关于卫星的科普知识。
本课教学以新课标为指导,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卫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分角色表演来理解五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特点和功能,采取以学生组合自我选择学习为主,教师引导贯穿为辅的教学策略。
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在常规教学中渗透探究性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以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4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2m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4* 爷爷的芦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主线,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
指导学生通过找、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4.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 6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强强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搜集大海波浪滔天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最凶猛的海洋动物——虎鲸虎鲸是一种大型齿鲸,由于性情十分凶猛,因此又有恶鲸、杀鲸、凶手鲸、逆戟鲸等称谓。
它的身体强壮而有力,体形很大,呈纺锤形,表面光滑,皮肤下面有一层很厚的脂肪用来保存身体的热量。
体长约为 600~1000 厘米,体重 5000~8000 千克。
身体上的颜色黑白分明,背部为漆黑色,只是在鳍的后面有一个马鞍形的灰白色斑,两眼的后面各有一块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为雪白的颜色。
头部较圆,没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头顶的右侧,有开关自如的活瓣,当浮到水面上时,就打开活瓣呼吸,喷出一片泡沫状的气雾,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气就变成了一根水柱。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4爷爷的芦笛教案(教学设计)n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4* 爷爷的芦笛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主线,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
指导学生通过找、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4. 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6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强强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搜集大海波浪滔天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1.同学们见过芦笛吗?(展示课件第三屏)放在这爷爷嘴边的就是芦笛,它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呢。
2.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芦笛,听爷爷吹芦笛时发出的美妙声音。
围绕这芦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大家一起学习《爷爷的芦笛》,走进故事中寻找答案吧!3.板书课题:爷爷的芦笛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1.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和不理解的新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4* 爷爷的芦笛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课文写了少年强强到海边找爷爷,并独自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历经恐惧,
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经
历风雨、见世面,在实际的锻炼与挑战中学会坚强。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
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阅读,自行探究,自我体验。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主线,启发学生体会在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
指导学生通过找、画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孩子健康
成长的重要作用。
4.会认“闸、撼、颠、簸、哆、嗦”等 6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强强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和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搜集大海波浪滔天的图片或音像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语文(S)教学设计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
文:11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板块:
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调查报告,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如何去写调查报告,掌握写调查报告的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调查报告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1.帮助学生掌握调查的方法:测量、统计、绘图、采访、问卷等。
使学生在调查中顺利地获取信息。
2.布置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自己家周围的树木生长情况,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发现更为有意义的问题,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2.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
调查报告的方法。
3.会认“秃、萎、贸、摊、宜、贩、订、罚”等 8 个生字;会写“调、棍、剩、宜、垃、圾、坑、填、订”等 9 个字;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适宜、树坑、订立、必罚”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查自己家周围的树木生长情况。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在评议的过程中,使学生 对调查报告的写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一环节,充分地体现了 语文的工具性,培养了学生模仿课文中写作方法的能力。
查报告打基础。
四、回顾全文,总结方法
1.学习了的这一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调查报告、如何写调查报告了。
说一说,写调查报告的步骤有哪些?这些步骤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2.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积累哪些方法?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五、拓展实践
(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1. 交流:用文中调查的方法调查自己家周围树
木生长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原因。
2.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确定关心的问题。
3. 回顾写调查报告的步骤与方法
4. 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
六、集体评议调查报告的优缺点,及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