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的基辛格之道

合集下载

世界秩序读后感

世界秩序读后感

世界秩序读后感《世界秩序》是美国外交政策学者亨利·基辛格的著作,该书以其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见解,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这本书中,基辛格探讨了国际关系的演变和世界秩序的形成,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完《世界秩序》后,我深受启发,对于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世界秩序》中,基辛格首先对国际关系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国际关系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从古代的帝国时代到现代的国际体系,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基辛格深刻地指出,国际关系的演变是由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利益冲突所决定的,而世界秩序的形成也是在这种力量对比和利益冲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在书中,基辛格还对世界秩序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世界秩序的形成是在国际关系中各种力量的博弈和妥协中不断演变而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国之间的角力和博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决定了世界秩序的形成,也决定了世界的走向和格局。

基辛格认为,世界秩序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世界秩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重塑。

在《世界秩序》中,基辛格还对世界秩序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和思考。

他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世界秩序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力量和因素将会相互交织和冲突,而世界秩序也将面临着新的调整和变革。

基辛格呼吁各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来应对世界秩序的变化,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阅读《世界秩序》,我深刻地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世界秩序的动态性。

在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和因素相互交织和冲突,而世界秩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重塑。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深感世界秩序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深感自己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来应对世界秩序的变化,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世界能够更加和平、稳定和繁荣。

基辛格毕业论文

基辛格毕业论文

基辛格毕业论文基辛格毕业论文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是一位杰出的国际政治学家和外交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他的毕业论文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为他日后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基辛格毕业论文的主题和对他个人以及全球政治产生的影响。

基辛格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和平的世界秩序》(A World Restored),这个主题对于一个年轻的学生来说并不平凡。

他的论文探讨了维也纳会议对于欧洲政治的重要性,以及在战后建立和平秩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维也纳会议是1814年至1815年间的一系列会议,旨在重塑欧洲的政治格局,以确保长期和平。

基辛格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观点。

首先,基辛格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所驱动的。

他认为,国家之间的权力分布是影响国际政治的核心因素。

这一观点对于后来的现实主义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辛格认为,维也纳会议的成功在于通过重新分配权力,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的力量达到平衡,从而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这一观点对于后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国际关系学者开始重视权力平衡的概念。

其次,基辛格还强调了外交谈判和妥协的重要性。

他认为,维也纳会议的成功在于各国之间的外交谈判和妥协,而不是单方面的胜利。

这一观点对于后来的外交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基辛格的毕业论文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奠定了基础,他在处理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始终坚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此外,基辛格的毕业论文还提出了一些对于全球政治格局的思考。

他认为,国际秩序的维护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共识。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一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辛格的论文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思路,即通过国际合作和共识来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基辛格的毕业论文不仅对于他个人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于全球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思考为后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世界秩序读后感

世界秩序读后感

世界秩序读后感《世界秩序》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利·基辛格的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对国际政治的演变和未来走向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完《世界秩序》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世界政治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书中,基辛格对世界秩序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国际政治体系的变迁和演化。

他认为,国际政治的演变是一个由战争到和平、由多极到单极再到多极的过程。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基辛格的观点让我对国际政治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基辛格还对国际政治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他认为,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各个大国之间将会形成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在这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各国之间将会更加注重合作和协商,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基辛格的预测让我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希望,也让我对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通过阅读《世界秩序》,我对国际政治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识到,国际政治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只有深入理解国际政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机遇,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关注国际政治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世界而奋斗吧!。

基辛格三面人赏析

基辛格三面人赏析

基辛格三面人赏析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知道谁是基辛格,还可以与基辛格一起亲历历史。

感叹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是能冒出一两个卓尔不群的人,拥有长远的战略战术眼光,拥有过人的勇气,他们就是能扭转乾坤,就如基辛格。

基辛格一手缔造了一种三角平衡式的世界格局,发明了穿梭外交,他是一个嗜权力成瘾的政治家,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体会到常人无法体味的乐趣。

他热衷于谈判,喜欢耍花招,爱搞阴谋,基辛格不是伟人,如果去掉10%的才华,多10%的诚实,他就是个伟人。

基辛格是个现实主义者,他相信权力,而非道理,决定着世界秩序。

作为大屠杀的幸存者,他得到的教训是“人类只能靠谎言才能存活下去”,“虚弱无异于死亡。

”他现实,但他是“永久和平论”的拥趸,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为维持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基辛格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人贵在钻研。

基辛格成名后游走于浮夸的娱乐圈、新闻圈,结交上流权贵,但我们不要忘记他在哈佛的苦读岁月,在成名后,他仍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正是这种钻研精神让他成为了出色的学者、出色的商人、出色的政治家。

这本传记还描述了基辛格对于周恩来的敬佩之情,你不难理解基辛格为何被中国媒体描绘成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肯定了基辛格伟大的国际外交家的地位,同时也把他拉下神坛,所以这是一本客观的可读性强的传记。

大外交 - 基辛格 基辛格(美)

大外交 - 基辛格 基辛格(美)

大外交- 基辛格基辛格(美)大外交- 基辛格基辛格(美)第一章世界新秩序最能左右国际关系,作风也最矛盾的国家几乎是某种自然定律,每一世纪似乎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知识与道德动力,企图根据其本身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

17世纪的法国在黎塞留( Richelieu)枢机主教领导下,引进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追求国家利益为终极目标的近代国际关系的作风。

18世纪的大英帝国将“均势观念”( balance of power)发扬光大,使这个观念主宰了后两个世纪的欧洲外交。

19世纪梅特涅领导的奥地利重新建构了“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而俾斯麦主政下的德国又使欧洲协调瓦解,使欧洲外交成为冷酷无情的政治权力斗争。

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

再没有其他国家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决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没有比美国更务实的,但在追求其历史传承的道德信念上,也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

没有任何国家比美国更不愿意介人海外事务,即使美国在海外的结盟与承诺均达到空前的范围与规模,这个立场仍不改变。

美国自开国以来始终自诩与众不同,在外交上形成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政治更趋于完美,为其他人民做榜样,以此作为证明美国价值观优越性的最佳方法;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

美国的思想就这样徘徊于怀念纯朴的过去与渴望完美的未来之间。

虽然自二次大战结束信守承诺之间摇摆。

认为美国只要做楷模及认为美国应主动出击的这两派学说都把以民主、自由商业活动及国际法为基础的全球国际秩序视为当然。

但由于这种状态从来不曾真正存在过,此种高调在他国人听来,即使不被视为太天真,也难免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然而,外国人的怀疑眼光从未浇熄伍德罗·威尔逊( Woodrow Wilson)、小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或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等人的理想主义,其实也包括20世纪所有其他的美国总统在内。

基辛格十大计划

基辛格十大计划

基辛格十大计划基辛格十大计划是美国外交家基辛格在担任国务卿期间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战略,旨在推动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这些计划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对华关系、苏联问题、中东和拉美地区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十大计划的内容和影响。

一、展开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基辛格提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力量,应与之展开对话与合作,以实现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这一计划为中美关系奠定了基础,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基辛格认识到苏联是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也主张通过对话和外交渠道改善两国关系,以避免激化冲突。

这一计划为美苏关系的缓和和战略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实现中东和平基辛格致力于推动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通过外交努力促使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进行和平对话,并促成了1979年的埃及-以色列和平协议,为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采取战略性对拉美地区基辛格认识到拉美地区的重要性,主张采取战略性措施加强与该地区的合作,以防止共产主义势力在该地区扩张。

这一计划在保护美国的利益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推动欧洲安全与合作基辛格主张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推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建立,以促进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计划为欧洲的安全架构奠定了基础,并在冷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推动全球能源安全基辛格重视全球能源安全问题,主张通过多边合作和国际对话解决能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以确保全球能源的稳定供应。

这一计划为全球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七、加强与非洲的合作基辛格认识到非洲是一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主张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合作,推动非洲的发展和稳定。

这一计划为美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八、推动国际组织改革基辛格主张推动国际组织的改革,以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需求。

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等,为国际秩序的建设和维护做出了贡献。

基辛格三句名言的意思

基辛格三句名言的意思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三句名言包括:
1. "国家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意思是国家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甚至高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安全是最基本的考虑因素,因此国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2. "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意思是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的,而不是基于情感或友谊。

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制定外交政策,而不是被感情或意识形态所左右。

3. "历史是人类的老师",意思是历史是人类的经验教训的积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这三句名言都反映了基辛格对国际政治和外交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对于理解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基辛格名言

基辛格名言

基辛格名言
1、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亨利·基辛格
2、历史只有在回顾时才有意义,而且永远不会有最后定论。

——亨利·基辛格
3、一个伟大的国家,就像一位野心勃勃的女主人,无法邀请失败者参加她的宴会。

——亨利·基辛格
4、中国发展如此之快,已对石油产生了过分的依赖。

如果我们的石油资源被人家牢牢的控制,我们的脖颈上就被人家套上了要命的绳索。

——亨利·基辛格
5、中国是一个拥有13.4亿人口的臃肿的庞大国家,如果我们的粮食不能自给,如果世界粮食市场被人家控制,中国可能不被人侵略而自乱。

——亨利·基辛格
6、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亨利·基辛格
7、军人是麻木愚蠢的动物,只配用来做外交政策的工具。

——亨利·基辛格
8、下星期不可能有危机,我的日程表已经排满了。

——亨利·基辛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新作《世界秩序》,自出版以来备受瞩目,尤其是中国知识界、政治界和媒体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与讨论。

2015年底,基辛格参加北京“京城国际论坛”纵论世界秩序的图景,虽然他声称并不知道未来世界的样子,却提醒观众,“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世界秩序,但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秩序,来改变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否则,国家间的冲突可能会摧毁人类所有文明。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深谙世界历史又饱经外交风云的智者的箴言甚至谶语。

世界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可怕的是,“世界秩序”的驾驶舱中居然空无一人,门口倒是有几个船长在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如果你对未来迷惑不解,那就回头看看历史吧,寻找世界秩序演变的来龙去脉,这也是基辛格的独门秘诀。

武力征服不能带来秩序合法
如今,“世界秩序”已经变成公共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新闻媒体中频频出现,更重要的是,许多国家都愿意为世界秩序的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恰恰说明,现在的世界秩序出了问题,很多国家和民众对现状不太满意,就像基辛格所推崇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所说的,“武力征服不能带来秩序的合法性”。

久经外交考验的基辛格,也为当下的政治家提出了一项高难度任务:“重建国际体系,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政治家才能的终极挑战。

失败的后果不一定是国家间的大规模战争(虽然在一些地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更可能的是,演变成特定的国内结构和治理形式相一致的种种势力范围。

”每一种势力范围都可能要建立自己的“世界秩序”,这与当下全球化的格局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恰恰是全球化带来的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让历史上已存在的世界秩序议题重新登上政治舞台,这也是当下国际关系面临的根本性悖论。

在欧洲人还没有崛起并统治世界之前,世界是非常多元的。

1648年当欧洲人打完了“三十年战争”签订和约的时候,东方的清帝国根本就没有关注此事,而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还没有衰落。

国际关系史的教科书,总是从“三十年战争”开始写起,但是相比于混乱的欧洲,当时更受期待的是一种帝国秩序。

甚至可以说,几千年来,帝国一直是主流的政治秩序。

煌煌帝国与普世宗教的结合,塑造了一种可以自我解释甚至自我圆满的“世界秩序”。

东亚地区比较流行的是朝贡体系,是一种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中国是这个秩序的中心;而伊斯兰世界则存在着伊斯兰之地和战争之地的区分,圣战变成了一种维护秩序的手段,神权高于一切。

世界秩序的多元性是一种常态,直到最近的100年里,欧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殖民帝国,以一种强制性、压迫性的力量,暂时终结了世界秩序的多样性。

冷战结束之后的全球化浪潮,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他者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秩序的单一性,美国独步全球的格局出现裂痕,在这些裂缝中,曾经作为复数出现的“世界秩序”在复苏。

这也是近代以来又一次世界秩序的大变革,基辛格显然意识到了这次“未有之变局”的本质,他说,“当今时代,探寻世界新秩序需要我们首先了解那些基本不为外界所知的社会。

所有国家的人民都需要克服这种神秘感――如何将迥然不同的历史和价值观塑造成为一个共同的新秩序。

”正因如此,未来世界秩序是各种局部秩序发生化学反应之后的结果。

均势秩序对帝国秩序的胜利
世界秩序并不一定覆盖地理空间上的全世界,但是为什么复数的世界秩序变成了单数呢?基辛格说道,“我撰写本书时,以上所有秩序概念中,唯有威斯特伐利亚原则被普遍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基础。

”审视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就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事实:欧洲的世界秩序成为全球性秩序的基础。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欧洲的世界秩序是一种“均势秩序”,而这一领域恰恰是基辛格所熟稔并推崇的。

从他的博士论文《重建的世界》就专注于欧洲均势的“黄金时代”――维也纳体系,再
到后来的《大外交》《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等,都体现了基辛格对均势秩序的偏爱。

而他在1970年代叩开中国大门,并非仅仅要跟中国做朋友,而是要重塑世界的均势格局,因为当时苏联的扩张势头强劲,而美国陷入越战泥潭。

果不其然,中美关系正常化带来了中、美、苏三边互动,改变了美国的被动局面。

从本质而言,欧洲的均势秩序是对帝国秩序的一种反叛,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可以独占那块叫作“欧洲”的地方。

查理五世失败了,“太阳王”路易十四失败了,拿破仑也没有成功,随着这些有帝王之心的枭雄相继失败,欧洲的均势秩序的范围不断扩大,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之后的冷战,让均势变成了全球化。

也正因如此,基辛格得以将19世纪的智慧用于20世纪。

如他所言,“17世纪巧妙地缔造了威斯特伐利亚式和平的谈判者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为一个全球适用的体系奠定基础。

”威斯特伐利亚式的和平是建立在世俗王权的基础之上,也就是王权战胜了神权,从此之后,宗教不再是引发欧洲战争的主要原因。

世俗国家的胜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出现了国家利益的理性计算,每个国家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争或外交,每个国家都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干涉他国内政或者“灭国”不再受欢迎,拿破仑几乎将欧洲大陆收入囊中,战争结束之后,这些国家又复活了。

恐惧与不安全是欧洲体系内在的特质,一个大国获得绝对安全,就意味着另一个大国绝对的不安全。

因此,均势体系并不能阻止战争,但是可以限制战争的规模,尤其是框定了战争的目标,即恢复均势。

维也纳会议之所以受到基辛格的推崇,就在于战胜国没有将法国排挤出战后安排之外,只是让法国收缩到“自然边界”之内。

有限制的战争,以及频繁的结盟都是维持均势的条件,而得到各方基本的认可是均势合法性的来源。

如果结盟体系走向僵化,或者彼此已经不再认可权力安排的合法性,那均势就会慢慢瓦解,一战之前,欧洲形成了越来越僵化的同盟体系,大国对小国盟友做出了清晰的承诺,最终因为一场危机,各个大国如“梦游一般”掉入战争之中,欧洲的明灯熄灭了。

不可否认,均势体系内在的竞争性使欧洲保持了活力,分立的列国体制没有阻碍统一市场的形成。

经济史学家埃里克?琼斯就认为,欧洲是一个技术共同体,也促成了欧洲工业革命的传播。

借着一流的军事技术,欧洲人将世界大部分地区殖民化了。

这不仅是欧洲国家的胜利,更是欧洲均势秩序对各式帝国秩序的胜利。

最终,世界秩序的含义简化了,即非欧洲地区是如何一步步接受了这一套世界秩序规则的。

均势秩序的基础是世俗化
世界秩序的危机,要么来自权力的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要么是它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当下的世界在这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因此,重建世界秩序就变成了当下最重大的时代议题。

从权力分布而言,多元权力中心的出现已经成为趋势,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建立具有建设性的世界秩序,根本的原因在于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能够像美国在冷战结束时那样,在物质和心理上独步全球,并单独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

”秩序合法性的流失,体现在美国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在中东地区出现了“伊斯兰国”等极端主义势力,对现代主权国家这种政治组织形态的合法性提出了直接挑战。

均势秩序的基础是世俗化,这一基石在中东地区一直没有奠定。

要建立新秩序需要克制、力量和合法性三者间的微妙平衡,也许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梅特涅、卡斯尔雷,当然也包括基辛格。

世界如此纷扰,人心躁动,而基辛格在世界历史的沉潜中,提出了值得每一个人倾听的金玉良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