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与洪堡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研究_刘黎明

合集下载

洪堡大学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接受

洪堡大学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接受

现代大学教育 2018年第4期史海钩沉收稿日期:2018-03-23作者简介:侯怀银(1963-),男,山西平遥人,教育学博士,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社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从事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原理等研究;温辉(1994-),女,山西祁县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太原,030006。

Email:huaiyin8@163 com。

洪堡大学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接受侯怀银 温 辉摘 要:洪堡的大学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在中国的接受主要有两次高潮:一为蔡元培对其的接受,表现为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接受;二为1978年以来国人对其的接受,表现为通过内容解读、思想比较、实践反思与价值审思进行的接受。

洪堡大学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接受呈现接受内容不断丰富、接受视角多元化、与我国的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以及接受主体不断扩大的特点。

洪堡大学教育思想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思其在中国的接受,可以得出以下启示:接受要保持价值坚守;接受应直面中国现实;接受应进行批判反思;接受应坚持多元视角。

关键词:洪堡;大学教育思想;接受;价值坚守;批判反思;多元视角中图分类号:G649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8)04-0048-08 思想的存在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接受者的解读与接受,并在不同语境下赋予思想新的内涵。

洪堡(WilhelmvonHomboldt)的大学教育思想不仅在德国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

在中国,洪堡的大学教育思想主要有两次接受高潮:其一为蔡元培对洪堡大学教育思想的接受,其二为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对洪堡大学教育思想的接受。

但目前国内尚未出现对洪堡大学教育思想在中国接受的相关研究。

本文对洪堡大学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接受进行梳理与反思,以期更为理性地审思跨文化接受。

一、蔡元培对洪堡大学教育思想的接受关于“蔡元培是否深受洪堡思想的影响”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说法。

洪堡与蔡元培大学办学理念之比较研究

洪堡与蔡元培大学办学理念之比较研究

学是 为了毕业后做官 的功利性 目的而提出来 的 受洪堡思想 的影响 , 蔡元培也强调 学术 的 非功利性 .认为大学的任务在 于研究 纯粹 的 学 问。蔡元 培《 大学令》 的第一 条为 : “ 大学 以
教授 高深 学问 . 养成硕学宏 才. 应国家之需要
为宗 旨。”
洪堡的思想 中还蕴涵着 民主 的光辉 他
能力
突出二人办学理念的相似性 .以期有助 于我
国当代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 洪堡 蔡元培
比较 研 究
大学
办学理念
受洪 堡办学理念的影响 . 蔡元 培提 出“ 囊 括大典 . 网罗众家 . 思想 自由 . 兼容并包 ” 的办 学原则 。他认为 . 大学 应该广收天下之英 才 . 无论何种学派 . 只要 言之成理即可 自由发展
对 于大学 的性质 . 洪堡 和蔡 元培在 这一
问题 上的观 点也很相 似 . 都 认为 大学是 研究 学 问的场所 . 学术研 究是 大学不 可缺少 的职
洪堡( 1 7 6 7 —1 8 3 5 ) 与蔡元培 ( 1 8 6 8 -1 9 4 0 )
两位 著名教育家虽然生活 的时代 和地域相距
名的教 育家、 改革 家. 他们 二人都对所在 国家
的教 育尤其是 高等教 育的发展做 出了卓越 的
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 想至今 对后世 仍有深远
的影响 文章拟从 大学办学理念的角度. 在教 育独 立、 科研与教 学相 结合 、 自由包容和教 育
民主四 个方面对二 人的教 育思 想进行 比较 .
强调 . 任何一个人 , 甚至是最穷的人 . 都有权获 得与人的尊严相符的完整教育的权利 为此 . 他坚决反对按社会阶层来划分学制 . 主张学制 的民主化 . 设立单 轨学制 此外 . 在古 老的地

中西文化影响下的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10页word资料

中西文化影响下的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10页word资料

中西文化影响下的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1868―1940)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所处时代的教育具有特殊性,纵的方面是封建教育向近代资产阶级教育转变,而横的方面是中西文化教育的交融。

蔡元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新旧思想于一身,兼容中西方两种文化。

蔡元培曾中进士点翰林,深谙国学,而他五次出国,前后累计长达十一年之久,足迹遍及欧美,有很深的西方文化造诣。

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吸收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

他推进的教育改革,既有对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又深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对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反思和求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卓越成就,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值得后人深思。

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不仅要从事教学,而且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他强调“立人”思想,重视中国古代“注重道德伦理的教育和个人修养”和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目的;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各种学说,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就让其自由发展;他提倡教育独立,要求实行教授治校,依靠既懂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建立民主管理体制。

1 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大学职能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大学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

蔡元培《大学令》的第一条为:“大学以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为宗旨”。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向学生们明确指出:“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因势所必然。

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之学问者也。

”他批评当时北大学生入学,“仍然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他要求“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蔡元培与洪堡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研究

蔡元培与洪堡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研究

2006年1月第8卷 第1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an.2006Vol 18No 11・教育国际比较与国际交流史研究・Ξ蔡元培与洪堡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研究刘黎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蔡元培和洪堡都是著名的高等教育家。

比较他们的“完人”教育目的观之异同,对于反思我国大学教育目的,培养新时代“完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洪堡;教育目的;异同;借鉴中图分类号:G 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Ο413X (2006)01Ο0054Ο06 蔡元培与洪堡都是近代杰出的高等教育家,各自主持领导过一个伟大民族的教育改革。

洪堡缔造了柏林大学,使之成为德国新人文主义和学术研究的中心,又彻底改造了普鲁士科学院。

蔡元培则彻底改造了北京大学,使之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又领导创建了中央研究院。

两人不仅事功业绩接近,而且提出了“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等相似的大学办学理念,在教育目的上也有共同的选择———培养“完人”。

比较他们的教育目的观之异同,对于反思我国大学教育目的,深化教育目的研究,培养新时代“完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蔡元培与洪堡教育目的观之相同点蔡元培把教育目的表述为: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或“健全人格”。

洪堡把教育目的表述为:培养“完全的人”或“全面发展的人”。

两人教育目的的实质就是培养“完人”,这是他们的教育目的之最大的共同点。

在对培养“完人”教育理想的具体阐述上也存在明显的共同之处。

(一)两者都将人的和谐发展视为“完人”最主要的品质在洪堡的心目中,“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是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其人生的目的将不是追求‘变换着的爱好’,而应当是获得‘永恒的不变的理智’。

而理智的实现,就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的那种至上、至善的力量的教育’的任务”[1](P15)。

2021华中师范大学专硕333真题

2021华中师范大学专硕333真题

2021华中师范大学专硕333真题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教育的变迁功能
2.形成性评价
3.苏湖教学法
4.赠地学院
5.京师同文馆
6.智者学派
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试述教育质的规定性。

2.古代书院的教育特点。

3.促进知识迁移的基本策略。

4.论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

三、分析论述题:共4小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试述教学是一个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过程。

2.论述洪堡柏林高等教育和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基本内容以及异同点。

3.论述观察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

4.论述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

1。

洪堡思想在终身教育管理和教学层面的价值功能与现实意义

洪堡思想在终身教育管理和教学层面的价值功能与现实意义

洪堡思想在终身教育管理和教学层面的价值功能与现实意义一、引言终身教育是指一种基于不断学习和发展的理念,它强调了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青少年时期,而应该是一个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重视的话题,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以促进人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学习和发展。

在终身教育管理和教学层面,洪堡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功能和现实意义。

洪堡思想是由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提出的,他强调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洪堡思想对于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价值功能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洪堡思想在终身教育管理和教学层面的重要性。

1. 强调个性发展洪堡思想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终身教育中,这一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的阶段发展和改善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2. 注重思维能力洪堡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灌输知识。

在终身教育中,这一思想可以帮助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3. 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洪堡思想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他认为理论的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终身教育中,这一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相结合,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4. 强调人的整体发展洪堡思想强调人的整体发展,包括精神、道德、心智和身体等方面。

在终身教育中,这一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全生命周期内全面发展自己的个人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求。

1. 增强终身学习的动力洪堡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这可以增加个人对终身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在终身教育中,人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

洪堡柏林大学改革与蔡元培北京大学改革的对比研究

洪堡柏林大学改革与蔡元培北京大学改革的对比研究

第27卷 第3期2008年6月理 工 高 教 研 究Journal of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Vol.27 No.3 June 2008洪堡柏林大学改革与蔡元培北京大学改革的对比研究陈伟(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7)摘要: 从德国威廉 冯 洪堡对柏林大学的改革和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的时代背景、改革指导思想、改革理念以及改革实践的角度对比分析,阐述了两次大学改革的现实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 洪堡; 蔡元培; 大学改革作者:陈伟系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德国威廉 冯 洪堡对柏林大学的改革理念对现代各国大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曾经两度赴德留学的中国现代伟大教育大家蔡元培就深受洪堡大学改革思想的影响,并且将该影响体现在了后来的北京大学的改革实践中。

本文拟考察分析两次大学改革的时代背景、改革指导思想以及改革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两次改革的现实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洪堡柏林大学改革和蔡元培北京大学改革的时代背景1807年,普鲁士战败,德国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兴起,社会精英与民众都期待着教育界尤其是大学能够为国家的自由强盛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

社会期待着一种能够进行学术研究的新型大学,希望通过学术教育上的繁荣和精神上的胜利,一方面洗刷军事上的国耻,另一方面发展德国的国力。

在随之产生的有关大学教育改革的观点和理念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洪堡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它成为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中国现代教育酝酿建立的时期,正是德国教育、特别是大学以其巨大的学术成就誉满世界之时。

德国的教育制度也很自然的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学习。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的蔡元培,深受现代教育之父洪堡的思想影响。

蔡元培上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正值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时期,统治阶级坚持以孔孟之道去禁锢人民的头脑。

此时的康有为等保皇派,也在上书黎元洪、段祺瑞,积极主张将孔教定为国教。

国培作业

国培作业

对蔡元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理解一、蔡元培教育思想提到蔡元培,人人都会肃然起敬。

恐怕没有人不会不知道,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治学主张。

那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是开一代的新风的。

蔡元培既是一名民主革命家,也是一名科学家,但是更加是一名教育家。

可以说,蔡元培是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

对于学术,蔡元培认为学与术应该分开,教授和学生应该是进行学术研究的主体。

并且主张文、理相容相通,反对把文、理分开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

当蔡元培还没有出任北大校长时,北大的教学、治学、管理是很混乱的,原因当然和北大处于动荡的首都北平因而沿袭封建思想太重有很大关系。

但是,经过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进而实行包括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教学自由的治学思想之后,北大便由一潭死水,转而展现出了一派生机,呈现出活跃和朝气,并且成为北方的民主思想的摇篮、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新青年的创刊,以及聘请想鲁迅、李大钊、胡适、陈独秀这样的有识之士为北大的教授,讲授各种新思想,最终使得五四运动的产生具有了很深的思想基础。

所以才掀起了山鸣海啸般的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引发了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

有些人曾经对于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目的有狭隘的理解,认为蔡先生是宣传革命思想的革命棋子。

这就大大低估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境界,蔡先生比他们想得更远,走的更远,蔡先生的目光很宏大,他是想要变革中国的文化风气,革新中国的文化面貌,振兴中国的学术文化研究,引领一场新文化的大运动。

蔡元培是主张从高等学府的变革做起,从而自上而下的引起全面的变革,而另外的一名教育家则主张从小学做起,自下而上的引起变革。

从下面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来,二者的思想的差异。

在民国元年,蔡元培出任首届教育总长,邀请另一个教育家范濂源为次长,范濂源说“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大学?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小学整顿。

”蔡先生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大学整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月第8卷 第1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 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 n )Jan .2006V ol .8No .1·教育国际比较与国际交流史研究·蔡元培与洪堡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研究刘黎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 要:蔡元培和洪堡都是著名的高等教育家。

比较他们的“完人”教育目的观之异同,对于反思我国大学教育目的,培养新时代“完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洪堡;教育目的;异同;借鉴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 (2006)01-0054-06 蔡元培与洪堡都是近代杰出的高等教育家,各自主持领导过一个伟大民族的教育改革。

洪堡缔造了柏林大学,使之成为德国新人文主义和学术研究的中心,又彻底改造了普鲁士科学院。

蔡元培则彻底改造了北京大学,使之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又领导创建了中央研究院。

两人不仅事功业绩接近,而且提出了“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等相似的大学办学理念,在教育目的上也有共同的选择———培养“完人”。

比较他们的教育目的观之异同,对于反思我国大学教育目的,深化教育目的研究,培养新时代“完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蔡元培与洪堡教育目的观之相同点蔡元培把教育目的表述为: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或“健全人格”。

洪堡把教育目的表述为:培养“完全的人”或“全面发展的人”。

两人教育目的的实质就是培养“完人”,这是他们的教育目的之最大的共同点。

在对培养“完人”教育理想的具体阐述上也存在明显的共同之处。

(一)两者都将人的和谐发展视为“完人”最主要的品质在洪堡的心目中,“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是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其人生的目的将不是追求`变换着的爱好',而应当是获得`永恒的不变的理智'。

而理智的实现,就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的那种至上、至善的力量的教育'的任务”[1](P15)。

具体地说,洪堡的“完人”教育理想包括:(1)“完人”是个性和谐发展的人。

(2)“完人”是“在自由方面成熟”的人。

(3)“完人”是获得“永恒不变的理智和完善道德”的人。

蔡元培则是以培养完全人格为教育目的,尽管在不同的时期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完全人格”进行了界定:其一,完全人格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

健全人格的养成要通过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世界观教育来实现。

其二,完全人格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

“发展人格者,举知、情、意而统一光明之谓也”[2](P424)。

其三,完全人格是“个性与群性”的统一。

“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教育家之任务,在发现一种方法,能使国民内包的个性发达,同时使外延的社会与国家之共同性发达而矣。

”[3](P221)总之,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世界观和谐发展,身与心、个性与群性全面发展。

可见,尽管蔡元培和洪堡的“完人”教育目的的表述有所不同,·54· 收稿日期:2005-11-22作者简介:刘黎明(1962-),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史。

DOI :10.13763/j .cn ki .jheb nu .ese .2006.01.011但他们都把培养人的和谐发展视为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二)两者在培养“完人”的途径上有相似之处1.通过自由的学术研究培养“完人”蔡元培和洪堡都认为大学不仅是教学机关,更重要的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要求学生投身于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培养爱好学问的兴趣和独立的研究能力与创造力,提升人性,发展人格。

洪堡认为,大学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4],因此,他要求学生从事“纯粹科学”的研究。

在洪堡看来,在大学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与中学迥然不同,他们“共同为科学而存在”[4],大学教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大学学生的任务也并不是“学”,他们共同的任务就是从事独立的自由的学术研究。

通过独立的自由的学术研究,“尊重科学和它的自由的生命力,以不受限制的科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真正科学修养、有独立思想、有理智和道德的青年”[5](P227)。

与洪堡相似,蔡元培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3](P152),因此,他要求大学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大学教员不是灌输固定知识,而是对学问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能引导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指导下自动地研究学问。

这里的学问,是对自己所处世界的真切认识,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彻底追问,是超功利的学理研究。

这与洪堡的“纯粹科学”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下,学生可以自由地吸收各种学说和学派的观点,通过鉴别、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创新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学者当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6](P191),这是蔡元培一贯所强调的。

实际上,两人的论述蕴含着共同的思考:通过对学问和真理的非功利的追求和研究,完善个性,升华人格。

2.通过“普通教育”培养“完人”“普通教育”是洪堡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含有“全面的”、“完全的”等意,它包括所有学科,是所有人应该接受的教育,“无论是最普通的雇佣工人,还是最有教养的人……两者的心灵一开始必须得到同样的训练”[7](P191),洪堡认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有着不同本质的教育方向,“特殊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培养人的实用本领,而“普通教育”直接指向完全人的培养。

“通过普通教育应使全部力量,即人自身得到强化和协调,获得升华”[8](P172)。

在《人的教育理论》的论文中,洪堡强调所有学科只有围绕完全人的培养,扎根于人的完美的内心世界,才有意义。

在洪堡看来,普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充分激发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唤醒人的内在的所有力量。

蔡元培也把普通教育视为培养“完人”的重要手段。

按照蔡元培的理解,“教育程度,愈高愈妙,故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而研究院。

惟欲高级教育昌明,则非使低级教育良好不可,所谓基础教育是。

小学教育不良,则中学必不佳,大学更不能问,遑云研究院。

若然,则普通教育,实为各级教育之根本”[3](P427)。

因此,他把普通教育看得十分重要。

和洪堡理解的一样,普通教育的目标也是直接指向完全人的培养,即“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3](P51)。

3.通过自我教育培养“完人”在洪堡看来,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是塑造完美人性的重要途径。

因为“从表面上看,内在的东西似乎只能从外部加以丰富充实,但这仅仅是一个假象。

人的内部所没有的东西,从外部是不可能添加进去的;凡从外部进入内部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偶然的支点,借助它,内在的东西始终完全依靠自身所独有的富足的源流发展起来”[9](P18)。

而蔡元培提出了尚自动、任自律的教育方法。

在他看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下自动地研究学问”[3](P248)。

因此,他十分重视大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和自动精神的培养,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

因为“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3](P306)。

“我们不愿为他们养成被动的习惯,要引起他们自动的探求”[3](P532)。

在对北京大学改革时,他要求老师“不专叫学生在讲堂上听讲,要留出多少时间,让他自己去研究。

把课程表从新整理一番,把几种不紧的功课,可以让学生自修的,减去了”。

可见,在这个问题上,蔡元培与洪堡的观点是相似的。

·55·(三)两者同属于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范畴蔡元培与洪堡都是杰出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目的,使得他们的教育目的带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其共同的特征是:(1)永恒化。

在蔡元培和洪堡看来,人性是美好的,也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教育的永恒使命就是去培养和发展美好的人性,从而使人成其为人。

“人的真正目的———这儿指的是由人的永恒的理性,而不是由变化无常的兴趣爱好所决定的目的———是通过最高的、最合理分配的教育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洪堡语)[8](P172-173)。

(2)理想化。

蔡元培和洪堡都把培养“完人”作为理想的教育目的,追求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因而他们的教育目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非功利目的。

(3)人性化。

人性化是蔡元培和洪堡教育目的的鲜明特征。

尽管他们的人性论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在教育目的上追求个性的和谐发展、人性的完善、人格的提升方面都是殊途同归。

(四)教育目的的共同的思想渊源蔡元培和洪堡教育目的观的相似,首先是蔡元培接受了洪堡的大学教育思想,两人有相似的大学理念。

蔡元培曾三度负笈德国,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汉堡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

1921年前往柏林大学参观、访问,了解了洪堡的办学理念。

“由于当时德国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以洪堡的柏林大学为楷模,所以至少洪堡的大学理念通过蔡元培所看到和感受到的德国大学的精神、设置与风气,对他间接有影响”[10]。

也就是说,这种影响主要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德国大学的办学实际。

蔡元培的学生罗家伦也指出:“他对于大学的观念,深深无疑义的是受十九世纪初期建立柏林大学的冯波德(洪堡———笔者注)和柏林大学那时代若干大学者的影响。

”[11](P157)这使两人对大学教育目的、学术自由等方面有相似的大学理念。

其次,两人有共同的思想渊源。

一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源于文艺复兴,以崇尚人的价值、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探究精神为主要内容,它是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形成的。

这一思想到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那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卢梭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性,顺乎儿童的自然天性,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

受卢梭的影响,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目的一方面要发展儿童的天赋力量和才能。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12](P173);另一方面要促进人的天赋力量和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12](P206)。

卢梭、裴斯泰洛齐所形成的这个思想传统就是蔡元培和洪堡教育思想的共同价值取向。

蔡元培把它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而洪堡吸收了这个思想传统,形成了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反映到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人性的和谐和人格的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