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试卷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
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
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
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1)从材料一中获取信息:(2分*3点)材料二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
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2)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3分*3点)【答案】(1)材料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是冷战表现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①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崛起。
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题干的核心信息是,“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
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
”关于美国对付苏联的方式,“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直接的胁迫代表了战争的方式,间接地方式代表了非战争的方式,也就是冷战的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知道。
(2)材料二主要内容是从两极格局形成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涉及到美苏争霸对世界产生的消极影响,关于各国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产生的影响,材料中没有明确指出,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12分)解读和运用材料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最新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专项试题(附答案)

最新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专项试题(附答案)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斯大林说;“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后,战胜国一一主要是英、法、美一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和平制度”是指什么?(2)为确立这一“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两次重大的国际会议?这两次会议有什么联系?(3)在这两次国际会议上哪些重要条约得到签署?(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请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3)《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4)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可知,“战后和平制度”指的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会议,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形成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调整统治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结合所学,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对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巴黎和会。
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
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的威尔逊操纵。
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此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通用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检测(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单元检测(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致国会的咨文:“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促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为此,美国( ) A.实施马歇尔计划B.推行杜鲁门主义C.组建北约集团 D.实行“星球大战计划”解析:选B 根据材料“1947年3月”“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可知,该政策实际上针对的是苏联,美国要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可知此时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故选B项。
2.美国1948年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经济合作署署长利用援助款项在美国采购的方式应尽可能不消耗美国资源,不因采购而冲击国内经济;不损害美国人民对生活必需品的满足。
”该规定( )A.是马歇尔计划中的核心内容B.说明美国对外援助是双赢的C.保证了对外援助的顺利实施D.反映马歇尔计划具有侵略性解析:选C 材料中的规定确保了对外援助与本国民众利益的一致性,降低了国内关于对外援助的反对声音,保证了对外援助的顺利实施,故C项正确。
3.“苏联在德国的政策最初集中于获得商品和工厂作为补偿。
西方盟国很快就阻止了苏联对它们的占领区的插手,并转向一些重建的努力,以便打一张有分寸的‘德国牌’来对抗苏联在东方逐渐增强的力量。
”这段话反映出二战结束初期( )A.苏联坚决抵制马歇尔计划B.德国是冷战的焦点所在C.盟国采用对抗和缓和的政策D.北约与华约的严重对峙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苏联在德国的政策最初集中于获得商品和工厂作为补偿。
西方盟国很快就阻止了苏联对它们的占领区的插手,并转向一些重建的努力,以便打一张有分寸的‘德国牌’来对抗苏联”可知,冷战早期的焦点是德国问题,故选B项。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A卷(word版含解析)

第十一单元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货币上的支配地位给美国的霸权地位带来了极大的政治好处。
对内,它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可以免受外界的影响和压力;对外它可以毫无顾及地追求自己的外交政策,对他人施加某种程度的影响和压力。
”为美国带来“货币上的支配地位”的是A.世界银行B.布雷顿森林体系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雅尔塔体系2.2010年1月12日(当地时间)海地发生7.3级地震,世行行长佐利克在一份声明中说,海地地震灾情让人震惊。
世界银行13日宣布,将向海地提供1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帮助这个受地震重创的国家进行灾后重建。
这说明A.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B.世界银行的货款重点只有发展中国家C.世界银行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D.世界银行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3.按照国际通行的归类方法,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600多个,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经济特区的贸易总额现在已高达万亿美元,其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7.7%增至1985年的20%,直至1990年突破33%大关。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和功能的优势日趋扩大化B.经济特区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C.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D.经济特区化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4.如图是载于墨西哥《观察家日报》的一幅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是A.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危害性B.抨击美国经济技术的垄断性C.呼唤世界贸易体系公正性D.质疑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平性5.多年前有人评论道,“如果说全球化1.0版本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全球化2.0的主要动力是公司,那么全球3.0的独特动力就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合作与竞争。
”“不管你在哪里,都不会被边缘化;……小虾米可以与大鲸鱼平起平坐了……”“3.0”的推论主要基于()A.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B.冷战结束世界融为一体C.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发展D.世贸组织实现公平贸易6.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大量向美国出口纺织品和钢铁等商品。
高中历史模拟试题二战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高中历史模拟试题二战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高中历史模拟试题:二战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二战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对于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重新分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时期见证了世界几个主要大国的兴衰以及全球的地缘政治重塑。
本文将分析二战和冷战时期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探讨各个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1.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重建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战胜国美国和苏联崛起为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格局。
欧洲的殖民主义体系崩溃,被独立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所取代。
冷战开始,东欧诸国成为苏联势力范围之内,西欧则倾向于与美国结盟。
2.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两国在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倡导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崇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对抗,如核武器竞赛和领土争端。
3. 欧洲的分裂和统一冷战时期,欧洲的东西方分裂成为一个显著的特点。
苏联占领了东欧诸国,建立了共产主义政权。
而美国主导的北约则在西欧形成军事联盟。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国家实现了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转型,东西方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
4. 亚洲的重塑与新兴力量崛起冷战时期,亚洲国家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化国家。
中国在二战后建立了共产主义政权,并在冷战期间崛起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独立,并成为地区的重要国家。
5. 后殖民主义与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对殖民主义的反抗激增。
亚非拉的很多国家通过独立运动赢得了国家自由。
这些新兴国家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他们试图摆脱西方国家的干涉和控制,并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争取平等地位。
6. 核军备竞赛与冷战结束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
这导致了核武器的大规模扩散,并使全球进入了一个紧张和不稳定的状态。
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打破了冷战格局,冷战于1991年正式结束。
高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1.阅读《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1989—1996年成员国数量迅速增长,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B.90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期C.90年代增长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D.90年代增长与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关【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
从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的政治作用比经济作用大得多。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摆脱了“苏联模式”,成为新的独立国家。
迫切需要寻找政治依靠。
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2.材料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19世纪国际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
受二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材料二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
……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
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
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
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摘编自2006年5月25日《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1)请指出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这一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的原因和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指出“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请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9年所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答案】(1)二战后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1含解析

第八单元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练好题·考点自测1.[2024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1947 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支配”。
在该支配执行的过程中,美国始终把争取欧洲统一作为其对欧政策的核心,以使美国有一个“更具内聚力的势力范围”。
美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促成欧洲政治经济的统一B.加强欧美等国家内部团结C.实现欧洲国家的经济复兴D.抵制苏联对西欧国家渗透2.[2024山东潍坊高三质检]下表为二战后成立的部分国家。
这反映了( )时间事务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成立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1948年国。
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个国家。
A.新兴民族国家的出现B.战后地区分别主义盛行C.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D.大国博弈影响民族自决3.[2024全国卷Ⅱ,35,4分]20世纪50年头中期,美国一位闻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支配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4.[2024天津高考,11,4分]其次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
这反映美国(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峻失业问题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斗争危急5.[2024江苏高考,23,13分]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探讨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 000字的“长电报”。
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担心全感。
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4.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进A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是( )A.逐渐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B.逐渐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C.美国开始推行“冷战”政策D.大国间利益争夺和意识形态问题相互交织正确答案:B解析:雅尔塔体系建立后,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基本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两极格局也就突出表现为美苏争霸。
知识模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2.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 )A.盟国的分区占领B.各国占领区实行不同政策C.英法美同苏联矛盾的激化D.对德国法西斯力量的根除正确答案:C解析:B、D明显不正确。
A为直接原因,C为根本原因。
知识模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3.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两分天下B.美苏战时同盟C.美苏和平共处D.美苏争夺霸权正确答案:A解析:选项B、D明显不正确;D选项是雅尔塔体系的表现,不是实质。
知识模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4.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有( )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②支持联邦德国崛起③以联合国名义直接出兵朝鲜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正确答案:C解析:“冷战”是指美国采用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苏联进行遏制。
朝鲜战争明显不是,③被排除。
知识模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5.马歇尔计划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其依据有( ) ①使受援国成为美国的商品市场②使受援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受制于美国③使受援国经济得到恢复发展④援助西欧的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正确答案:D解析:马歇尔计划的目的远远超过了“经济援助”的范畴,在于使受援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受制于美国,将西欧变成其遏制苏联的“桥头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图是二战后苏联某画家创作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A.反映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立 B.揭示出欧洲援助计划的本质
C.彰显了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 D.讽刺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2.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比较两图,你得出的认识应该是()
A.图一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图二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3.关于下面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批评者的理由是( )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 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
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 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4.漫画常用简单夸张的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下图是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漫画,它讽刺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古巴导弹危机 C.马歇尔计划 D.两极格局瓦解
5.有人认为,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产生了一箭数雕的效果。
以下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稳定了西欧经济 B.控制了西欧政治
C.推动了西欧联合 D.遏制苏联东扩
6.弗兰克曾说:“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
……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他在此处强调的是()
A.彻底否定欧洲中心论 B.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欧洲史
C.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世界史D.要以反殖民主义的态度看待欧洲史
7.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
A. A B. B C. C D. D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
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
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
9.美国学者罗宾认为政治恐惧会使我们树立某种特定政治观念的价值。
比如说对内战的恐惧,会期望产生对法制的尊重;对极权主义的恐惧,会期望迎来对自由民主的推崇。
按照这一说法,下列事件基于对冷战的恐惧的是( )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B.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
C.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的建立
D.日本《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的通过
10.如果要给下面漫画选择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
A.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B.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1.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取向和制度选择的意识形态冲突已告终结,因为自由民主已克服世袭君主制、法西斯和共产主义这类相对的意识形态,成为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
这一观点形成的背景是()
A.二战结束 B.两极格局确立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苏联解体
12.《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
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看是如此。
”这段材料听“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13.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
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
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
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
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
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
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
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
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
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
(3)据上述材料,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两个报告形成各自认识的依据。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总体来说,它(雅尔塔体系)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式,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对抗,从而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大和平状态……雅尔塔体系在“控制战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将昔曰的战争策源地德、H、
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
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
与此相反,有的学者对雅尔塔体系更多地持否定态度,认为战后地图主要由美苏绘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苏两大国的交易和对立的结果,因此认为战后世界的动荡和不宁都根源于这一体系……首先,它与战后国际危机相联系,由于美苏两国都想寻求世界霸权,因而形成多次危机。
它与战后国际局部战争相联系,据粗略统计,在战后至今发生的20多场战争中,不仅美苏介入为其主要特点而且介入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美苏军事对峙主要在欧洲,双方不断进行核军备竞赛,造成欧洲乃至全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
所以冷战是雅尔塔体系的必然产物。
——摘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评材料关于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局势影响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5.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
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
……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
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
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
材料三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
——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
材料四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
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
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
……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
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冷战的根本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
(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例说明。
(4)据材料四,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出美国推行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5)综合上述料,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