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题【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单元知识结构导图
单元专题归纳提升
专题一 唐宋之际,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1.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 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 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2.经济方面: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 地主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 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实现 了南移。
4.从政治体制的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 权—士大夫”体制的转型时期。表现在部分士大夫与官员合体的现象, 如王安石、范仲淹等。
专题三 宋元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理学兴起,并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加强
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 政治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 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文学多忧世之作,影响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了两宋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适应市民阶层需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 出稻花中”意思是桑荫底下种植了豆类,水稻田里有莲藕杂出,说明土 地利用率提高,A项正确;“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意思 是将更多的最好的收成用作官府的赋税,把次一点的少量的收成拿到市 场上交换,材料反映了交纳的是实物税,与“赋税征收货币化”无关, 排除B项;“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意思是傍晚时有人家 在晒蚕子,雨后山民卖鱼苗,这无法体现“雇佣劳动普遍化”,排除C 项;“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意思是道路两边的桑麻葱茏 延绵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盛世,这与“人身控制的减弱”无 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统编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皇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1.C解析:宋朝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
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
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
同时,宋朝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司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
秦朝、汉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还设立中朝。
明朝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设置内阁。
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2.D解析:本题以历史人物包拯为情境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需要对北宋中央二府三司的职能有较细致的理解。
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财赋税收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
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是兵部正职之外的次官。
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一般由文官充任。
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
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A解析:宋太祖自身是统兵大将,通过“皇袍加身”夺取了皇帝的位置。
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接受赵普的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司管理地方的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在中央还分割宰相职权,巩固统治,加强皇帝对行政、军事、财政等的控制。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辽与西夏
(1)建立
政权
民族
辽朝
契丹族
西夏
党项族
时间 916年 1038年
建立者 __耶__律__阿__保__机__
元昊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2)统治制度 ①
②西夏的统治: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 的官称。
2.金朝的统治(1115—1234年)
二、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赋的机构,按照朝廷的规定,行省可便宜支用一千锭以下的财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 行诛杀④。行省所掌军事,既体现军事权力分配给地方的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朝廷 控制地方军事。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教你读史
①
②③ ④
元朝行省制打破了依据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划的特点,加强了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 不同地区行省担负不同的使命 行省拥有较大的地方管理权,但是受到中央节制
拓宽教材
1. 阅读教材导语部分并观察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服饰、发型富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马匹肥壮表明畜牧业发达;铁马鞍制作精巧表 明冶铁业发达。
拓宽教材
2. 观察教材第二子目“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指出北京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 提示 北京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是不断扩大;城区附近始终靠近水源;城市格局呈 “凸”字轴线形。
拓宽教材
3.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阅读”,你了解金朝建国前后女真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吗? 提示 女真人过着定居生活,有农业,住木板房,房中用火炕取暖,这都是与北方草原 游牧民族的明显不同之处。但他们擅长骑射,富于忍耐力和尚武精神,这些又与游牧 民族十分接近。
概念阐释
2019-2020年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观察下图,下列疆域图(局部)所属的朝代是( )A.秦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定都大都,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从这幅疆域图中出现“大都”“中书省”“行省”等可知,这是元朝疆域图。
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 B2.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朝②隋朝③西晋④元朝A.②①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解析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建立;隋朝建立于581年;西晋建立于266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故答案选C。
答案 C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明清时期的特征;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特征。
因此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 B4.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 256 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保证信用货币稳定性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答案 C5.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等级森严B.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D.重文轻武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杯酒释兵权
文臣任地方官 设通判制约
设转运司管 各路:设监司 理地方财政 各州:设通判
加强皇权 (分散中央
设枢密院
机构权力) (分宰相军权)
设参知政事
设三司
(分宰相行政权) (分宰相财权)
设台谏
中央集权的方式: 分割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加强皇权的方式: 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分割相权
4、影响: 对教育(四书) 南宋后受到官方尊崇
三、宋代文化科技
(二)文学艺术科技
1、文学---宋词繁荣:原因(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娱乐丰富) 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2、绘画:山水画最突出,风俗画是亮点
3、科技:三大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科学家(沈括 《梦溪笔谈》)
政权 名称
存在时间
建立民 族
重要人物
辽
北宋
西夏
都城
最终灭亡
金
南宋
政权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 民族
重要人物
都城
最终灭亡
辽
916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1125年,金灭 辽
北宋 960
汉
赵匡胤
东京
1127年,金灭 北宋
西夏 1038
党项
元昊
兴庆府
1227年,蒙古 灭西夏
金
1115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会宁府
1234年,蒙古 灭金
专题: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魏晋南北朝:北民南迁---江南初步开发 唐中期以来:安史之乱---南北趋于平衡 北宋—南宋:北宋灭亡---南移完成
2、标志: 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清单--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知识清单】【知识结构】【知识要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960,赵匡胤建立宋,都东京,史称北宋。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原因:①借鉴唐后期藩镇割据、政局动荡历史教训;②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③北宋结束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2)措施:①地方:加强地方控制a.行政(削实权):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b.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c.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②行政:分散机构权力:a.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丞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二府三司)b.地方(强监察):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③军事:抑制武将权力,崇文抑武a.重用文官:提倡文治,改革科举制(锁院、弥封/糊名法、誊录),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与士子的地位。
b.剥夺武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分散军权;实行更戍法3.评价:积极:①有效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中央集权。
局限:②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③逐渐形成三冗二积局面,为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埋下隐患。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危机:积弱,外不敌辽夏虎狼之师(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即绢10万匹,银10万两,称为“岁币”。
(2)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积贫,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冗官+冗兵=冗费)三、王安石变法(1069,熙宁变法,对封建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1.背景:①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使北宋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中央 (1)解除领兵大将的兵权。 (2)三省之外政、军、财三权分立,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专掌 军事,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3)分割兵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三 衙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 综合上述中央和地方的措施又有什么特点?(或者体现什么治国思想?) (1)重文轻武,抬高文官地位,抑制武将权力。 (2)重内轻外 (3)机构庞杂重叠,效率低下。 (4)机构多官员多开支多,消弱国力。 (三)结果 1.积极方面:有效预防内乱,巩固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 家繁荣。 2.消极方面: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消弱边关军事
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品种,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中国古代出口三大货物:茶叶、丝绸、瓷器)
(二)矿冶业--在北宋占重要地位 1.煤大量开采 2.东京居民生活普遍用煤 3.金属冶炼使用煤 (三)印刷业 北宋毕昇(湖北黄冈人)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带动造纸业。 概括该时期手工业特色:(技术先进、世界领先) 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古代大多朝代实行重农抑商国策) (一)商业(市场、货币、国内交易、对外贸易、设机构) 1.市场:(1)基层市场多(2)宋与辽夏金边境设榷场官方交易。 (3)民间贸易活跃。 2.货币 (1)北宋开始使用纸币: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元朝全国范围内使用纸币。
《周礼考工记》礼的思想:左祖右庙、前朝后市、经纬分明、官衙居中百 姓居偏体现权威、城墙寓意不可逾越等。 (3)北京六朝古都:燕、辽、金、元、明、清。 四.经济重心南移 (一)时间:唐中期以后 (二)表现 1.北宋户口南多北少定型 2.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3.元朝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开运河,开辟海上航线, 方便南方赋税财产运抵北方。 (三)影响 1.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2.政治中心南移 3.带动文化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南北分卷制 度,南宋时江浙一带人才集中区。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总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空坐标】【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措施军事(控制军权)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禁军定期换防;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经济(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归中央政治(强化皇权)中央:分割相权;地方:设置知州和通判相互牵制文化(重文轻武)发展科举制度①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
②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
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以来的独相被群相代替,形成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
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
③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隋唐统治阶层大多出自门阀士族,而宋代的文人政治特点明显。
宋代文官制度的完善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也促进了宋代经济、教育、文化的繁荣发展。
④社会阶层变革精英的身份属性精英的社会成分唐代门阀(出身) 世家大族北宋学者—官员(政事)文官家族南宋文人(文化) 地方精英3.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新变化政治阶层科举制完善,在选官中确立主导地位,社会阶层流动加强,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经济商业长途贩运,海上贸易兴盛,许多工商业城市兴起,经济繁荣土地不抑兼并的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发展城市(1)坊市制度打破时空界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2)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3)数量增多,位置东移、南移,经济功能增强经济重心南方经济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社会婚姻习俗择偶标准不像以前看重门第,一是看重金榜题名,二是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饮食文化北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
南宋时北人南迁,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
宋代普遍喜欢饮酒、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等饮料服饰演进宋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五彩斑斓,基本不受约束宗教文化信仰中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羽,自宋元开始成为全民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随堂测试卷(原卷版)
一、选择题
1.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④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4.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5.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契丹、金、北宋、元B.北宋、契丹、金、元
C.北宋、金、契丹、元D.契丹、北宋、金、元
6.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7.“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8.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
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
”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10.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1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②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③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④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12.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本心即天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
13.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下图是该节目提到的古典诗词。
它属于()。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二、非选择题
1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
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15.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随堂测试卷(答案版)
一、选择题
1.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A项正确;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可能并不真实可信,全部真实可信太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误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表述宋太祖担心自己有误失会遭史官记录,而没有直接反映出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的意图,故D 项错误。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答案:D
解析:转运使是宋代在地方设置的机构,负责将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故A项错误;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与宰相无关,故B项错误;知府是当时地方的行政首领,故C项错误;当时在中央设枢密院,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D项正确。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④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时空概念,①②④都是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地方设节度使是唐中后期至五代十国的地方管理制度,③错误;故选C项。
4.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故A项错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