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20高一语文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古代诗歌阅读(二)3.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常见的命题角度有赏字词、赏语句、赏语言风格。
其中赏字词指赏析诗中锤炼字词的功夫,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语句体现为赏析诗中锤炼语句的功夫,一般这样的语句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
赏语言风格的题目要求考生熟悉古典诗歌的常见诗风,比如婉约、豪放等等。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④诗中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⑤简要赏析诗歌的某联。
⑥请指出本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赏析。
⑦有人评价这首诗体现了……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
4.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篇章结构。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对于这类试题要记住几个关键词:手法+作用+情感。
即:首先,答出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手法);其次,答出这种表达技巧(手法)的作用;然后是分析这样的表达技巧(手法)传递了诗人(诗中蕴含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简要分析“犹有花枝俏”中“俏”字的表达效果。
2.请分析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主要表现手法。
3.在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前有一句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言文阅读专题(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湖北省孝感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腊者,睦州.青溪人也。
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
县境梓桐、帮源诸峒皆落山谷幽险处,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①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
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
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
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
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
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
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
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
发运使陈亨伯请调京畿..兵及鼎、澧枪牌手兼程以来,使不至滋蔓。
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
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
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
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
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
四年三月,余党悉平。
进贯太师,徙国楚。
(选自《宋史·方腊传》,有删改)【注】①花石:指宋时的“花石纲”之事。
宋徽宗酷爱花石,遂由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木,运往京城开封,运送花石之船,十艘船为一“纲”,史称“花石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B .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2)每日一题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含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山西省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独酌杜甫步屦深林晚,开樽独酌迟。
仰蜂黏落絮,行蚁上枯梨。
薄劣惭真隐,幽偏得自怡。
本无轩冕意,不是傲当时。
注释:本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正居于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甫创作古近体兼备。
本诗为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B.首联写作者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
C.诗歌前两联为独酌之景,后两联为独酌之情,情景交融,自然无痕。
D.尾联“轩冕”借代为官生活,全诗透着沧桑后的平静,略带感伤。
2.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B2.颔联用白描(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独酌之时的所见:蜜蜂黏着于飞絮,蚂蚁爬上枯梨。
表达了诗人在闲适中隐透着的孤独。
【试题分析】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散步归来独酌,奠定了全诗孤独、苦闷的感情基调”,理解有误。
散步独自归来,并非苦闷,孤独苦闷也不是全诗人感情基调。
第三联“得自怡”就能证明。
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从题目切入,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衣”和“日”为依托,结合秋风和滚滚东逝水的特征,表达出桑榆晚景般的感伤,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三四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C.诗的后四句重在写情,诗人的所思、所想、所念尽皆是归途,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
D.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这首诗歌“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这句话分析诗歌的情感。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释】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遇南来者即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
B.“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坚如磐石,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各种磨难,更加突显了他的品质。
C.“短棹浮淮”写诗人眺望京城时所见的淮水之上船来船往的景象;“泣”表达了思归不得的痛苦。
D.此词上片虽从眼前落笔,但主要还是叙写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下片重在抒写自己的心迹节概。
(2)作者身羁异域,送归而自己却不能归,下片并未见伤悲沉沦之情。
请分析词作的下片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2019年高考古诗词复习指导及2018年真题解析

2019年高考古诗词复习指导及2018年真题解析【考点梳理】《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内容的描述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均为鉴赏评价E。
对于这两点要求,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理解:(1)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大多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评价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可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言志”,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
分析鉴赏古代诗歌,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4)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通过艺术地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
高考试题则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来对考生的文学品位和语文能力进行评估。
(5)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是鉴赏一首诗的极其重要的部分。
【考情综述及命题趋势预测】综观近几年高考的命题情况,可以发现有以下特点:(1)考查涵盖面广。
对古诗歌的考查,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思想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2)分值稳定,题型变化不大,难度值相对固定。
近两年来全国课标卷的诗歌鉴赏题,占分在9-11分之间,题数保持2道,其中包括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简答题。
估计2019年新课标卷的诗歌试题,将仍继续2018年的模式:一道四选一单选题,占3分;一道主观简答题,占6分。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 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01课 长恨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1课长恨歌1.关于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号、。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
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本诗取材于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
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如何?”在王质夫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两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3.给加点字注音:回眸.()骊.宫()鼙.鼓()马嵬.坡()临邛.()绰.约()玉扃.()迤逦..()仙袂.()凝睇.()钗擘.()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准确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姊妹弟兄皆列土..光彩生门户..,可怜不见玉颜空死处...云髻半偏新睡觉..雪肤花貌参差..是1.乐天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秦中吟》《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恨歌传》3.móu lípín wéi qióng chuò jiōnɡ yǐ lǐmèi dìbò4.御临宇内,即统治天下;古今异义,古义指姿色;列土:封爵赐邑可怜:可羡、可爱;空见死处,“见”字省略;睡醒;古今异义,古义指差不多1.这首诗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一)
本单元选取的古典诗歌的代表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与现代诗歌相较,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
但从鉴赏的角度来说,与现代诗歌区别不大,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的形象
形象是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前者是诗人自己,后者是诗人所刻画和所要表现的人物。
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②简要分析(或概括)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③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意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对于鉴赏景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3)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对于鉴赏事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如何理解诗中描写的这几个意象?
②本诗选取了哪几个典型形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言志,诗歌是表情达意的,所以阅读诗歌,总会涉及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态度问题。
这
也是诗歌阅读题必考的题目。
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理解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
二是关注诗歌的作者、朝代、注释;
三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一、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渔歌子·荻花①秋
【五代】李珣②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③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注】①荻花:似芦苇,秋天常开紫花。
②李珣:五代词人,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烟霞慕隐沦”,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经巫峡,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带生活了一段时期,这首《渔歌子》便是作于此时期,③垂纶:垂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渔歌子”为本词词牌名,“荻花秋”为词题。
词牌名提示,本词描绘的是江边渔人的生活:从词题则可知,本词内容是描写秋日风光。
B.同样是描写湘江秋景图,本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的景物内容上不同,本词写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词写秋日湘江白天之景。
C.江边荻花、江上碧烟,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本词选取的景物精致秀雅,词作意境清朗明丽,与《沁园春·长沙》绚烂大气、辽阔苍茫的意境不同。
D.词作上片写景。
“橘洲佳景如屏画”总写橘洲秋夜之美。
“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云烟飘渺,月光皎洁,镜头最后定格在船上的垂钓者身上。
E.词作下片重在议论抒情,“鱼羹稻饭常餐也”一句,表达了对长期以水为乡,以船为家的渔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试作分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
长安秋望①
赵嘏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③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④。
[注] ①此诗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
②云物:云雾。
③“鲈鱼正美”:《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④“南冠”“楚囚”:出自《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南冠”即楚冠。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锺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凄清”二字,既指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
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夜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这是作者的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锺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臆。
E.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除尾联的典故外分别借用哪些古诗常用意象来表达这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一
1.AE
2.词作上片精致地描画了潇湘秋夜荻花蒙蒙、云烟缥缈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潇湘自然风物的喜爱赞美之情;词作下片记叙自己在水乡的简朴恬淡生活,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惬意;整首词作借美景与乐事表达了淡泊名利、怡情山水的旷达隐逸情怀。
【解析】本词上片写景。
开头三句写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画。
点明时间、地点。
“碧烟中”三句,将镜头渐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轻柔澄碧,云烟淡淡,词中主人公刚刚垂钓完毕,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
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表现了作者对潇湘自然风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下片写人事,主要写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
隐在民间,云水就是家乡,蓬舍就是住所,经常吃的是家常的鱼羹稻米饭。
杯中斟满美酒,架上摆满书籍,开怀惬意,其乐陶陶,绝不把名利挂在心上。
词人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把一个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展示出来,旷达超脱,余韵悠悠。
二
3.B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B项,
“颔联描绘的是秋夜的场景”错误,从诗中来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残星”,是指天将亮时的星星,故不是夜景而是拂晓。
C项,“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错误,“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意思是“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而不是使用拟物手法。
故选BC。
4.情感:故园之情,归隐之思(人生易逝、好景不长等)。
意象:①南归之雁;②篱菊;③寥落晨星;④哀婉笛声;⑤枯荷(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