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 知识大全 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代诗歌鉴赏思维导图(高效识记术语+明确考什么)2021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提分专用(术语+专练)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贬谪失意
闺怨宫怨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白居易《琵琶行》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闲适隐逸
山水田园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意境
花鸟缠绵——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热烈崇高的美
弦泉幽咽——悲凉凄清的美 雪月空明——和平静穆的美
事物
外在特征,内在品质,生长环境,生活习性
技巧
(略) 动(热烈 繁华 喧闹 生机 绚丽)静(恬静 宁静 幽静 静谧)
悲(清冷 凄凉 萧瑟 幽远) 壮(壮阔 壮丽 空旷 雄浑)美(优美 明丽 雅致 清新)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作用】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衬托
正衬指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作用】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第01课考纲解读《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偏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路进行。
表达技能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既可以包括各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利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利用。
对表达技能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利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常见表达技能(1)表达方式:描述、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述技能: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衬托、渲染、细节描述、白描等。
可利用各类修辞。
(3)抒情技能: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
可利用各类修辞。
(4)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先启后、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顾等。
第二,试题设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能(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能(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4)某联在景物描述上有什么特点?(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第三,大体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能。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情感,转达了如何的旨趣,产生了如何的效果等。
)第四,解答真题示范(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能术语。
2021届高考语文必背知识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解析word版)

2021届高考语文必背知识专题专题11古代诗歌阅读一、思维导图1.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内容二、知识清单(一)考查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要准确地理解有关词语的字面意义,又要准确把握重要诃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正确领会诗歌的语言风格。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要能够体会各种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在诗歌中的巧妙运用,品味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正确分析评价作者对所写的人与事的看法、倾向。
(二)命题探究1.考查重点: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为主要考查内容。
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
2.考查形式:课标卷以往多采用简答题形式,近年则主要以l道多选题和1道主观题的形式。
3.命题趋势:①鉴赏范围仍将以唐诗宋词为主,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在复习中注意二、三线作者的作品。
②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把以及现点评价也偶尔会出现在试卷中。
③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对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也不失为一大热点。
④是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来还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从古人的评价入手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三、复习方法指导如何应对古代诗歌鉴赏题,应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识常识: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常识。
它涉及到诗歌的分类,常用修辞方法,描写、抒情的种类及特征,议论与议理的方法,一般诗歌的语言特点,谐音、叠字的作用,包括起兴、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联想、想象、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讽刺、幽默、比兴等在内的各种特殊表现手法,诗歌意境,常见题材与内容,主要作家的风格与流派,常见典故,以及古代音乐曲调、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常识。
2021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词鉴赏考点一诗词的形象课件

(二)试题类型 1.人物形象类题型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中诗人的形象。 (2)诗(词)刻画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3)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景物形象类题型 (1)诗中某句(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诗(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3.事物形象类题型 (1)诗中的语句描写体现了形象(物象)怎样的品性特点? (2)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形象。 (3)××句中的“××”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先直抒胸臆,言自己以身报国,志愿坚决,但鬓发已经斑白; 接着触景生情,眺望南山,引出下文。 B.颔联紧承“望南山”句,“横”“笑”二字表现了诗人杀敌 报国的英雄气概和收复失地的决心,气度不凡。 C.尾联从对峥嵘岁月的追忆回到现实,写三秦父老望眼欲穿,左 等右盼,始终没能看到北伐大军开出大散关。 D.本诗观图兴怀,将写实与想象融为一体,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激 情,情感真挚热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王安石的 《梅花》(“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
【答题思路】
(1)写的是什么(物象的特点)物象→(2)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结
合表达技巧)→(3)指出物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答题模板】
【第一层】诗歌描写了
考点一 诗词的形象
(一)考点剖析 诗词形象分为三类:(1)人物形象;(2)景物形象;(3)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张籍 的《秋思》中的形象,这类诗歌常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 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蓑笠翁”是一个清高 孤傲的隐者形象;诗人既是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两者 巧妙地统一。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也常借助客 观事物来表达情感,这种承载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包括:①景物描写(含季节、时令、地域等);②场面描写(含农事、 战争、狩猎、离别等);③色彩描写。高考对景物形象主要考查 意象类和意境类。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新题检测:专题07 古典诗词鉴赏 1 Word版含解析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须结合第一联分析。第一联写的是秦始皇墓,其次联“一种”(意为“同样”)一转,写出同是掩埋在“青山秋草”中的汉文帝墓,却赢得了了路人的参拜。这明显是用了对比的方法,以汉文帝的仁爱谦和与秦始皇的残暴刚愎形成猛烈对比,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秦始皇的讽刺。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新题检测:专题07 古典诗词鉴赏 1(解析版)
1.(15届安徽省六校训练争辩会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登楼感怀①
于 谦
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
【答案】
【小题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安静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
【小题2】“畏”是说可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伴侣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颈联很明显是写景,从“惊暗鹊”“泣寒虫”可见景之孤独与凄凉。然后结合全诗中“江乡故人”“梦里逢”“羁旅”“相留”可得出悲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力气层级为鉴赏评价D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及赏析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及赏析高中语文古诗词怎么背?尝试回忆背诵法: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qí)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二)使至塞上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古代诗词鉴赏一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精粹版)第二部分古代诗词鉴赏第一节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忧国伤时①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③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望》④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风所破歌》⑤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②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④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②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③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来风景异》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暝》、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③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青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⑥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②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节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高考古诗词鉴赏(2021年整理)

高考古诗词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考古诗词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考古诗词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古诗词鉴赏金考点与对策鉴赏文学作品的考查,诗歌鉴赏是重点、难点之一。
自1993年开始,选材于中国大量诗词曲的“文学鉴赏”试题开始在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固定下来,几经变化,择题的考查方式改为主观鉴赏题型。
这是一个突破.尽管分值少了一点,由原先的3道选择题9分减少为5分,且暂不考及现当代诗歌,看似降低难度与要求,实则重在考查鉴赏能力,拉开差距,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面对“主观鉴赏”这一新题型,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能力差的望题兴叹,可能不能写一字一句,因为这不是靠“蒙”的,要将鉴赏的感受切切实实写出来;能力强、鉴赏水平高的同学,尽可以发挥,甚至会一挥而就。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考查类似于诗歌读后感,相当于写一则短文,能力高下全在表达的文字里.考试题型发生变化,但高考《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能力要求没有变。
第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二,“评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定位仍然是在“初步鉴赏”这一层面上。
表现在:选取的诗歌是大家热爱的、脍炙人口的,不可能是晦涩难懂、用典较多的.对诗歌的理解一般也是形成共识的,不可能选理解分歧大的诗歌,因为高考试题需要一个统一的答案。
针对这些命题的特点,应该采取哪些应试策略呢?1.要学习掌握有关诗歌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拓宽知识面,诵读一定数量的诗歌名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知识大全古代诗词鉴赏一第二部分古代诗词鉴赏第一节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忧国伤时①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②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③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④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②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④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②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③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③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⑥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②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节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用典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比喻和象征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他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6、夸张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
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第三节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风格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气壮山河,气慨恢宏,气度豁达,气宇轩昂。
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
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
“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
“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
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
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
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
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3、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
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
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
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
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
《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
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
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4、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
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
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
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