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艺术的继承和发展_傅乐琳

合集下载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琵琶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

它不仅在古代被广
泛使用,而且在现代仍然活跃于各种音乐表演中。

在琵琶的演奏技巧方面,传承与创新一
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探讨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
途径。

除了传承和创新,教育和交流也是促进琵琶演奏技巧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方面,
要注重培养琵琶演奏技巧的专业人才,提供系统的教学方法和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
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

要注重推广琵琶的教育,向更多的人群传播琵琶的魅力和演奏技
巧。

在交流方面,要加强与其他乐器和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探索琵琶在不同音乐和艺
术领域的应用。

通过与其他乐器的合奏和对话,可以促进琵琶演奏技巧的创新和发展。


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如舞蹈、戏曲等,可以拓宽琵琶的表现层面和艺术含义。

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传承源自于对传统技巧的
学习和掌握,而创新则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演奏方式和表现方式。

教育和交流是促进
琵琶演奏技巧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更多的优秀琵琶演奏者,推动琵琶的发展和传播。

只有注重传承与创新,加强教育和交流,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琵琶演奏技巧,使其在当
代音乐中展现出更大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自古以来,琵琶就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而且是一种难度较高的乐器,需要弹奏者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深厚的音乐素养。

在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究竟该如何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对于琵琶演奏艺术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承是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基础。

在早期,琵琶演奏主要在皇宫、寺庙等场合进行。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琵琶演奏家,如张春霖、郭祥云等人,往往都有传统文化的底蕴。

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各种民族音乐的传统风格,并利用独特的技巧和韵律来充分表现琵琶的音乐特征。

如今,虽然在时代变迁和文化交流的冲击下,传承和发展都面临着诸多难题,但我们仍应该努力保持传统技艺和音乐艺术的血脉。

因此,需要不断收集、整理和传承琵琶曲目、技巧和表现形式等各方面的文化遗产,以保持琵琶演奏艺术的完整性和纯正性。

另外,创新是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另一种动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音乐风格的多元化,琵琶的演奏形式和音乐表现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创新。

如今,许多琵琶演奏家已经开始运用电子乐器、音乐软件等现代科技手段来创新琵琶音乐,推动琵琶演奏艺术朝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在创新方面,琵琶演奏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现代音乐元素,融入个人的风格和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挖掘琵琶音乐潜力的同时,保持琵琶独特的音乐特质和文化底蕴。

总之,传承与创新是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两个方向,只有在两者的结合和平衡下,才能使琵琶音乐得以持续地发展和繁荣。

希望广大琵琶演奏家,在今后的演奏实践中,不断努力,勇于创新和发扬琵琶演奏艺术的光荣传统,为推动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自古以来,琵琶被视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

它广泛地使用在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中,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弦乐器及其他音乐乐器的冲击,琵琶逐渐被遗忘,导致琵琶演奏技艺和传统音乐研究日渐衰退。

为了保护和推广琵琶演奏艺术,许多琵琶演奏家和学者开始探索琵琶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在传承方面,传统的技艺和演奏方式需要在整个演奏流程中得到传承。

琵琶乐器的整体和声音的特性必须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古代音乐方面,应该学习和运用,以保留它们所代表的中国音乐文化。

创新方面,发扬传统音乐精神与通过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和现代音乐表达方式来创作新曲线应该被鼓励。

创新包括一个不同的琵琶演奏方式,琵琶乐器的改进和创造性的乐器设计。

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琵琶演奏技术可以向广泛音乐爱好者普及。

为了员传承琵琶演奏艺术和推动创新,需要加强对传统琵琶演奏家和年轻的琵琶演奏家的培训与支持,建立琵琶演奏技能的培训体系。

除此之外,还需要开设琵琶演奏的金融奖励计划,鼓励更多的人们参与琵琶艺术创作,为琵琶音乐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全球范围内,应该加强琵琶音乐的传播和推广。

一个国际性的琵琶音乐节可以被建立以宣扬琵琶音乐,并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来加强琵琶音乐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力度在总结中,为了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并促进琵琶演奏艺术的创新,我们需要进行琵琶演奏技能的培训,鼓励创新琵琶音乐的创作,并通过加强传播和推广来推动琵琶音乐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琵琶演奏艺术得到传承,并让琵琶音乐继续被人们欣赏。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唐朝以来,琵琶演奏艺术在中国乐坛上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琵琶演奏艺术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

传统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是琵琶演奏发展的重要基础。

传承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琵琶演奏艺术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琵琶演奏形式包括:徽派、京派、湘派、四川派、浙江派等等。

每种琵琶演奏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表现方式,这些传统元素对于新一代琵琶演奏者来说也是宝贵的借鉴和学习资源。

因此,琵琶演奏的传承需要有一批有着深厚琵琶功底、把握传统音乐特色的琵琶演奏家持续传承下去。

然而,传统琵琶演奏形式的单一性和固化性也限制了琵琶的发展和创新。

传统琵琶演奏中,演奏者主要靠技法的快速转换和音色的变化来抒发情感,表现主题是有限的。

而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多元性呼唤琵琶艺术家必须有创新精神。

创新琵琶演奏艺术需要琵琶艺术家具有先进的演奏技巧,跟上时代的音乐风格、先进的音乐思想和对音乐的解读。

艺术家需要具备的不仅是既有的专业素质,还要有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新琵琶演奏方式不但要与时俱进,在技巧上更需要有所突破,失去单一的琵琶演奏方式,需要将不同的琵琶演奏形式结合,融合技巧表达和细腻情感表达,因此琵琶创新演奏和音乐也要求更多元。

在琵琶演奏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度。

只有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度的平衡点,琵琶演奏艺术才能达到更好的发展。

因此,传承和创新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传承本质上是中立的,是因为传承了才有条件创新。

而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成功,并得到广泛认同。

综上所述,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唯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让琵琶演奏艺术在新一代艺术家的手中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不断更新技术和知识,全面提高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琵琶演奏艺术才能顺利过渡到未来,并继续在音乐舞台上发光发热。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琵琶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乐器之一,因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推崇。

在琵琶演奏的发展历程中,传承和创新一直是重要的话题,其中传承更是保护和发展琵琶艺术的基础。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探讨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艺术保护的基石。

在琵琶乐器的演奏过程中,传承应该注重技法和表现力的传递。

技法的传承需要通过教授琵琶的师傅,把琵琶演奏的技术和方法传给学生。

而表现力的传承则需要更多地培养音乐的感性理解,这需要指导教师丰富的演奏经验和真正的音乐素养。

因此,传统琵琶乐演奏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演化。

然而,传承并不等于僵化。

在琵琶乐演奏中,创新同样重要。

创新意味着将传统琵琶演奏与现代音乐和文化相结合,从而拓展琵琶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在创新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课题是改变琵琶演奏的传统场景,例如让琵琶音乐进入音乐剧舞台、流行歌曲演唱和电影音乐等范畴中。

这种创新不仅可以拓展琵琶音乐的应用领域,也可以让琵琶艺术走出传统的学院和音乐会,与大众产生联系。

除了改变场景之外,另一个创新的途径就是改良琵琶的设计和制作,使其更加适合现代的演奏要求。

例如,一些琵琶演奏家和制琴师已经开始使用一些新材料和技术来制作琵琶,从而改善琵琶的音质和使用寿命。

这种创新虽然不会改变传统琵琶的结构和基本特点,但却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琵琶演奏家的需求。

总之,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需要注重传统技法和表现力的传递,而创新则需要拓展琵琶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改变琵琶演奏的传统场景和改良琵琶的设计和制作等方法。

传承与创新虽然有所区别,但更多的是相辅相成,它们都是琵琶乐演奏发展的重要保障。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演奏技巧。

在现代社会,随着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何在传承传统技巧的融入现代元素,实现技艺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了琵琶演奏者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是保持民族音乐特色与风格的重要保障。

古琵琶曾有“琵琶三弦七品”之说,琵琶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和家族传统。

在师徒传承中,传统技巧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这一传承过程中,琵琶演奏者通过模仿先辈、练习基本功法和潜心研习传统曲谱,掌握琵琶演奏的基本技艺和表现风格,形成了稳定的琵琶演奏传统。

传承和创新是琵琶演奏技巧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传承是保护和传承琵琶音乐传统的重要手段,它使得琵琶演奏者能够在传统基础上稳定地传承技艺,并向后人传授。

创新是激发琵琶演奏新活力的关键,它使得琵琶音乐具有更强的包容性、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并与现代音乐形式产生更多的碰撞和交融。

在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推动下,琵琶音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对于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进步。

师徒传承是传统琵琶演奏技巧传承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加强琵琶师徒传承机制的建设,在琵琶演奏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师徒关系,使得传统琵琶演奏技巧能够在实践中进行传承与发展。

加强琵琶演奏技巧的教学和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授和培养,培养更多的琵琶演奏人才。

加强琵琶音乐的宣传推广,扩大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琵琶音乐。

对于琵琶演奏技巧的创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和发展。

可以不断尝试新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不断探索琵琶音乐的表现方式,让琵琶演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可以加强琵琶演奏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尝试琵琶与流行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的合作表演,使琵琶音乐更具包容性和时代性。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奏艺术使其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琵琶演奏艺术经历了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使其在当今音乐界仍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传统琵琶演奏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以了解琵琶演奏艺术如何在传承中保留传统特色,在创新中与时代相结合,继续焕发生机。

一、传承作为中国古典乐器之一,琵琶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传统的琵琶演奏艺术主要包括琵琶曲、琵琶套曲和琵琶独奏三种形式。

琵琶曲是最为广泛流传的一种演奏形式,它的演奏方式多样,曲调传承千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琵琶套曲则是多首曲目的组合,篇幅较长,通常由数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

琵琶独奏则是琵琶音乐表演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形式,对演奏者的要求十分高,需要具有极高的技术和演绎能力。

传统的琵琶演奏艺术在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传统曲目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古典音乐有着一部璀璨的历史,琵琶曲目的传承包括《碧玉簪》、《阳关三叠》、《十面埋伏》等,这些曲目通过世代琵琶演奏家的努力传承下来,成为了琵琶演奏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琵琶演奏在传承过程中还注重了技法和表现手法的传承。

比如琵琶演奏的左手技法主要包括按、挑、掠、拉、滑等,而右手则主要包括扬、摘、击、拨等。

这些技法在传承过程中得到了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使得琵琶演奏始终具备着独特的演奏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传承过程中,传统琵琶演奏艺术还注重了师徒制度的传承。

这一传统制度使得琵琶演奏的经验和技巧能够在世代传承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使得古老的琵琶演奏艺术得以延续至今。

在传承过程中,对于演奏者的继承和学习也有着明确的要求,经验的传承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技巧的传承需要在理论中得到总结,这使得琵琶演奏的传承在切实中得到了保障。

二、创新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固然重要,但在当今音乐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也是琵琶演奏艺术日益关注的重要方面。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浅谈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在首先介绍了传统和现代琵琶演奏技巧的不同特点,引出了传承和创新的话题。

在分析了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特点和现代的变革,同时探讨了传承方式和创新途径。

还探讨了传承与创新如何结合促进琵琶演奏技巧的发展。

结论部分强调了创新是传承的动力,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二者共同推动着琵琶演奏技巧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和创新,旨在启发琵琶演奏者继承和创新传统技巧,不断推动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

传承与创新共同推动着琵琶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琵琶演奏技巧、传承、创新、特点、变革、传承方式、创新途径、结合、动力、发展。

1. 引言1.1 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代琵琶演奏者的智慧和心血。

传承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一种精神和技艺的传承。

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包括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表现力及表达方式等方面。

个体演奏者通过学习前人的演奏经验和技巧,不断积累和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使得传统技巧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得到传承。

1.2 琵琶演奏技巧的创新琵琶演奏技巧的创新在传统音乐演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的多元化,琵琶演奏技巧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探索。

传统的琵琶演奏技巧固然经典,但面对新的音乐形式和演奏理念,传统技巧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更新。

而这种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音乐的探索和突破。

在当今社会,琵琶演奏技巧的创新呈现出多种形式。

一方面是技术的创新,琵琶演奏者不断尝试新的演奏方式和技巧,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和表现手法。

另一方面是风格的创新,琵琶演奏家在传统技巧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演奏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而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琵琶音乐的表现形式,更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2. 正文2.1 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特点1. 手法繁复:传统琵琶演奏技巧以手指的灵活运用为主,结合不同的指法和技巧,使琵琶音色更加丰富多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第2期第16卷(总第32期) 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Art EditionVol.16No.2Apr.2002琵琶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傅乐琳(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 贵州贵阳 550002)摘要:琵琶乐曲的创作史就是琵琶艺术的发展史。

纵观从古至今琵琶艺术的发展,其乐曲创作都是按照当时人们的审美原则对传统音乐进行取舍。

取的是民族的艺术风格,舍的是传统中不富生命力的糟粕。

以 变 求 不变 是琵琶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历史辨证法则。

关键词:继承;发展;创作中图分类号:J648 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44X(2002)02-0059-000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 琵琶行 里的这些诗句已经成为描写琵琶艺术的经典。

而这首作为公元815年,在古代有关描述琵琶艺术的文字中相当有代表性的诗,距离琵琶产生的真正源头却也已有了3000多年。

琵琶在我国源远流长。

秦 吕氏春秋 中提到: 帝嚳(公元前2436年)名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鼗、椎钟。

其中的鼗也就是琵琶的前身。

琵琶初名枇把,亦作枇杷。

东汉刘熙 释名 释乐器 中讲: 枇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 枇 ,引手却曰 把 ,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可见它是以两种主要弹奏的动作而得名的。

到晋时,由于阮咸善弹此器,因而又称为 阮咸 ,简称 阮 。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项琵琶。

约在公元前350年前后,一种发源于波斯的曲项琵琶通过印度传入我国北方,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曲项琵琶和我国土生土长的直项琵琶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生根中国,从而使琵琶这一乐器成为我国一件喜闻乐听的重要的民族乐器。

琵琶音乐艺术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得以完善、提高、升华。

它随着音乐艺术整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音乐理论水平的提高而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随着历代演奏家的挖掘与探索,演奏技法日趋成熟;随着创作水平的提高及创作形式的多样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场景更加广阔;随着音乐消费需求的增长,展现给人们更加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舞台视听效果。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琵琶艺术已在民族音乐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而卓越的艺术历史地位。

琵琶艺术是琵琶音乐创作、演奏、欣赏等环节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琵琶音乐创作是演奏与欣赏的前提关键。

所以可以说琵琶音乐的创作史就是琵琶的发展史。

琵琶音乐的创作,首先涉及到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问题。

艺术的传统从来就是伴随着人类文化史而发展的。

人类的文化史是创造美的历史,美和审美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而美的创造及欣赏有着明显的历史割舍、扬弃的痕迹。

富有生命力的精华得到继承、吸收,这是发展的重要基础。

由于音乐有着时间艺术、抽象艺术的功能性,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不断地要求新的听觉、视觉,新的审美情趣,这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因此从创造的角度对传统音乐作品中各种有价值的因素加以吸收,通过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按照今天人们的审美原则对传统音乐进行取59收稿日期:2001-10-20作者简介:傅乐琳(1974-),女,重庆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教师。

2000年到中国音乐学院进修琵琶专业,师从刘德海大师学习琵琶艺术。

舍,这也是琵琶艺术继承发展的手段之一。

从琵琶演奏形式的发展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继承和扬弃。

有学者说: 中国琵琶只有两大派,新疆派和江南派 。

新疆派(将琵琶放在后背肩上站着弹奏)早已失传,今天我们只能在敦煌壁画和一些舞蹈中一睹它的风采,它的演奏姿势不利于音乐的创作与表演。

而江南派(琵琶向左斜放在腿上坐着弹奏)得于保存、繁衍,并滋生出许多琵琶名家与流派。

刘德海大师曾说: 以 变 求 不变 的历史辩证法则是切切不可违背的。

今天,琵琶艺术的传统音乐得以发扬光大有赖于千年来无数前辈个性审美创作的结果。

因此只有真正掌握这种辩证方法去指导实践,才能使琵琶艺术传统乐曲不断地获得新的艺术价值。

这方面,前辈们的贡献是很大的。

回顾琵琶艺术的发展史,历代的大部分演奏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重今、重创、兼收并蓄、创立新派、反对泥古。

为此,琵琶传统乐曲也得到不断继承和发展。

而且随着流派的繁多,也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风格,各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和对传统乐曲的演绎方法。

民族器乐曲 春江花月夜 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乐曲,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

该曲有 夕阳萧鼓 、 浔阳琵琶 、 浔阳夜月 、 浔阳曲 等多个曲名。

夕阳萧鼓 是现存传谱中最早使用的, 春江花月夜 则是在1925年前后由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等根据琵琶独奏曲 浔阳夜月 改编为器乐合奏曲而定名的, 春江花月夜 的曲名及其合奏形式即始于此。

从琵琶独奏曲 夕阳萧鼓 到器乐合奏曲 春江花月夜 有着极为复杂的沿革经过,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过多次变化,整个沿革过程历经了百余年之久。

另一首著名的乐曲 阳春白雪 也是前辈们根据 鞠士林琵琶谱 中 慢商音 与 六板 这两个套曲中某些乐段摘编整理而成的,现在流传的共有四种版本。

对琵琶传统乐曲的挖掘、整理是继承与发展琵琶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代琵琶演奏家应该肩负起的重任。

我们只有坚持 在变化中的不变,又是不变中的变 这一辩证态度,才能使琵琶传统乐曲在较完善的继承中显露艺术家的独创才华,流传下去,发扬光大。

纵观琵琶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琵琶艺术在建国后的发展是具有突破性的,它不仅标志着琵琶演奏技术趋于较完善的阶段,并且标志着琵琶的音乐创作逐渐脱离了以直觉为依据的创作方式,从而走向专业化的创作道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琵琶现代乐曲的音乐创作逐渐兴旺起来。

曹安和、杨大钧、程午嘉、林石诚等先生先后改编、创作了一批小型琵琶乐曲,如:杨大均创作的 胜利罗鼓 、程午嘉创作的 美丽的青春 、王昭琪创作并由刘宝珊改编的 春到拉萨 等等。

这些乐曲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以祖国的成立为创作题材,充满着欢庆,喜悦之情,创作手法简练,尤其是他们运用了西方单三部曲式的作曲方法进行创作,这一点对以后的琵琶音乐创作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琵琶乐曲创作是以民歌、创编歌曲、戏曲以及其他器乐曲的曲调为素材,结合琵琶技巧移植改编创作而成,移植乐曲占绝大部分。

如: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 送我一枝玫瑰花 、 赶花会 、 春到沂河 、 浏阳河 、 绣金匾 、 我的爱 、 游击队之歌 、 歌唱解放军 、 英雄们战胜大渡河 等。

在这一时期的移植改编创作的乐曲中,其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最大的乐曲,应说是王惠然的 彝族舞曲 。

这首乐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基于传统并有革新,乐曲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多段曲式结构,通过这种形式,创作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演奏技巧上,除运用左手推、拉、吟、操等传统技法外,采用了复调式的创作手法,因而提高了右手轮指技术,即:解放大指,其它四个手指轮奏歌唱性旋律的同时,大指在内声部奏复调性质的伴奏支声。

由此扩大了琵琶多声性的表现能力。

另外,作者还发挥各个音区和内、外弦的表现力来加强音色力度的对比。

这些创造性的尝试,在当时来说也是独出心裁、别具匠心的。

它扩大和发展了题材的表现范围和琵琶的演奏技巧,使琵琶艺术的表现力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

随着现代艺术创作思潮的发展,琵琶乐曲创作也正在探索自己的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的创作中已反映出创作构思趋于对人生、社会哲理思考的艺术表现。

如:刘德海创作的 童年 、 天鹅 、 老童 、 春蚕 、 秦俑 ,这5首意为 人生篇 的作品集中表现了人生事业的艰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童心之美。

乐曲创作的发展必然会体现出演奏技法的创新,这也是乐曲新意60所在的重要方面。

作者大量运用了反弹(借用于吉它技法)系统的演奏技术以及一系列新的技法。

如:三摭法、左拇法、伏奏法、极高泛、左拨右弹、拳击面板等等。

这里所说的反弹和我们以前说的抹是不相同的,抹只是手指自左向右抹进,而反弹无论从音色和触弦角度都和抹不一样。

新技法的创用,深刻的表现出乐曲的内涵,开拓了琵琶的新音源,丰富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这一审美观的追求,在琵琶乐曲创作中也有所体现。

其中刘德海创作的田园篇: 天池 、 金色的梦 、 故乡行 、 一指禅 这4首乐曲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作者大量运用了琵琶极少使用的连续挑弦。

右手大指挑、抹与左手抓、打、滑组合,开发出琵琶既活泼又柔美的新颖风格。

从而丰富了弹拨乐器 点 的美感。

使琵琶艺术更加贴近生活,使更多的人们接受并喜欢上琵琶这一传统乐器,进而为琵琶艺术的普及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ipa Mu sicFU Le -lin(M usic D ep t.,Guiz hou N oemal Univer sity ,G uiy ang,Guiz hou ,550001,China)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Pipa music is jus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ipa.M aking a com prehensive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ipa in the past and at present,w e can see that the creation of its music is just the selection of traditional music according to their taste at that time.What they select is the national arts style and what they give up is the lifeless w astes of tradition.It is a historical dialectics to carry forw ard Pipa arts by changing and unchanging.KEY WORDS:inheritance;development;creation徐无闻行书册页自作诗,游河南诸名胜(136 34cm)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