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艺术发展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第十四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5326.

1951
齐白石的传奇人生
❖ 1863 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农民家 庭。8岁随外祖父读村学,一年 后因家贫辍学, 在家放牛砍柴。 因此实际上他只有1年的读书生 涯。
❖ 15岁拜师学木匠,始为粗木工, 后为细木工,以擅雕花名闻乡里。
❖ 21岁得《芥子园画谱》, 有空时 便临摹。
❖ 27岁拜师学画,继而学诗、学篆 刻,苦学钻研精神令人敬佩。
去,整个画面被大水浓墨泼洒 得湿漉漉的,表现出一种崭新 的动人意境。其春雨江南的意 境就在“湿”,在雨中。画中 所有的物象,都表现为被春雨 淋得湿透的感觉,淋得山石泛 着闪亮的水光,春花也如浸在 雨中而水淋淋。这种意境被画 家高超的笔墨技巧表现得生动 至极。
李可染(2000—2000)
春雨江南(中国画 1984年)
❖ 1944 年, 干脆停止卖画,并以 “ 寿高不 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明志。
群 虾 图
群 虾 图
蝶 戏 梅
丝 瓜 图
黄宾虹(2000—2000年) 山水册页(中国画)
山 水 册 页
石 鹫 图
记写雁荡山花(中国画1962年)
雨 雾
( 中 国 画 )
映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 本课总结:经过以上对大师们作品的学习和欣赏, 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些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当然,这只是我国现代中国画的冰山一角,由于时 间关系,还有很多优秀大师和他们的作品没能和同 学们一起欣赏,但我们经过学习欣赏本课代表人物 和作品,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大师一生都在不停 的创新,也都有着自己的画学思想,独特的艺术风 格,这些是他们和普通画家的不同之处,也正是因 为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如此多的精美绝伦的作 品,为我国的绘画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画与时代变迁

口王 思慧
摘 要: 中国画历 史悠久 , 作 为社 会 意识 形 态 。 其 随 时代
的笔墨工具作 画, 形成 了“ 新文人 画” 。虽然他们喜欢传统绘 画的 趣 味性, 极 力模仿传统 艺术 , 但是在 意境 等方面远达 不到董其 昌
等 大家 的清新脱俗 , 甚 至连 “ 四王 ” 的临摹 仿拓 的水准都 不 能达 到。 由于近 4 0 年 的传统 的中断 , 要恢复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与现代追 求的碰撞 。康 有为 、 陈独秀 、 鲁 迅等先进 知识分子对 中 国画 中最具代表 的文人 画进行 了激 烈的批 判, 并且提 出用 西方 写 实主义改造 中国画。但是 中国画与西方绘 画在审美趣味 、 文化根 基等方面都存在很 大的差异 , 所 以转型面临着很大 的困难。
画家不 重视观察 自然 , 一味临摹仿 拓。这种 程式化有其优 点 , 也 “ 中国” 作 为我们 国家 的名称 是从辛 亥革 命 以后开 始 的。在
此 以前 , 历代 王朝都 以朝代 名称命名 , 即唐 、 宋、 元、 明、 清等 。辛 亥革命 以后, 成立 了“ 中华 民国” , “ 中国” 一词才成 为具有现代 国
新 中国成立后 国内和平发展 , 一大批 中国画家都 对创 作充满
统 中有价 值 的东西服 务 于 当代 , 而不是 为 了保 持传 统 而继 承传 统。 中国画在 古代 多是“ 成教 化 , 助 人伦” 和“ 畅神” 的作用 , 作为
一
个 画种 , 中国画与油 画一样 都只是表 现方式 。因此 , 对 中国画
、
新 时期 中国画 的继 承 与发展 状况
影响绘 画发展 的原 因是 多方面的 , 绘 画是上层建筑 中离经济 基础 较远 的学科 , 它的发展不仅 受经济 影响, 还 受到政 治、 文 化、 宗教 等因素的影响。2 0 世纪初 中国政 治动荡, 西方 的文化 涌入 中 国, 新经济力量崛起 , 2 0 0 0多年 的封建 制度土崩 瓦解 , 随之 而来 的
艺术主观题

手工艺设计的价值主要依靠手工艺人的智慧和技巧,有一部分设计者也是制作者,当创造者的智慧和技巧依托于一定材料而物化为一件工艺品的时候,自然要通过造型、纹饰、技艺、巧思,充分显示手工艺人的劳动价值,因此手工艺时代的设计在世界所有的古代文明中,几乎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
在现代工业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工业产品充斥人们的生活空间中,给人以严谨、规整但却又过于理性的冷淡之感,缺少生活意趣和人情味。
因而,手工艺设计在现代生活和生产中更有保存和发展意义,以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受到广泛的欢迎和重视。
手工艺设计具有永久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现代手工艺正在开始发展之中。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综合性与独特性首先,从艺术学的层次上讲,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吸收了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将它们有机融会在自己的表现手段之中,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从更高一层的美学层次上讲,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的综合性绝不仅限于各门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它们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实现了美学层次的高度综合性,使得它们能够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集于一身,从而具有了巨大的综合表现能力,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使综合艺术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门类。
情节性与主人公。
叙事性文艺作品一般都离不开情节。
情节的核心是事件和人物。
对于综合艺术来讲,情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节不但使综合艺术的作品成为一有机的整体,而且通过不同的情节结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主人公,是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叫中心人物。
主人公应当是戏剧影视作品集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作为品内容的中心,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是情节展开的依据。
文学性与表演性。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
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首先是从剧作者编写文学剧本开始的,只有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导演、演员和其它艺术工作者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将其展现在舞台上、银幕上或荧屏上。
论吴冠中的作品《长城》对中国画点线面的创新

论 吴 冠 中 的 作 品 《长 城 》对 中 国 画点 线 面 的 创 新
流 畅而不呆板 ,风格新颖 ,一变 而为简 单 、流 利 、秀美 的线性抒 写 。 在他 的作 品 中,我 们看 到 的是 “强化 的形 式 、隐藏 的 内容 ”感 受 。 而 这 些 都 得 意 于他 用 点 、线 、面做 其 艺 术 宫 殿 的 砖 石 ,这 是 对 中 国 传统绘 画笔 墨技 巧的一大创新。
其作 品《长 城》,画面 以俯 视 的角度 ,有 粗细不 等 的 浓淡 线 条 组 成 ,粗 线 侧 锋 用 笔 由 左 下 延 续 到右上方 ,墨色变化丰 富 ,虚实 有 度。大 笔 勾 画 出长 城 的大 体 走 势 ,边 缘 山 丘 以 淡 墨 交 替 铺 陈 衬 托长城墙体 的奇 险。城 墙轮廓 用 黑 细 黑 线 增 强 了 画 面 的 力 度 ,有
并不存 在具 体的点 、线 、面 ,点 、线 、面是艺术家 的主观意 断 ,是 为反 映世 界所创造 出的一种 艺术语言 ,是形像 在画面上 的一种存在形 式 ,是 艺 术 家 表 达 情 思 的一 种 方 式 ,吴 冠 中 的 中 国 画 和 油 画 作 品均 突 出强 调 点 、线 、面 的 表 现 力 ,点 、线 、面 把 中 国 画 艺 术 带 进 了 抽 象 世 界 。
吴冠 中的水 墨点 、线 、面有着 音乐 的韵 律和 自然 的节奏 ,吴冠
【关键词 】吴冠 中;《长城》;艺术的创新 ;点线 面
岭南画派创作的革新特征及其艺术影响

上世纪初 , 以高 剑 父 、 奇 峰 和 陈 树 人 三人 为 首 的 一 些 岭 高 南 画家 东 渡 日本 学 习 艺 术 。归 国后 , 图 用 西 方 绘 画来 改 造 试 中 国画 , 立 新 国 画 模 式 。他 们 与 缺 少 生 气 的 复 古 主 义 画 风 建
峰在兄长的教 导下进入 艺术之 门。三人关 系密切 , 自始 至终 保持着共同的政治思想和相近的人生理念 及艺术作风 。他们
以革 新 中 国 画 为 宗 旨 , 于 创 造 , 画 坛 产 生 广 泛 影 响 , 岭 勇 在 使
相对立 , 提出了“ 折衷 中西 , 融会古 今” 的革新理论 , 并且 付诸
术研究所 研究员、 桂林旅游 高等专科学校视觉艺术系副主任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 授。研究方 向: 中国 画, 日绘 画比较, 中 环境
造型。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 4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艺术百家 21 年 第7期 总第 1 00 1 7期
HUNDRED SCHOOL N S I ARTS
口 兵 岭 画 创 的 新 征 其艺 影 陈 南派 作 革 特及 术 响
HUNDRED CH00LS I ARTS S N
文 章 编号 :0 3—90 (0 0 0 0 4 0 10 14 2 1 )7— 24— 3
岭 南画派创作 的革新特征 及其艺术影响
陈 兵
( 西师 范大学 美术学 院 , 西 桂林 5 10 ) 广 广 4 0 1
口
免地会在社会的巨大变革和时代 的全新进 步中偃旗息鼓 。解
放后 , 中 国建 立 了社 会 主 义 体 制 , 的 大 学 美 术 教 育 体 系 日 新 新
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冯雪莲来源:《黑河教育》2021年第11期[摘要]中国画是我国最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极其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特性。
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是其重要的表现语言,是画者审美情趣和绘画理念的体现;中国画的色彩表现形式更是独有的,是中国画的文化底蕴的呈现,正是这独具特色的用笔、用墨、用色才构成了享誉世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不仅需要去传承,更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发展,美术教师要在传承的同时致力于新的、现代的中国画创作。
[关键词]小学生;中国画;传承;创新美术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中国画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了解中国绘画的历史,才能真正认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辉煌灿烂。
中国画的传承与发扬不能仅限于中国画爱好者,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也要通过课堂教学及校本课程等,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画,感受中国画,表现中国画,发展中国画。
一、中国画笔墨方法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是其最重要的表现语言,是画者审美情趣和绘画理念的体现,也是对绘画作品分析的基本标准。
随着时代不断前进,中国画的笔墨呈现更加成熟了。
优秀的作品都不是“无本之木”,完全是在我国世代相传的中国画笔墨发展的根本上进行创新,因而教师更应该将这种笔墨的主观和客观认识传递给学生。
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兴趣要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先培养他们对中国画的基本好奇感,让他们对这样的绘画有初步了解与感受;还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或者是学生的演示去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当学生有这方面兴趣的时候,再一步一步、潜移默化地传承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知识;笔墨的练习也是一种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为学生示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心理。
学生在初步学习时,可以从欣赏作品入手,练习时可以先从随意涂鸦开始,学生慢慢就会在水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笔墨变化产生奇特有趣的效果,使他们学到笔墨技法。
学生在一种笔墨形态变成另一种笔墨形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和归纳,对中国画的笔墨技艺了解和熟知,并加以运用。
传承与融合:迎接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时代高峰

传承与融合:迎接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时代高峰作者:谭国亮高云董诗雨来源:《中国美术》2022年第06期刘西洁,1964年生于陕西西安,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现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周伟(以下简称“周”):刘院长,我们今天围绕中国人物画,主要探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二是请您结合自身在浙江求学和在陕西任教的经历,谈谈这两个地域绘画流派之间的融合和对您的影响;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写实与写意中国画之间的融合情况;四是结合现实题材中国画,比较中国人物画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偏重和取舍;五是中国人物画在打通中西、贯穿古今、贴近时代方面的高峰之路应该怎么走。
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也贯穿于您的整个艺术创作历程当中,请您结合自己的创作情况来谈一谈。
刘西洁(以下简称“刘”):好的,非常感谢周社长。
这些问题都很关键,确实值得探讨。
周:我们先从中国人物画的整个发展历程谈起。
隋唐和五代时期达到了人物画发展的高峰,明清时期的人物画在一些宫廷画家的推动下,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发展。
到了民国时期,人物画领域主要在着力探索中西方绘画的结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则在“徐蒋体系”形成后出现了连环画的繁荣发展。
连环画主要画人物,用人物来表现故事。
当时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涌现出了几位比较有影响力的连环画家,比如王叔晖、刘继卣、任率英,他们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贡献,从而铸就了连环画史上的一座座高峰。
基于此,我想请您谈谈中国人物画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当今中国人物画的影响以及我们该如何将人物画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些可取之处继承下来。
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人作为生命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而人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讲究形神兼备。
实际上,人物画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非常突出的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
现代中国画革新的美学反思

现代中国画革新的美学反思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国绘画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现代化的步伐中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和革新。
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下,现代中国画的创作和审美方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大量新兴作品和风格不断涌现。
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刻的美学反思。
一、现代中国画的革新现代中国画的革新其实始于20世纪初反对旧体制的新文化运动,当时大量西方艺术思潮和绘画理论被引入中国艺术中,使得中国画家开始摆脱传统技法束缚,探索不同的审美样式和主题表现方式。
在此基础上,中国画经历了几次重要的改革和革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学思想影响,为现代中国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艺术体制的变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艺术家们开始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相应的,中国画的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也逐渐趋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强调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状况,推崇劳动、英雄等主题。
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局势的原因,中国画的学科和体制框架也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例如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求艺术家把艺术变为服务人民、现代化建设的工具。
这些变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创作,但也为中国画的审美思想和机制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2、多元化的审美风格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下,现代中国画开始出现多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风格统一性的问题。
例如抽象画、装置艺术和概念艺术等外来潮流,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冲击,也促使中国画家不断进行审美和风格的革新和更新。
例如李可染、张大千、齐白石等画家,就在传统造型基础上,通过民族文化和个人语言的挖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种审美多元化的情况是对中国传统画法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跨文化的交融现代中国画开始进行跨文化的交融,例如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敦煌壁画,不仅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见证;针对20世纪由于民族形象在国际间的低估,华人艺术家们开始大力推广、展示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审美文化相互渗透的重要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艺术发展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中国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艺术不断发展、继承和革新。
这其中的关系,是一个不断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过程。
本文将从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历程、继承传统和革新创新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画艺术起源于古代的岩画、殷墟青铜器图案和兵马俑彩绘,最早的绘画形式源于甲骨文和青铜器纹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阶段,中国画厚重的历史底蕴使得其在继承与革新中有了许多的经验和启示。
在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继承是其发展的基础。
古代的中国画家们传承着祖先的技艺,不断钻研、总结,使得中国画艺术在不断的继承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而在继承的基础上,中国画艺术也不断进行创新革新,致力于为这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继承传统和革新创新的关系
1. 继承传统
中国画艺术的继承是对前人的艺术成就和经验的继承,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包括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和还画等,这些传统的绘画形式已经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贯穿了中国绘画史的全部过程。
继承传统意味着尊重历史,吸收前人的精华,继承前贤的技艺,发扬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前人的绘画技法、题材取向、审美观念等都对后人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宋画家马远的山水画风格,明代画家唐寅的人物画技法等,都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 革新创新
革新创新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画始终在不断地革新与创新中前行,只有不断地吸收外来的营养,结合当代生活的实际,才能使得中国画得以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革新创新的过程中,中国画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方式,探索新的艺术形式。
比如在绘画技法上,中国画不断吸收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如透视法、光影效果的表现等,结合自身特色,创造了新的绘画风格。
在题材取向上,中国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花鸟题材,而是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人文与风俗,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创作视野。
中国画艺术的发展继承与革新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紧扣时代的发展潮流。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使得中国画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必须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得中国画得以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形成新的文化符号,为时代所接受。
2. 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但又不能丢失自己的特色。
革新创新的过程必须以传统文化特色为基础,不能丢失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吸收外来的养分的必须时刻清醒地警惕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丢失或破坏。
3. 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造就一批艺术人才。
只有通过不断的人才培养和造就,才能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艺术家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更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开放的胸怀吸纳全球的文化元素,借鉴世界的先进文化成果。
通过世界性比较和对话,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包容性的国际环境中获取新的发展动能。
在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中,继承与革新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不断继承前人的精华,不断进行革新创新,才能使得中国画艺术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
继承传统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基础,而革新创新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动力。
只有通过继承和革新相结合,才能够使得中国画得以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艺术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