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立规矩的平衡
爱与规矩并行减少亲子冲突的有效策略

爱与规矩并行减少亲子冲突的有效策略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为密切和重要的关系之一。
然而,由于代沟、性格差异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同,亲子冲突时有发生。
为了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冲突,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使爱与规矩并行。
本文将介绍一些减少亲子冲突的有效策略。
1.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是解决亲子冲突的第一步。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平等、开放和尊重的。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观点,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意见。
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关切,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立场和期望。
有效的沟通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减少冲突的发生。
2. 设立明确的规矩与界限规矩和界限是亲子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起稳定和有序的生活环境。
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并让规则变得明确和透明。
同时,父母也要严格要求并坚持规则的执行,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将产生相应的后果。
明确的规矩与界限可以减少亲子冲突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亲子冲突往往源于双方情绪的失控和不理解。
父母应该带头展示自己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冲突中采取激烈或冲动的行为。
同时,父母也应该教导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鼓励他们运用积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化解亲子冲突,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4. 培养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纽带,减少冲突的发生。
父母可以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如户外运动、音乐会、旅行等。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互动,还可以创造美好的回忆和体验。
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为亲子关系注入更多的亲密度和情感。
5.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减少亲子冲突的发生。
父母可以逐渐放手,让孩子有机会自主做一些决策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读后感

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读后感以前我总觉得爱孩子嘛,那就得可劲儿宠着,要啥给啥,让孩子时刻都感受到满满的爱。
可这书就像一盆冷水,把我给浇醒了。
它告诉我,爱孩子没错,但没有规矩的爱那就是溺爱,就像给孩子吃了慢性毒药,表面上看着孩子开心得不得了,实际上是在害他们呢。
书里那些生动的例子,就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
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跑来跑去,家长就在旁边干瞪眼或者轻声细语地哄着,一点用都没有。
这就是没立好规矩的后果呀。
我就想到我家那小宝贝有时候也会这样,我之前还觉得他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
现在才明白,这规矩就得从小立,就像小树苗得从小扶正,不然长歪了可就不好弄了。
同时呢,它也强调了立规矩不是板着脸,像个凶神恶煞一样。
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
我之前立规矩的时候,可能就有点太严肃了,孩子看到我就跟看到大灰狼似的,虽然听话了,但是感觉和我都不亲了。
书里说,立规矩得有爱作为基础。
这就像是给规矩穿上了一件温暖的外套。
比如孩子犯错了,我们在指出错误立规矩的时候,可以先抱抱他,告诉他我们爱他,但是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以后不能这样做了。
这样孩子既能感受到我们的爱,又能明白规矩的重要性。
还有关于规矩的制定,也不是家长一拍脑袋就决定的。
得和孩子商量商量,让他们也参与进来。
这就好比是大家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孩子觉得自己是规则的制定者之一,就更愿意去遵守了。
我按照书里说的试了试,和孩子一起商量晚上几点睡觉的规矩。
我把早睡的好处和晚睡的坏处都和他说了说,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一个合适的时间。
这小家伙还真像个小大人一样,认真思考后给出了一个时间,而且到了晚上,他还真的就自觉遵守这个时间上床睡觉了,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这本书就像一本育儿秘籍,让我在爱孩子和立规矩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
现在我感觉自己在育儿方面更有信心了,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茫和纠结了。
我知道了,爱和规矩就像孩子成长路上的两条轨道,缺了哪一个,这小火车都跑不稳当。
我得一手拿着爱的魔法棒,一手拿着规矩的小旗帜,引导着我的小宝贝健康快乐地成长。
规矩与爱读后感

规矩与爱读后感《以规矩与爱》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古德。
这本书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规矩和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告诉读者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平衡规矩与爱,使孩子健康成长。
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父母们往往在规矩和爱之间难以取舍。
一方面,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另一方面,父母也需要给孩子制定一些规矩和限制,让他们学会遵守规则和自律。
这就需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找到平衡点,既不能过于严厉和苛刻,也不能放任孩子任性和放纵。
在书中,作者通过多个案例向读者展示了规矩和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告诉读者,规矩和爱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既要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怀,又要给他们一些规矩和限制,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学会自律和自立。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帮助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
比如,作者提到了“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两种教育方式。
他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既要给予他们正面的激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负面激励,让他们知道错误的后果。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总的来说,我认为《以规矩与爱》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家庭教育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规矩和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
我相信,只有在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的同时,又能给他们一些规矩和限制,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成为有担当的人。
我会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尽量做到以规矩与爱为原则,让孩子在温暖和规范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爱孩子与立规矩二者缺一不可读后感

英文回答: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love for childre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ules, which ar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duty of parents and the basis and guarantee of education. Love of a child, both materially and spiritually, is an important nutrient in its growth. The love of parents can provide children with emotional support and give them confidence and courage to grow up. Rule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family education. Rules allow children to develop good habits and behaviours, and they can grow up with the right values and world views. There must be a balance between love and discipline.爱孩子与立规矩二者缺一不可,爱孩子是家长的责任与义务,立规矩是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爱孩子,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是其成长中重要的养分。
家长的爱,可以给予孩子心灵上的滋养,让他们在成长中充满自信和勇气。
而立规矩,则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规矩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也可以让他们在成长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爱孩子与立规矩两者必须并重,缺一不可。
If there is only love and no rules, children are easy to be casual and ignorant. In the eyes of parents, their children are alwaysthe best, but in the eyes of others, the quality and upbringing of the children is the best indic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parents. If children have no rules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ir parents leave them alone and develop bad habits, these be problemsfor children to grow up. They may get into trouble, offend, or even take bad roads in schools and in themunity of friends. Parents must not only love their children, but also teach them what to do, correct behaviour and values, so that they can thriv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ules.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就容易变得任性和不懂规矩。
爱孩子个立规矩花径贤谈的读后感

爱孩子个立规矩花径贤谈的读后感读了这篇关于爱孩子和立规矩的花径贤谈,就像是和一位智慧的老友促膝长谈了一番,心里那团关于教育孩子的乱麻,好像被捋顺了一些。
文章一开头就抓住了我的心,因为这“爱孩子”和“立规矩”,可真是育儿路上的两座大山啊。
以前我就老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要么就只知道宠孩子,啥都依着他,结果孩子变得任性得像个小霸王;要么就突然严厉起来,一股脑儿地给孩子立好多规矩,把孩子弄得战战兢兢的,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兮兮的。
文中提到爱孩子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这真的是太对了。
就像我家孩子想要什么玩具就给他买什么玩具,最后他的房间里堆满了玩具,可他还是不满足,还老是发脾气。
原来这就是没有把握好爱的尺度啊。
真正的爱应该是带着智慧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这就引出了立规矩的重要性。
立规矩可不是简单地给孩子列出一堆“禁止做什么”的清单。
我以前就这么干过,孩子根本就不买账。
花径贤谈里说立规矩得让孩子参与进来,就像一起制定一个家庭小宪法一样。
这想法可太妙了!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规则的主人,而不是被规则压迫的小可怜。
比如说,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看电视的时间,他自己参与决定了看半小时,那到时间了他就比较容易接受关掉电视这件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又哭又闹。
而且啊,在立规矩的时候,我们大人得先做好榜样。
这就有点尴尬了,我自己有时候都做不到的事情,还要求孩子做到,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嘛。
就像要求孩子每天早起早睡,可我自己却老是熬夜刷手机。
现在明白了,孩子都是看着大人的背影长大的,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遵守规矩,孩子怎么会听话呢?还有一点让我特别有感触的是,爱孩子和立规矩要平衡。
这就像走钢丝一样,两边的力量得刚刚好。
既要有温暖的爱,让孩子感受到家是最安全、最温馨的港湾;又要有明确的规矩,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
不能因为爱就破坏规矩,也不能因为规矩就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
这篇花径贤谈就像是一本育儿秘籍,虽然不能一下子就把孩子教育得完美无缺,但却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寻找疼爱与规训之间的平衡读后感

寻找疼爱与规训之间的平衡读后感读后感一嗨,亲爱的朋友们!最近读了《寻找疼爱与规训之间的平衡》这本书,哎呀,感触可多啦!刚翻开书的时候,我就在想,疼爱和规训,这俩咋平衡呀?咱们对孩子,对亲人,那肯定是又爱又想让他们好,可有时候就容易走偏。
书里讲的那些例子,就好像是我身边发生的事儿一样。
有时候我们太疼爱了,孩子要啥给啥,结果惯出一堆毛病。
可要是太严了,又怕孩子心里委屈,和咱们疏远了。
这可真是个难题!我就想到我自己小时候,爸妈也在努力找这个平衡。
有时候我犯错了,他们狠狠批评我,我心里那个难受哟。
但后来想想,他们也是为我好。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疼爱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规训也不是冷冰冰的管教。
得有温度,得有爱。
就像做菜放盐一样,多了咸,少了淡,得恰到好处。
这本书真的不错,推荐大家都读一读,说不定能让咱们在处理关系的时候更聪明,更有爱呢!读后感二朋友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寻找疼爱与规训之间的平衡》的感受哈。
书里提到的好多情况,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点头。
比如说,对孩子,我们总怕他们受伤,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
可回头一想,这不就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嘛。
还有啊,对爱人也是。
一味地迁就那不是爱,该指出问题的时候不说,反而会让问题越来越大。
但要是说得太狠,又伤感情。
这中间的度,真得好好把握。
我读完就琢磨,其实平衡疼爱和规训,关键是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
就像跳双人舞,你进我退,配合默契。
不能只顾着自己的想法,得站在对方的角度看看。
而且呀,这平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得随着情况调整。
有时候得多给点疼爱,有时候就得严肃规训一下。
这可真是门大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一个人不是盲目地付出或者强硬地要求,而是要在疼爱和规训之间找到那个最美的平衡点。
这样的爱,才能长久,才能让人真正地成长和幸福。
你们觉得呢?。
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观后感

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观后感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观后感(通用8篇)当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观后感(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观后感1今天,通过观看了家庭教育公开课,从中了解到了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的重要性。
需要父母消除生活中那些无谓的焦虑。
包括追求孩子的分数、成绩,不愿放手,把孩子保护得密不透风等。
不要用过度的爱、过度的要求和过度的期望束缚孩子,摆正自己的位置比什么都重要,亲子关系好了,孩子会更愿意听你的话。
要想亲子关系对等,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架子。
在遇到问题时,将核心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批评和针对孩子上。
双方协调,让孩子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最终会得到比权力之争更好的结果。
当孩子也参与到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来,自然就会明白父母为什么要求他这么做,然后主动做出改变。
由此可见,孩子既需要爱和自由,也需要管教和规则,帮助他们规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家庭教育要在关爱和约束之间达成平衡观后感2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以此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刚刚听了家庭教育公开课两位教授的讲座后,感觉有很多的收获。
“严与慈相济,宽严有度”,关心和爱护要达到平衡,以下是我的一点心体得会。
首先,所谓“宽”的意义,实际上的前提就是理解尊重孩子。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实际上现在孩子眼界开阔,新时代新发展,我们大人有很多东西是要向孩子学习的,我们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确立孩子和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仅因为我们比孩子有经验就高高在上,去命令孩子,父母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学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家庭事务尽可能多地与孩子协商,共同决策,共同遵守家庭规则。
读静涛的《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有感

读静涛的《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有感在读静涛的《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时,我仿佛被引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育儿领域。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实用的方法,让我对如何平衡爱与规矩、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意识到爱与规矩是相辅相成的。
静涛在书中强调了爱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在爱的基础上建立规矩是必要的。
这使我意识到,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但同时也要为他们设定清晰的界限和规矩。
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自律,而爱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其次,我学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静涛在书中提到,通过适当的放手和信任,可以让孩子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
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育儿经历,有时候我过度保护孩子,导致他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我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和探索,相信他们有能力去面对挑战。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静涛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他鼓励父母与孩子进行平等、开放的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这使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最后,这本书还提醒我要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
育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压力,但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读完《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后,我深感这本书为我在育儿路上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它让我意识到平衡爱与规矩的重要性,并教会了我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
这本书不仅适用于我自己的育儿经历,也值得推荐给其他家长们阅读。
我相信它将对我未来的育儿之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与立规矩的平衡
爱孩子,怕他没规矩;管孩子,怕他缺爱。
怎么办?其实,我们可以将爱和规矩,一起教给孩子。
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立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
生活中,“惩罚”已经成了很多家长最常用的杀手锏了。
的确很好用。
也很省事。
似乎身边所有的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那么,大家都认可的选择,就一定是最科学的吗?当然不是。
只是因为这是大家最无奈的选择。
除了这“招”我们的确想不出什么好“招”了。
下面是一些可以代替惩罚的好方法,家长们可以收藏备用哦!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 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
4.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5.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用于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用于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粗鲁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用于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
★适用于行为相对顽固,但有可替代的选择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引导孩子开始某种行动的建议。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再乱跑,我就不带你回家了!”
正例(家长):“齐齐,别跑!你可以选择是好好走,还是坐在购物车里。
”
案例:孩子在看电视不愿意洗澡
反例(家长):“赶紧洗澡,你再不过来,我就关电视了!”
正例(家长):“你是愿意现在洗澡、一会儿讲两个故事听,还是现在看电视,洗澡后没时间讲故事。
你来选吧!”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适用于由于无知而导致的失误,需要补充孩子相关常识的事件。
案例:孩子用水彩笔画画时,把没盖笔帽的笔放在沙发上,染了一大片颜色。
反例(家长):“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以后别用水彩笔了!”
正例(家长):“看沙发都花了,以后用完笔就把笔帽盖起来,放在桌上!”
6. 采取行动:对于反复建议多次的问题仍然没有改正,可以采取适当的行动。
★适用于相对严重的原则性问题,特别是“屡教不改”的问题,需表明正确的原则。
案例: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反复玩弄桌上的物品
反例(家长):“你再不专心吃饭,就干脆别吃饭了!”
正例(家长):“宝贝,专心吃饭!”,劝说未果,可以把桌上附近的东西拿远,说:“吃饭时候应该专心,吃完饭你可以玩这些东西。
”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适用于孩子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的行为,即“明知故犯”的行为,需要承担因此引起的后果。
案例:孩子在都是油的餐桌上玩小汽车
反例(家长):“别在上面玩,都是油!听见没!是不是要我没收才行!”
正例(家长):“桌子上还有很多吃饭洒的汤和油,把小汽车都弄脏了,你要负责把它们洗干净!”
三、针对特别顽固且不易改变的习惯,可以采取相对复杂的措施
结合案例分析理解:孩子晚上总想玩耍、说话,不愿意睡觉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如:坐在一起,问问孩子睡觉前都喜欢做什么?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如:告诉孩子妈妈每天上班很累,需要早点睡觉、得到休息。
第三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一边讨论,一边将双方所有的想法逐一记录,让孩子有受尊重感和参与决定感,更利于提高孩子日后行动的主动性。
如:(孩子)听三个故事、看会电视、翻跟头、十点睡觉……
(家长)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九点上床后可以聊会天、九点半准备睡觉……
第四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需要付诸行动。
(家长也应给予适当的让步,会带动孩子主动的让步)
如:分别在各自能接受的方法上“打勾”,不能接受或者想去掉的方法上“打叉”,在双方达成共识的方法上画“五角星”
第五步: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总结达成共识的意见,双方共同努力完成。
如:我们都同意每天八点半到九点自由活动,可以讲两个故事、九点半睡觉(可以写在纸条上,贴在冰箱上)
最后,给大家几点温馨小建议:
1.当我们发生冲突时,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或者担心谁输谁赢。
2.在气头上时,暂时不要开始“解决问题”,当自己足够冷静时再开始。
3.挑选建议时,不要评价“主意不好”、“那不行”,而是记录每个想法,让想法得到尊重;
4.当一个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可以选择回到原点,重新再做计划;
5.如果孩子不愿意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可以用便条方式表达我们的想法:(适合相对年龄较大的孩子)
如:亲爱的宝贝,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是不是觉得……,我觉得…..,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能接受。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
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