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纲说明的题型示例(含标示分析)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析全套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析全套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析全套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卷试题分析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难度适中,但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试题材料重视传统文化,着眼社会、关注人文,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能力,从而凸显考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其突出特征为“国际视野,稳中求变,关注社会,凸显素养”。

试题虽然采用了新的形式,但依然紧贴高中教学,考查了高中语文的主干知识及高中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及能力。

论述文选择《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既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一点四面”中的“依法治国”,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正”,更体现了崛起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担当。

实用类文本选择介绍“XXX纪录片频道”,并将其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作比较,也体现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中国形象。

作文题要求考生从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取两到三个,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更是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传播的时代主题。

整张卷注重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学生对母语综合应用的能力考查,注重学生对社会时政的关注,让语文能力真正强的考生拿到高分。

同时又兼容并包,以开放的姿态关注世界变化,气势磅礴,眼光深邃,加强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体现思想的内涵和人文的光辉,耐人咀嚼。

新”体现在:取消选考模式,适度增加阅读量,文化常识考察趋稳。

2017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自2015年开始考查的文化常识考点成为之后,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实用类文本一改往年人物传记,选取的是新闻类材料,而且是非连续性文本,这要求要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极大的合理化分配时间。

此题虽新,但在不少套卷练中都出现过非连续性新闻类文本阅读,相信做过多篇的考生并不陌生,而且庆幸自己积累不少此类题的做题经验。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及详解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及详解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及详解说明: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附有题型示例,但无解析,为了方便师生使用,现予补足。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迭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

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桌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予》一诗。

2017年《考试说明》中最新题型的分析(转参考)

2017年《考试说明》中最新题型的分析(转参考)

论述类文本没有变化,但是2017年 《考试说明》中题型是2011年高考全国 新课标卷《诗经》。该试题和近三年的 略有不同,更强调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复习时要注意对出题策略“换”的训练,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文言文阅读是3道选择题和1道翻译题。 有两种题型: 第一种:(1)实词解释(2)断句(3)分析原 文(4)翻译。 第二种:(1)实词解释(2)文化常识(3)分 析原文(4)翻译。 文化常识的复习要以必修五课本中《古 代文化常识》和高中文言文为根据,切不可 钻牛角尖,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得不偿 失。
诗歌鉴赏有两种题型: 第一种:1道选择题(五选二)1道主 观分析题。 第二种:2道主观分析题。 复习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 感,难点是诗歌的表现手法。
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未修订前是 选考题,但都是一道选择题(五选二),三 道主观题。修订后两者都是必考题。文学 类文本阅读有三种题型: 第一种:一道选择题(四选一,选择 正确项),两道主观题。 第二种:一道选择题(五选二,选择 不正确项)三道主观题。 第三种:一道选择题(五选二,选择 正确项),三道主观题。
2017年《考试说明》中最新 题型的分析
结合2017年《考试说明》中最新题型的分 析,对今年的高考复习提出一些对策。 2017年高考,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 部分。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现代 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 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 12分。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 分;古代诗歌鉴赏,2题11分;名句名篇默写,1 题5分。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 言文字应用,5题20分;写作60分。全卷共22题, 总分150分。
作文还是60分。以往《考试说明》会有 很多题型,2017年的作文题型只有一种:任 务驱动型。所以,训练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尤 其重要。思维能力的高低几乎决定了作文的 高下。教师复习时,要指导学生掌握考场作 文几种构思的基本框架,快速地确立作文的 基本思路,才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 文。尤其注意训练标题的拟定,开头和结尾 的技巧。书写的工整,必须着重强调。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Ⅲ卷试题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Ⅲ卷试题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Ⅲ卷试题分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今年取消了选考,总分值增加了1分,共三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试题在2015年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变化,将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做变为必做,显然增加了阅读量,而试题也增加了选择题。

这无疑给考生带来新的挑战:快速高效准确的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意和概念、并整合文中筛选信息、论证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辨的能力。

阅读材料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一文,原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概念,有很重的文化意味,但行文简明精炼,逻辑性很强,语言较为通俗易懂,与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适宜。

为命题需要,原文有所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2017年全国卷语文考纲与考试说明解析及备考建议

2017年全国卷语文考纲与考试说明解析及备考建议

2017年全国卷语文考纲与考试说明解析及备考建议李迪明语文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结构整体上还是按2016年结构,考试时间和总分不变。

取消选考,文学类和实用类同时作为必考内容。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3道题,其题型与赋分与2016年全国丙卷无异。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对文体的要求,并对考试内容作出了说明。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栏目中,增加了“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内容。

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分析综合”中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合并为“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考人物访谈录或人物传记。

由原来的1道五选二、3道主观题,变为1道四选一、1道五选二、1道主观题。

4题客观题(选择题)(3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5题主观题(4分)侧重考文章写作技巧。

6题主观题(5分)探究题,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析。

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将“新闻”排在了“传记”的前面,并增加了“应注重真实性和应用性”的表述。

增加了“理解”层级,表述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由原来的1道五选二的客观题、3道主观题,改为1道四选一的客观题、两道主观题。

7题客观题(四选一)(4分)将原来的多项选择题改为选“不正确的两项”;8题主观题(4分)考简答题或选择题(因样题中两种例子都有);9题主观题(6分)。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注重价值判断”的要求。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示例讲解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示例讲解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示例【阅读说明】依照最新消息,特此利用往年试题组装2017新高考语文试卷结构,以资参考。

试卷与往年不同处,用红色特别标出!所谓最新消息,以网上流传的“试卷结构修订”为准。

1、本次高考的调整,增大了阅读量,必定会导致部分学生做不完试题,也就自然而然提升了语文的区分度,所以训练速读的能力势在必行。

另外,三篇现代文放开头,对于试卷结构也是一次革命,更加接近上海卷。

2、本次提升了选择题的比例,是由于阅读量太大造成了后果,所以也要更加注重选择题的做题方法。

文学类文本必须迎难而上。

3、由于网上消息有限,以下组题仅供参考,各大题的分值暂时并没有确切消息。

2017年高考语文科题型示例全国课标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新考纲高考系列2017年各地卷作文及解析

新考纲高考系列2017年各地卷作文及解析

2017年全国卷作文解析全国卷I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权威解题:今年全国1卷的高考作文题,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首先,这道题目可以看成是“请用三个’中国关键词’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材料提供了有限制的12个与中国有关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考生也都比较熟悉,有“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新与旧”“正面与负面”等多重关系,同时这些关键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科技”等方面,可以任意进行排列组合,但是需要考生明确所选三个关键词之间的“有机关联”。

这是限制性任务,也是本道作文题目审题立意的关键,此处要求正是新考纲对“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体现。

其次,题目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里有一个隐性要求,考生要有良好的“读者意识”,也就是要注意写作的立场和口吻,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表达的融入感。

第三,题目要求“明确文体”,亦即文体必须是议论文、记叙文等中的某一种,务必清晰明确,这与近几年“文体不限”的要求明显不同;。

最后,“选好关键词”“选好角度”也都隐含着“可以自主选择,但是所选内容和角度必须有机统一,逻辑链条必须清晰完整”的要求。

总体来说,本道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生活的国家、社会是否保持足够关注,并能做出清晰描述或判断,题目较好地体现了选拔人才时对考生价值观考量的“国家意志”。

审题时需要考生关注的核心点有两个:一是12个“中国关键词”,二是任务(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首先要从12个关键词中选出两三个,这考验考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拓展能力。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2参考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2参考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语文考纲说明Ⅰ.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

阅读题70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35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

表达题80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运用20分,写作60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

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4题19分;古代诗歌鉴赏,2题11分;名句名篇默写,1题5分。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5题20分;写作,1题60分。

全卷共22题。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

二、古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示例(二)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2012年高考大纲卷)(新增)落叶修睦①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 ①修睦,晚唐诗人。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是()...的.两项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使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C.颈联“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的“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自己的情态,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E.全诗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2011年高考全国Ⅱ卷)(未变,沿用)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未变,沿用)(1-3小题为2011年高考全国Ⅱ卷;4-5小题为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两题任选一题作答)1.子曰:“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2.西当太白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4.《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有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6.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7.《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增)(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四道小题中删掉了原第3小题)玻璃贾平凹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

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

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

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

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我谢绝了。

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

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

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

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

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你……那酒店怎么啦?‛‚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这……‛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

‛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

‛老头急起来。

‚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

我赔不起那玻璃呀!‛‚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他们贴了布告……‛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赔我?‛‚是赔你。

‛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大伯,你听我说……‛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

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

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

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

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

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增)(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保留原卷第1小题和第3小题,新加四选一的选择题)岳桦任林举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

那些树,纷纷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

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

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或‚阵营‛更合适一些。

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怎样的使命?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生命的基因都来自于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