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①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朝)
独在异乡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③思亲。 遥知④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 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 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今 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②异乡:他乡。 ③倍: 加倍,更加。 ④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 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⑤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 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按照我们作文的六要素我们从 题目可以知道的是哪几要素? • 时间: 重阳节
地点: 外地异乡 人物: 作者王维 故事情节: 思念家乡兄弟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思念亲人 诗人平时______________, 更加的思念亲人 每逢佳节_____________。
▲ ▲
所以就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 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 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 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的第一课里 我们了解到:
关怀是爱, 期待是爱,
呵护是爱, 责备是爱,
在这里我们可以加一句:
思念是爱
山行
杜牧(唐朝)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 ,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深秋时节,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一 直向上走,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 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这傍晚枫林的美 景,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9课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9月9日忆山东兄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第9课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9月9日忆山东兄弟

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
前两句诗句的画面
诗的后两句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知:料想 挑:捉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2.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夜书所见( ② ) ①读书 ②写 ③书法

(2)遍插茱萸少一人(
● ●
②) ①一种动物 ②一种植物 ①) ①遇见,遇到 ②次、回
③一种物品 (3)每逢佳节倍思亲(

2.组词 忆( 回忆 ) 遥( 遥远 ) 异( 奇异 ) 亿( 亿元 ) 摇( 摇动 ) 导( 向导 )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
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 号摩诘居士。作品特点是: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
重阳节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 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
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
登高 插茱萸 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
放风筝
茱萸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
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在
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 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老人节
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 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 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 长久、健康长寿。
忆 山东
思念 华山以东,指王维的家乡。

关于九月九的诗句

关于九月九的诗句

关于九月九的诗句以下是关于九月九的诗句: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 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

——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3.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4.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5.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6. 一年最好,偏是重阳。

——吴文英《惜黄花慢·菊》7. 绿杯红袖趁重阳。

人情似故乡。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8.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9.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

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

——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10. 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

——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11. 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

——秋瑾《九日感赋》12.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13.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文森《九日》14. 酒酣时诗兴依然在。

黄花又开,朱颜未衰,正好忘怀。

——薛昂夫《庆东原·西皋亭适兴》15.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

——卢挚《沉醉东风·重九》16.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苏轼《九日黄楼作》17.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张可久《蟾宫曲·九日》18.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19.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20.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21. 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

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萸子更宜人。

——韩琦《重九会光化二阕·其二》22.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3教案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9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ppt课件

9古诗两首_夜书所见》ppt课件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一阵阵 吹动 , 发出 的声音, 让人感觉 , 江上的秋风使 不 禁 。
知有儿童挑促织,
王维唐代大诗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 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又到了。一大早,大街 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 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 登高游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我独自 人客居他乡,每 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 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知道在那遥 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 都登上了高处。他们 都插戴着茱萸,站在 那高高的地方,遗憾 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 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 茱萸 ), (重阳节 ),总要和兄弟们头插(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 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 )啊!如今我 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 相会 )……此 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 登高聚会 ), 西望( 长安 ),( 思念 )着我呢。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fé ng
jiā
促 忆 异 逢 佳
bâi chā shēn yáo biàn
倍 插 深 遥 遍
你知道叶绍翁吗?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1.收集有关节日的古诗。 2.收集其他描写思乡的故事。 3.讲一讲《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的故事。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 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 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 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 增添了无限乐趣。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 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老人 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 晚年。...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介绍: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 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 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 田家生活片段,耐人寻味。
他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yì n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 个人远在外地。一天晚上,风吹着梧桐 树哗啦啦地响,好像,秋天到了,连树 叶都怕冷起来。看着一江秋水,满天的 黑暗,听着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想到 自己漂泊在外,诗人怎么都睡不着,心 里觉得更加寒冷。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会填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 少一人 。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关于思乡的诗句:
秋思 (张 籍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杂诗》唐.王维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 《渡汉江》唐.宋之问 、《游子吟》……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 梧叶 送 寒声, 江上 秋风 动 客情。 知有 儿童 挑 促织, 夜深 篱落 一灯 明。
萧萧:
风声
挑:
促织: 篱落:
捉 蟋蟀 篱笆
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诗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长期隐
居在钱塘西湖之滨。他的诗以七 言绝句最佳,富有生活情趣。如 《游园不值》、《夜书所见》等 非常有名。
夜书所见
呼呼的风声吹拂着梧
桐的叶子,让人感觉 到寒意的到来。
江上秋风动客情
江上的秋风深深地
触动了诗人思念家 乡的情怀。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忽然看见夜晚稀疏的篱 笆旁有一盏孤灯亮着, 知道是孩子们在捉着蟋 蟀。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
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 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 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 倍:加倍,更加。 6、遥知:远远的想到。 7、 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 邪的习俗。 8、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 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 菊花酒,可避灾。
1、教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
读出对应的诗句 2、教师说某句诗,学生接续后 面一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féng
jiā
bèi
yáo
biàn
chā
zhū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 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 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 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 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 诘[来源请求]。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梧叶
秋风
儿童
灯火
风声
篱落
想像眼前梧桐树 叶在萧萧秋风飘 落的画面,面对 此情此景,客游 在外的诗人会想 些什么呢?心情 又如何呢?
想像夜深人静, 篱笆下灯光中闪 动儿童的身影, 儿童正在捉蟋蟀 的画面,又会使 客游在外的诗人 想些什么?心情 又是怎么样呢?
我说你读
我会认:
促 忆 异 逢 佳 倍 插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1、抄写本课生字带拼音抄三遍,组
两个词,选两个词语造句。 2、默写《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家长签字 3、背诵这两首古诗,家长签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早发白帝城》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预习,你们记得以前学过李白、杜甫什么诗吗?
介绍古诗的特点: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艺术的表达、浓缩的精华。

二、生字
1、字形:鹭、岭、陵、猿
2、字义:
朝:
辞:
还:
鸣:
泊:
千秋雪:
3、读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早发白帝城》
1、释题: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2、读一读诗,填空。

李白这位诗人坐船从()到()去。

3、小组学习:
(1)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2)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从哪句中感受到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反馈:
(1)体会李白的愉快心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领略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2)出示背景图,教师讲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麟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大赦,惊喜交加,随即放舟东下江陵。

此诗书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白帝城因“彩云间”而显出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诗的第三句境界更为神妙。

李白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心情是何等的畅快而又兴奋啊!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此时行舟轻如无物,其轻快可想而知,才有“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人历尽艰险重屡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

诗的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论。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资之骏利,尚不能解其中意。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跃。

快船快意,使人深远。

后人赞此篇“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视若珍品。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5、从哪里看出来诗人的心情的。

读一读
看图再读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6、小组内读一读这首诗,并背下来。

四、作业
1、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词。

2、背诗及注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绝句》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3.学习杜甫的另一首古诗《绝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绝句》
1、介绍作者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了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随笔,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绝句描写了他的住所——草堂前的明媚秀丽的景色。

2、默读全诗,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草堂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小组学习
(1)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2)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哪句感受到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写了千年的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

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的积雪和草堂的建筑和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

《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录像片,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的意境。

诗人身在草堂中,透过窗口远眺积雪终年不化的西岭,那雪岭的壮丽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

再向门外一看,见到停泊在岸边的来自东吴的船只。

“泊”,停靠,“万里”,虚指遥远。

船只来自远方的东吴,又将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

这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做到,对刚刚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看到船只畅行万里,是多么令人振奋和欣慰啊!“万里船”是从空间来讲,“千秋雪”是从时间来说的,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5、看图说一说诗的意思。

三、课后延伸
1.运用本诗学习方法,阅读杜甫另一首《绝句》,与课文对比,想一想,有什么相同之处。

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迟日:即春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春意盎然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闲适、欢悦的心情,格调清新,对仗工整,自然流畅,描摹景物清丽细致,与课文中《绝句》异曲同工。

2.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弘扬祖国的五千年的文化。

四、作业
1.把通过想象把《绝句》中的美好景色写出来。

2.介绍关于古诗文方面的书,找找关于这两位诗人的其他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