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二首
19古诗二首

4.按要求改写句子。 (1)秋天的景色真美啊!(改为反问句)
_秋__天__的__景__色__难__道__不__美__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路伸向远方。(把句子写具体)
_示__例__:__弯__弯__曲__曲__的__小__路__一__直__伸__向__远__方__。_________ (3)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修改病句)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石径﹒(jìn 苏﹒州(sū 寺﹒庙(sì
jìng) shū) shì)
停泊﹒(bó pō) 乡愁﹒(cóu chóu) 枫﹒林(fēn fēng)
二、看拼音,写字词。
bó chuán
泊船
zhōng shēng
钟声
shuāng yè
霜叶
chóu sī
愁思
gū sū
_新__旧__两__个__社__会__真__是__鲜__明__的__对__比__啊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深秋时节枫林美景的喜
我会写
bó
泊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白”的横 画分布要均匀。
sū
苏
书写指导 “艹”的点撇向内收。
sì
寺
书写指导
“土”的下横宜长,竖 位于竖中线上。
zhōnɡ
钟
书写指导
“中”的悬针竖起笔重, 收笔轻。
我会认
chóu
愁
易读错字
sì
寒山寺
多音字
bó(停泊) 泊
pō(湖泊)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 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 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 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9.古诗二首—古诗村居

9.古诗二首教学安排:四课时一、村居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CAI课件、版画学生画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美景。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渲染。
1.导语引入,播放CAI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唤起感知。
2.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感受。
3.在这么美丽、这么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干什么?4.听老师的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干什么。
二、目标展示。
1.简单介绍作者和释题。
2.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读、背背、说说这首古诗。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
2.检测读音。
(多种形式检测)3.自由读、同位读正音。
4.汇报、检测。
四、悟读古诗。
1.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
你会用怎么样的心情来读呢?(配乐)自己在座位上练读。
2.汇报。
(在学生的汇报中,教师说说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鼓励学生说自己的感受)3.生生交流。
(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找别人读,交流感受)4.汇报。
5.这么美的一幅春景图、这么美的一首诗,能把它背下来吗?第二课时五、扩展。
(时间不允许的话,留到下节课)1.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到大自然去观察了我们身边的春天,请你把自己的收获拿出来吧。
2.教师拿一位学生的画打出大屏幕,即席作诗。
鼓励学生也进行创作。
(因为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只要学生能抒发自己的感受就行,不作诗体、压韵等各方面的要求,能写一行的写一行、能写一句的就写一句,不作限制。
)二、乡村四月教学目标:认读识记生字。
教学重难点:1.学习《乡村四月》,理解意思,领悟感情。
2.指导背诵。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指名背诵《村居》2.默写全诗。
二、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
2.解题,引导看图。
诗题是《乡村四月》,四月正是农村农事最繁忙的时候。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二首9篇古诗二首 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qing导入。
1、激发想象:2 、揭题3、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
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
四年级上册第9课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9课笔记第九课《古诗二首》1.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佳作。
他写这首诗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了他仕途的失意。
2.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苏轼游览了庐山,游兴正浓,忽然读到一首写庐山的诗,诗中说庐山横看像山岭,侧看像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看了,哈哈大笑起来说:“诗人也真是的,为什么要说身在山中呢?尽管人在山中,就不能远近高低地看个够吗?”说着说着,苏轼陷入了沉思。
过了很久,突然拍着后脑勺说:“是了,是了。
”吟成了《题西林壁》。
3. 解释题目中的词语:暮:傍晚。
江:长江。
吟:吟诵。
瑟: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瑟弹奏悲凉的曲子。
4. 《暮江吟》写了深秋的暮色。
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照水,是诗人抓住这美妙的时刻,忍不住吟诵的。
那江水之中有夕阳的影子,水波荡漾,波光闪动,残阳在水中的倒影一半儿红色,一半儿绿色,这真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一句用“铺”字很妙,这个“铺”字说明了残阳已接近地平线了,几乎贴着地面照过来。
天气又晴朗又暖和,一切景物都笼罩在柔和的夕阳光影之中,活像一匹红绿相间的锦缎。
“瑟瑟”是碧绿色。
由此可知前两句写的是暮江在夕阳下的自然景色。
这两句的中心字眼是“铺”和“瑟”。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一道月牙露出来,像一条斜弯形的银弓。
又一道月牙升起来,先是一撇,像风中的玉簪横斜;再一捺,仿佛给天空挂上了一眉新月。
新月形如弯弓,恰似被白居易误写成“玉弓”。
同是月亮,晚上的月牙和白天的圆月大不相同:月牙把它的光周期短的光(青光)全射出来,所以它像银色的弓把斜挂在西天;而圆月是把它的光周期较长的黄光反射出来,所以我们在夜晚看到它像个金盘悬挂在空中。
现在正是深秋季节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由于天气晴朗无风,所以西湖上没有一丝波浪,只有那月牙形的晶莹露水滴露在湖面上闪闪发光。
三年级上册语文各课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9古诗二首人教新课标

第二单元第九课古诗二首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后两句诗描写的图景令诗人倍感亲切,也许他会由此想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所以感情略显舒缓。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中诗人思乡之情得到了直接抒发,表达了身在异乡孤单寂寞的情怀。
后两句:自己远在异乡,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饮酒,遗憾之余,深感寂寞,倍加思乡。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他乡游居漂泊,每每一到好节日,我对家乡,对亲人,对老友那浓浓的思念之情更加深了。
遥想,兄弟们一定正在登高山吧!一定都插上了茱萸,唯一可惜的就是少了“我”一人。
一、多音字:1、少shǎo 很少;shào 少年2、挑tiāo 挑水;t iǎo 单挑、挑拨二、词语解释:1、萧萧:指风声。
2、客:漂泊在外的人。
3、知:推测,料想。
4、篱落:篱笆。
5、独:单独。
6、异乡:他乡。
异,别的,其他的。
逢:遇到,碰到。
7、佳节:这里指重阳节。
实际泛指一切。
8、倍思亲:加倍地思念亲人。
9、遥:远。
10、登高:古时习俗,每年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上高处。
11、夜书:晚上写。
书,写。
三、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已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促蟋蟀。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想远方的弟史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二年级语文上册19课古诗二首课文

一、课文概要本课程的主题是古诗二首,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第19课。
在本课文中,孩子们将学习两首古代的诗歌,了解古代诗人的诗意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孩子们可以领略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掌握古诗中的基本意境和意义,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二、第一首古诗《《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以雄壮的气势来写景的诗歌。
这首古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对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诗人的豪情,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第二首古诗《《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以写春景为主题的诗歌。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的景色为主线,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诗人的感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领悟诗歌中的情感。
四、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孩子们可以达到以下几个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风格,提高语文素养;2.感受古诗中的审美情趣和情感魅力,培养自己对诗歌的爱好;3.领悟古诗中的诗意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4.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意义,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
五、学习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上述学习目标,可以采取以下学习方法: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2.感悟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培养自己对古诗的情感共鸣;3.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4.对古诗进行赏析和解读,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通过图片、视瓶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古诗所描绘的情境和景色,激发孩子们的兴趣;2.运用故事、情境等教学手段,帮助孩子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3.组织诗歌朗诵、诗歌创作等活动,提高孩子们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4.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境,引导他们感悟古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9课古诗二首-授课课件-9.古诗二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写出了诗人联想家乡的兄弟们此时登高,插 茱萸,欢度重阳节,可惜只缺自己一人的情景,表面上看 好像不是自己为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而遗憾,反倒 是兄弟们为佳节时刻未能家人团聚而遗憾;似乎自己独在 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因家人不 能团聚而更感遗憾。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重视这个 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传说能以此避灾。 ②忆:想念。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③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带。 ④独:单独。 ⑤异乡:他乡、外乡。 ⑥逢:遇到,遇见。
一起来学习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不仅仅 是佳节,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 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 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 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9 古诗两首
本课包括两首古诗: 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①忆②山东③兄弟 (唐)王维
独④在异乡⑤为异客, 每逢⑥佳节⑦倍⑧思亲。 遥知⑨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⑩少一人。 ⑦佳节:美好的节日。 ⑧倍:加倍,更加。 ⑨遥知:远远地想到。 ⑩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译文】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
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 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 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 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 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笔画笔顺二、会写的字及组词首:首先首长元首采:采用采花开采无:有无无力无心尖:笔尖刀尖尖刀树:大树树叶树苗爱:爱心可爱爱护角:牛角羊角号角二、会认字及组词踪zōng(踪迹)(失踪)迹jì(足迹)(踪迹)浮fú(浮萍)(漂浮)萍píng(萍踪)(萍水相逢) 泉quán(泉水)(甘泉)流liú(流水)(流汗)柔róu(温柔)(柔弱)露lù(露水)(露珠)四、多音字露lù(露珠) lòu(露面)角jiǎo(牛角)jué(角色)藏cáng(藏身)zàng (西藏)五、易写错的字首:下边是“自”,不要写成“白”。
无:第三笔竖撇与第一笔横相连,不要写成“元”。
树:中间“又”的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爱∴中间是,不要写成“一”。
尖:上部第一笔是“|”,不要写成“」”。
六、近义词立—站捕—捉闭—关踪迹—足迹七、反义词藏—露细—粗爱—恨闭—开八、词语解释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本文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九、背诵古诗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十、教材分析《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
《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图文解读点击图片,查看大图▼▼▼▼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元首)(文采)(有无)(果树)(爱国)(尖刀)(角度)(踪迹)(漂浮)(清泉)(柔和)(甘露)二、根据拼音写出偏旁。
(木)(艹)(氵)(⻗)三、给下面的字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区别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d俅 d俅 d侬u
杜—— —度— — —斗
m俅 m俅 m俅
牧— — —木— — —目
y俅
y俅
y俨
欲—— —遇—— —余
h俨n h俦n shu佟n倮 shu佟n倮 su佟n sh佟n倮
魂— ——昏 霜—— —双— — —酸— — —商
ch佼u ch俨 s俦 sh俦 s佻
三、教学建议
1. 字音教学
“魂”的韵母是“uen”,写作“un”,不要读成“en”。 “霜”的声母是“sh”,不要读成“s”;韵母是“u倩n倮”,不
要读成“u倩n”或“倩n倮”。 “愁”的声母是“ch”,不要读成“c”。
“苏”、“寺”的声母是“s”,不要读成“sh”。
注意本课的多音字:
{ x侏n倮 —— —行走 人行道
105 中文第八册
[时节] 节令,季节。 [纷纷] (飘洒得) 多而杂乱。 [行人] 路上来往的人。 [欲] 将要。 [魂] 精神或情绪。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 请问。 [酒家] 酒店。 [何处] 哪里。 [牧童] 放牛放羊的孩子 (多见于诗词和早期白话)。 [遥] 远远地。 [枫桥] 苏州城西的一座小桥。在今江苏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 夜间把船靠在岸边。 [月落] 应是上弦月,天边还留着余光。 [乌啼] 乌鸦啼叫。 [霜] 在气温降到 0益以下时,接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 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江枫渔火] 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对] 对着。 [愁眠] 满怀忧愁地睡觉。 [姑苏] 苏州。 [寒山寺] 苏州城西的一座寺院。 [夜半钟声] 当时寺院的习惯,在夜半的时候敲钟。 [到] 传到。 4. 课文教学 教师可利用图片把每句的意思讲清楚,着重对一些关键词 句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理解,然后再带学生朗 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背诵。 以下是这两首古诗的现代汉语简易译文,教师在教学的过
9. 古诗二首
一、教学要求
1. 会读会写本课的 12 个生字。 2. 会认读下列字,但不要求会写:杏。 3. 熟练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二、课文简析
本课是两首很有名的唐诗。 第一首 《清明》,选自 《樊川诗集》。全诗无一难字和典 故,语言通俗易懂,写法自如。音节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 动。全诗用了顺叙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 “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凄迷纷乱的 心境;第三句是“转”,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这 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 ——“合”。 第二首 《 枫桥夜泊》,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苏州 城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如果忽略一个“愁”字,那么, 诗中只不过勾勒了一幅夜半客船停泊在姑苏城外的图景。这图 景可以体现恬淡、宁静的心境,也可以体现夜静多感的心境。 但是,如果抓住了这个“愁”字,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诗中虽 然一字不说旅人的境况如何,但“江枫渔火对愁眠”,显然不是 “江枫渔火”愁,而是人愁。至于此愁是思乡之情还是身世之 叹,当然就难以具体说了。不过,与人之愁相衬的是“月落”、
s佻
sh佻
愁— — —除 苏—— —书 寺— — —四— — —市
中文第八册 104
2. 字形教学 唐 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广”,共 10 画。 杜 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共 7 画。 牧 左右结构,部首是“牛”或“攵”,共 8 画。书写时注 意左边是“ ”,不要写成“扌”。 欲 左右结构,部首是“欠”,共 11 画。书写时注意右边 是“欠”,不要写成“攵”。 魂 左右结构,部首是“鬼”,共 13 画。 枫 [楓] 左右结 构,部 首是 “木 ”,共 8 画 。繁 体字 “楓”,左右结构,部首是“木”。书写时注意繁体字“風”的 写法。 泊 左右结构,部首是“氵”,共 8 画。 霜 上下结构,部首是“雨”,共 17 画。 渔 [漁] 左右结构,部首是“氵”,共 11 画。繁体字 “漁”,左右结构,部首是“氵”。书写时注意“鱼”和“魚”的 区别。 愁 上下结构,部首是“心”,共 13 画。 苏 [蘇] 上下结 构,部 首是 “艹 ”,共 7 画 。繁 体字 “蘇”,上下结构,部首是“艹”。 寺 上下结构,部首是“土”或“寸”,共 6 画。书写时注 意上边是“土”,不要写成“士”。 注意区别形近字: 杜—— —吐—— —土 牧— ——收 魂—— —鬼 霜—— —雷—— —雪 渔— ——鱼 愁—— —秋 寺—— —持— — —待 3. 词语教学 教学中需要讲解的词语: [清明]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 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103 中文第八册
“乌啼”、“霜满天”,是“夜半钟声”。试想一想,在如此宁谧 的夜晚,在这样的色彩、声音的烘托下,带愁的人会产生一种 怎样的感情呢?不写出具体的愁,但愁绪蕴藏其中。而且,旅 人的不成眠也可以从诗人所营造的氛围中看出,能知月落、霜 满天,能闻乌啼、钟声,不正是不眠的旅人细心观察和静心体 会的结果吗? 学习本课两首古诗,意在让学生领略中国古诗之美,接受 古诗美的熏陶,了解中国古诗的一些特点,记住古诗中的一些 名句。
中文第八册 106
程中,可以作为参考: 清明节的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月亮西沉,乌鸦啼鸣,霜色满天。我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
船上的灯火,忧愁地睡在船上。半夜里,苏州城外寒山寺的钟 声,一声声地传到我休息的船上。
《清明》 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一 句千古名句,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句子所传达的含义,教师在教 学的过程中,不妨进行如下较为深入的解释。这一天正是清明 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天空却细雨纷纷。“纷纷”在此自 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实际上它也在形容那位雨中 行路者的心情。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浓郁的节日,这天本该是 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的日子;而今行人孤身赶 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细风冷雨中 冒雨前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天气如此,心情也 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消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诗 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 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 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 相阐明的写法叫做“互文见义”。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 跳跃性。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