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全文及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以一种轻柔、舒缓的语调,营造出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
“轻轻”一词反复出现,不仅强调了动作的轻柔,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舍和眷恋。
而“作别西天的云彩”则将离别之情与西天的美丽云彩联系在一起,给人以一种诗意的美感。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这里的深深眷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地写出了金柳的美丽和婀娜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美景的喜爱之情。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美的冲击力,让诗人的内心无法平静。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生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诗人表示自己甘愿做一条水草,融入到康河的柔波之中,体现了他对康桥的热爱和渴望与之融为一体的情感。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一潭清泉在诗人眼中如天上的彩虹般美丽,而彩虹般的梦则象征着诗人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和留下的珍贵回忆。
然而,这些梦如今已被揉碎在浮藻间,暗示着美好时光的消逝和难以挽回。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全文及解析

《再别康桥》徐志摩全文及解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用三个“轻轻的”,营造出一种轻盈、柔和的氛围,仿佛他的离去是如此的悄无声息,不愿惊扰这宁静的康桥。
“作别西天的云彩”,则将西天的云彩作为告别的对象,赋予云彩以人的情感,使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意。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金柳在夕阳的余晖下,宛如美丽的新娘,其在水中的倒影更是摇曳生姿,让诗人的心湖泛起涟漪。
这里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金柳写得生动而迷人,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美景的深深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曳,仿佛在向诗人招手。
而诗人甘愿做一条水草,融入这康河的柔波之中,可见他对康桥的热爱已经到了极致,渴望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一潭清泉在诗人眼中如天上的彩虹般绚烂,然而却又如此虚幻易碎。
那些曾经的梦想如同彩虹一般,在现实中被揉碎、沉淀。
这里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稿

再别康桥原文朗诵稿《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原文朗诵稿,一起来看看吧。
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树下一潭不是清泉石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寻梦撑一只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斑斓里在斑斓里放歌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鉴赏《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
写于他第二次欧游归来之时,实是回忆之作。
“康桥”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在伦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剑河),以剑桥大学驰名于世。
一九二○年九月徐志摩因景仰罗素,放弃了他在美国即将获得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前往英国,想成为罗素的弟子,但罗素因在欧战时力倡和平而被康桥的三一学院解聘,离开了康桥。
徐志摩只好当一名没有学籍的选修生,在康桥度过了一年(1921—1922),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
本诗作于1928年秋再次访问母校后的归途中。
第一节历来为人传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中连用三个“轻轻的”,将离别时依依之情表现得含蓄委婉。
“西天的云彩”这一色彩鲜明的特定意象,表现出诗人依依难舍的、眷恋的情怀。
这节以轻微跳跃的节奏,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至第五节中,诗人描绘了康桥迷人的景色。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树下的清泉以及小船、星辉,这些美妙的景物,幻化出记忆中的康桥的斑斓的色彩和梦一般的情境。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现代诗,作者是当代著名文学家徐志摩。
下面小编为大家总结整理了《再别康桥》全文及其他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全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格调委婉轻盈,诗行整齐和谐,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流露出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在他的全部诗作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这首诗的笫一节连续使用了三个“轻轻的”,用特有的句式和回环反复的修辞,细腻而真实地描摹了作者那种踌躇满志、步履轻盈的神情和恐怕惊扰“康桥”的内心独感。
从第二节开始描绘康桥的迷入景色,诗人择取了“康河”一带富有特色的景物“杨柳”、“青荇”、“浮蕖”等,先出之以巧妙的比喻杨柳在夕阳的映照下,犹如穿上盛装的“新娘”,榆荫下的清泉泛射出落日的余晖,恰似天上落下的彩虹,等等,然后由物及人,进一步写出了这些景物所激发的自已感情的波澜,从而构成了个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优美境界。
笫五节写撑箐泛舟,月夜放歌,和前面的凝神观照刚好构成了动禾静,有声和无声的鲜明对照。
正当读者为诗人的描绘所吸引时,诗作又急转直下,由“不能放歌”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流露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诗的结尾和开首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云彩”本来是带不走的,诗人明知如此而偏要郑重其事地写道:“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只能说明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深和思念之切。
作者简介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再别康桥》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再别康桥全文赏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徐志摩抒情诗《再别康桥》

徐志摩抒情诗《再别康桥》徐志摩抒情诗《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徐志摩抒情诗《再别康桥》,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作者: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释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赏析《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给全诗定下了轻柔、舒缓的基调,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小心翼翼、不忍打破康桥宁静的心情。
“作别西天的云彩”,则将西天的云彩当作是与康桥告别的对象,赋予了云彩以人的情感,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地写出了金柳的婀娜多姿和柔美动人。
“艳影”在“心头荡漾”,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金柳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招摇,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而诗人甘愿做一条水草,更是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渴望融入其中的情感。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潭水被诗人想象成天上的虹,如梦如幻。
而“彩虹似的梦”则象征着诗人在康桥度过的美好时光和那些未曾实现的理想。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里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寻和向往,他想象着自己撑着长篙,在康河中漫游,满载着星辉放歌,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道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边的金柳,是斜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涟漪。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积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可以放歌,静静是分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缄默,缄默是今夜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建立,徐志摩是倡始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同,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立《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顶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出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特别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世,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土”。
剑桥所表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沉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朝思暮想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归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逐渐破灭。
1928年秋季,他再度游览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土,与康桥急忙道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静静的惜别,抒写无尽的依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色。
斜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边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绚丽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涟漪;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情愿做一根水草,永久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全部的全部,揉碎在浮藻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独自前往他的精神 故乡——康桥寻梦,在康 河边伫立,陶醉在自己的回 忆中。
林徽因
“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
“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 是一个感情性的人”。
三个女人一台戏 ——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我爱你。自从我第一次到
你家,你那样优雅、大方、亲切 地接待我时,我的命运之神就在
的新娘啊。因此那‚波光里的艳影‛,不只在
康河碧波中荡漾,还‚在我的心头荡漾‛。也
正因为‚柔波‛里有‚艳影‛,诗人才甘愿在
康河做一棵水草。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月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徐志摩、闻一多, 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 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 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 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格 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结婚
1916年,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
预科
1917年,转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经张君劢介绍,拜梁 启超为师
1918年,徐志摩按照父亲的意
愿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1922年,回国后开始发表大量 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 ‚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 难,仅仅34岁。
为前提的,徐志摩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成全。
我耳畔大声叫着:就是她,你那
另半个灵魂。”
‚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唯一灵 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 我命,如此而已。‛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到你
的波心”
——《偶然》
“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 夜的明珠,我爱你!” ——《你去》
徐志摩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 又受到英法资本主义的极大影响,所以诗人在追求个性 解放的人生理想的同时也在追求英国资产阶级民主的政 治理想,他希望在中国像西方资本主义那样建立起自由、 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但事与愿违,列强割据、军阀 混战百姓涂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不可能实现 他的愿望。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 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所以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描写 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 怅,所以从政治上来说是失意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苦 闷和彷徨。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留学时改名 为志摩,笔名有南湖、 海谷、云中鹤等。浙江 海宁硖石人。新月派的 代表诗人。 他的诗集有《志摩 的诗》、《翡冷翠的一 夜》、《猛虎集》等。
1910—1915年,徐志摩就读于 杭州府一中,与郁达夫同窗
1915年,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
如果是“带不走”的话,那是一种无奈与伤感,虽然事实 是带不走,但诗人偏说自己不带走,这是诗人对于离别的洒脱,
诗人从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那些蜜甜的回忆冲淡了离别的伤
感,他轻轻的来,悄悄的去,不带走一片云彩,是为让康桥这 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 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诗人的一生便是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 的一生,而这里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是不以破坏美来据为己有
有人说,这首诗是徐志摩对青春时光的奠祭, 因为康桥是他生活和学习了两年的地方,康河沉淀 着他的青春梦想;也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的挽歌, 诉说了他曾经对唯一灵魂伴侣的追忆,以及抒发对 现实中婚姻生活的不如意;还有人说这首诗是失意 的进步知识分子心灵的苦闷和彷徨。 但我想说,徐志摩就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他更 注重内心灵魂的安放。他作别的‚云彩‛,不仅只 是爱情、友情、青春、理想,更有生活种种。他一 生都在追求着‚爱、美和自由‛,在美好的理想与 残酷的现实中徘徊。
哀而不伤
诗人选取了康桥中的哪些事 物来描写的?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
那“河畔的 金柳”,是夕阳 中的新娘,独具 匠心,对康桥的 爱何等浓烈,何 等迷恋,又何等 温柔!
在康河的柔 波里”,诗 人“甘心做 一条水草”, 对康桥的依 恋何等强烈, 又何等永久!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 映,使康河更加静美,也表达了诗人对 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 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 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 忆之深重。
在失意中 去寻找诗意~
再如‚那榆荫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不仅描述了拜伦潭潭水的五彩斑斓和如梦般的优美,或
许还暗示了诗人当年曾在潭边凝思,充满对未来、对爱
情的美好憧憬,这里沉淀着天上的彩虹,也沉淀过他对
爱情美丽多情的梦。因此,诗人要泛舟康河‚寻梦‛—
—寻找他往日的欢乐。但是,康河妩媚依旧的景物触及
诗人想象畅游康河的情 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 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 星辉”,在星辉斑斓里中 “放歌”,这梦境何等美好, 令人心驰神往!
纯洁 柔软
轻盈 飘逸 自由 变幻
1. 为什么要轻轻的来,悄悄的走? 2. 为什么诗人说自己不带走一片云彩?
3. 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夏虫也为他沉默)
当时徐志摩、林徽因都已分别结婚,都
是有一定身份和影响的人物,徐志摩即使
真的是在康桥寻找旧时与林徽因的美好往 事,也不便直接表达出来;即使他自己无 所谓,也不忍心伤害林徽因。所以他不能 放歌,只能默默地向自己隐秘的感情世界 的惜别。
音乐美
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送别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爱是他的宗教,是他的上
帝。他的一生可用‘爱、美、自由’三个词来总结。‛ 结。‛ ——胡适《追悼志摩》
‚志摩的谈吐风度,在倚辈中可以说是鹤
立鸡群。师长辈如梁启超先生,林长民先生把他
当作好朋友,忘年之交。和他同辈的如胡适之先
生,陈通伯先生更是相交莫逆。比他晚一辈的很
多人受他的奖掖,乐与之游。什么人都可做他的 朋友,没有人不喜欢他。……尖酸刻薄的人亦奈 何他不得,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潇洒的人,……像 他这样的一个人,当世无双。‛ ——梁实秋《回首旧游》
诗开头一节与结尾一节能否互换?
• 明确:不可以。
• “轻轻”放在第一节为全文定下轻灵、潇洒的调子
,为下文抒写自己对母校“彩虹似的梦”作铺垫。
而“悄悄”放在最后,与上一节中的“沉默”相呼
应,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的欢欣愉悦,结尾
“悄悄”重在表达去时的黯然神伤。
不带走”和“带不走”有什么区别?怎么 理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以看 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 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 条水。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 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
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 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 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
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 而找到精神皈依与寄托。
“‘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方面是说诗 人的洒脱,他不是见美好的东西就要据为 己有的人,另一方面,是说一片云彩也不 要带走,让康桥这个梦绕魂牵的感情世界 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让昔日的梦、 昔日的感情完好无缺。” ——蓝棣之
“单独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有时想它是 任何发现的第一个条件。你要发现朋友的真,你得 有与他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现自己的真,你得给自 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现一个地方(地方一样 有灵性),你也得有一个单独玩的机会!” “啊,那些清晨,那些黄昏,我一个人发疯似 的在康桥!绝对地单独。”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 啊!我那时甜蜜的单独,那时蜜甜的闲暇。”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
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
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往哪个地方吹———’我们也不知道风是
往哪个地方吹,可是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
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
云彩被狂风卷去了,永远不回来了!他的为人整个的只
建筑美
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
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 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 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 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绘画美
诗人注意诗歌的画面感,用词讲 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 柳‛‚艳影‛‚青荇‛‚彩虹‛‚斑 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每一节几乎 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 画。
1925年4月徐志摩重游康桥,归国后写 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 年,他重游英国。 7 月的一个傍晚, 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 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 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 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 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 写下了这首诗。
徐志摩和康桥的那些事儿
1920年,23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 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 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 桥大学王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 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 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他后来回忆,这 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为此,他在1922 年 8 月 10 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 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