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原文解析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再别康桥》全诗赏析《再别康桥》全诗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再别康桥》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所感触。

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再别康桥》给我们的第一个触动,是该诗的标题。

再别的意思是曾经告别了一次,这是第二次告别。

既然是第二次告别,之前就必然有一个再来的动作。

为什么再来呢?根据诗中内容的提示,是为寻梦。

既然寻找到了梦想,为何要再别呢?这就是诗歌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

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组成一个情节,而首节与尾节的有变化的重复组织成一个环形结构,意味着这一过程可能再次重复,但每一次重复又会有变化。

来自就是说,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轮回,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告别、再寻找、再告别《再别康桥》的因果是一种循环的因果结构,寻找的原因是曾经的告别,寻找的结果是再次告别,再别的结果是为了下一次寻找,所以再别就是下一次寻找的因。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歌结尾的时候,诗人说要不带走一片云彩,原来,把云彩留在西天,就是为了下一次寻找。

为什么人会陷入这样一种永恒的循环圈呢?免费论文下载大概解释是人总是不满足于已有,要追求生命的变化性和丰富性。

即使生活于理想化的康桥,也是不满足的。

诗歌写了康桥令人留恋驻足的特征: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既然甘心,为何还是要走?因为纯粹的美与自由并不能给人的生命以丰富性。

夏虫也为我沉默,教你如何写论文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既然满载星辉而归,放歌又是如此快乐,为何又要沉默?因为沉默意味着思考,思考意味着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不能在此独享快乐,人不能过早进入天堂,而是要去经历尘世的苦难。

尘世的苦难与天堂的快乐对人而言都是必须的。

这样,《再别康桥》就给人的生命一种辩证的解释。

寻找是肯定,告别是否定。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鉴赏一、诗歌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创作背景1. 留学经历- 徐志摩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当时名为康桥大学)留学。

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熏陶,也感受到了康桥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氛围。

康桥的一切,如康河、河畔的金柳、河中的青荇等,都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 情感因素- 这首诗写于1928年。

当时徐志摩再度游历英国,重访康桥。

他对康桥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既有对往昔留学生活的怀念,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同时,在他的个人情感生活方面,他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康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之所。

三、诗歌主题1. 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诗中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等,回忆起自己在康桥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

2.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康桥的宁静、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境界。

徐志摩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理想境界的向往,他愿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希望融入这种美好的环境之中。

3. 离别的惆怅与感伤- 尽管诗的格调比较轻柔、舒缓,但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离别的惆怅。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任何东西,这种悄然离去的姿态背后是对康桥的不舍与感伤。

四、艺术特色1. 音乐美- 节奏-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节奏明快、轻盈。

再别康桥原文解读

再别康桥原文解读

再别康桥原文解读再别康桥原文解读《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下面我们来看看再别康桥原文解读,欢迎阅读借鉴。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然撑着长篙在寻梦。

在青草的深处,他宁愿满载一船星辉,放歌而归。

但是在现实中,诗人却不愿惊醒他心中的梦,千万缕惜别之情,只化作心底里缠绵的笙箫、夜空中沉默的夏虫,在“悄悄”之中告别,在“悄悄”中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精华鉴赏《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

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

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

“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通用8篇)《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原文及内容赏析1《再别康桥》原文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1922年徐志摩回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

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再别康桥》原文解析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道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边的金柳,是斜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涟漪。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积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可以放歌,静静是分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缄默,缄默是今夜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海宁人。

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

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2年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建立,徐志摩是倡始人之一。

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

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同,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立《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

《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顶峰。

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出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特别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世,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土”。

剑桥所表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沉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朝思暮想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归国。

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逐渐破灭。

1928年秋季,他再度游览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土,与康桥急忙道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静静的惜别,抒写无尽的依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色。

斜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边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绚丽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涟漪;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情愿做一根水草,永久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全部的全部,揉碎在浮藻之间。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赏析与评价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赏析与评价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赏析与评价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扩展资料
原文: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全文解读

《再别康桥》全文解读

《再别康桥》全文解读《再别康桥》全文解读《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再别康桥》全文解读,更多内容请访问(/wenxue)。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不是告别友人,旨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吟咏自己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想要悄悄地和“西天的云彩”话别。

“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飘渺的,诗人临别康桥有什么悄悄的话儿不事张扬,只能独自向“西天的云彩”倾吐衷肠?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

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

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

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

软泥上的青荇(1)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注](1)青荇:绿色的水草,荇,xìnɡ。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

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

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

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

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

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

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

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

瞬间便是永恒。

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

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

以第二、第三节为例。

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

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

可见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


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

他的诗作很考究的外形整齐。

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

这首诗使用式的诗形,而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

”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

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

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

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

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

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