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浙江卷考点解析之文言文阅读研究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精细解答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精细解答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是考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这份真题进行精细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准确回答问题。
题目:正文:文言文真题解析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文章内容涉及了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方方面面,要求我们对文本进行细致剖析,理解古人的思想观点,尤其要注重细节分析。
下面将逐个问题进行解答:问题一:原文第一段的作者何意?原文第一段提到:“呜呼哀哉,鲁殇也!”可知作者对鲁国国君的早逝感到惋惜和悲伤,呼喊着哀悼之意。
作者可能是御史大夫孔子。
问题二:原文中的“殇”字意指何物?“殇”原指年幼的君主丧嗣,也常用来表示早逝的君主。
在文章中,指的是鲁国国君早逝。
问题三:猜测鲁国的两司所指何物?根据文章内容,鲁国的两司可能指的是宰相和宗正。
其中宰相负责辅佐国君处理政务,宗正负责祭祀等仪礼事务。
问题四:解释文中的“子路之母死”,“长沮饮酒”及“颜渊逐坐”的意义。
“子路之母死”指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路的母亲去世,孔子与子路一同前往吊唁,是一种道德慰问和助人的示范;“长沮饮酒”中的长沮是孔子的学生,喝酒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人;“颜渊逐坐”表示颜渊追思先人,感慨万分。
问题五:谈谈你对文章整体氛围和中心思想的理解。
整篇文章凝重肃穆,表现了古代人对逝去者的深深哀悼和思念之情。
同时,通过描述多个人物的悲伤和追思,体现了古代人对亲友逝去的悲痛之情。
中心思想则是通过诗文表达社会对逝者的哀悼,传递了对逝去者的敬意和纪念之情。
结论:本文对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进行了精细解答,通过对每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文言文阅读需要注重细节和上下文的理解,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细致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意思和作者的中心思想。
同时,也能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受益,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14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4年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摭.(zhí)拾哄.(hōng)笑擎.(qín)天柱钻.(zuān)木取火B.屏.(bǐng)息包扎.(zhā)夹(jiā)克衫言之凿凿(záo)C.孱(càn)弱牌坊(fāng)干.(gàn)细胞铩.(shā)羽而归D.吟哦.(é)皲.(jūn)裂胳.(gā)肢窝蜚.(fēi)声中外答案:D解析:A项,“擎”应读“qíng”;B项,“扎”应读“zā”;C项,“孱”应读“chá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B.城郊的这座园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流小径曲折萦纡,到了春天,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真是一处世外桃源。
C.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些备受国人青睐的外国名品,其实是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已不是地道的泊来品。
D.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答案:B解析:A项,“精萃”应为“精粹”;C项,“泊来品”应为“舶来品”;D项,“出奇不意”应为“出其不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2014年各省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解析

文言文阅读汇编(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实词【试题解析】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断句【试题解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201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综述精品文档6页

201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综述201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基本上延续了2013年的命题思路和形式。
从题型上看,既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朗读的停顿、文言语句的翻译等方面的能力,又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及概括中心的能力。
一、题型和命题材料分析1. 从题型来看,全国17套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都有选择题和文言语句的翻译。
这与2013年的高考试题基本一致。
其中选择题一般是2―3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或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信息归纳或文章内容的分析等;翻译题为2题。
分值一般是:选择题6―9分,翻译题6―8分。
另外,文言断句的考查和主观性的分析题呈增加的趋势,分值也有所提高。
2. 从命题材料来看,所选取的材料篇幅和去年相差不大,大部分都在500―800字之间。
唯有重庆卷文言文材料最长,有878字;而湖南卷则最短,只有501字。
从材料的出处看,相比去年,选材的范围扩大了,阅读的难度也相应加大了。
另外,上海卷仍然与去年一样,是两篇文言文阅读题,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安徽卷也和去年一样,继续采用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题型不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辨析、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及文言语句的翻译;湖南卷则由去年的对比阅读,又回到了单篇阅读的形式。
3. 考查内容稳中有变,设题方式较为灵活。
从今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看,大部分省市的考查内容基本保持稳定,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辨析、文言句子的断句、文章内容的归纳分析、信息筛选及文言语句的翻译等,但也有一小部分省市的试题出现了选词填空(广东卷、湖南卷)、主观简答题(四川卷、上海卷)等不同的考查形式和内容。
二、试题考查点分析(一)理解词语1. 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准确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既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的关键。
这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识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及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和技巧。
历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2014浙江卷

历年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2014浙江卷(2014浙江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
②汩没:沦落。
③欧:通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其性所多也多:超过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发:显扬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职掌D.皆可征于集征:验证解析:选A多在此处是称赞之意。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随人而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无如寡人之用心者)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解析:选C每项后一句分别选自高中课文《阿房宫赋》《寡人之于国也》《师说》《逍遥游》。
2014年浙江高考23题的分析与教学反思

2014年浙江高考23题的分析与教学反思201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共23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文写作题。
其中,让考生们印象深刻的是应用文写作题,历时一小时,要求考生就“阅读了解书籍的重要性”这一主题,完成一篇120词左右的文章。
高考中,考生们的表现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下面我们就对201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与反思进行探讨。
首先,从题型上分析,在2014年的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中,填空题和选择题占据主导地位,这两种题型考查了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典故的把握能力,对考生运用词语变异表达能力等知识点的考核,这种考核形式也更能够检验考生实践能力。
此外,201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一道应用文写作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道题也把文字表达能力融入到高考语文试题中,使得高考语文试题更加真实、更加实用,也更加能够说明考生对文字表达能力的把握。
其次,从教学反思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和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相关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强调语文教学中“文化融合”理念,让学生从多元文化中获得营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认知意识,在多文化的背景下,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从而更好的发展个性;其次,要加强综合素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们在讨论话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选择文体等方面都有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有其实践价值;同时,要注重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文字表达能力,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写作比赛,以及新闻写作、应试作文等活动,着力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从201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融合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传统高考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这也是当今语文教学应当遵循的重要方向之一。
最后,希望能够用这次高考的经历,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方向,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文字表达能力。
201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答案】D【解析】A.擎读qíng,这个字相对生僻些,其实在小学的一首诗“荷尽已无擎雨盖”中就已经学过。
B.扎应读zā,这是一个多音字,它有三个音,可以把这三个音都写出来,仔细区分,然后再选。
C.孱应读chán。
故选:D【提示】这道题考查易读错的字和多音字。
要做好易读错的字音,可以写出几个形近字进行比较,然后确定它的读音。
对于多音字的题,可以把它的几个音都写出来,每个音进行组词,然后区分。
这种题可以多读几遍,仔细进行区分,就一定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考点】字音2.【答案】B【解析】A.精粹;C.舶来品;D.出其不意。
故选:B【提示】这是由于音同音近,在使用中造成的错误,多读几遍题干,排除错误选项。
【考点】字义,词义辨析3.【答案】A【解析】A.“推托”是借故拒绝或推辞。
“推脱”是推卸、开脱责任。
在A句中,使用“推托”是正确的,是“借工作繁忙而不回家”。
B.“不止”中的“止”有终止的意思,到此为止,后面就没有了。
“不只”有连接性,不只是这样,而且还那样。
此处应为“不止”。
C.不瘟不火,褒义词。
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
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
此处望文生义。
此处应为“不温不火”,指的是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
D.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
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此处也是望文生义。
故选:A【提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
【考点】词语(熟语)使用,字义,词义辨析4.【答案】C【解析】A.不合逻辑,“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去掉“不”。
B.搭配不当,“矛盾”不能被“分担”,应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责任的分担”;C.表述正确。
D.成分残缺,应在“音像制品”后加“的行为”。
故选:C【提示】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
2014浙江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汇总

浙江省2014高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摭.(zhí)拾哄.(hōng)笑擎.(qín)天柱钻.(zuān)木取火B.屏.(bǐng)息包扎.(zhā)夹(jiā)克衫言之凿凿(záo)C.孱(càn)弱牌坊(fāng)干.(gàn)细胞铩.(shā)羽而归D.吟哦.(é)皲.(jūn)裂胳.(gā)肢窝蜚.(fēi)声中外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B.城郊的这座园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流小径曲折萦纡,到了春天,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真是一处世外桃源。
C.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些备受国人青睐的外国名品,其实是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已不是地道的泊来品。
D.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语文浙江卷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浙江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赏析和翻译。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5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总的来说,做文言文的题目就概括为这八个字“一个原则,五种方法”。
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
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10年浙江高考试题: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门而贽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就:跟从。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B项。
B项中“而又辱之”,辱:敬辞,屈尊给我书信。
和书本中《报任安书》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如2013年浙江高考试题: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皆可为材且.良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B项两个“也”都是句中语气词,表语气的停顿。
A项“且”连词,表示并列;第二个“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且”表示将要,副词。
C项“则”,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那么”;“则耻师焉”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D项“之”,代词,他;句中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3.分析概括题——对照法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并且近几年的高考语文浙江卷中,分析题总是需要学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那么其他的三个正确选项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文章的理解(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自下而上”的原则一样)。
如:2013年高考试题(浙江卷)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答案C。
作者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师友关系、赏罚制度与古代大不相同才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
只从C项上来说,我们也能从中收获一些信息,比如文章讲的是“求才”方面的事情,作者表达了他对当下“贤也少”的某一种态度等等。
那么,统观ABCD四项,我们就能揣摩句子的信息和文章所讲述的大致意思,有助于我们解题。
4.部分断句题——找标志法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
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
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规律,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如2013年高考试题(浙江卷):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结合上下文,细读几遍,便可大体揣测出句意为“害怕我自己愚钝,见识少,不能够知道天下的人。
于是求教于贤能且见多识广的人,向他请教谁可以被举荐,最终没有找到”。
然后借助“也”“则”“者”“而”“卒”这些虚词(自己在平时做题时要多收集常见的虚词)来帮助判断。
参考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5.文言翻译题——留、删、增、调、变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
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学生要在平时就对古代的固有名词和传统文化有所了解)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
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
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道而闻四方者不过数人。
此数人者,非特任守令也。
过此数人,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诸郡守县令以罪不任职,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是天子大臣爱国与民而重守令之意,可谓无不至矣。
而诏虽下,举者卒不闻。
惟令或以旧制举,不皆循岁月而授。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
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
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
于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皆可为材且.良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