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美育思想探微——以《传习录》为中心

合集下载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其次是读《阳明先生年谱》,以把握其生平事功及思想发展的脉络。

《传习录》的成书经过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与钱明、董平、姚延福诸先生合作编校了《王阳明全集》上下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初版发行,2011年和2012年,该社又分别出版了分为上中下三册的精装修订版和平装简体字版。

《全集》前三卷就是我标点的《传习录》。

其后是《文录》,《别录》、《外集》、《续编》、《补录》等阳明原著及《年谱》、《世德纪》等后学附录著作,凡四十一卷。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王阳明与众弟子的论学语录汇编,阐述了其格物致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明德亲民等观点,中卷是与顾东桥等论学书函八篇,及《训示》《教约》二篇,着重讨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说的内涵与意义。

下卷是论学语录,附《朱子晚年定论》,主要论述知行合一与良知“四句教”及朱陆异同。

可以说,《传习录》三卷是阳明良知心学的主要载体,是王阳明思想精华之所在。

《传习录》之得名,当源自于《论语·学而》所载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言。

其编辑、刊行过程则相当复杂。

最早是由王阳明首座弟子徐爱所编。

徐爱自正德七年(1512年)王阳明41岁在京讲学执弟子礼起,陆续记录了王阳明论学的谈话语录,编为《传习录》一卷,但未刊行。

正德十三年(1518),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一卷与自己所录一卷、同门陆澄所录一卷合刊于江西赣州,定名《传习录》,凡三卷。

嘉靖三年(1524)十月,阳明弟子南大吉合薛刻《传习录》与己所收王阳明论学书函若干篇,成《续刻传习录》二册五卷,刊行于越中(今绍兴)。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阳明弟子钱德洪将陈九川等人所录的《阳明先生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和王畿所录合编为《传习续录》刊行于宁国府(今安徽宣城)“水西精舍”。

作文: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2篇

作文: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2篇
关于知行合一,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
阳明心学对于中外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朝鲜以及东亚地区深受其影响。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人甚至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本就是以王阳明哲学为其民族的哲学”的。一代枭雄蒋介石更是终生崇拜王阳明,奉为终生导师,到台湾后,又将所居草山改为阳明山。
二、王阳明的心学 阳明心学是从程朱理学中脱胎而来并走向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进一步发扬南宋陆九渊的心学精神、以《大学》为框架并随着其本人生存体验的不断深化逐步建构起来的。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心即理的人生论,一是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一是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致良知是王阳明从百死千难中体察出来的“灵丹一粒”、“正法眼藏”。这是《大学》“致知”和《孟子》“良知”的结合,堪称阳明心学的核心环节,他也自以为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便是天理之昭然明觉,良知便是天理,天理不外乎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等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而致良知便是通过主体的自我道德修养,从而合乎天理,体认良知。
作文: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2篇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融会贯通学经典 今天所学是陆澄请教关于圣人著述的问题,对于王阳明的回答,大家各有自己的见解。 一上来大龙虾先补交了昨日作业,言道:“自是好名。‘自是’理解为自以为懂得,‘好名’理解为通过炫耀才学来博得认可和赞美。我的理解是好为人师,博取虚名。王阳明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或者得到别人的认可,羡慕。对我们来说要调整心态,明白学习是至善的途径,是历练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断地修正不足,调整心态,争做真人。我们是不完美的,缺点如星,优点似月。月光愈加明亮,星星就会显得暗淡。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学习,让优点散发出像太阳一样的光芒,那缺点就会隐然不见,也就能达到真人的境界!” 大龙虾的发言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特别是这句话“缺点如星,优点似月。月光愈加明亮,星星就会显得暗淡。”比喻大气富含哲理。 此时孔雀鱼说话了:“对于今天所学的这一则,我觉得后世这么多的著述,也不能一概认为不行,也有很多特别好的作品,在追求天理之外,我们也有许多爱好的东西。优美的诗篇、好看的小说、抒情的散文,我们都喜欢。只是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多学习经典著作,可以‘约礼’。让我们的心不因为外界的变幻或不平而迷惑,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说仅仅把几位圣人的话当作生活的唯一,也太过无趣。今天的学习,我保留不同意见。我愿意学习天理,也愿意保留生活中的诸多情趣。” 听完孔雀鱼的发言,我便不再多言,我和她的看法一样。这时大龙虾又说话了:“今天的主题在王阳明看来,经典的传播只要把握思想精髓,而不要过多的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经典,然后再用这些解读代替经典去试图引导大家的思想和做法,这样容易让百姓误解经典。这与前面学的那篇王阳明说孔子删去经典有些相似。都是表达一个观点,圣人传播思想,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真正如何去做,还是要靠学习者自己的领悟。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我们教学中也是这样的,老师是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只需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孩子,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方式,只要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就是最好的修炼。我们只是在孩子面对困惑的时候予以适当的点播。 “我个人感觉,圣人的思想言说不是脱离生活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道德标准下,这些思想势必得到大家的推崇和膜拜。随着时代的推移,在把握思想轮廓的基础上,也应该适应现代的生活和思想。如果一味的学经典,做圣人,我们就成了老夫子了,与周围格格不入。适当地变通,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安静,才是真正的向经典致敬!” 孔雀鱼接道:“是的,变通很重要。内心的安定与原则与周围不相抵触,自己舒服,周围的人也舒服,而不能把自己固化。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宽度与广度,只能自己修炼,我们看过的书都能够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风景。为什么有的人即便遇到大的磨难也能够过的很从容?那是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已经让他有足够的高度和能力看淡眼前的波折。你可以欺负我,却折服不了我,因为你根本不明白我有什么!我们之前千百世的人,思想能够有多大区别?我们之后千百世的人所思所想又能够有多大区别?大家遇到的事情一直是周而复始,顺境、逆境?只是人与人不同而已,它在于自己心境的转换,个体精神生活丰富下的结论而已。我这几天就觉得知和意很难统一,有些事情我会觉得不用在意了,可是心绪不听我的,犹自翻滚。看来知行合一及其不容易。所以,王阳明说事上练很有道理。” 一直不说话的绿萝发言了,她说:“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预演,明白我们应该做‘知善理’的综合体,当然还需要再历经事的历练,才能于不变应万变,坦然处之,安然受之,使然放之,欣然知之。” 因极度疲惫,我只能静静地品读姐妹们的高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变通二字,比较认可。我始终认为,人不能圆滑,但做事必须圆通,此处的圆通也与变通有相同之意。学祖先有用的东西,但一定与现实生活接轨。 读《传习录》有感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1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

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

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

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

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

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

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

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

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

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

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

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

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

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

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2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

‘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传习录》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

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

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

王阳明人生及其思想探微

王阳明人生及其思想探微

王阳明人生及其思想探微明代中叶的王阳明在自己所坚持的“圣人之道”引领下,看淡功名利禄,开创了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思想,并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做指导,度过自己“知行合一”的一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王阳明圣人之道功名知行合一500多年前的中国,出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集文韬武略于一身。

他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创立了“阳明心学”,提出许多富有深意的思想。

他就是明代中叶被世人尊为“阳明先生”的王阳明。

一、圣人之道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曾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并不认可老师的回答,他说道:“登第恐未成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那么何为圣贤呢?圣贤就是道德极高,智慧极高,无所不知的人。

做圣贤,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王阳明却把这样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作为他的奋斗方向,并在后来的人生中不断探索圣贤之道,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王阳明这样一种“圣贤思想”对今天的人们无疑是极具震撼力的。

孔子早就提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也有著名的一言“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一个存于世上的人都应该明确的,但在物欲横流、思想混乱的今天,能有几个人明白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王阳明活着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以毕生的精力实践他读书成圣贤的诺言。

暂且不说王阳明最后到底有没有成为圣贤,但至少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有这样一个全新的意识,相比今天普遍缺乏信仰,迷失方向的人们,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单由此,不得不敬仰王阳明这样一位目标明确,坚定不移,为学问而上下探索,孜孜不倦,奋斗终身的的人。

二、功名之路王阳明二十二岁的时侯,第一次参加会试,毫不含糊的给了大家一个“惊喜”———没有通过考试。

由于大家此前都认为他是一个博学之士,所以对他的落第都感到很意外。

论王阳明的美育思想

论王阳明的美育思想

论王阳明的美育思想发表时间:2008-10-10T09:39:21.920Z 来源:《阳明学刊》第二辑作者:龚妮丽[导读]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美育思想是建立在儒家身心修养的实践哲学之上的,即便是“六艺”,也可以调心,可以帮助人入道。

他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将“德”(习礼)、“智”(读书)、“美”(歌诗)结合,以启发取代强制,让儿童接受順乎天性的教育。

他认为社会风气的好坏,是关乎社会治乱的大事,而风俗的好坏,关键即在于教化。

他推崇古乐,利用俗乐,通过乐教来倡明社会风气,化民善俗,激发良知。

至于“治礼作乐必具中和之德”的阐述,则厘清了“德”与“乐”的“本”与“用”关系。

王阳明的美育思想,既继承了儒家的礼乐传统,又对心性哲学有所发展,具体而言,即是“乐以中和为本”的美学观。

它不仅与天地万物联系起来,而且也来源于人的内心,同时又足以感染听者,这就是音乐能化育人心的根本。

王阳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伦理学家和军事家,而且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将兴办教育看成是转变风气和立政治民的根本,时人称赞阳明说:“古之名世,或以文章,或以政事,或以气节,或以勋烈,而公克兼之。

独除却讲学一节,即全人矣。

”[②]王阳明在教育理念上,继承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宗旨,并且有自己的体会和发展,他注意到对于人的教化须顺应天性,因而十分重视美育的积极作用。

王阳明的美育思想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礼乐传统,并在美育理论中进一步提出了礼乐教化的心性根本与原则,体现了他一贯的教育主张与教育方法。

一、以“六艺”调心,使之熟于道王阳明的美育思想是建立在儒家身心修养的实践哲学之上的。

儒家的六艺之学、经史子集之学,体现出儒家强调个人修养的基本方法,这既是为己之学,也是受用之学。

儒家的这一套身心修养之学的理论,关乎本体,也关乎工夫,更关乎境界。

《论语》中记录的孔子对学生的随机教诲,无不显示出对个体修养身心的重视与智慧。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在《后会有期》这部电影中有一句话说道: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是道理出了问题吗?显然不是。

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再多的道理也需要去“实践”,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近日研习王阳明的《传习录》,对于其中王阳明所阐述思想,有所感悟,其中心思想就是:心之本体者,性也,性即理也。

所以,心即理。

这是理解王阳明心学思想最关键的问题。

一、理得即心安?《传习录》的精髓在于将心和理合二为一了,他说心即理也,心和理是一体的,不可分开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不必向外去探求,即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但是,这个理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且非常大,不太好概括。

我以为这个理不是别的,而是合理。

理只是一个合理,合理就是理。

中国人最倡导的就是合理,我们似乎总是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很没有原则。

但其实我们是讲究的合理,做合理的事,说合理的话,而这个理则需要自己去把握和体会,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尺度。

中国人一直讲的是心安理得,我的理解就是,只有合理才能理得,理得才能心安。

自己在心里觉得合理,在逻辑上讲的通,自然就能心安,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静和安慰。

试想,如果有件事你一直想不通,你心里能安宁吗?肯定是心里不踏实以至于辗转反侧,痛苦不堪。

一旦你恍然大悟了,把这件事的前后捋顺了,想通了,能够说服自己了,自然如释重负,仿佛获得解脱,从心理上获得一种安慰。

这就叫,理得才能心安,只有合理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心安,不合理的东西你不会心安。

忽的想到多年来部队内部关系中发生的问题,心不安,不就是因为不得理吗?带兵人,要想心气顺,简单的说,就是要合理合法而已。

二、“实践”才是王道践行之路,从无坦途。

但是如果说只要在心里觉得合理了,就会得到心安了,人生从此再也没有烦恼了,那也未免有点自欺欺人了,与王阳明的本意相悖了,王阳明说一定不要欺天罔人,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王阳明的弟子也发出这样的疑问,说诚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为了解决这个疑问,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个命题以救其弊。

传习录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传习录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传习录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所著的一部著名的哲学著作,书中记录了王阳明的一系列思想和见解,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尊敬。

这本书也是我们中学生必读的哲学经典之一,我也有幸读了这部作品,并且对其中的内容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读完《传习录》,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

王阳明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真正地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

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我意识到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书本上,更在于用知识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只有将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还强调了“致良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良知,能够指导我们分辨是非,帮助我们选择正确的道路。

所以,只有顺应自己的良知,才能不迷失方向,走出一条真正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道路。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深刻地理解了良知的崇高意义,意识到只有跟随自己的内心,才能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也曾经有过迷茫、困惑的时候,但是通过阅读《传习录》,我找到了一些对抗困难的方法。

书中的哲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能够以更坚定的信念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明白了知识和行为的统一,这对我的人生观念有了深刻的影响。

我会更加珍惜所学的知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也会更加注重内心的声音,跟随内心的良知,走上一条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生之路。

《传习录》是一部值得每个人去阅读的作品,它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通过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一些人生道理,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如何将这些道理付诸实践,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地达到更高的境界。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样一部作品,从中受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是明朝理学家王阳明所著的一部著作,它包含了王阳明的一生思想和实践的精华。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传习录》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处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和提升自己的心性,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他的行为和人生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内心,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以达到心性的提升和完善。

其次,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他认为,知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地取得进步。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此外,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这让我意识到,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总之,《传习录》是一部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的著作,它对于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对人生和处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养心性,注重知行合一,以及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王阳明所倡导的心性修养和知行合一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s t r a c t :W a n g Ya n g mi n g,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t h e o r y o f c o n s c i e n c e,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o f p h i l o s o p h y ,t h i n k s e d u c a t i o n p r o b l e ms .T h r o u g h t h e“ c o n s c i e n c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a n d p o e m a n d mu s i c m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h e b u i l d s u p a s e t o f u n i q u e a e s —
的 道 德 教 育 ,追 求一 种 与 天地 万物 为 一 体 的 理 想 人 格 ,构 建 起 一 套 独 特 的 美育 思想 体 系 。 关 键 词 : 美育 ;致 良知 ;诗 教 乐教 ;理 想人 格 中 图 分 类 号 :B 2 4 8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6 1 3 3( 2 0 1 4 )0 5—0 0 2 6— 0 3
“良知 ” 一词最 早 由孟 子 提 出 : “ 人之 所 不 学 而
能者 , 其 良能 也 ; 所不 虑而知者 , 其 良知 也 。 ” 在 孟 子那 里 , “ 良知 ” 是 作为 道 德 范 畴提 出 , 是 人 生 来具 有的、 不 需要 学 习就可 知 的那 种 内在 品质 。王 阳明
2 0 1 4年第 5期
贵 阳学 院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 双 月刊 )
J O URNA L OF GUI YANG UNI VE RS I T Y
No. 5. 2 01 4
( 总第 4 1期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B i m o n t h l y )
王 阳 明是 儒家 思想 文化 的继 承者 和发 扬者 , 更 是 明代 心 学之 集 大 成 者 。他 继 承 和 发扬 了儒 家思 想文化 , 以“ 心” 为本 体 , 从 哲 学 的层 面思 考教 育 问
道德 理性 。然 而这 种 本 体 性 的 良知 只 是一 种 潜 在 的、 形 上 的存 在于 个 体 生命 之 中 , 只 是 为道 德 行 为
题, 建 立 了独特 的 美育思 想 , 主要 体 现 在 《 传 习录 》 书中 。笔者 现 以 《 传 习 录》 为 中心 , 对 王 阳 明 的 美育思 想 进行 探索 。



“ 致 良知 ” — — 内在 的修 养 功 夫
提供 了一 种先 验依 据 。要将 先验 性 的 、 本 体性 的 良 知转 化为 外部 的道 德实 践 , 必 须要 与外 部 经验 世界 相结 合 , 从 而 王 阳明提 出 了致 良知 的哲 学 命题 。在 王 阳明看 来 , 尽 管 人 人 具 有 先验 性 的 良知 , 良知 本 无不 正 , 但 “自其 意 念 发 动 而 后 有 不 正 ” , 欲 正 其 心, “ 必在致知焉” …加 。尽 管 良知具 有 虚 灵 明 觉
L I Mi n g . y o n g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G u i z h o u N o r m a l C o l l e g e , G u i y a n g 5 5 0 0 1 8 , C h i n a )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Ae s t he t i c Educ a t i o n o f W a ng Ya ng mi ng
— —
0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R e c o r d s o f Wa n g Y a n g mi n g
Ke y wo r d s : a e s t h e t i c e d u c a t i o n ;c o n s c i e n c e ;p o e m a n d mu s i c m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性, 但在 呈现 过程 中 , 时常 会 受 小 己私 欲 遮 蔽 和狭 隘思 虑杂 念 的干扰 , 因此 “ 致 良知 ” 是 使 具 有本 体 性 良知 得 以 充 量 呈 现 的 重 要 方 法 。“ 致 者, 至 也” L l 儿 叭 , 用现 代 话 说 就 是 “ 体验 ” 、 “ 实践 ” 。“ 致 良知 ” 也 就 是 体 验 良知 、 实 践 良知 , 即 用 个 体 的情
( G e n e r a l N o . 4 1 )
王 阳 明 美 育 思 想 探 微
— —
以《 பைடு நூலகம் 习录》 为 中心
李明勇
( 贵州师 范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 5 0 0 1 8 )

要 :王 阳明在 良知 学说 的基础上 ,从 哲学的层面思考教 育 问题 ,通过 “ 致 良知” 的修 养功夫和诗教 乐教
t h e t i c e du c a t i o n t h o u g h t s y s t e m ,wi t h p ur s u i t o f t he i de a l pe r s o n a l i t y o f t he o n e wi t h t he u n i v e r s e a s a wh o l 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