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思想学说

合集下载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有
着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他提出的“心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文化和思想界。

以下是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
1. “致良知”——王阳明提倡人们通过反思自身内心,找到真正的道德准则。


良知,即使人们不受外部规范约束,也能自觉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

2. “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以此来
认识世界和掌握真理。

3. “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的道理付诸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

4. “阳明心学”——这是王阳明所倡导的,强调人的内心自觉和自律的道德学说。

5. “性即理”——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即为道德准则,因此道德应该源于内心而
非外在的规范。

6. “知情达理”——王阳明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
力和判断力,从而达到理性和成熟。

7. “行而不辍”——王阳明认为人应该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只有这
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和素养。

8. “格局高远”——王阳明认为人应该树立宏大的理想和境界,超越个人私利,
追求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9. “知识分子的责任”——王阳明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肩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和使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10. “天人合一”——王阳明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学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理论家和思想家王阳明在思想上最为突出的贡献。

其主要观点有:① 表里一致论,即“道法自然”,即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有其本质的真理,这种真理同时包含了它们内在的联系和外在的表现。

② 道德相义论,也就是“仁义相生”,即人之真正的美德在于以仁义为本,诚实守信、敦厚仁慈、安稳慎重、勤劳勇敢、礼节正派,以求得人们的认可和尊敬。

③天人情义论,即“天下为公”,即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实行公平正义,仁慈度量、重视国家与民间的情谊,高尚文明之路。

④心学体论,也就是“心性平等”,即所有的人,无论贫富贵贱、种族和地域,内心本来都是一样的,真正的快乐其实来自于内心的平等,而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

⑤以医学研究为基础的“以气为髓”的医学思想,即以气的流通来调节健康,强调精神健康和肉体健康的相互联系。

以上就是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合一,是我国文化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而王阳明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

本文将从知行合一的含义、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以及知与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知行合一的含义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统一一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一直被看作是人生哲学的关键。

知识的获取和行为的实践一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二、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1. 精神内观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

在王阳明看来,人们的心灵本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称之为“良知”,只要人们用心去修炼,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判断善恶,形成正确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2. 内外合一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他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认为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贯彻这种道德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具体实践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地去锻炼和提高。

他强调思想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

三、知与行的关系1. 理论与实践知和行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

没有理论,实践就会盲目;没有实践,理论就会空洞。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只有让知识贯穿于行动中,才能真正发掘知识的潜在价值。

2. 深度和广度知识和行为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关系。

深度的知识能够支撑高质量的行为,而广度的知识能够支撑丰富多样的行为。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行为的品质和多样性。

3. 修身与治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的关系也扩展到了治国理政领域。

治国理政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并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更是深入人心。

王阳明心学解读的最好的书籍

王阳明心学解读的最好的书籍

王阳明心学解读的最好的书籍一、什么是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又称为阳明学派,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是善良的,而心性的迷失和糊涂是导致人们行为不端的根源。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要将所知与所行统一起来,通过深入思考和内省,使自己的行为与良知相一致。

王阳明心学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思想也被称为“心即理”,对于个人修身、治国安邦都有重要的启示。

二、王阳明心学解读的重要性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有关王阳明心学的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有助于我们进行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此外,王阳明的思想还对当代社会和国家治理具有启示意义,可以促使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宽容,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2.1 学术研究的角度王阳明心学解读的书籍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者们通过对王阳明的著作和相关文献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和解读。

这些研究成果以著作的形式发表,为读者提供了探究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参考。

2.2 个人修养与思维方式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通过深入思考和内省提升个人修养。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触摸内心的智慧和理性,从而提升个人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这些书籍通常会给出一些实践方法和案例,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2.3 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启示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能为社会和国家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书籍中通常会从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的层面阐述王阳明心学对于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启示,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等问题。

三、王阳明心学解读的优秀书籍推荐下面是一些关于王阳明心学解读的优秀书籍推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王阳明心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阐述。

3.1 《王阳明哲学著作选》该书是王阳明的著作选集,收录了他的主要著作和文集,包括《传习录》、《格物致知》等。

通过阅读原始文献,读者可以直接了解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和其良知观的形成过程。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吴光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

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本文仅对阳明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以及阳明学的当代意义作一概述。

阳明学的理论结构什么是阳明学?我个人的理解是:所谓阳明学,就是形成于明代中叶,由王阳明所奠定、其弟子后学所传承发展,而兴盛于明代末叶、转型于明清之际、开新于近现代的良知之学。

这个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

它和陆九渊心学乃至孟子心性之学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良知学。

我们可以把阳明心学定义为阳明良知学。

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良知本体论。

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

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

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

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

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王阳明:《答顾东桥》,《全集》卷2,第51页)“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王阳明:《答欧阳崇一》,同上卷,第81页)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

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同上。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历史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历史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历史价值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学说是心学,强调人的本心本位,认为人必须依靠内心的直觉来认识世界和自我,而不是依靠理性和经验。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内心的本性或原则,是人的灵魂的核心,具有不可分割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能力。

“致良知”即追求良知的实现和发挥。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致良知”成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价值。

二、心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心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学传统。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和修身齐家,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王阳明在儒学传统的基础上,强调了个体内心的重要性,深化了儒家思想的内在主观性和自我意识。

同时,他也借鉴了佛教禅宗和道教的思想,强调内心直觉和超越逻辑的瞬间通达。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既是儒家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东亚哲学和宗教思想的交融和创新。

三、心学思想的实践方法为了实现“致良知”的目标,王阳明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方法,包括反省、明志、行诚、慎思、格物等。

这些方法强调了人的自我觉察和实践,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和改进自我。

这些方法完美配合了心学的理念,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心学实践模式。

四、心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深化了儒家思想的内在主观性和自我意识,为后来的文化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同时,心学思想的实践方法也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文化和政治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心学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触动了西方哲学的思考。

许多西方思想家和学者对心学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其进行研究和运用。

例如,西方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欧文·哈勃玛斯等人,从心学的角度对人的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学是一门深奥的学说,而王阳明的心学被誉为最神奇的心学之一。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其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源于他对自我觉醒和道德修养的探索。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无穷的,内含着天地万物的法则和智慧。

然而,人们由于种种外在因素的束缚,常常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因此,王阳明提倡“致良知”,即通过觉醒自我内心的良知来找寻真正的道德原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自省。

在王阳明看来,心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体系,更是一种实践方法。

他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达到内在的清明和自我觉醒。

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强调实际行动的力量,而不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探究。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为来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真正体验到心学的奥妙。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更加强调内外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觉醒自己的内心良知,人们能够与外界产生更加深入的联系。

他认为,人的心像一个镜子,只有通过自省和修养,才能反映出真正的自我的形象。

因此,他鼓励人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自我觉醒和道德的实践,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对后来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神奇的心学之一。

通过觉醒自己的内心良知,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自省,王阳明的心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修养方法。

他的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通过研究和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内心,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阳明心学心得

阳明心学心得

阳明心学心得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是由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思想学说。

它主张“知行合一”,即通过内心的真知灵感来引导行为,实现心性的完善。

阳明心学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清净和自我完善,对于人的修养和道德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阳明心学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意思是说人的认识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善良和智慧,只是被外界的杂念所扰乱。

因此,通过修心养性,可以使内心的本性得以显现,从而指导行为。

阳明心学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外界事物来认识自己的内心。

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内心,从而逐渐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晰,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阳明心学还强调“致良知”,即通过内心的良知来指导行为。

良知是人内心的一种直觉,是区分善恶的能力。

阳明心学认为,只有通过良知来指导行为,才能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从而实现内心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和伦理风气败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阳明心学还提出了“致良知”的方法,即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内心的完善。

修身养性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它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来使内心的本性得以显现。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内心的修养,只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

这导致了人的内心迷茫和空虚。

阳明心学的“修身养性”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使人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知行合一,通过内心的修养来指导行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内心的修养,只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

这导致了人的内心迷茫和空虚。

阳明心学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使人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心“即心理即”理”思想
(一)“心即理”思想的提出理 (二)“心”和“理”的内涵 (三)“心”与理的关系 (四)“心”与物的关系 (五)“心即理”思想的价 值
(一)“心即理”思想的提出
1、“心即理”说,首先是针对朱熹哲学分“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 王阳明不同意朱熹“即物穷理”说,认为朱熹把理架设在人心之外,“今日格草木,明日格昆虫, 后日格舟车,以天下之大,格至何时为至!”并从自己格竹子的痛苦经验中认识到,要从自然之 “物”中格出社会之“理”实在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便毅然抛弃了它,专从“吾心”出发,来建 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把理从天上请进人心,自信只有把理直接安放在人心中,才能消除心与理 为二之弊。
作用,这个“理”就是指自然规律。
( (三三))心“与心理的”关与系理的关系
1、心包万理。 “虚灵不味,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心是一个自满自足的本体。它无理不包,无理不有,不需外求。
2、心与理合二为一,互不分离。 王阳明认为,心就是理,理就是心,二者合而为一,也是互不分离的。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焉?” “天下宁有心外之性,宁有心外之理乎,宁有心外之心乎。” 因为二者合二而一,互不分离,所以“外心求理则无理,遗理求心,则无心。”
是故谓之天理。天理之条理谓之礼。” • 天理之条理就是礼,就是封建的等级制度,发于外就表现为仁、义、礼、智、信
五常即封建的伦理纲常。可见“理”就是封建的纲常伦理。
• (2)理指自然规律。 • “恒之为卦,上震为雷,下巽为风,雷动风行,簸扬奋厉,翕张而交作,若天下之至变也,
而所以为风为雷者,则有一定而不可易之理,是乃天下之理也。” • 天之为雷为风,其变化的原因,王阳明认为必有一个一定的不可改变的规律在起
学界背景:王阳明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术界的 杂乱昏蒙,正是朱子理学“知行二分”的流弊造成学术界如此杂乱昏 蒙状况。王阳明针对此一朱学流弊,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知行合一”, 并认为这才是“对病的药”。
(二)“知”的内涵
•“知”有三层含义:“良知”、“行之始”之知和“行之总结”之知。 •第一,“良知”之知,它是作为知行本体的知,“知行合一”的理论依据就是“良知” 思想。
三“、心“即知理行”合一”思想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理 (二)关于“知” (三)关于“行” (四)“知行合一”的内涵 (五)”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
(一)“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
对于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的诸多外部背景条件,大体可分为社 会背景和学界背景两个主要方面。 社会背景方面:王阳明身处的那个时代,正值封建社会日趋衰落、动 荡不断。人们在思想意识层面出现了信仰危机,人们对头脑中原有的 封建伦理道德产生了质疑和动摇。
王阳明思想学说
目录
壹 生平简介 贰 心即理 叁 知行合一 肆 致良知
心学
一、王阳明生平简介
•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祖籍浙江余姚,自 其父始迁局山阴。曾修学讲论于阳明洞,故有阳明之号。明代著 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五) “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
• 1、纠正程朱之学偏颇,力图解决知行脱节的弊病 • 他认为知行本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遂解决了致知繁琐之弊,同时解了知行脱节之弊。
他认为知行脱离就是“失其本体”,“知行合一”就是复“知行本体”。 • 2、反对悬思盲行,主张实学真行,学以致用 •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主张实学真行,学以致用。他的立言宗旨就是摒除私欲,留存天
• 作为一名理学家,王阳明和他之前的其他理学家一样,都追求内 在的超越,即把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内圣作为其人生奋斗的目标, 这就是他终生追求的“第一等事”,所以他的学说完全是建立在 解决如何“成圣”这一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上,反映的都是如何 “成圣”这一目的。
王阳明思想历程
• 沿袭朱熹格物穷理之学 • 泛滥于辞章之学 • 出入于佛老之学 • 回归儒学立场 • 龙场悟道:“心即理” • 贵阳时首倡“知行合一”之说 • 经宁藩之变,乃有“致良知”之说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知无不良” •第二,“行之始”之知,这种知是良知自然而然的表现,是具有现实性的知,如“见父 知孝”、“见兄知弟”等等。这种知又是行中之知,因为“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 妄想”,而这种知本身又是“行的主意”,是“行之始”,所以这种知是发生在主体活 动的初始,是主体对自身活动目的的自觉,是主体行为自觉性的表现。 •第三,“行之总结”之知,即“亲身履历而后知”之知。这种知与作为“行之始”的知 相比,它不是发生在主体活动的初始,而是发生在主体活动的末尾,它不是仅仅对主体 活动目的的自觉,而是对主体活动本身的体会、总结。在王阳明哲学中,只有这种知才 是全面的知,也就是所谓“真知”,因为它既是自觉的知的完成,又是作为知行本体的 良知的最终实现。
(四)“知行合一”的内涵
• 1、知行的合一不是静态的合一,而是动态的合一。 • “知其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则必实致其温清之功,而后吾之知始至;知其如何而为奉
养之宜,则必实致其奉养之力,而后吾之知始至,如是乃可以为致知耳。” • 王阳明他认为,知与行的合一并不表现为静态的同一,而是展开为一个动态的转
化过程:它以预设的先天良知为出发点(知),通过后天的实践践履(行),最后指向 明觉形态的良知(知)。如上可以看出,“知”到“行”再到“知”的过程是一种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理性意识”的“知”是通过践行体悟不断获得的。
下第322 条) 。 • 可见,阳明反对把心当作人体器官,将其视为人脑对客观万事万物的反映——
—知觉、感觉。
• 第二,心是主宰身之心。“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 耳虽听 而所以听者,心也; 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 《传习录》下, 第317条)。
• 王阳明认为身体的耳眼鼻喉四肢等感官活动是由心所主宰。
• 第三,心是指无私欲之蔽之心,即良知。“心”的能力不只停留于 知痛知痒的层面,更在于知善知恶的高度。
• “至善是心之本体。”( 《传习录》上,第 2条) • 阳明所言之心是指道德良知,认为道德良知存在于心中,无需外求。
• 2、“理”的内涵?
• (1)理即礼。 • “礼字即理字。” • “夫理也者,天理也。天命之性,具于吾心,其浑然全体之中,而条理节目,森然毕具。
(三)“行”的内涵
•“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 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 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 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 •王阳明对“行”的理解的两层含义在上述言论中都体现出来了:第一,把人心 理上的意念活动,即心理行为当作“行”,;第二,“他不是单单把此种行只简 单的理解为实践,而是在其中加入了意志的保障。“笃行”之“笃”,即是“敦 实笃厚之意”,也就是说“行”是在意志的专一性和坚毅性保障之下的具体道德 实践活动。
(四)“心”与物的关系
首先,王阳明认识到外界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录》下) 。 这里,王阳明并不简单的取消花的存在,而是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把花归到人的心中。
其次,王阳明所谓的“物”是指与“吾心”相关联着的“事”,否则,所指涉的“物”既 无价值又无意义。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传习录书王纯甫》)。 王阳明认为“心”是充满自盈的,万物之理可以直接到人的内心去寻求,无须借助外物, 这样便达到了“吾理”与“吾心”的统一,而不像朱熹那样“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以 “看花”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心( 认知) 须与万物相联系,强调通过亲身接触、躬行 实践,被改造的物质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掌握,而这些活动必须由社 会的主体人来完成。
四、致良知
壹· (一)“致良知”说的提出 贰·(二)“良知”的内涵 叁· (三)“致”的内涵
心学
肆· (四)“良知”和“致良知”的关系
伍· (五)“致良知”的途径
陆· (((六)“致良知”思想的价值
(一)“致良知”说的提出
• “致良知”思想的提出可以说有如下几个原因: • 第一,不满意程朱的格物功夫之言说。 • 阳明十八岁时过广信渴见娄谅,被告之朱熹的格物之学,回去后便专研朱熹的格物
2、“心即理”不仅是针对朱熹分心与理为二提出来的,也是直接针对时弊而发的。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是明王朝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朱明朝廷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认为分 “心与理为二”是造成上述时弊的原因。他提出“心即理”说,就是要人们明白,事物的规律和 封建的道德原则,都存在于自己的心中,只要在心上作工夫,去掉自己的私欲,心自然就正了。
之功,但始终不得其中的要领。在阳明看来朱熹格物中存在着严重的析一为二的问 题。 • 第二,王阳明对自己亲身经历和学术经验的一大总结。 • “致良知”是王阳明在平定宸濠之后总结以前不同时期的讲学宗旨,特别是几次重 大军事、政治活动中对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体悟而提出的学术宗旨。
(二)“良知”的内涵
•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 1、良知人皆有之 • 良知作为本体,首先表现为普遍之知、先天之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人都有的,不管是圣人、
2、“知”与“行”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闻恶臭属知,恶 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问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见好色”与“好好色”是同时发生的,不是先立个“好色” 之心再去问好,在见好色的同时,好恶显现。“行”与“知” 的关系不是静态的先知后行或先行后知的逻辑关系,而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和谐统一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