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合集下载

明代王阳明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影响的历史研究

明代王阳明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影响的历史研究

明代王阳明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影响的历史研究明代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强调人的内心是智慧和道德的根源。

本文将探讨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

王阳明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两个方面。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一个整体,只有通过实践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知识。

他认为,人们的内心有一种与世界相连的智慧,只有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实践才能发掘和体验这种智慧。

他认为,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部的观察和推理得来的,而是通过内心的直觉和体验来实现的。

王阳明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和研究世界来增长知识。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了解来获取知识,而不是依赖于传统的经典和学说。

他的这种思想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近代中国。

王阳明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他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士人儒学思维模式,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与民间信仰和精神文化相结合,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培养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并主张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这种思想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个体能力的开发和学校教育的。

此外,王阳明的心学也对中国政治理论和制度产生了影响。

他主张个体的主体思想和自由意志,并主张寻求真理和追求真善美。

这种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推动民主和法治建设方面。

最后,王阳明的思想也对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强调人的内心是道德的根源,认为人们应该依靠内心的感知和直觉来追求善良和道德。

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影响,并促进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和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阳明心学对明清中国社会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明清中国社会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明清中国社会的影响
阳明心学,源于明朝中期,由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所创。

这一哲学思想,强调“心即理”,主张通过内心反省与修养,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在明朝与清朝期间,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知识分子,还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明朝,阳明心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许多士人投身于阳明心学的研究与传播,形成了著名的“阳明学派”。

这一学派强调个体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鼓励人们挑战权威,追求真理。

这种思想氛围,对于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清朝,阳明心学的影响略有减弱,但其对社会的影响依然深远。

清朝初期,许多文人依然坚持阳明心学的理念,以实现个人道德完善为目标。

同时,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观念,也影响了清朝的官员,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实践与实效,而非空谈理论。

然而,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与外来文化的冲击,阳明心学的影响逐渐减弱。

但不可否认的是,阳明心学在明清两朝期间,对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教导人们独立思考,注重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对明清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它不仅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还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尽管到了清朝中后期,其影响有所减弱,但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依然不容忽视。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心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学派,而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倡导以心为主体,实施实践和自省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修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心学的起源、核心思想和对当代价值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心学的起源心学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始祖为朱熹。

朱熹倡导了心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邪恶,只是因受外界影响而转变。

王阳明在朱熹的基础上发展了心学思想,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即知识与实践要相互结合,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二、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1. 心即理:王阳明强调人的心即是人的理,是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

他认为人的内心有着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能力,只有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探索,人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世界的真理。

2.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意指人的内心拥有清晰判断善恶的能力。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身就具备了正义、道德、善行的本能,只需通过实践和自省,发现并引导内心中的良知,实现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

3. 实践与自省:王阳明提倡通过实践与自省来实现心学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不断的反思,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不断修正错误,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心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自己的内心。

人们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诱惑,容易迷失自我。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心学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种实践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关涉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心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最后,在教育层面上,心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很大的启发。

论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明代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三、 “ 知行合 一” 哲 学 思 想 对 当 今 社 会 的 指 导 意 义 (一 ) 阳 明老 师 “ 知 行合 一 ” 论 具 有 其 哲 学 辩 证 性 和 舍 理 性, 对 指 导 我 们 日常 生 活 有 哲 学 借 鉴 作 用 。其 一 , 阳 明 老 师 重 视行 , 强调行 , 对 现 代 人 的 生 活 和 工 作 是 有 极 大 的 启 发 和借 鉴 意 义 的 。阳 明 老 师说 : “ 以求 履 其 实 而 言 谓 之 行 ” 正 是 从 这 种 行 而 后 知 的认 识 出发 , 其 主张 在 “ 日用事 为 问 , 体究践履 , 实地用功” 其 二, 在 认 识 来 源 等 的 问题 上 , 阳 明老 师 主 张 所 有 的认 识 要 通 过 自 己亲身实践来获得 , 这 样 这 种 认 识 才 能 真 正 被 自 己所 掌 握 , 这 无 疑 是 含有 现代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倾 向 的 。其 三 , 阳 明老 师说 : “ 天 地 之
运, 日月 之 明 , 寒暑之代谢 , 气 化人物之生息终始 , 尽于此矣 . 月
证 于 月 者也 , 气 证 于 气 者也 , 候 证 于 物 者也 。气 候 之 运 行 , 虽 出于 无时 , 而 实 有 关 于 人 事 。是 以古 之 君 臣 , 必谨修其政令 , 以奉 若 夫 天道 ; 致察 乎 气 运 , 以警 惕 夫 人 为 ; 故至治之世 , 天 无 疾 风 盲 雨 之 愆, 而 地无 昆 虫 草 木 之 孽 。” 其 在这 里 又 提 出 了包 含 唯 物 主 义思
要的地位 , 对现 今 社 会 的道 德 建 设 也 具 有 重要 的价 值 。 【 关 键 词】 王 阳明 ; 知行合一; 道 德
【 中图分类号】 B 2 4

阳明心学对当代社会道德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当代社会道德的影响

阳明心学对当代社会道德的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价值观和哲学体系。

它强调人与自然、心与道之间的和谐关系,也称为“理想主义哲学”。

该哲学流派始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因此而得名。

在现代社会中,阳明心学的影响仍然深远,其核心理念鼓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情感,在行为上秉持诚实、正义、诚信的原则。

面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阳明心学在世人中的影响正逐渐展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中,腐败、贪污、欺骗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很多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丧失了准则意识,甚至道德感。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社会生态的恶化,同时使人们感到绝望和迷茫,直接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体的责任和自我审视。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对自身和社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人必须要在心灵深处明白自己的责任,清楚自己手中掌握着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而这种责任感不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利益,更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的责任意识。

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人们可以摆脱个人私欲的束缚,坚持追求公正和道德。

因而,在阳明心学中,个体已成为道德自律的基本单元。

阳明心学的这种责任感和自我审视的精神,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呼唤人们回归内心,重拾慎思明辨的能力,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反省来修正道德行为,这些精神品质是现代社会所急需的。

这种回归内心的方式,也可以让人们在抗拒外来诱惑,避免社会背景对个人行为的干扰。

此外,阳明心学对于和睦社会的构建也具有极大的意义。

阳明心学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建立在诚信、互敬、相互尊重和相互依存的基础上。

从这一点来讲,阳明心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贯彻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伦理体系。

它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指出了道德的崇高与永恒。

在阳明心学的长远眼光中,个人的价值是需要把握和发掘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社会共同发展的一部分。

阳明心学对道德和社会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其核心理念的倡导上,同时它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王阳明哲学的思想与实践

王阳明哲学的思想与实践

王阳明哲学的“致良知”思想探析摘要: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的“致良知”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创新。

本文将从王阳明哲学的历史背景、“致良知”思想的内涵、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深入理解王阳明哲学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哲学;实践一、引言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致良知”思想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创新。

本文将从王阳明哲学的历史背景、“致良知”思想的内涵、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深入理解王阳明哲学的思想精髓。

二、王阳明哲学的历史背景王阳明生活的时代是明代中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明朝的政治制度从初期的封建制度逐渐转变为官僚制度,社会经济结构也从封建经济逐渐转变为商业经济。

这些变化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王阳明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历史背景。

三、“致良知”思想的内涵“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王阳明对儒家思想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致良知”才能发挥出人的本性,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那么,“致良知”具体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致良知”是指人们要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即人的本性。

王阳明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认识,才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其次,“致良知”是指人们要通过实践来发挥出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出人的本性,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即知识和行动要相互结合,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发挥出人的本性。

最后,“致良知”是指人们要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王阳明思想及其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王阳明思想及其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

王阳明思想及其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玉溪,福建福州人,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主要围绕着“知行合一”的思想展开,并试图对传统儒家教义进行改进和创新。

在中国古典哲学史中,王阳明的影响深远,许多后来的思想家都受到了他的启发和影响。

一、王阳明思想的核心内容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心学”,即人的心灵是可以自我认知的,心与物不二,先天即善,完全的理解并体察自己内在的本性是必要的。

这个理论同时强调行动和实证的重要性,因为人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道德义务。

所以,“心学”中的“知行合一”是在实践中对人性道德的一种修养,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发掘自己的内心,理解真正的智慧和真理。

王阳明也提出了“致良知”这一思想,即通过直觉、反省和判断认识到大众所未能理解的真理。

他认为有一种内在的本领可以帮助人们取得这种直觉认识,这种本领是“良知”,可以通过不断的修养和实践获得。

二、王阳明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王阳明的思想对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通过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创新,对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对儒家传统教义的影响在以前的传统儒家教育中,知识是通过学习《论语》、《大学》和《中庸》等经典获得的。

然而王阳明认为,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因此,他提出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知行合一”观念,这个观念的核心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体验自己的思想。

这对儒家思想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观点。

2.对宗教信仰的影响王阳明认为,宗教的信仰应该是一种自发的、直观的方式来寻找真理和表达美德的方式。

他认为信仰应该是独立的、直接的和带有内部感受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宗教的信仰被视为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种政治虚荣或者追求,怀疑者认为它是消极的、抱负不切实际的思考方式。

王阳明对传统思想的挑战和调整,发展了中国传统宗教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学思想。

阳明心学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意义

阳明心学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意义

阳明心学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意义阳明心学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股重要流派,主要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所创。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理解得是否正确,并在实践中获得不断成长和进步,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一种知识。

这样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趋势相当契合,具有广泛的现代意义。

关于知行合一,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人合一,其道也一;知行合一,其理也一。

”这句话表达了他认为知识与行动必须统一、相互促进的思想。

他认为,知行分离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思维观念出现了分化,知识与实践被看成两回事。

人们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却缺乏对实践的重视。

而王阳明则认为,人类的知识获取应该以实践为基础,由实践引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他提倡的知行合一,正是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知识得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

知行合一的思想,可以被运用到各个方面,如教育、工作、生活等。

在教育方面,学生不能仅仅只是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去运用所学的知识。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知行合一。

在工作方面,员工需要按照市场的需求去实践,随时调整工作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生活方面,人们需要遵循讲究实践的原则,按照实际情况去考虑和处理事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应用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让人们判断和决策有了新的方式。

致良知从名字上看来是寓意着让良心得到升华,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求取真知的方法。

致良知的思想精髓在于,通过自省和反思,找到对于一件事情正确的判断,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在不确定的复杂环境下,我们往往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做出正确的决策。

致良知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事情的性质和特点,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

另一方面,阳明心学中的“格物致知”也具有广泛的现代意义。

这个思想最初源于《论语》,后来被王阳明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怎么说,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思想都是重视不够的,这是一些对王阳明哲学思想深有研究的人都在大声疾呼的问题。

就像王阳明在明朝社会的官场上,人人都觉得他奇才盖世,但却人人都感慨他仕途坎坷,始终不被重用一样。

这在中国社会是一个既奇怪又不奇怪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真金都会发出光芒的,关键要看人们是把你埋在土里还是放在耀眼的柜台上。

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是块真金,但是它与统治阶层历代推崇的理学相悖,所以自然要被埋在土里。

本文探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无在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而在于其思想价值对于当今社会有无所补,有无必要推陈出新,把这块真金从土里挖掘出来放在耀眼的柜台上?以下,我们且先对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由来有个简单的认识。

一、xx哲学思想简介。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公元1472-1528年),明朝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全能大儒。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即人们所命名为的"心学"。

"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一场修正,而在中国历史上,朱熹的理学曾是统治阶层信奉的正统思想,因而王阳明所创造的"心学"在与"理学"的冲突中曾遭到统治阶层的排斥。

在历史上,知朱熹"理学"的人多,知王阳明"心学"的人少。

因为"心学"是在"理学"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和转化而来的,所以谈到"心学",我们不得不对"理学"先有一认识。

说到朱熹的"理学",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1这一教条,认为它是束缚人们手脚的一条精神枷锁。

可实际情况是怎样呢?我们先要对"天理"与"人欲"有一大概的了解。

什么叫“天理”?《礼记?乐记》中说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

……此大乱之道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

” 这里提到了“人欲”是人的七情六欲和各种物质欲望;天理是伦理道德、理性规范。

《礼记》首先肯定人的欲望是一种自然本性,一种本能的生理需求,是可理解的。

但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不予节制,人们就会经不住外物的诱惑而发生各种悖逆、淫乱、伪诈之事,就会天下大乱。

因此先王要用礼和乐来节制人的欲望。

在这一时期,对人的欲望只是提出了要节制。

而到了宋明理学,对人的欲望就提出要灭绝了。

他们认为,人欲是恶的根源,天理是善的本源,只有“灭人欲”、“去私心”,方可“明天理”、”存天理”。

在这方面,“理学”和“心学”意见是相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何为“格物”与“致知”?按明代罗钦顺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认识陷于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 朱熹主张“致知在格物”,通过“知事物之本末,穷事物之理”,来认识“天理”。

而王阳明的“心学” 继承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哲学思想,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提倡从自己內心中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他强调的是“格心”而非“格物”。

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要求人们“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不在学习之后,而在学习过程之中,知和行共同前进,目的和过程相提并论,德行和知识内在统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王阳明强调,他平生讲学,重在“致良知”三个字,教育人们将伦理道德融入到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就可以“各得其心”。

王阳明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把小写的人变成了大写的人,从这方面讲,比朱熹的“理学”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有人情味。

然而,文革时期,王阳明的“心学”被冠以了唯心主义的标签而被打入冷宫。

二、xx哲学思想的由来。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的。

1、王阳明的家庭背景对于其成长道路的影响。

过去我们批判遗传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后天形成的,实际上,怎么可能没有遗传?如果没有家庭遗传,怎么会有千人千面,怎么会有人种的不同?当然,后天的努力是主要的,如果说后天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更大的话,那么家庭环境就是人们童年所最早经历的生活环境,所以还是离不开家庭。

中国人论事论人都喜欢查家谱,无论一个人走得多远,家庭背景永远与其紧紧相随,形影不离。

的确,人们常说,产生一个富翁,只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要培养一个贵族,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这就是家庭对于人们的深刻影响。

就让我们去看看王阳明这个精神贵族是怎样从其家庭背景中脱颖而出的。

王阳明是在一个世代书香,却淡泊名利的特殊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

王阳明的六祖王纲,与两个弟弟在元末就文武双全,小有名气。

王纲会筮法,会相面。

但是却隐居山间,直至70岁时还是被刘伯温推荐到朝中当了兵部郎中。

最后在广东征苗时死于增城。

王纲的儿子王彦达用羊皮裹其父尸体背回老家。

"痛父以忠死",而朝廷待之太薄,遂终生隐居,给他的儿子与准留下先世遗书,说:"但勿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

"与准"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

"信奉儒家"遁世无闷"的信条,既不去参加科考,也逃避认何引荐。

后来官府没办法逼他出山,就拘留了他的三个儿子,逼着他的二儿子世杰当了领取"助学金"的秀才。

王世杰即王阳明的曾祖,他勉强当了秀才后,赶上大考之年,不愿进考场时被搜身而返回家乡。

后来又把两次当贡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正如《王阳明大传》一书作者周月亮所著:王阳明祖上"三代人耕读养气,不失'江左望族'的余风,已殊为可观。

在明代流氓政治的旋涡外,在世风日替的龌龊声浪之外,保持着'隐儒'风范,真有腐败权贵世家或单纯农商家族所不具备的文化力量。

"2王世杰去世后,他的儿子王天叙自幼受家庭影响,刚成年,就被浙东浙西的大家族争着聘请当塾师,以授业、教育有方而名扬浙江。

终于,王天叙培养出了一个状元儿子王华和一名心学大师孙子王阳明。

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遗传给了王阳明"仁义和乐、与人交际亲切蔼然而尊严不可侵犯的个性,还有敏捷练达的才智,处逆心顺的作风。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则遗传给了王阳明"生而警敏,读书过目不忘"的聪明大脑,以及"气质醇厚,坦坦自信,不立边幅,议论风生,由衷而发"的性格特征。

还有"组织能力强,百务纷陈,应之如流;在危疑震荡之际,能卓然屹立"3的大丈夫气概。

而上述这些人性气息,我们从王阳明的品质特征和哲学思想里多少都能嗅出一些。

2、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从其曲折的生活阅历中升华出来的人生真实感悟。

家庭毕竟是家庭,不能代表个人。

外因为你创造了好的条件,最后还要看人的内因是否起作用,要看个人是否努力。

以下,我们从王阳明的个人经历中探求一些他哲学思想的由来。

王阳明从小受家庭影响便学习刻苦,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他天资聪颖,儒、释、道、诗书、兵法、骑射等各门学问无所不通,15岁时便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

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1506年他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去贵州偏僻山区的"龙场驿站",历经了几年艰难困苦的流放生涯。

王阳明早期师承朱熹,曾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教诲坐在竹子前七天七夜,以图穷竹子之理,可是最终什么也没发现,自己却病了一场。

从此,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怀疑。

在龙场的缺衣少食、举目无亲的贫困生活中,他的思想曾一度陷于绝望。

但在苦思冥想之后的一天,他突然间大彻大悟,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发现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由此创造了他的"心学"基础。

他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而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次发配贵州,与他通行的人都在磨难中倒下了,可他却在磨难中完成了他的"龙场悟道",思想上大获丰收。

三年后,王阳明走出贵州龙场,之后便一生在官场上游走。

在担任地方官时,曾造福一方百姓;在挂帅剿匪时累立奇功,曾大破宸濠之乱,平定江西匪乱。

可是这些功业并没有给他带来吉祥,相反,却遭人嫉妒与陷害,使他遭受了更多的磨难。

晚年他奉旨去两广平定少数民族起事,胜利后返回途中病逝于船上。

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指着胸口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使我们想起了司马迁的那段最为精彩的人生总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列修。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在这里,我们是否可以加上"阳明发配贵州龙场,才有'心学'问世"?情况的确是这样,王阳明在仕途上不得志,于是兴办书院,讲学不辍,不断完善和传播他的思想。

如果他仕途坦荡,官居一品,还会有骇世惊人的"心学"出现吗?磨难与打击犹如烈火锻造,是石料的,就会被焚碎;是真金的,就会越炼愈坚,正所谓宝刀锋从磨砺出。

3、社会环境对于xx哲学思想的熏陶。

明朝自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历经276年。

而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位于明朝中期最为腐败,最为黑暗的时期。

正德皇帝昏庸无度,整天沉浸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把江山大权整个交到了太监刘瑾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