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传习录》: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现代性审视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

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王阳明《传习录》的当代启示“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其次是读《阳明先生年谱》,以把握其生平事功及思想发展的脉络。
《传习录》的成书经过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与钱明、董平、姚延福诸先生合作编校了《王阳明全集》上下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2年12月初版发行,2011年和2012年,该社又分别出版了分为上中下三册的精装修订版和平装简体字版。
《全集》前三卷就是我标点的《传习录》。
其后是《文录》,《别录》、《外集》、《续编》、《补录》等阳明原著及《年谱》、《世德纪》等后学附录著作,凡四十一卷。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王阳明与众弟子的论学语录汇编,阐述了其格物致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明德亲民等观点,中卷是与顾东桥等论学书函八篇,及《训示》《教约》二篇,着重讨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说的内涵与意义。
下卷是论学语录,附《朱子晚年定论》,主要论述知行合一与良知“四句教”及朱陆异同。
可以说,《传习录》三卷是阳明良知心学的主要载体,是王阳明思想精华之所在。
《传习录》之得名,当源自于《论语·学而》所载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言。
其编辑、刊行过程则相当复杂。
最早是由王阳明首座弟子徐爱所编。
徐爱自正德七年(1512年)王阳明41岁在京讲学执弟子礼起,陆续记录了王阳明论学的谈话语录,编为《传习录》一卷,但未刊行。
正德十三年(1518),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一卷与自己所录一卷、同门陆澄所录一卷合刊于江西赣州,定名《传习录》,凡三卷。
嘉靖三年(1524)十月,阳明弟子南大吉合薛刻《传习录》与己所收王阳明论学书函若干篇,成《续刻传习录》二册五卷,刊行于越中(今绍兴)。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阳明弟子钱德洪将陈九川等人所录的《阳明先生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和王畿所录合编为《传习续录》刊行于宁国府(今安徽宣城)“水西精舍”。
开谈《传习录》.doc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圣经独家趣解作者:沙滩孤雁写在前面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
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谥文成。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书法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
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梁启超先生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曾说过“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明确提出阳明先生的书集之重要性高于朱熹、陆九渊诸集。
如果将《王文成公全书》比喻为研读阳明学的皇冠的话,那么其中的《传习录》无疑就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颗明珠。
《传习录》是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中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包涵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思想及其基本主张,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圣经”。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传习录》作为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因人施教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书中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
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的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理论,仅仅流传于口耳之间。
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
读传习录后的感悟与反思

读传习录后的感悟与反思《传习录》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这本书记录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生、道德、良知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
读完《传习录》,我深受触动,也有了许多感悟与反思。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认知。
过去,我常常认为知道了某些道理就等于能够做到,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比如,我知道应该早起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总是因为懒惰而无法付诸实践。
“知行合一”告诉我,真正的知道是能够将所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只有当我们的行为与我们所认知的道理相一致时,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这让我意识到,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思想上明白一些道理,更要努力在行动中去践行。
书中提到的“致良知”也让我思考良多。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是被外界的物欲和杂念所蒙蔽。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心。
回想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选择,有时会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或者他人的认可,而违背了自己内心的良知。
比如在面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时,选择了沉默或者随波逐流,而不是勇敢地站出来反对。
读了《传习录》后,我明白了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去除那些蒙蔽良知的杂质,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去做事。
王阳明还强调了在事上磨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在具体的事情中磨练,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
以前,我总是害怕遇到问题,一旦遇到就想逃避。
但现在我明白了,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
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去解决,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复杂的项目,我不再抱怨和退缩,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自己能力的契机,努力去攻克难题。
此外,《传习录》中的教育理念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王阳明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育。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注重标准化的考试和评价,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传习录》读书笔记

《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人生智慧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先天的道德良知,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被物欲和杂念所蒙蔽,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反省和修炼,去除这些蒙蔽,让良知得以显现。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想法,是否常常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抉择时,是选择坚守道德底线,还是为了一时的得失而违背良心。
“致良知”提醒我要时刻保持清醒,倾听内心良知的指引,做出正确的选择。
“知行合一”则指出认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道了道理却不去行动,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这对于我们克服拖延和光说不做的毛病具有深刻的启示。
很多时候,我们有很多的想法和计划,但是却总是因为各种借口而没有付诸实践。
王阳明告诉我们,只有将所知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
例如,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有益健康,但是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而不去实际行动,那么这个“知道”就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真正去运动、去坚持,才能收获健康的体魄。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还强调了“心即理”的观点。
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世界的一切道理都在我们的心中。
这并不是说外界的事物不存在,而是说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正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状态不同。
这让我明白了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
当我们心中充满阳光,看到的世界也会更加美好;而当我们心中充满阴霾,世界也会变得灰暗。
书中的许多对话和事例也让我对人性和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王阳明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变得自私和冷漠,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读完传习录后我学到了什么

读完传习录后我学到了什么《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一部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教诲。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仿佛在思想的海洋中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
首先,我学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理念。
王阳明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这些道理是不可分割的。
以往,我常常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在理论上明白了一件事情,就等于完成了任务。
然而,《传习录》让我明白,真正的理解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
比如,我知道努力学习能够取得好成绩,但如果只是心里想着要努力,却没有实际行动,那么这种“知”是毫无意义的。
只有将努力学习的想法付诸每天的实际行动,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复习功课,才能真正实现成绩的提高,这才是“知行合一”。
其次,书中关于良知的阐述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审视。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有时候会被利益、欲望所迷惑,而忽略了内心良知的声音。
读完《传习录》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做决策时,试着倾听良知的指引。
比如,在面对是否要帮助他人的选择时,如果内心感到应该伸出援手,那就不要因为怕麻烦而退缩,因为这是良知的呼唤。
再者,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让我明白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要达到良知的境界,需要不断地在生活中磨练自己,去除私欲和杂念。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以前,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抱怨和逃避。
但现在,我会尝试从这些经历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克服内心的弱点,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和强大。
《传习录》还让我明白了立志的重要性。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一个明确的志向能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方向和动力。
以前的我,对于未来的规划比较模糊,没有一个坚定的目标。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志向,并且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此外,书中对于“心即理”的论述也让我有了新的感悟。
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传习录中的知行合一哲学

传习录中的知行合一哲学“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中的重要哲学理念,这一理念在《传习录》中有着深刻的阐述和体现。
《传习录》作为王阳明与其弟子问答的记录,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哲理,而“知行合一”则是其中的核心观点之一。
要理解“知行合一”,首先得明白“知”与“行”的含义。
在王阳明看来,“知”不仅仅是指理论知识,更包括对道德、良知的认识和体悟;“行”也并非单纯的行动、实践,而是在良知的指引下,将所知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比如,我们知道尊老爱幼是美德,这是“知”。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而没有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去关爱老人、照顾孩子,那就不能称之为“行”。
只有当我们把这种“知”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比如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耐心陪伴孩子成长,这才实现了“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强调了知与行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知是行的起点,行是知的体现。
如果只知不行,那所谓的“知”就只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之,如果只行不知,那么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指导,变得盲目和无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陷入“知”与“行”分离的困境。
比如,有人立志要减肥,知道应该少吃多运动,这是“知”。
但在面对美食的诱惑时,却无法控制自己,也不愿意去运动,这就是“知”“行”不一。
又比如,有些人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却在做生意时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弄虚作假,这也是“知”“行”的脱节。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知行合一”呢?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当我们确定了一个正确的目标和理念,就要坚定不移地去践行,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
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反思和自省。
我们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良知和所知,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改正。
“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能够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我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务实高效,避免陷入空谈和空想。
在学习方面,如果我们只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不去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学习效果必然不佳。
读传习录后的深刻体会

读传习录后的深刻体会《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重要著作,记录了他的思想和言行。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内心产生了许多深刻的体会。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这一观点让我对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以往的观念中,我们常常认为先学习知识,然后再将其应用于实践。
然而,王阳明告诉我们,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的知识,必然伴随着行动;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我们学习游泳的理论知识,了解各种动作要领和呼吸方法,但如果不下水实践,永远也无法真正学会游泳。
同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能懂得许多道理,但若不付诸行动,那些道理也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空谈。
“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之一。
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本就存在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的本性。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利益所迷惑,良知被蒙蔽。
读了《传习录》,我深刻地意识到,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念头,去除那些私欲和杂念,让良知显现出来。
当我们面临道德抉择时,应该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
比如,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是否能够坚守诚信和道德底线?在与人交往中,是否能够真诚待人,不虚伪、不做作?只有遵循良知的指引,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王阳明还强调了在事上磨练的重要性。
人生中的种种经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磨练我们心智的机会。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应抱怨和逃避,而应把它视为提升自己的契机。
通过解决问题,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智慧。
就像在工作中,遇到复杂的项目和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应对,努力克服,那么我们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在生活中,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也是我们修炼自己包容和理解他人能力的时刻。
此外,《传习录》让我明白了立志的重要性。
没有明确的志向,就像没有方向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
一个坚定的志向能够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目标,让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干扰时,保持清醒和坚定。
传习录王阳明观后感

传习录王阳明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之一,更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传习录》以对话的方式,系统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对于读者的思想触动也十分深远。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深刻体会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学”等思想,同时也受到了很大启发。
《传习录》主要以对话方式呈现,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之间关于心学和知行合一的深入讨论,其中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王阳明在书中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心灵中已经具备了天赋的善性,只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发掘和实现。
这种观点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的个人主义色彩。
读完《传习录》,我深受触动,认识到人的内心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发现,我们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传习录》所宣扬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现代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知识大于行动。
而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这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进一步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王阳明以人的心灵为中心,强调心性的善良和无穷的力量,认为人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和改变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环境或他人的眼光所左右。
这种主动的价值观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传习录》也教给我们做人的智慧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王阳明在书中经常提到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帮互助,不应该纠缠于个人的私利。
这一点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为他人着想,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读完《传习录》使我受益匪浅。
王阳明通过他的思想启迪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帮助我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现代性审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校的王阳明《传习录》,是一本关于王阳明和弟子之间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在孔子儒学的思想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丰富和发展了程颐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
从现代性意义上看《传习录》,春秋时代孔子的儒学,到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有学术的一面,更有社会统治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有其发展的历史轨迹,经过魏晋玄学、北宋时代的程颐程颢之学,南宋时代的朱熹理学,明清时期的朴学、考据学,后世的儒学经学传统一直蔓延下来,形成了久远的儒学传统,长久影响到中国人的处世为学之道。
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离不开古代文化常识,特别是古人言说的语调语气,以及表情达意的工具又是文言文,不是当下我们人人皆可懂得的白话文,语言的障碍是对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的最大考验,如果深入不下去,或者浅尝辄止,纵然再喜欢也只是空欢喜,到头来只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而已。
但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校的王阳明《传习录》,部分解决了
这个问题,艰涩的文言加之深奥的哲学思想,一般人确实难以卒读,
如果确实够聪慧的话,参悟文言的妙处,领略哲学思想的简约,以一
驭繁,不失为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要领,也不得而知,这也许是另
外的收获吧。
借助叶圣陶先生的详细注释,加之某些重要语句的出处以及人物也都
有详细的说明,一般读者,还是能通读下来,至于领会得多少,受教
益的程度却是因人而异,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莫雷特”,此言不差。
前代学者、伟人,不管是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大学问
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对民族或者世界文化或多或少影响着世界和
人类,研究他们的思想精髓,更好地学以致用,无疑就是做学问的最
高境界吧。
语录体式的延续。
《论语》、《传习录》、《毛主席语录》,都是语
录体,这种形式有利于知识思想的传播,从传播学上看,效果非常明显。
现代的学术、思想传播,一般采用系统著作的形式,理论体系非
常严谨。
语录体多多少少存在阐释解释的空间,加以不系统、零散、
不深入,随意性比较大、微言大义等等……对深入理解其哲学思想还
是有其局限性的。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学最为重要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
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
录所强调的是知行合一。
那就是你信仰什么,就要一定践行。
再有就
是强调良知。
良知最为重要,不管是什么人都得讲良知。
必须要经过
内心良知的检验。
王阳明在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提出“心学”二字,再加上心本论与知行合一,与其格物,不如格心,这便构成了
王守仁心学的基本理论思想。
首先格物致知部分。
文中提到“天理”,其实是讲求顺应人性,顺应
生活,特别强调不可“刻意”,讲“心”是主体,讲“心即是理”,
所有身体外在的行动都时来自于内心。
其次,讲“格物”是需要切实
下功夫的,“正心”“格物”“致知”“诚意”都是为了“修身”。
最后,《传习录》的中间部分,提到了阳明先生书院的教学方法的说明。
讲每天规定的讲习内容尽量要少,有利于保持学生对于学习有积
极性,老师需要用礼仪来引导,用善良来培养学生,不仅仅注重智力,更注重品德和体育音乐的学习。
王阳明的一生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是一位儒学者,还是一位杰出
的军事家,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曾在四十天内从手无一兵一卒到平息
了宁王的十万叛军,更是成为整个明朝最为经典的战役。
可见王阳明
的用兵之道,神出鬼没。
对孙子兵法的运用,确实是知行合一的典范
案例,不可不研究之。
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传习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习录》作为
一种文化现象,清末民国以来蒋介石、东乡平八郎等人对其极其推崇。
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
文学评论者。
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
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
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半岛都
市报》、《贵阳晚报》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