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王阳明哲学思维正法眼藏

王阳明哲学思维正法眼藏

王阳明哲学思维正法眼藏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的哲学见解,否认心外有理。

万事万物的理存在于个体心中,心外无理,不能离开内心而求外物的理,以科学的方法去穷研万事万物,只会显得支离破碎,唯有只指本心,简易明道,从心内求理,才能求得本然之良知,才是可行之法。

据《阳明年谱》记载,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在江西“始揭致良知之教”?。

王阳明晚年提出的“致良知”思想,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阳明心学的学术宗旨,阳明自认良知学说出自百死千难,是学问头脑,故而对此极为珍视。

阳明先生晚年在起征思田的军事旅程中,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思想时也说道:“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此外,阳明先生还在诗中感慨道,“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从中可见良知学说在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地位。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更是说道:“子王子提出致良知为唯一之头脑,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

一、致良知本义释要王阳明是以至、极、尽之义来解释“致”字,也就是说,“致良知”就是扩充推行自己先天禀赋的,发见于日用之中的良知,使良知全体充拓得尽,得以充塞流行,“必致其知如何为温清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清;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

因此,致良知的基本意义是至极其良知,就是拓展自己的良知,将自己的良知扩充到底,把良知推广到人伦日用生活当中去。

这是致良知的至极义,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尽性,在《大学》里叫做致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良知”的至极义就是从良知本体向良知发用的展开。

那么“良知”字面的意思是什么呢?所谓“良”。

朱熹将“良”解释为“本然之善也”?,也即是先天本然的东西。

所谓“知”。

王阳明解释为“知是理之灵处。

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因此,王阳明“良知”的真正意思也就是1527年他在天泉桥对弟子钱德洪和王汝中所作的开示“知善知恶是良知”?。

虽然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良知的基本含义,但是良知与致知有区别吗?在阳明先生看来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并且进一步举《大学》中例子来说明,他说:“‘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启示―《传习录》《有无之境》读书笔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启示―《传习录》《有无之境》读书笔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启示―《传习录》《有无之境》读书笔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启示―《传习录》、《有无之境》读书笔1.文化和文化心理学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想要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一件几乎无法做到的事。

古往今来,有多少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都对其有个人的阐述,但多少年来也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解释。

1999年版《辞海》解释,“文化”一词有三种含义,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采用第一种,即: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作为心理学的众多分支之一,许多学者对文化心理学有自己的看法。

外国学者包括西韦德尔、坎特、科尔和博伊希。

虽然他们的观点不同,但在一些基本方面是一致的。

首先,他们都强调,文化心理学研究意义,这是相对于人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

它限制人们对刺激或人们行为的反应。

其次,他们都强调文化是人固有的,文化和心理是相互建构的。

在《文化心理学》一书中,国内学者李炳泉将文化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的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边缘学科。

所谓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特定语境中对某种文化刺激的反映,即对刺激的内在解释和基于此的行为模式或方法。

所谓文化刺激,是指一个群体在其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需要或特定的目的,给予一定的意义或价值的刺激,即对该群体的人具有特定意义或价值的刺激。

对于人口和文化中的个体而言,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的形成过程,即激发价值或意义的获取过程,是心理和文化的相互建构过程。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

《阳明心学》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我有幸翻开了《阳明心学》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深邃而又充满智慧的世界。

王阳明,这位明代杰出的思想家,以其独特的心学体系,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致良知”并非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而是一种对内心本真的追求和坚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纷扰和诱惑所迷惑,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心。

然而,王阳明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份良知,那是道德的底线,是对善恶的判断。

当我们面临抉择时,应当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做出符合道德和正义的选择。

比如,在商业领域,有些人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欺骗消费者或者损害合作伙伴的利益。

但如果他们能够秉持良知,以诚信为本,追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够赢得市场的尊重和信任,也能够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安宁。

“知行合一”则是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知与行,并非是先后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却未能付诸实践,这并不是真正的“知”。

真正的“知”,是能够在行动中体现出来的。

以学习为例,我们可能读了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明白了要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的道理,但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依然拖延、浪费时间,那么我们所谓的“知”就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只有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在人际关系中,“知行合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要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但真正的考验在于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能否真正做到这些。

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时,是选择以恶报恶,还是选择以宽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这就是“知”与“行”的体现。

王阳明的心学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内心的力量。

他认为,人的内心具有无穷的潜力,只要我们能够摒弃杂念,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这种内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物质奖励或者他人的认可,而是源于对自己内心的坚定信念和对真理的追求。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心得四篇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心得四篇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心得四篇”然后高僧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听到这句话的高僧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高僧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我想当时寺内任何一个和尚都对不会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内的高僧劝回了家这件事完美的说明了人欲不会也不应被我们克制或是泯灭,之所以王阳明先生提出:“理和欲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的观点,就是因为他明白也希望人类应通过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研究事物的善恶,若为善则为之;若为恶则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在“知行”上,王阳明先生始终坚持: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认为知而不行,则为空知;行而不知,则不知所以然,简单说也就是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也不能单独片面强调“实践出真知“,因为两者并行,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就像最后书中所言,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

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观点所对应,用良知做事、判断善恶,用心灵态度决定正确的行为方式,做到言行一致。

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将此学以致用,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心得2趁暑假假期,读了一本朋友介绍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度阴山,由于他欣赏的唯心主义使他认识了王阳明,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经过十年呕心沥血,终得厚积薄发之作。

此书主要解读了知行合一这一哲学理念以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也可以说是一部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

这就不得不说到王阳明。

王阳明,浙江宁波人。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其阳明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它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内在矛盾,并主张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记得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笔墨写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做了传奇式的描写。

使我对这位心学的创立者充满了景仰之情。

但对他的了解一直也停留于当时那短短的两个章节,一直无缘对心学继续进一步的学习。

这次有缘拿到了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认真通读了一遍,才真正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这个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开篇第一章就通俗的解释了阳明学说的核心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使我这个门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学的思想核心,体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

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王阳明从小就没有立志走科举仕途的目标,而是立志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在当时引起了老师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学习,终成一代圣贤。

他从格物致知引伸到认识本体,认识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

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

他能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

这一切都因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

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

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并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王德峰老师的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笔记和感悟

王德峰老师的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笔记和感悟

王德峰老师的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笔记和感悟花了三天才看完的讲座,听完之后,深有感悟,感谢哲学王子带来的精彩讲述!此次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人如何安排好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二、心学的开始与发展;三、集大成者——王阳明心学。

一、人如何安排好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在初涉这个领域的时候,我其实一直不懂中哲、西哲、马哲究竟有什么样的异同,当然,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我依然没有区分的十分明白。

老师说到,中哲实际上就是人生哲学,而西哲则是一种知识哲学。

此为我惊呼之一处,诚然是也。

“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王老师的一句名言引得全场大笑的同时却也不得不让人深思而以为然,之前发生的所有事情以及就拿昨天的事情来说,一切都有定数,或许再联系马哲,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比成功算是有命,你也可以拿心理学上的幸存者偏差来说,大多都只是解释一种现象的原理罢辽,而其中的感悟所谓经历者才能味觉出二三来。

孟子所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便也承载了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感想了,当然,前提你得去找当下选择里最适合的方向并且全心全意的去努力。

老师所讲惊呼二处在于对于现下民风之判断:“各施其能,各谋其利,锋针付之于法律,前途交之于偶然。

重功利,轻道义,内不能按,外不能立。

”所谓救赎,也并不是寻求灵魂的安定,而是一种现世的幸福与欲求。

产生这一诉求我们便可以发现人们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自己的生命问题。

贯穿这一生命之中,充斥着麻烦与困扰。

外部麻烦得以解决,但内部麻烦却犹如浑水,越是想要清澈却越反向发展出来。

什么是内部矛盾?便是心安顿的问题,此心,则生出麻烦困扰,此心区别人与动物,比一般动物多出一份精神上的烦恼与痛苦,当然不是说其他生命没有感知精神的能力,只是相较人类而言,人类所拥有的情感复杂一些。

孔子言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即意,内心不安定的人,既无法长久的在贫贱的生活中度日,也无法在富贵的生活中安眠。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心学思想对中国
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王阳明的心学著作后,我深受
启发,对心学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
本能的道德良知,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实践,才能使这种良知得
到发展和完善。

这种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声音,追逐物质利益,忽略了道德和良知。

王阳明心学提醒了我,要时刻关注内心的声音,不断修养自己的良知,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在读王阳明的著作中,我深受其“格物致知”的思想所感染。

王阳明认为,通过观察外部世界的事物,可以深刻认识自己内心的
本质,从而达到心灵的提升和完善。

这种思想启示了我,要善于用
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心
世界,使之更加纯净和高尚。

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
要统一一致。

这种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在现代社会,
很多人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实践和行动。

王阳明心学提醒了我,要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通过阅读王阳明的心学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将继续努力修养自己的良知,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将知识付诸实践,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和内涵的人。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使之成为自己人生的指南针,引领自己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哲学》蔡仁厚一、关于本书二、王阳明思想的核心1、"致良知"2、"知行合一”3、"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三、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1、王学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2、王学的后三变——同质的发展与完成四、阳明学的基本义旨1、良知之天理2、致良知与逆觉体征五、知行合一六、良知与知识七、功夫指点的意义1.克己与为己之心2.静坐与光景八、四句教与天泉证道九、心即理的义蕴与境界十、阳明的亲民哲学及事功1、"薄厚"与"同体"合一的亲民哲学2、在家国天下事中"知行合一"的事功十一、阳明的人格与风格1、大丈夫气概2、坚定毅力和喜欢进取的“狂者胸次”3、敬畏与洒落的和谐统一结语一、关于本书作者蔡仁厚为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师承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年。

历任台湾各大学教授,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蔡仁厚先生对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有极深厚地研究。

王阳明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王曾)之一;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

与阳明先生的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

"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它们跟以前的儒学、甚至佛老有什么关联,恐怕是众说纷纭,乃至越说越糊涂。

本书对王学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以翔实的资料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整体风貌。

二、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我们首先介绍王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要理解这两个思想,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古人的学习和今人的求知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研究生物、物理、化学,是要探索其间未知的东西,叫闻见之知,而古人的学习则很简单,就是要探索一个东西——道,可以理解为万物之至理,即德性之知。

有了德性之知就可以内圣外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圣人,而这个道又没有标准,众说纷纭。

到了宋代,朱熹的意见成为了主流: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

另一派则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陆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刚开始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先从"格物"着手,即著名的"阳明格竹",要注意他的格竹不是研究竹子(如观察竹子形状、生长特征、剖开竹子),而是通过格竹来探究万物之理,当然不得其法。

所以王阳明更相信陆九渊的心学,并发展出完整的心学体系。

1、"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明善恶(道德)和辨是非(智慧)两部分。

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

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2、"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在"致良知"在知和行关系上发展。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为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即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因此,知行合一反对那种只说不做的假道学,不行就不是真知,无疑有其沫刻意义。

3、"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

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捶捶背,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这就是"孝”的知行合一。

三、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王阳明从小聪慧过人,胸襟眼界更是远超凡人。

当时士子求学,不过是为了功名利禄,加官进爵,似乎都缺了些"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自觉与要求。

而王阳明自是不屑于此等追求,人家是有大志向,大追求的不羁少年。

当然这离他进入圣贤学问的门径,还有着一场段崎岖多歧的路。

1、王学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指出,王阳明在悟道之前,即"得其门"之前有三变,这是不同内容、不同趋向的转变。

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王阳明最终还是走上了圣贤的正途。

(1)泛滥于词章王阳明从小有志于做圣贤。

二十一岁那年他中了举人,于是就遵照当时学界泰斗朱熹的格物之说即"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开始了穷理工夫。

朱熹认为世界万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莫不有理。

于是王阳明和友人开始对着竹子格,很不幸,最后什么也没格出来,还病倒了,可见通过外物来寻求道理,还是难以走通的。

王阳明那会儿特别沮丧,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也没有头绪。

于是便一头扎进了世俗词章之学,这一扎就是五六年,在诗文界也算是"杠把子"级的人物。

不过词章之学到底没能笼络住王阳明不羁的灵魂,他生命的灼热点又开始在新的"地盘"上燃烧。

(2)出入佛老二十七岁那年,阳明感慨"辞章艺能,不足以通志道",心中惶惑不安。

于是又重新循着朱子的路,做穷理工夫,但仍然无所得。

同时他发现顺着朱子的路走,事物之理与人的本心,终分为二,打不成一片。

如果理在外而不在人心,纵然把竹子草木之理格得清清楚楚,与我做圣贤又有什么关系?他心下疑虑、苦闷,恰逢道士谈养生,于是便动了入山修道的念头,渐渐留心仙道,探究佛学。

阳明先生在浙江绍兴阳明洞修炼功夫,据说已经修到能够"先知"的地步,世人皆以为他得道了。

但他因惦念父亲与祖母迟疑不能决,后来忽然觉悟:如果连父母亲人都不思念的话,这就坏了人伦大体,这是佛老和儒家的根本区别,这也涉及到一个"同体"与"薄厚”。

佛教倡导无分别,人和人,人和动物没有分别,讲求众生平等,对待一切都要有一颗平等的仁心,这就是"同体"。

"薄厚"就是你对亲人要比对旁人好,对人要比对动物好,对动物要比对植物好。

与佛教独尊"同体"不同,儒家则兼顾了 "同体"与"薄厚"。

王阳明既悟佛老之非,表示他的心思已从孝悌一念直接归到仁心天理了。

到此之时,心与理为一或为二,便已到了彻底解决的时候,但这场机缘一直到他三十七岁在龙场动心忍性之时,方才姗姗来迟。

(3)龙场悟道因宦官刘瑾之祸,王阳明远谪贵州,辗转万里,几遭不测。

才终于到了蛊毒瘴疠、蛇虺横行、言语不通的苗夷之境。

王阳明此时,自觉得失荣辱都能超脱,乃造石棺,以俟命。

那时的王阳明不但得失荣辱不在念中,连自己生死的"意志"也予以否定。

王阳明在龙场这等苍凉之地,日夜端居静坐,以求静一,忽而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求之理于事物者,误也。

其实,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说我们都具有成为圣人的心体,但很多时候都被私欲遮蔽了,我们只有次第修行,祛除这些私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换句话理解,就好比一块土地,是有孕育植物的条件的,但是有的土里长了虫子,你只有除掉虫子,植物才能从土壤里慢慢长出来。

我们常说内容真理,皆系于一念之觉醒,主体都是心,离开心体,便没了圣贤学问了。

如《论语》的"仁"、《孟子》的"性善"、《中庸》的"诚、中和、慎独"、《大学》的"明明德"、《诗经》的"温柔敦厚"、《易》的"穷神知化"等。

陆象山所谓"六经皆我注脚",其意就是说,六经千言万语,不过为我的本心仁体多方的印证而已。

向外求之理于事物者,误也。

是说朱熹试求理于事物,即求理于心外,并不正确,主次颠倒。

王阳明龙场悟道,便是悟的这个道。

2、王学的后三变——同质的发展与完成王学的后三变与前三变不同,前三变是异质的转变,后三变则是同质的发展,是同一个系统的圆熟完成。

(1)默坐澄心王阳明在濒临生死、百折千难中大悟之后,犹如经历了一场大病,元气初复,不得不注意养生。

于是就有了 "默坐澄心",所谓"默坐澄心"就是静坐,慢慢地去清除内心的杂念,然后分辨"真我"(本心真体)和"假我"(习气私欲)。

就像《正念的奇迹》中讲,初学者在学正念的时候,经常提醒自己要处于正念中。

王阳明在这个阶段教人"存天理,去人欲",所谓天理就是本心、真我,所谓人欲就是私欲习气,假我,已渐渐地向良知之说靠拢了。

(2)致良知王阳明在五十岁前五年间,平诸寇,擒宸濠,在军旅中讲学不辍,属于学问和事业的鼎盛时期。

但在四十九岁时,因遭奸佞忌恨,生死一发,益信良知之学可以忘患难出生死。

在五十岁之际,便正式揭示"致良知"三字为口诀,成立讲学宗旨。

什么是"致良知"呢?就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用三点可以详细地阐述这一点。

一是收敛与发散圆融为一:这一阶段,王阳明已克服主客体分裂对立之境,达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的境界,即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哪怕他在打仗,面见皇上,他的心永远是定的,并不需要成天的静坐了。

二是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我们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称为"中"。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的,称为"和"。

不管未发的"中"还是已发的"和",只要找到其中关键的平衡点,是中庸,是天理,也是良知。

【案例】王阳明的一个学生,他的孩子生病了。

非常焦虑,痛苦得坐卧不宁。

这时候王阳明就告诉他说,孩子生病了,父母觉得很难过,这是人之常情,符合天理。

但是如果这个痛苦过分了,当你已经痛苦到六神无主的时候,就说明你的私意太多。

这其实就过了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和”了。

三是知与行合二为一:什么是知行合一呢?就是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