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

王阳明良知与致良知学说中的心理学问题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在王阳明心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良知与致良知学说包含两大理论局限:否认良知中理的客观存在与从现实生活获取之的可能性;否认一般知识、能力在成圣与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对上述两大理论问题上的错误及其产生原因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检讨:否认外界之理的存在以至达到违反人类常识与儒家经典精神结论的原因;否认知识能力在成圣中的作用以及否认闻见之知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的错误和危害性;关于良知之体和用的理论及其中的错误。
关键词:良知;致良知;心中和外在之理;闻见之知;良知之体和用关于人的良知与致良知的问题,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心学中的主要的和核心的问题。
王阳明的心学的目标是教人如何成圣的,而良知和致良知的理论就是回答人可能成为圣人的内在依据以及如何修养成为圣人的途径的问题。
因此,良知与致良知的问题就自然成为其心学中的主体或核心问题。
他的心学中的其余部分和问题都是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并深受其影响的。
一、良知和致良知学说提出的历史背景王阳明的心学的提出和倡导,是王阳明对我国儒家思想的一次改良运动。
王阳明是儒家思想和学说的忠诚的信奉和捍卫者。
他认识到儒家的最高的目标,是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即阐明和发扬儒家的成圣之道,并以圣王之道来治理社会,最终实现理想的太平盛世。
从这种要求来看,当时社会上的学术风气却是非常糟糕的。
儒家从北宋起,已经成为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而随着主导、统治地位的取得,也出现了一种腐败的倾向。
当时社会上一般的读书人都把研读儒家的经典当作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功名利禄的手段。
专职的研究者们则热衷于经典的考据和注疏以显示自己的深邃,而真正以成圣治世为目标者则少而又少。
王阳明把这种学风概括地称之为“玩物丧志”。
玩物指的是热衷于一些与社会人生无补的活动,而丧志则是指的忘掉了儒家的“成圣治世”这一根本目的和理想。
要解决、消除这种“玩物丧志”的状况,就要找到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中华文化精髓之心学,自孔孟之后即隐遁失传,中途经历一千多年无人能破,后又被朱熹错解,误会更深。
直至阳明出世,经历重重难关,最后龙场一悟,始明“心外无物”的核心精要。
自此逐渐将三教一脉传承的心法出土重光,中华文化道统心法因此得以表露完整,我们生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对此心学的衰落与重光缘起,不可不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丢掉”良知?要怎么样才能找回来呢?原来它一直都在这里~~《王阳明传习录》原文:“來書云:良知亦有起處,云云。
此或聽之末審。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良知一直都在阳明先生的学生陆原静来信问:“良知也有个开端吗?”陆原静这样问,暗含着有开端也就意味着会有停止的意思。
阳明先生回答说,这也许是陆原静过去听我说的话,有误解的地方,可我讲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良知就是心的本体,若是本体就没有起端于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会消失,因为本体是一直都存在的。
这就是前面跟陆原静探讨过的所谓“恒照”问题,为什么说是“恒照”呢?因为它永远都在,就像真我的生命,任何时候都在,即使肉体消失了,它还在。
既然是永恒,就没有所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问题,永恒超越了时间的范围。
为什么我们守不住良知?心的本体永远都在,没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即使妄念发的时候,良知依然还是在的。
问题是妄念发了,良知虽然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存守得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良知是在一股气上,大家想想,当慈悲心发的时候,是不是有个感觉?当舍不得不忍心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个不舍不忍心的感觉?这慈悲、不舍不忍心的感觉就是良知。
王 阳明名著深度解读

王阳明名著深度解读王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名著众多,其中《传习录》堪称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其言论和思想的著作。
在这部书中,王阳明阐述了他的心学理论,强调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重要观点。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所谓良知,就是每个人内心天生具有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本性。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各种私欲和外界的干扰所蒙蔽,从而失去了对良知的感知和运用。
因此,“致良知”就是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炼,去除私欲的遮蔽,恢复良知的本来面目,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们内心的良知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如果我们能够听从良知的指引,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就能做出符合道德和正义的选择。
然而,要做到“致良知”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另一个重要的思想观点。
他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知识和行动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完善和人生的价值。
传统观念中,往往将知和行看作两个阶段,先有知,然后才有行。
但王阳明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真正的知,必然会体现在行上;而真正的行,也必然是在知的指导下进行的。
例如,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但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去关心、照顾父母,那么这种所谓的“知”就不是真正的知。
只有当我们将孝顺父母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比如经常陪伴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个人成长方面,“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教导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保持善良和正直的品质,同时要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付诸实践,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心学方面。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世界的本原和真理都存在于人心之中。
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理存在于外部的天地之间,而王阳明则强调理在内心之中。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理就是人的本性。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发现真理,而不是一味地向外寻求。
2.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结合,而不是分离的。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习到的,而且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和价值。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实现心即理的关键。
良知是指人心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是人性的本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去掉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发现良知并遵循良知的指引去行事。
这样就可以实现心即理的目标,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4.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人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所束缚,而是要遵循内心的本性去行事。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质,但是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往往会干扰人们内心的本性。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摆脱这些束缚,发现内心的本性并遵循它去行事。
5.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实现心即理的途径之一。
格物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致知则是指通过格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格物致知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以及格物致知等方面。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

浅述王阳明的“良知”说作者:郭毓来源:《祖国》2020年第05期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的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
作为他最重要的学说,良知说,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种纯理论性学问,它是一种将主体性和实践特色结合为一体的心灵境界说,突出了境界的主体意义和实践意义。
王阳明将这两者有机地统合起来,在它们的指导下,“良知”不仅仅是人人都具有的,而且是普遍绝对的。
关键词:王阳明; ;良知; ;致良知一、良知与致良知的提出“致良知”作为阳明哲学最重要的学说,我们不能确定它具体的提出时间。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关于良知的学问便再也说不出其他的意思,他说,只能够点出“良知”这两个字,与其他人论道时花费了我很多的词语,如今看见“良知”真正的意思,一句话便能概括全部的意思,真是让我高兴啊。
学者们受到障碍的遮蔽,没有方面入手只得与人说“尽”;但又害怕学者们认为太容易得到,又不懂得珍惜。
这都表明良知的开始是在正德九年,王阳明43岁时。
但是,正式提出与说出“良知”一词又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正德三年著名的“龙场论道”,是王阳明人生重大的转折点。
王阳明晚年曾说,他的学问基本是在龙场确立的。
自龙场后,王阳明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简单恰当的表述形式,这种形式既能表达清楚他的思想又能让常人学习。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而这里的“知”便隐含着良知的学问。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萌芽,是他在答惟乾问中说到的关于“良知”是心之本体的内容。
《传习录》陈九川录中说,你的良知是你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你无法欺瞒它。
只要你不欺瞒它,脚踏实地地去依照它行事,善良便会存在,而恶将会被去除。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关于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
从庚辰年间起,王阳明表现出对良知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发现“致良知”的喜悦感,从他的谈话及文字中都能得到体现。
二、良知的内涵(一)良知即是非之心王阳明说过,我们的内心会自然知道“良知”,“良知”不必从外界求得。
“自然”表示良知是主体本有的内在特征,是从人的本心发出的,能自发地知仁知义。
试析王阳明“致良知”的主要内涵

试析王阳明“致良知”的主要内涵发布时间:2021-01-22T06:32:58.23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期作者:李纲[导读]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王阳明以“知行合一”学说驳斥“知行分离”等知行观之后,在“知”的问题上,王阳明吸收发扬了孟子的“四端”先天道德学说,在《大学问》中阐述了其批判继承的“理”,并内化于“心”,使“良知”具有了先验道德规范、先验道德本体、先验道德意识三个涵义。
创建了化繁为简的工夫论。
李纲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王阳明以“知行合一”学说驳斥“知行分离”等知行观之后,在“知”的问题上,王阳明吸收发扬了孟子的“四端”先天道德学说,在《大学问》中阐述了其批判继承的“理”,并内化于“心”,使“良知”具有了先验道德规范、先验道德本体、先验道德意识三个涵义。
创建了化繁为简的工夫论。
关键词:王阳明;致;良知;《大学问》一、“致”与“良知”“致良知”的“致”有两层含义。
一为达到,在王阳明的《大学问》中,对“致”有解释为:“致者,至也,如云‘丧致乎哀’之‘致’。
《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此处“后儒”的“充广”知识,是指朱熹对致知”所注的“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但翻译为“至之”之时,亦有“充广”之意,但更直指最大的完满。
二为践行,《大学问》中又有“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
”可见,王阳明的“致”与朱熹的“致”有所不同,王阳明的“致知”是直接对应朱熹“格物”的学术观念,是注重践行的,正如陈来先生所归纳王阳明“致知”的三要点:“扩充”、“至极”、“实行”,[1]“致良知”也就因此有了两层含义:将“良知”扩充至极与对“良知”践行。
“良知”来源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024年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范文

《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其“致良知”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分析其内涵、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内涵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人们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良知,即人内心固有的道德意识和智慧,是人们行为的指南。
通过致良知,人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本心,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和智慧的开启。
王阳明强调,“致良知”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通过修身养性、提高道德修养来达到内心的澄明。
同时,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识必须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在“致良知”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三、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特点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注重内心修养: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内心的澄明。
2.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识必须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这一观点体现了实践性的特点,使“致良知”思想更具现实意义。
3. 反思与调整:在“致良知”的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这体现了王阳明思想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四、“致良知”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在现代社会中,“致良知”思想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人们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人们可以通过“致良知”来明辨是非、坚守道德底线。
其次,“致良知”思想有助于人们实现自我完善。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通过“致良知”,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最后,“致良知”思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
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

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是什么?
(一)王阳明格物致知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二)王阳明认为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
不管你学习什么,天文也好,地理也罢,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阳明心学思想
(三)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试述王阳明的“良知”与“致良知”学说。
546字
答:“良知”是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为基础的概念,而“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的提出标明阳明心学已经完全成熟,臻于化境。
所谓“良”。
朱熹将“良”解释为“本然之善也”,也即是先天本然的东西。
所谓“知”。
王阳明解释为“知是理之灵处。
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知善知恶是良知”。
在阳明哲学体系里,良知的本体义表现为存在的根据,德性的本原,先天理性原则等多方面的统一。
至于“致”,王阳明是以至、极、尽之义来解释“致”字,也就是说,“致良知”就是扩充推行自己先天禀赋的,发见于日用之中的良知,使良知全体充拓得尽,得以充塞流行,“必致其知如何为温清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清; 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
因此,致良知的基本意义是至极其良知,就是拓展自己的良知,将自己的良知扩充到底,把良知推广到人伦日用生活当中去。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实际上是一种返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主张存心养性,追求一种当下自知自觉的良好状态。
故,这样来看,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总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点,“致良知”是他思想成熟后所大力提倡的工夫,这从明代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若从心学的角度而言,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体系则是围绕着以良知为核心,以致良知为宗旨而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