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4篇

合集下载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学习王阳明心学感悟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

立功,他平定广西,福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

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倡知行合一.我工作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

要明白心学的全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

以我自身为例来说,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倡导的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内心与行动的一致性,近年来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现在社会的浮躁,个人对成功的渴望,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去做事,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为自己的失败气馁时,多对照一下自己知与行,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往往能让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

心学的著作《传习录》中写道: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已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之良知而已。

意思是他认为学习、询问、思考、分辨、笃行的功夫,虽然有的的人资质低,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但只要尽自己的心中的良知,努力到极致,也可致达彻悟本性,明了宇宙规律的功夫。

也就是说天才其实也是努力致极致的结果,而欲达极致,就必须全力以赴。

先生最大的成就在思想领域,独创“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追求“格物致知”,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其实是有一个永远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东西”在的。

他把这个东西叫做“良知”。

先生强调说,“良知”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具有的,是与生俱来的。

读《致良知》有感(通用18篇)

读《致良知》有感(通用18篇)

读《致良知》有感(通用18篇)读《致良知》有感篇1以前总听说知行合一,读了《答友人问书》,才知道原来出自此处。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所谓知和行,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

学问思辨也是行,笃行也是知,知和行根本就是一体两面。

就像一个硬币有两面,能说哪面是硬币吗?“真知”就会真行,“真知道了”自然而然就会在你的行动中表现出来,没表现出来是因为还没有“真知”。

在平常的生活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往往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但真正的付诸于实践的时候总有很多因素让我们没有做到“真行”,所以还要在不断的修炼“真知”。

就像我平时见到小区里的人,总是难以开口跟人家打招呼,我对象总会责怪我,可是我天生愁着说话,就是开不了口,其实也知道自己应该改正,也知道应该学会亲近别人,对人友善,不过是真心做不到呀,这就是知行不能统一的例子。

想要真知必须行之明觉精察,知到了真切笃实处便为行,阅读此文的最大收获便是这句话了,用到实践中才更会受益匪浅。

读《致良知》有感篇2近期,读致良知,从初步了解到认知,感触颇多,对自我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致良知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成就一份事业,想要做好一份工作,首先要有树立志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向决定了前进道路的方向,“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古之凡有大成就者,无不有惊人之志,过人的刚毅坚韧之精神。

在如今的浮躁社会,很多人总是高喊着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却忘却了做好一件事情的初心,好高骛远非立志。

立志于我们而言是就是对工作岗位负责,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的循序渐进的立定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我们实现自我提升,实现自身价值而做的。

其次,就是要勤奋好学。

若不勤学,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即便有宏大的理想,也不过是一个“画饼”。

世间不乏聪慧之人,然而成才者却寥寥无几,何也?皆因怠惰所致。

2020《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文档

2020《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文档

2020《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文档2020 "to conscience" University experience document编订:JinTai College2020《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文档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主题的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通过学习致良知可以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个改变没有如何借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改变,建设自己是人生的重大学问。

以下是小泰整理了关于20xx《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_《致良知》百日心得体会5篇,希望你喜欢。

20xx《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1这篇文章是王阳明先生写给他长子正宪的。

阳明先生说: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一旦傲了,就会变得自以为是;我执太深,就会拒人千里之外。

如果做子女的傲慢,一定会不孝顺;做臣子的傲慢,一定会不忠诚;做朋友的傲慢,则一定会不诚信。

圣人舜的弟弟象和尧的儿子丹朱,他们就是因为太傲慢,而成为碌碌无为甚至极恶大罪的人。

应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

我们办企业也必须去除傲气。

企业做大了,往往会患上大企业病,从领导到员工都焕发出一种傲气,这是很危险的现象!人一旦傲起来,就会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浮躁骄横;企业一旦傲起来,就会不思进取,先被超越,终被淘汰!毛主席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我们必须谦虚至诚,恭敬谦让,以温和之色、恭逊之容来对待家人、对待朋友、对待客户,这样企业和个人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20xx《致良知》大学心得体会2这篇文章写于1520xx年,阳明先生在1520xx年从贵州龙场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他以心学教化加善政辅佐,在短短几年就使刁民众多的庐陵县的民风焕然一新。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一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

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

表现呢?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

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

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

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

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

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

《致良知》读后感心得5篇推荐文章《致良知》优秀读后感五篇热度:《小王子》读后感(通用13篇)热度:艾青诗选读后感600字(精选8篇)热度:名著《傅雷家书》读后感笔记10篇热度:艾青诗选读后感8篇热度: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致良知》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致良知》读后感心得1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5篇)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5篇)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5篇)第一篇: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

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

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

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

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

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

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四、做回最优秀自己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良知》心得体会1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致良知》心得体会2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4篇)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后,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一点肤浅的体会,教育价值是教育的效用,价值是客体满足人的属性,即个体对教育满足其需要的属性的评价。

王阳明认为教育就是致良知,改造旧人和创造新人。

据说王阳明曾用“脱衣”方式,感化了一个强盗头目,王阳明早年在贵州龙场任驿丞时,曾捕获了当地一个罪大恶极的强盗头目。

王阳明没有直接审案,而是说“今天真热啊!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强盗正被捆得难受,当即便脱了外套,然后,王阳明又要他把内衣也脱了,最后,要求把内裤也脱了,强盗头目一个劲地摇头:“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此时,阳明先生因势利导,教导强盗头目,其内心羞耻感证明还有道德良知的存在,成功的感化了强盗头目,乖乖地认罪伏法。

为此,教育正是将人从“知善知恶是良知”摆渡到“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致良知上。

作为一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妨会出现对现代教育价值的困惑。

现代社会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耗费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积蓄,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甚至倾其所有。

而当今一名大学生的工资却抵不过一名普通农民工,在大学校园里甚至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话。

有同学和学生家长看到这样
的现状,干脆打消了积蓄读书的念头,甚至有些人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

这些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学习了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认为“无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因此,教育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系统工程,是针对于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内在逻辑。

对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呈现爆炸式发展,社会将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即在未来的社会中个体将逐步以“平等”的形式,出现
在各个社会岗位中,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出发,引导学生“知善知恶”,帮助学生“为善去恶”。

具体说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力由教师方向学生方的转变,实现由“他教”向“自教”转变和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由提高学生“分数”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转变,真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育结果上,要由“升学率决定绩效工资”向“毕业生、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综合评价”转变。

因此,阳明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致良知”思想对教育价值的探讨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将阳明思想同我们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为我们的工作提供
指导,是阳明思想时代价值的体现,将阳明先生的思想精华发扬光大。

这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