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读后感8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致良知》读后感。
在人类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它指引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这就是良知。
《致良知》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良知的力量,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案例,阐述了良知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人生的指引作用。
他告诉我们,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分辨善恶,指引我们去做正确的选择。
良知是人性中最纯净的一部分,它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受利益驱使,它只是单纯地指引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些选择是对是错,有些选择是善是恶。
而良知就是我们内心的一盏明灯,它会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选择,怎样去做。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忽视自己的良知,去迎合外界的压力或者是利益的驱使。
这样做,不仅会伤害自己的内心,也会伤害他人。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符合良知的选择。
除此之外,作者还告诉我们,良知是需要培养和保持的。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忽视了自己的良知,导致内心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良知的敏感和警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让良知成为我们行为的准绳。
通过阅读《致良知》,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良知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倾听自己的良知,做符合良知的选择,让良知成为我人生道德的指南针。
同时,我也会努力去培养和保持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我内心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光明的未来。
总而言之,良知是人类内心最纯净的一部分,它能够指引我们去做正确的选择,也能够帮助我们保持道德的准则。
通过阅读《致良知》,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良知的重要性,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会努力去倾听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我人生道德的指南针。
读《致良知》有感(通用18篇)

读《致良知》有感(通用18篇)读《致良知》有感篇1以前总听说知行合一,读了《答友人问书》,才知道原来出自此处。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所谓知和行,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
学问思辨也是行,笃行也是知,知和行根本就是一体两面。
就像一个硬币有两面,能说哪面是硬币吗?“真知”就会真行,“真知道了”自然而然就会在你的行动中表现出来,没表现出来是因为还没有“真知”。
在平常的生活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方面,我们往往都知道应该怎么做,但真正的付诸于实践的时候总有很多因素让我们没有做到“真行”,所以还要在不断的修炼“真知”。
就像我平时见到小区里的人,总是难以开口跟人家打招呼,我对象总会责怪我,可是我天生愁着说话,就是开不了口,其实也知道自己应该改正,也知道应该学会亲近别人,对人友善,不过是真心做不到呀,这就是知行不能统一的例子。
想要真知必须行之明觉精察,知到了真切笃实处便为行,阅读此文的最大收获便是这句话了,用到实践中才更会受益匪浅。
读《致良知》有感篇2近期,读致良知,从初步了解到认知,感触颇多,对自我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致良知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成就一份事业,想要做好一份工作,首先要有树立志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向决定了前进道路的方向,“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古之凡有大成就者,无不有惊人之志,过人的刚毅坚韧之精神。
在如今的浮躁社会,很多人总是高喊着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却忘却了做好一件事情的初心,好高骛远非立志。
立志于我们而言是就是对工作岗位负责,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的循序渐进的立定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我们实现自我提升,实现自身价值而做的。
其次,就是要勤奋好学。
若不勤学,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即便有宏大的理想,也不过是一个“画饼”。
世间不乏聪慧之人,然而成才者却寥寥无几,何也?皆因怠惰所致。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范文《致良知》读后感读《致良知》这本书,我的内心仿若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
读到书中讲致良知是一种本能、一种直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时,我感觉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观念。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很多时候内心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良知的初步体现。
可是往往,我们会被外界的各种因素干扰,让这微弱的声音被忽视。
比如,在工作当中,有时为了多争取一点业绩或者利益,可能会想采取一些不太光明磊落的竞争手段。
可当这样的想法出现的时候,内心总会有一丝不安,这丝不安或许就是良知在内心里的提醒,只不过往往会被“想要成功”的强烈欲望压制过去。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那些关于伟大人物凭借良知做出壮举的描述。
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坚守自己的良知底线,做出造福大众、弘扬正义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文天祥,他面临重金诱惑和生死威逼,毫不屈服,坚决不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是致良知的一种崇高表现吧。
文天祥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听从内心坚定的声音,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忠诚的良知。
而对比我自己,在面对一些小小的诱惑,例如金钱可以驱使自己违背内心小小的原则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在致良知这条道路上远远不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并不是完全都理解的顺利,有时候对于书中高深的哲学内涵难以把握。
我不太确定在复杂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场景下如何确切的运用良知。
例如在社会竞争中,有时候为了顺应规则,不得不做一些看似圆滑却感觉违背本心的事情。
后来我明白了其实良知并非与社会规则完全相悖,良知是一种内在的准则,而社会规则是外在的约束,我们应该找到平衡点。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致良知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道德歌颂,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指导我们生活、为人处世的一种指南。
对了还想说,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要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生活种种选择的冲动,想要更加敏锐地倾听内心良知的声音。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多一些反思,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让良知占上风,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一个更高的道德层面去做出选择。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一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
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
表现呢?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
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
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
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
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
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篇1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篇2“心即理”。
“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还是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
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因。
那就是主体,也可称自我。
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
所以古哲人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基础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讲述了一个人在面对各种
困境和诱惑时,如何依靠良知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良知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内心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正义和真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抉择,有时候我们
会受到外部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导致迷失自我,偏离了良知的方向。
然而,良知是我们内心的声音,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
错的。
通过读《致良知》,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良知的重要性,它是
我们做人处事的准则,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纯净和正直。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良知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勇敢地面对困
难和挑战,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良知,我们才能
在逆境中保持坚强,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良知是我们内心的力量,它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担当和责任感的人。
通过阅读《致良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良知的重要性和力量。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内心的声音,坚守良知的原则,做
一个有责任感和正直的人。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这本书,找到自己内心的良知,成为一个真正的善良和正直的人。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4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精选4篇(一)《致良知》是一部由现代作家余秋雨创作的小说,该书以1949年至1979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许伯阳一生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通过主人公许伯阳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在那个时期的巨大变革。
从许伯阳的创业时期到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中国社会不断经历着新的变化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许伯阳保持着对良知的坚守,始终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良知是多么重要,即使面临困境和压力,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其次,我对许伯阳对待家庭的态度有很大的共鸣。
虽然他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但他在家庭中却丧失了很多东西。
他与妻子的缺乏沟通和理解,使两人的婚姻破裂;他对儿子的冷漠和疏远,让儿子走上了错误的人生道路。
通过这些故事,我明白了人生中家庭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事业发展,更要注重与家人的交流和关爱。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我们要珍惜和维护家庭的温馨。
最后,本书对于人性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伯阳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故,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尤其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良知,不被外界的纷扰和迷惑所动摇。
通过许伯阳的人物形象,我学到了要保持善良和正直,无论面临任何困难和诱惑,都要相信良善还是存在的。
总的来说,读完《致良知》给我启示良多。
这本书既是一部历史小说,又是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反思。
通过主人公许伯阳的经历,我明白了在时间的长河中,良知的力量是永远不会被抹灭的。
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压力,我们都应该保持良知的坚守,追求心中的真理和善良。
致良知的读后感通用范文精选4篇(二)致良知是一部启迪人心的书籍,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人性的真正的光辉和力量。
首先,我被书中描绘出来的主人公陆子舟深深地吸引了。
阳明心学致良知读后感

阳明心学致良知读后感读完阳明心学里的“致良知”,就像是脑袋被敲了一闷棍,然后突然开窍了一样。
首先得说,这个“良知”可不像咱平常想的那种简单的“知道好坏”。
王阳明他老人家说的良知啊,那是一种藏在我们心底深处的超级智慧,就像一个自带的超级导航系统。
这个良知不管你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还是满腹经纶的大文人,它都在那儿。
比如说,看到小孩要掉进井里,你本能地就想去拉一把,这就是良知在起作用,没什么弯弯绕绕的大道理,就是一种很纯粹的感觉。
那“致良知”呢,就像是给这个导航系统不断升级、校准的过程。
咱们生活在这花花世界里,各种诱惑、杂念就像小妖怪一样,动不动就来干扰这个良知的导航。
像我自己,有时候就会在一些小事上犯糊涂。
比如说,看到路上有人推销东西,明明心里觉得可能是骗局,但一听到那些花言巧语,再加上一点小便宜的诱惑,良知就被我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脑子一热就想掏钱。
这时候就知道,“致良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而且啊,“致良知”还能让我们更好地对待别人。
当你知道自己内心的良知是怎么想的,你就会更容易理解别人。
就像你自己不喜欢被人骗,那你也不会去骗别人,因为你能感受到那种被欺骗的难受。
这就像大家都在一个良知的大磁场里,互相影响,互相感染。
总的来说,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和美好世界的大门。
虽然我现在可能还只是刚刚站在这扇门的门口,还没完全走进去,但已经能感受到那股从里面透出来的智慧之光了。
我想啊,要是能一直顺着这个“致良知”的路走下去,那肯定能成为一个既让自己内心安宁,又能给周围带来正能量的人。
这感觉就像是在玩一个超级有意义的人生游戏,而“致良知”就是那个最厉害的通关秘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良知》读后感之八
柏金辉 2017年10月16日
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半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
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近4个月
的学习,是我感觉自拜读阳明先生著作以来最系统最有深
度的学习,感慨颇多,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读书写心
得的费时,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
我亲身感受到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
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
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
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据此,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
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
故立志而圣
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
飘荡奔逸,终无所成。
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
回想走过的
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
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
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
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
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
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
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
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
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回想走过的人生中,
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而哪傲满之心
可谓如魅随行,潜藏至深、不易觉察。
活到老,学到老,
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
断然难进半步。
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
知的人越傲慢。
傲满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
滞不前走下坡路,海、因其低而纳百川千流成其大。
第三点:至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至诚通灵,至诚即道,一
诚抵百术。
阳明心学致良知、大学之道明明德、中庸之道
致中和、乃至任何一门宗教,”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
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
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
通过这段时间《致良知》的共同修习,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责善砥砺。
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
之前的学习只是起点,致良知的修习没有终点,终生学习,终生践行。
我想修好自我,发挥出达致良知的伟大力量,经营好家庭,经营好企业,为公司员工伙伴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幸福,为公司成为最具幸福感的企业而付出努力!
在本文中,王阳明先生教给了我们在学习成长和团队建设方面的许多道理,人不立志则无目标;人不勤奋则一事无成;人不懂得改过则没有进步;上司懂得理解下属,团队才能更好发展。
所以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我必须更好的学习知识、修身养性,提高管理智慧,更好带领团队赢取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