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精品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
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
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
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
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
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
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四、做回最优秀自己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
《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5篇

《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5篇通过学习致良知可以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的改变,这个改变没有如何借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改变,建设自己是人生的重大学问。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读《致良知》有感这篇文章写于1520xx年,阳明先生在1520xx年从贵州龙场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他以心学教化加善政辅佐,在短短几年就使刁民众多的庐陵县的民风焕然一新。
1520xx年,他被提拨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地。
这里盛产土匪,山民经常暴乱,占山为王,攻城掠地,危及政权,成为一方大患。
1520xx 年,王阳明到江西赣州剿匪,南赣地区山麓千里,崇山峻岭,洞穴密布,是土匪的安乐窝,官兵来时,土匪轻易化整为零,官兵一走,他们又重新聚合,而且民匪一家,上山做土匪的在山下都有亲人,山下亲人经常给土匪通风报信,所以四省组织过多次围剿都收效甚微。
王阳明推出的十家牌法,就是要求每家要把所有家人的个人信息(性别、籍贯、职业等)都写到一块木牌上,挂在家门口。
十家为一牌,由指定的人当牌长,牌长手上有一份关于这十家的详细资料,这份资料甚至填写了是否有残疾人,怎么残疾等资料。
牌长每天在固定时间挨家挨户巡查,先用手上的册子对照各家门口的牌子,然后对住户人口进行比对。
并不时搜查,一旦发现有没有的牌子上记录过的黑户,就立即报官。
倘若这个黑户来历不明,或者就是土匪,那这家和与他编在一起的其他九家都要受处罚。
十家牌法的做法,非常有效,南赣地区的土匪再也不能隐藏在百姓那里,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只能龟缩在山林中了,对遏制土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循此而润色修举之,则一邑之治真可以不劳而致。
从十家牌法制定上就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这也和他的心学理论息息相关。
他认为人人有良知,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藏匿一个亲人土匪而连累了其他九家几十号人,心里的良知就会非常愧疚,所以久不会收留土匪,甚至还会把土匪送到政府手中。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优秀7篇致良知心得体会篇一王阳明被称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他有一门很厉害的学问。
这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学会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这就是致良知的大学问。
何为致良知?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
表现呢?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
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
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
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
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
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
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致良知学习心得(精选6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精选6篇)致良知学习心得篇1什么是小我?不爱祖国是小我。
讲善意谎言是小我,表现自己是小我,好为人师是小我,胆小懦弱是小我,闻誉而喜是小我,闻毁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让人看不起的品质是小我等等。
问问自己,以下这些“小我”,自己真的没有吗?不信圣贤、不孝父母、指责抱怨、投机取巧……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袭下之能……厌恶、嫉妒、攀援、说谎、贪污、贿赂……傲慢、恭维、懈怠、狡诈偷刻、忧患、郁闷、苦闷……“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个人心中都拥有无尽的宝藏,就要从当下开始,下明心净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学习心得篇2近期集团组织了学习致良知的活动,当时就想到当年背古文时的那种愁,一想到古文就有点读不懂,难理解,不上口的感觉。
当我认真读了之后,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
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所立之志。
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认真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
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
王阳明心得的读后感600字

王阳明心得的读后感600字篇一:《阳明心学启悟:知行良知路,砥砺修身行》——读王阳明心得有感(一)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
生于官宦世家的他,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大志,对世间万物皆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早年,他遵循传统儒家的求学之路,熟读经史子集,力求科举入仕,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因得罪刘瑾,被贬谪至贵州龙场。
这一时期,却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在龙场那恶劣的环境中,他历经了身心的重重磨难,却也在困境中不断思索与自省,终于悟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伟大的心学理念,史称“龙场悟道”。
此后,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南赣、宁王之乱等诸多叛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领导力。
在学术上,他广收门徒,传播心学思想,其影响力遍及大江南北,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先生的这一语录,深刻地揭示了知与行的紧密关联,也成为我阅读其心得后反复思索的核心要点。
以往,我常常在求知的道路上陷入误区,以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便等同于拥有了应对世界的能力。
于是,我在书海中奋力遨游,汲取着各类信息,却发现当真正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那些看似坚实的知识架构竟显得如此脆弱。
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例如,我深知健康的重要性,明白规律作息与合理饮食的益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依旧难以摆脱熬夜与暴饮暴食的恶习。
这便是典型的知行脱节,而先生的理念如同一记警钟,在我耳畔长鸣。
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理念,更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道德指引。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时常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内心的良知被功名利禄所遮蔽。
而先生告诉我们,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它如同指南针,始终指向真善美的方向。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面临诸多抉择,有时,自私与狭隘的念头会悄然滋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5篇)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5篇)第一篇: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
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
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
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
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
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
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四、做回最优秀自己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

《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良知》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良知》心得体会1我是一个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吃不下睡不着。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
讲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阳明心学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
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
在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王阳明先生还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
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
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
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往往会不知不觉被功名利禄所困扰,很少能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与圣人之道渐行渐远。
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摆脱世事纷扰、潜心做学问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烦嚣,滤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诱惑,保持一颗淡定之心,聚精会神做有意义的事情。
《致良知》心得体会2闲暇之余继续拜读《致良知》,越发感觉到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催人向上的情感,这是正能量的意识折射。
王阳明的《致良知》读书心得

王阳明的《致良知》读书心得王阳明的《致良知》读书心得1了解与接触良知心学已有两年余,之前的学习仅仅是偶尔的阅读与感悟,也知道阳明心学的几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但是真正认真不间段的修习这些“心法”,还是始于这120天与温州致良知学习小组的共同学习。
近4个月的学习,是我出社会以来接受最系统最有深度的教育,感慨颇多,需要感谢的人也很多,120天的学习,因为文言文的难懂,因为每日读书写心得点评的费时,有些同修选择了退出,能坚持下来的同修从开始的欣喜、到困惑、到痛苦、再到喜悦,我亲身感受到120天的学习带给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能量的提升,让为真切感受到:致良知具有伟大而神奇的能量。
阳明心学是什么?我感受到良知学就是在红尘生活中,在企业经营中,一门“事上磨、心上觉、为善去恶”的内求修心之实学,人生只有一件事,事事皆求达致良知。
掩传而思,我分享感受最深的三点心得。
第一点:立志。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在28.3《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阳明先生开示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无所成。
学不勤者皆因志不笃。
回想走过的半生,不是不曾立志,只因立志不明、不坚、不高,导致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
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领悟到志不立,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妄想冥行。
立圣贤志者,就是坚定明确人生前进的方向,达致良知,按照圣贤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对照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去人欲,存天理。
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如佛学中的“皈依”同理:信受奉行。
第二点:去傲。
在107.31《书正宪扇》一文中,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
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
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
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
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有。
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
其实我们都知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
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容这类人的心态。
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乐与自由呢?四、做回最优秀自己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