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真意中华文化精髓之心学,自孔孟之后即隐遁失传,中途经历一千多年无人能破,后又被朱熹错解,误会更深。
直至阳明出世,经历重重难关,最后龙场一悟,始明“心外无物”的核心精要。
自此逐渐将三教一脉传承的心法出土重光,中华文化道统心法因此得以表露完整,我们生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对此心学的衰落与重光缘起,不可不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丢掉”良知?要怎么样才能找回来呢?原来它一直都在这里~~《王阳明传习录》原文:“來書云:良知亦有起處,云云。
此或聽之末審。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若謂良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良知一直都在阳明先生的学生陆原静来信问:“良知也有个开端吗?”陆原静这样问,暗含着有开端也就意味着会有停止的意思。
阳明先生回答说,这也许是陆原静过去听我说的话,有误解的地方,可我讲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良知就是心的本体,若是本体就没有起端于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会消失,因为本体是一直都存在的。
这就是前面跟陆原静探讨过的所谓“恒照”问题,为什么说是“恒照”呢?因为它永远都在,就像真我的生命,任何时候都在,即使肉体消失了,它还在。
既然是永恒,就没有所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问题,永恒超越了时间的范围。
为什么我们守不住良知?心的本体永远都在,没有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个问题,即使妄念发的时候,良知依然还是在的。
问题是妄念发了,良知虽然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怎样存守得住。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良知是在一股气上,大家想想,当慈悲心发的时候,是不是有个感觉?当舍不得不忍心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个不舍不忍心的感觉?这慈悲、不舍不忍心的感觉就是良知。
王 阳明名著深度解读

王阳明名著深度解读王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名著众多,其中《传习录》堪称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其言论和思想的著作。
在这部书中,王阳明阐述了他的心学理论,强调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重要观点。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所谓良知,就是每个人内心天生具有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本性。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各种私欲和外界的干扰所蒙蔽,从而失去了对良知的感知和运用。
因此,“致良知”就是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炼,去除私欲的遮蔽,恢复良知的本来面目,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比如,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我们内心的良知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如果我们能够听从良知的指引,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就能做出符合道德和正义的选择。
然而,要做到“致良知”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正。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另一个重要的思想观点。
他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将知识和行动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完善和人生的价值。
传统观念中,往往将知和行看作两个阶段,先有知,然后才有行。
但王阳明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真正的知,必然会体现在行上;而真正的行,也必然是在知的指导下进行的。
例如,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但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去关心、照顾父母,那么这种所谓的“知”就不是真正的知。
只有当我们将孝顺父母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比如经常陪伴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个人成长方面,“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教导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保持善良和正直的品质,同时要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付诸实践,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四句教”和“知行合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成为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
以下是对王阳明“四句教”的深刻理解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归纳提炼。
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四句教”,亦称“王门四句教”,是其晚年对一生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原文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不仅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也构成了其学术体系的核心。
1.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心之体”揭示了心的本体状态。
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是晶莹纯洁、无善无恶的,这是指心在未受外界干扰和个人私欲影响时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超越善恶判断的纯净状态。
这一观点体现了王阳明受佛家思想影响的痕迹,强调心的本真和清净。
这一状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真实的存在,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
2.有善有恶意之动“有善有恶意之动”则阐述了意念产生后善恶的出现。
王阳明认为,意念(意)一旦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
这里的“意”指的是人的意念或想法,它源于心的活动。
善恶并非心体本身所具有,而是由于人的意念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保持心的纯净和平静,是避免产生恶念的关键。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在道德修养中需要时刻警觉自己的意念,以免被恶念所驱使。
3.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揭示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是核心概念,是道德判断的依据和行为指南。
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分辨善恶的能力,它不受外界干扰,直接指向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时被私欲所蒙蔽。
通过致良知,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光明和纯净,从而正确地分辨善恶并做出选择。
这一观点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唤醒和恢复良知来指导人的行为。
4.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格物”则指出了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
格物在王阳明这里指的是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
王阳明心学的五大核心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五大核心思想王阳明心学,又称为“阳明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和自觉性,以及心性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实践与知行合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哲学的“第二次启蒙”。
核心思想一: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将知识与行为融为一体,不断实践和体验所学的知识,从而使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王阳明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
核心思想二:心即理在阳明心学中,心被视为人的本质,是一切智慧和道德的源泉。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认为人的心灵中已经包含了一切真理,只要发掘心中的真理,就能够理解自我、他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
核心思想三: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通过感知外界物体来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本质,这种方法被称为“格物致知”。
他认为,人的感觉和理性应该同时使用,通过感知外在世界的物体来了解自己的内在和本质,从而达到对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
核心思想四: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天生的道德本能,只要人们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的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致良知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清醒、自觉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核心思想五:心外无物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内心和外界是相互关联的,心和外在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王阳明提出了“心外无物”的思想,即内心的感觉和外界的物体是一体的,没有心就没有物。
这种思想强调了内心的自主性和主观性,强调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掌控。
总结阳明心学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内心探索的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也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实践和行动是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陷入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只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
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
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良知”与“致良知”_王阳明个体道德建构研究

“良知”与“致良知”_王阳明个体道德建构研究“良知”与“致良知”:王阳明个体道德建构研究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他提出的“良知”和“致良知”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个体道德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王阳明的个体道德观念以及如何实现“致良知”。
一、王阳明的“良知”理论1. 一元论思想王阳明的良知理论是建立在一元论思想基础上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即良知,是人与天地相通的根源,也是思维和行动的指导。
良知是人与众生共同拥有的一种本性,是纯粹而一致的。
2. 固本培元王阳明提倡通过修养来培养、激发和发展良知,从而使之成为个体道德的基础。
他主张人们应该正视自己内心中的“邪欲”,进行自我反省,通过修身养性,去除杂念,培养出一个纯净的良知。
二、王阳明的“致良知”实践1. 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只有将良知付诸于行动中才能真正体现个体道德的实践。
他通过将知和行合为一体来实现这一目标。
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即将个体的行动与良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个体的道德建构。
2. 实践智慧王阳明主张通过实践来激发个体的良知,并将智慧与实践紧密结合。
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个体才能真正领悟和体验到道德的真谛,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个体的道德觉悟才能得到提升。
三、王阳明个体道德建构的意义1. 强调个体责任王阳明强调个体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在个体道德建构过程中,个体需要承担起道德责任,积极想办法改善自身品质,提升自身道德追求。
2. 提出个体参与社会改良的路径王阳明的个体道德建构思想不仅局限于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追求,他认为通过每个人自觉地培养和发展良知,可以实现社会的改良。
他提倡每个人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成为社会的有益之人。
四、王阳明个体道德建构的现实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通过研究王阳明的个体道德建构思想,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的精神,引导人们注意自身内心的修养。
2. 建设和谐社会借鉴王阳明个体道德建构的理念,可以引导个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王阳明的四句教具体内容

王阳明的四句教具体内容
王阳明的四句教,包括「知行合一」、「致良知」、「格物致知」、「心外无物」。
其中「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
有把知识付诸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致良知」主张以良知为指引,追求良知所认为正确和正义的事情;「格物致知」鼓励人们通过
观察和实践,深刻理解事物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心外无物」
则强调清空心中杂念,专注于内心体悟,深入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这四句教观念深奥,是对人道主义思想的肯定和发展,引领着人们成
为更加全面、智慧、善良的人。
拆书-什么是「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很多人将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学说的「知」理解为「知识」。
其实「知」是「良知」,听从良知、让良知做主,就是「知行合一」,亦即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与并致是同一思想的两种表达。
阳明心学大意阳明心学之所以为「心学」,是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反对朱子「欲求皆有定理」的思想,认为这种「外心以求理」的做法恰好是孟子批判告子的「义外」。
孟子既然说「仁义内在」,那么自然也就是「心即理」。
《传习录》有一个很的例子说明了二者的区别,在王阳明看来,到心外去求理就好像是戏子做戏,如何孝顺父母,一桩桩都每一件都在台上做得妥妥当当、中规中矩,但却与「孝顺」本身无关,一个真正孝顺的人除非是一切从对父母的深爱出发,有爱自然就不想会去想应怎么做才能让父母开心。
这就是说,「孝」的理即是「爱」的心,没有这个心也就没有经义,塞里西做得再好看也没有用。
请注意,王阳明所说的「理」都是「事理」,而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物理」。
朱子虽然将「物理」也包括进来了,但说的也主要是「事理」。
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会,「物理」是第二序的,与「知行合一」层次所探讨的缺陷不在一个层次。
当然,最底层中国传统哲学都是轻「物理」的,与西方文化刚好相反。
从「心即理」出发,阳明进一步指出「至善在吾心」,又说「心之良知之谓圣」。
他的意思是,人人都有良知,这个良知就是至善,就是我们内心的殉教者。
孟子说人人几乎可以成圣人,阳明进而说每个人本来就是圣人,所以有「满大街都是圣人」的话头。
晚明佛学界如何看待阳明心学?一个令人兴奋的现象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说阳明心学是从禅学来的,但晚明佛学界没有人说阳明学本质是禅。
当时阳明心学正式成为显学,禅学同样受其影响,继承阳明衣钵的大弟子王龙溪曾被「三教宗盟」。
在明末高僧中,有认为阳明说的「良知」并非佛教「真知」的,也有评价很高的,比如智旭就说王阳明「直接孔颜心学之传」。
言下之意,就是孔颜之后第五人。
所谓「孔颜心学」,就是指颜子「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的学问,看似稀松平常,王龙溪却说它是「绝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計劃
王陽明的「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一、前言:
「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哲學体系中兩個重要的觀念。
陽明在他的著作中論及「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處甚多,有些地方甚且明說「知行合一」之「知」、即為「致良知」,之「良知」。
可見「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關係非常密切。
有些學者認為「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兩者在實質上是相同的。
有些學者卻認為「明明德」與「致良知」是一事。
有的學者則認為「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
說法不一。
究竟「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關係為何?我特別將各家的說法比對來看,試圖整理出「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關係。
二、各個學者的說法
首先來看看學者們對「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說法。
馮友蘭說:「王守仁講良知並不是一般地講認識論。
「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這個「行」也不是一般的行。
他講「知行合一」,並不是一般地講認識和行為的關係,也不是一般地講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他所講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
」(《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頁215)馮友蘭認為"良知"與"行"是認識論上的意義,是正確的。
他在這裡只是簡單地說"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
並沒有詳細論述「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為何是一樣的觀念。
蒙培元與馮友蘭有相同的看法,他也認為「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他說:「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也就是他的致良知說。
」又說:「良知是意識本體,即主觀精神;致良知是意識的發現流行,即主觀精神的實現。
二者是體用本末關係。
知行關係同樣如此。
良知之外無知,致良知之外無行。
因此知行也是合一的。
」(以上見《理學的演變》頁348)蒙培元以「良知」與「致良知」的關係比「知」,「行」的關係,進一步說,「良知之外無知,致良知之外無行」。
接著他引原文,闡論「知」,「行」確是合一的,而且「知行」都是良知的功用。
這樣看來,「良知」似乎是「知」、「行」可以「合一」的本體根據,「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
蒙培元似乎是承繼馮友蘭的說法,而加以發揮。
其實許多大陸學者,都有類似的看法,在此只舉蒙培元為例。
勞思光並不以「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反認為「明明德」與「致良知」是一事。
他論「致良知」說:「陽明之工夫論,則以「致良知」一語為中心。
」他認為「致良知」為成德工夫之實踐歷程,又以「致知」與「格物」互不相離,引「陽明告徐愛語」証「物」為「行為」,格物為「正行為」,由此論「致知在格物」一義,遂有「知行合一」之說。
他論「知行合一」時,以「知」為「知善知惡」的「良知」,「行」則是意念由發動至展開而成為行為之整個歷程。
他並以「良知」與「意志」間應有及本可有之貫通狀態,為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旨,並指出陽明於二者(知與行)可貫通之可能處,只注意於「隔斷」一面的問題。
勞思光接著說「良知」與「意志」(即知、行)何以不貫通,他認為這涉及「致良知」中「致」宇的實義。
「貫通」即是落實處,也即是「合一」。
他的結語說:「"致知","誠意","格物"等工夫之一貫性與『知行』之"本然"意義之『合一』互相映現。
」
勞思光以「知」是「良知」,「行」為「意志」,「合一」為「致」,也就是"貫通",可見他並不以「致良知」即為「知行合一」,他只說:「知行合一"與"致知"與"誠意"之一貫性,實為一理之兩種說法。
」
他認為「致良知」與「明明德」為一事。
他說:「(明明德的)特點則在於與『親民』有文獻上之關聯,故可直通往文化制度問題,不似"致良知"可作為一純道德觀念看。
」他引証:「是其一體之仁也,對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
」由此可見,明德乃人心本有之「仁心」或「公心」小人亦有此心,只是為私慾所蔽,遂不能顯現此能力。
明明德,即為去私慾之義:「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也。
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至此,「明明德」與「致良知」之相似處,再明顯不過了,"明德"與"良知"同為本体意義之「大公之心」,「明」與「致」同為去私之工夫。
"致良知"與"明明德"一比較,似可視為原為一事。
其實勞思光此種說法,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舊編中亦有論及。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舊編中以《大學問》為王陽明講學之主要意思,他引《大學問》:「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謂良知者也。
」認為「"明明德"」,「親民」皆是「致良知」,亦即是"致知"。
」為何舊編至新編會有此種轉變,不得而知。
若以舉証而言,則舊編所引《大學問》似乎較能代表陽明的主要意思。
馮友蘭論「知行合一」也只說:「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
吾人必致良知於行為,而後良知之知,方為完成。
此陽明知行合一"之說之主要意思也。
」此處也沒有說,「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司徒興(大陸學者)認為"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的意思,他引黃宗羲《明儒學案》:「先生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
故于致知格物之訓,不得不言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工夫。
良知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合一,此其立言之大旨。
」作例証,並以此發揮,論'心即理","致良知"都是知行合一"。
他說,「陽明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等命題」,「其中,"物","事指的是人的行為」,「心之本体即是良知,所以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就等於「知外無行」。
「知外無行」實質上就是知行合一"。
他說: 「"致良知"這個命題和知行合一"的命題,在本質上也是相同的。
」他認為黃宗羲早已點破此點: 「"致"字即是"行"字。
」另外,他也引陽明對「知行合一」的論述: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謂良知也。
孰無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
"致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為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