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践观的启示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实践观的启示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统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知识得到真正的体验和验证。
这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观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可以指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首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知识的真理性,才能使理论知识得到贴近生活、切实可行的体验。
在当代社会,随着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容易陷入纸上谈兵,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
而大学生更是在校期间接触的是纯理论的知识,缺乏实践的机会和经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告诫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实践,注重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二、坚持“行”在“知”的前面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坚持“行”在“知”的前面。
这意味着,在实际行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并不断完善和修正。
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需要坚持“行”在“知”的前面的原则。
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知识的不足和局限,从而促使自己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而如果一味追求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的过程,容易使自己变得死板、僵化,丧失创新的能力。
大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知识体系,从而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立体、更加丰富。
三、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不仅仅是强调了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推动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毅力和勇气。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

王阳明道德哲学体系:知行合一王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四句教”和“知行合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成为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
以下是对王阳明“四句教”的深刻理解及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归纳提炼。
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的“四句教”,亦称“王门四句教”,是其晚年对一生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原文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不仅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精髓,也构成了其学术体系的核心。
1.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心之体”揭示了心的本体状态。
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是晶莹纯洁、无善无恶的,这是指心在未受外界干扰和个人私欲影响时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超越善恶判断的纯净状态。
这一观点体现了王阳明受佛家思想影响的痕迹,强调心的本真和清净。
这一状态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真实的存在,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
2.有善有恶意之动“有善有恶意之动”则阐述了意念产生后善恶的出现。
王阳明认为,意念(意)一旦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
这里的“意”指的是人的意念或想法,它源于心的活动。
善恶并非心体本身所具有,而是由于人的意念活动而产生的。
因此,保持心的纯净和平静,是避免产生恶念的关键。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在道德修养中需要时刻警觉自己的意念,以免被恶念所驱使。
3.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揭示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良知”是核心概念,是道德判断的依据和行为指南。
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分辨善恶的能力,它不受外界干扰,直接指向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人人都有良知,只是有时被私欲所蒙蔽。
通过致良知,人可以恢复内心的光明和纯净,从而正确地分辨善恶并做出选择。
这一观点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唤醒和恢复良知来指导人的行为。
4.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格物”则指出了道德修养的实践途径。
格物在王阳明这里指的是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知与行的关系

知行合一,是我国文化传统中极具代表性的思想,而王阳明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
本文将从知行合一的含义、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以及知与行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知行合一的含义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为统一一致。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一直被看作是人生哲学的关键。
知识的获取和行为的实践一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会知识的价值所在,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二、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1. 精神内观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学说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
在王阳明看来,人们的心灵本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能力,称之为“良知”,只要人们用心去修炼,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判断善恶,形成正确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2. 内外合一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他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觉性,认为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贯彻这种道德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具体实践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地去锻炼和提高。
他强调思想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内涵。
三、知与行的关系1. 理论与实践知和行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
没有理论,实践就会盲目;没有实践,理论就会空洞。
理论是行动的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只有让知识贯穿于行动中,才能真正发掘知识的潜在价值。
2. 深度和广度知识和行为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关系。
深度的知识能够支撑高质量的行为,而广度的知识能够支撑丰富多样的行为。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行为的品质和多样性。
3. 修身与治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与行的关系也扩展到了治国理政领域。
治国理政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并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更是深入人心。
王明阳知行合一原文及译文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译文:真知就是用来践行的,不能践行的不能称作知,...... 求知时的真切笃实之处就是行,行动时的自觉洞察之处就是知。
知行功夫本就不可以分离。
只因为后世学者把知行当做两件事来做,违背了知行本体,所以才有知行合一并进的说法。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背景主要是他生活在明朝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动荡不安,农民起义和皇族内部的叛变频繁发生。
王阳明深刻反思了国家的问题所在,并试图通过心学来寻求解决之道。
他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只有真知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知与行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以期通过心学的实践来改善社会状况。
王阳明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波和人生挫折后,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逐渐形成了他的“心学”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具体而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在他悟道之后逐渐形成的。
他在悟道之后,开始强调心即理,认为人的本心就是天理,只要发扬本心,就能认识天理。
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认识天理、发扬本心的目的。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他最初只是强调知行的相互依存关系,后来逐渐发展为知行并进、知行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真知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只有实践才能使真知更加真切笃实;同时,实践也必须以真知为指导,只有真知才能使实践更加明觉精察。
因此,他提出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观点,把知和行完全融为一体。
王阳明心学的五大核心思想

王阳明心学的五大核心思想王阳明心学,又称为“阳明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和自觉性,以及心性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实践与知行合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哲学的“第二次启蒙”。
核心思想一: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将知识与行为融为一体,不断实践和体验所学的知识,从而使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能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王阳明认为,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
核心思想二:心即理在阳明心学中,心被视为人的本质,是一切智慧和道德的源泉。
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认为人的心灵中已经包含了一切真理,只要发掘心中的真理,就能够理解自我、他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
核心思想三:格物致知王阳明主张通过感知外界物体来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本质,这种方法被称为“格物致知”。
他认为,人的感觉和理性应该同时使用,通过感知外在世界的物体来了解自己的内在和本质,从而达到对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
核心思想四: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致良知”。
良知是人天生的道德本能,只要人们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的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致良知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清醒、自觉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核心思想五:心外无物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内心和外界是相互关联的,心和外在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王阳明提出了“心外无物”的思想,即内心的感觉和外界的物体是一体的,没有心就没有物。
这种思想强调了内心的自主性和主观性,强调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掌控。
总结阳明心学是一种注重实践和内心探索的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也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实践和行动是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陷入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只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引言概述: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一种思想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通过读王阳明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其影响,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味。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自我反省、道德修养和实践指导,详细阐述王阳明心得读后的感悟。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1 知行合一的概念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为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惟独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干真正体现其价值。
知行合一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理论,同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1.2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惟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干真正解决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3 实现知行合一的方法为了实现知行合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思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二、自我反省2.1 自我反省的意义王阳明认为,个人应该时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个人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与他人的交流来进行自我反省。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同时,与他人的交流也能够匡助个人发现自己的盲点和问题。
2.3 自我反省的效果通过自我反省,个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道德修养3.1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实践的前提。
惟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才干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做出正确的决策。
3.2 道德修养的内容道德修养包括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3 道德修养的实践方法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思量和实践来进行道德修养。
通过读书可以获取更多的道德知识和经验,思量可以匡助个人深入理解和应用道德理论,实践可以让个人将道德理论融入到实际行动中。
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

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
王阳明的心学三大核心思想是: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
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王阳明当年所受的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心学理论也是用儒学来表述的,当然了,也只有这样当时的人才能接受,才能更好地理解。
三大核心思想如下:
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得读后心得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他认为,惟独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我阅读了王阳明的相关著作后,我对他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味。
首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惟独通过实践才干得到验证,惟独在实践中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与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观念形成为了鲜明的对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却无法应用到实际中。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告诉我们,惟独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才干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意志所决定的,惟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才干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与传统的命运论观念形成为了鲜明的对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难点和挑战,不少人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命运,认为自己无法改变。
然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告诉我们,惟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才干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我们在面对难点和挑战时,要坚持自己的意志,努力去实践,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
此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道德问题,不少人会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原则。
然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告诉我们,惟独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即理在贵州龙场,如何活下去,变成了王阳明在龙场生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他说,生死一念,尚觉未化。
他一天到晚在想这个死亡的问题,在想生和死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他的做法超出我们常人的想象。
他的做法很特别,他用石头给自己做了一个石椁,那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棺材。
他躺倒里头,一天到晚在沉思这个问题,躺倒里头,闭上眼睛,体验死亡,体验死去以后是什么感觉。
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琢磨这个问题的同时,他也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是圣人处在我现在的情景当中,圣人会怎么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一直知道,阳明先生从十二岁开始就一直立下了要做圣人的志向,他的整个生命过程当中,就是他不断地寻求圣人之道的过程。
所以在龙场这样一个特别艰险,特别艰难的一个环境当中,他就想,圣人处此,当做何道。
这个问题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实际上阳明已经在把自己当做是圣人了,这是一种圣人心态的切入。
正是因为如此,他不断地在琢磨这个问题,按照史料的记载,在一个月明的深夜,他突然感觉到一片光明,从他自己的心里头,油然升腾。
他随即感觉到,自己的全部,都已经随着这片光明,和浩瀚的自然世界完全地融为一体了。
一种无限的喜悦之情,也从他的心底涌起,他完全是忘乎所以地一声长啸。
这声长啸,在寂静的深夜,可以说是响彻云霄啊。
三位随从早就已经睡着了,结果被王阳明这一声长啸从梦中惊醒,他们三个人都非常惊愕地望着王阳明,王阳明是满身大汗,但是脸上却露出非常喜悦的神态。
这个情景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龙场悟道。
阳明先生非常真切而且深刻地领悟到了生命的真相。
死亡在他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龙场悟道,那么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其实悟这件事情并不玄乎,并不神秘。
它是我们对一件事情不断地深入思考,还找不到门径,突然经过某种偶然事件的启发,或者说,某种生活现象的启迪,突然能够使我们打开了心胸,这就是一种悟的状态。
阳明先生一直在沉思关于死亡的问题,生命问题,他也一直在沉思什么事圣人之道,龙场那样子一个特定的环境,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处在那样子特定环境下得特定的生命状态,成为他悟入圣人之道的一个契机。
所以在他看起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恰好相反,死亡本身原本就是生命过程的一种构成,死亡也是一种生命事件,只不过是生命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而已。
阳明既然已经领会到了生命的真谛,已经超越了死亡对他心灵的束缚,超出了死亡的阴影。
它就更加真切而有深刻地领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所以在他的眼睛里头原来龙场所看出去的一切都改变了模样。
天上漂浮着的彩云,天上的鸟、水里的鱼、绿色的山,青山绿水……这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成了活泼泼的宇宙生命的呈现。
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领会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原来我们都把圣人之道当做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去追求,好像当做是一种东西在那里,我们要把它找到。
现在阳明先生说,错,圣人之道,原本就在我的心里面,每一个人的心里面都有圣人之道,关键的问题仅仅在于你是否发现了它。
你只要把你心中的原有的圣人之道显现出来,你就是圣人。
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和世界上的人、事打交道。
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灵状态,去和人,和事打交道,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态度会直接决定我们和人和事打交道的结果。
那什么叫做态度呢,态度实际上就是心灵状态,如果我的心,我的心灵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那么在我看出去可能这个世界也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灰暗的。
如果我的心灵状态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那么我的世界也会变得是宽阔的、是无私的、是光明的。
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如何实现心灵态度的转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做《列子》,《列子》里有一个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叫《疑人窃斧》:有那么一个人,他有一天丢了一把斧头,他就怀疑这个斧头是隔壁老张家的儿子偷的。
所以他看这个隔壁老张家的儿子,看他说话的态度,看他走路的那个样子,怎么看都像是一个偷斧头的人。
过了没几天,他又从自己地里面又找到了那把斧头,回来再看隔壁老张家的儿子,这回怎么看怎么不像偷斧头的人。
这个就是心灵态度决定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和世界交往的方式的一个例子。
大家也都知道,杜甫有一句诗很有名,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毫无疑问,通常情况之下,春天的花朵是给人愉悦之感的,我们大家看了都会很开心,很美丽,很好看,心情会很好。
但是如果你恰好有伤心事。
你心情很糟糕,你处在哀伤之中,你看到的那个花朵恐怕也在像你一样掉泪。
如果你在跟亲人别离,你看到鸟从树上飞起,也会想到别离。
鸟从树上飞起,这件事情,在你看起来就是触目惊心的。
这同样是我们的心灵态度可以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世界观点的一个例子。
我们回忆王阳明在龙场的一个时期,讲到他的悟道。
“龙场悟道”是阳明先生一生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事件之一。
是他实现了自己的心灵转向,实现了自己心灵飞跃的一个重要事件。
但是这一个事件我想表明三点:第一点,实际上“龙场悟道”不是突如其来的,是他长期以来,长久以来,他从小立下的圣人之志,追寻圣人之道,不断地对圣人之道的思考,寻求,在龙场这样一个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所达成的一个自然结果。
第二点,因为龙场悟道,使他领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使他摆脱了朱熹以来事物之中存在至理这样的一种观点。
所以,也就是说,“龙场悟道”实际上标志着王阳明和朱熹真正在思想上开始分道扬镳的一个起点。
第三点,正因为如此,“龙场悟道”作为一个思想成果,也是王阳明开始创立自己以心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一个开端。
“龙场悟道”以后阳明还会在思想上,在理论上提炼他的观点,也同样会在实践上去贯彻他的思想。
致良知平叛战争结束以后。
阳明先生不论是在赣州,还是在南昌。
他一直没有停止他得思想活动。
一直没有停止他得哲学思考。
他一方面在处理着,地方的军政事务,一方面在与皇帝,包括皇帝周围的那些小人们周旋。
另外一方面,他也从来没有停止讲学。
正是在这种生命经受着不断的磨难的过程当中,他再一次完善了他得思想,提出了良知学说。
正德十六年左右,他再赣州就开始宣讲他的良知之学。
他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他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盘针。
这个定盘针,我们之所以把它叫做定盘针,那是因为它能够真真切切地,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指导方向。
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实实在在地按照我们内心的那个定盘针的指引去做事,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这个定盘针在阳明先生那里,就叫做“本心”。
他也把它叫做良知。
阳明先生提出良知学说,代表着他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着他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也代表着阳明学的完成。
他开始讲良知之后,在此后的全部生活过程当中,在全部他的讲学过程当中,从来没有离开“良知”这两个字。
我们今天将阳明学,是离不开良知学说的,也因为良知学说在后代的流行,导致了中国思想发展格局的改变,所以讲到这一点呢,应该说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不仅对于他本人来说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哲学史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回忆一下,阳明先生的思想过程,早在龙场的时期,在那么样子的一种非常条件艰苦,生资极度匮乏,时时面对生命死亡的状态当中,阳明实现了龙场悟道,实际上是实现了一种生命的境界的飞跃。
他当时就已经领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那么也就是说,他一直在追寻着的圣人之道应该在什么地方?在内心,我们通常人,往往会把所谓的圣人之道,把它当做一个东西,好像我们要找东西一样,去寻找它。
在阳明先生看起来,那一定是误入歧途的。
龙场之后,他把自己龙场悟道的思想精髓概括为“知行合一”,开始特别强调知和行的不可分离,把知识本身当做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把实践的过程还原为知识的形态,这个知行合一思想,在整个儒家思想当中来说,应该是有这个根基在的,本身就有根基在的,但是阳明先生很明确地把它提出来的,在整个江西,各种各样的政治军事事务的处理当中,他所秉承着的,或者说他所实践着的就是“知行合一”思想的精髓,他一直没有离开这一点。
我们也都还记得,阳明先生从小立志要做圣人的,他十一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圣人。
当他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清晰地把圣人之学概括为心学。
所谓“圣人之学,心学也。
”圣学,在阳明看起来,那就是圣人之学,而在儒家的思想当中修身养性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然后使自己到达一个圣人的境界。
讲到修身养性,在孟子那里,按照孟子的说法,我们必须是在实践当中,在不断地“动心忍性”当中,我们才能够是自己的心变得充沛起来。
我们自己内心的仁心充沛,才有可能使我们真正到达一个崇高的道德的境界。
什么叫做“动心忍性呢”?我们从阳明先生的生活事迹当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什么叫做动心忍性。
比如说,阳明先生当时去平定朱宸濠谋反这个事件,他当时是一个过境官员的身份,他去平定朱宸濠的谋反,原本是,很坦率地讲,他甚至可以不管这件事情。
但是他没有不管,而是竭尽他自己的所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头,把这件事情平定了。
平定完了以后,他没有受到任何奖赏。
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甚至还有很多人,把这件事情拿来,作为他谋反之罪,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诬陷。
对我们一般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在阳明看起来,当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合乎他的心体原来的样子的。
当我们每一个人处在阳明当年所处的那种十分纠结的,自己的内心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屈辱的,但是我们还能够不掺杂自我的任何的私心、私利、私欲,而是仍然出以公心,按照自己本心所领会到的那个样子去实践自己、实践公心、实践公义。
这就叫做动心忍性。
正因为经过不断地动心忍性,阳明先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领会到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原本都有一个自我的灵明,那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在。
他曾经讲过一个意思,他说自从龙场之后,他所领会到的圣人之道,就不出“良知”这两个字,只是当时点不出这两个字。
只有经过朱宸濠事件之后,在那样字一种特别纠结的内心的困苦当中,他才特别地领会到了“良知”二字。
所以他不断地提过这个意思,“良知”是他自己百死千难,千难万险当中体会出来的,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那么什么叫做良知呢?在阳明先生看起来,良知也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
简单地来讲“良知”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点,良知永远存在。
它是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诞生而诞生的。
那么也就是说,良知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说,它是先天的,所以良知就是我们的天德,就是我们的天良,它是永远存在不会被消灭的。
第二点,良知永远知己知它。
良知永远都知道它自己的存在,它也永远知道外面事务的存在。
它永远是清醒着的,我们平时说话,平时做事,良知都知道。
所以它实际上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言行的内在监督者,它永远是常惺惺的。
当阳明先生把这个思想告诉他的学生们的时候,他的学生有一个问题,他说我睡着了,然后我就对外面的事务不知道了,没意识了,他说良知是不是也睡觉了,因为阳明先生老是讲常惺惺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