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与知行合一

合集下载

心学四训知行合一

心学四训知行合一

心学四训知行合一王守仁是自己敬仰的思想家,一直认为阳明先生将中国历史的传统思想提高了一大步,关键在于行字,因为阳明先生之前,中国的传统思想局限在知上。

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都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为了生存,在于行。

下面是抄录的有关网友对心学四训的解释。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乃王守仁的"心学四诀"。

据说,理解了这四诀,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逢凶化吉,可以遇难成祥;可以帮人走出困境,可以助人平步青云。

网友的理解是:一个人生来是没有善恶的区分的,但当人们的思想一产生,就有了善恶。

如果一个人能够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么这个人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知道了善恶,但能够让自己为善去恶的话,就需要思考探究了。

从第二句我们可以看出,既然人们有了思想之后就有了善恶,也就是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完全在于人的思想。

但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也就不一样,那么也就模糊了"善""恶"之间的界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回忆一下,是否有过为某一件事情的对错进行过比较激烈的争论?那么你是否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有争论?根源不就是因为我们的"标准"不一样吗?现在请你再想想当时,是不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呢?既然我们觉得我们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和别人争论是非对错呢?我们尽管按照我们的"标准"做不就行了吗?时间自会有公论的。

那么,请让我们再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标准究竟是怎样来的呢?其实很简单,人对外界事物的标准,来源于自己所吸收的知识、经验等。

现在,让我们对以上两段进行合并,"心学四诀"的精髓就出来了。

那就是,要用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指导我们的行为,用我们的行为去外化我们内心所想到的,将"知"和"行"结合起来,即"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守仁的心学教学内容

知行合一王守仁的心学教学内容

知行合一、王守仁的心学解读在王阳明之前,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我的理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得出自己的认识就是格物致知。

通过不断地认识,从而形成天理,人一生的目标就是遵守和执行好天理的运行,消灭个人的私欲,达到个人与世界的融合。

他的论述本无问题。

但是他的论述只是个人发展、实现价值的一种途径。

当这种论述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形成思潮的时候,这种论述就成为社会人人认同并推行的社会学说。

这时候格物成了天下共同格的物,知也就成了天下共同的知,理也就成了天下共同遵守的理。

而社会的氛围甚至律法也就共同倾向这一致的天理,灭一致的人欲。

这就是天理单一化教条化,使人欲成为人所不欲、共同鞭笞的恶行。

事实上,做好格物的自然界还好说,作为格物的社会。

社会是所有人的集合,这个集合是不断转化和变化的,是有适应一时的天理,而无恒久不变的天理。

如皇帝贵为天子这是一时的天理,但作为昏君一样可以推翻,这则是天理的变化。

如孝顺这是天理,但父母虐待子女,那还要固守这天理吗?所以朱熹的学说将社会推向的呆板教条死气沉沉的一面,甚至是扼杀人性的牢笼。

王阳明的心学并没有简单的反对朱熹。

他认为朱熹的大道是正确的,但是次序和方法错误。

他的著名言论“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等,在我看来,这是对朱熹学说的扬弃。

他认为格物致知的“知”,一方面指知识,更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

而这个信念并非可以通过单纯的学习可以达到,只能通过去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

所以知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信念会有很多种,在实践过程中要挑选有利自己的,也不违背社会准则的作为信念的内涵,即是致良知。

这一个良知就是心的基础,也就是个人的独特的准则,或者说是天理。

然后实现古人推崇的“穷理尽性”,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将天理重归个人。

而社会的内涵则是规范与协调,使人各安本分,各尽其用。

但是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在个人发展中究竟是怎么样一个过程,我推演了很久。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故事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故事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故事
“哎呀,这道题好难呀!”我抓耳挠腮地对着作业本发愁。

一旁的爸爸看着我笑了笑,说:“别着急,慢慢想。

你知道王守仁吗?”我摇摇头,爸爸便开始给我讲起了王守仁的故事。

王守仁小时候也是个很爱思考的孩子呢。

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玩耍,看到一只鸟在树上叫。

王守仁就好奇地问小伙伴们:“这只鸟为什么会叫呀?”小伙伴们有的说因为它高兴,有的说因为它饿了。

王守仁却不满足于这些答案,他想要知道更深刻的原因。

随着爸爸的讲述,我仿佛来到了王守仁生活的那个时代。

我看到王守仁认真读书的样子,看到他为了弄明白一个道理而苦苦思索的神情。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不太懂。

爸爸耐心地解释道:“就像你学习知识,不能只是知道了就完了,还要去实践呀,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就是知行合一呀。

”我恍然大悟,可不是嘛,就像我做数学题,光知道公式不行,还得实际去做才能学会呀。

我突然觉得王守仁好厉害呀,他能想到这么深刻的道理。

我问爸爸:“那我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爸爸笑着说:“你呀,就从认真做好每一道题,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呀。


我重重地点点头,心里想着:我也要像王守仁一样,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

我拿起作业本,认真地思考起来,这一次,我不再觉得题目那么难了,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去行动,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我觉得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很多知识的大门。

我也要努力去做到知行合一,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王守仁(11551213)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知行合一”道德教育论,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行合一”指的是要求人们在行为表现中,思想和行为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即知行必须相一致,理念要实践于行动,为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而奋斗。

他认为,人只有把知识融入行动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他还认为,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明晰自己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道德水准,真正做到有所心存,有所行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要求人们要把自己的理念融入行动中,还要求行为必须符合法律和伦理规范,并要求人们要有责任心,贯彻自己的价值。

从社会角度来看,知行合一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帮助个人和社会更加和谐、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比如,通过知行合一,个人可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更能够让其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体系,以较高的效率和质量完成相关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更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其业绩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是综合的实践教育,它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中坚持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做到理念跟行为能够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2)加强实践教育:要让孩子们在日常实践中加强认知,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实践教育更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3)培养社会责任感:要让孩子们学会懂得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具有责任心,不断完善自我,铸就自己的精神家园。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明代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明代

王守仁是一个很绝的人,他总是在奇怪的地方,提出奇怪的意见, 做出奇怪的事,但最后却都被证实是正确的。
他的这种可怕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哲学,就如同吃饭的筷子和挖 地的锄头,随时都可以用,随时都有用处。
21
缓兵
吉安,位于江西中部,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王守仁将在这里 举起平叛的大旗,准备最后的决战。吉安的知府伍文定 第一次军事会议: “他必定会进攻南京。” “所以必须让宁王在南昌再等我十天。” “我自有办法。”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蔽月山房》 十二岁。这也是他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后世有人称之为辩证法
5
报国
“书房很闷吗?” 王守仁点了点头。 “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同 寻常,书房容不下他,王华便决定带他 出关去开开眼界。 “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 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 鞑靼!” 据查,发言者王守仁,此时十五岁 。 “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王守仁先生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这 样破灭了
五百伏兵从后面发动突然袭击。
上千士兵埋伏在敌军两翼 事后战果合计,叛军阵亡两千余人。
25
策略
王守仁善用兵法,诡计多端,在那个时代,他的智慧几 乎无人可望其项背。他意志坚定、心如止水,无法收买 也决不妥协,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任何弱点的人。 “因为我有一样王守仁没有的东西。”钱。冲锋赏千金 ,负伤也有百金 正德十四年(1419)七月二十四日,第二次战斗开始。 朱宸濠先攻。 战斗结束,此战朱宸濠战败,阵斩二千余人,跳河逃生 淹死者过万。
很多乱贴乱画的告示:我有十六万人,很快就要来打你,希望 你好好准备。
特殊的蜡丸,内有机密信件-------留在洪都,哪里也不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

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

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

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

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

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

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891年出生于安徽歙县近郊的小村庄,1910年,陶行知先生考入南京的金陵大学,在校期间,他开始研究王阳明的《传习录》,信奉“知行合一”。

他还将自己的笔名取为“陶知行”,目的就是为了发愤求知。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写到,“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4] 。

这其实就是陶行知先生用他所信奉的“知行合一”在教育上的表达。

因此说,正是由于陶行知先生认识了“知行合一”,认识了教育的功能,才使得他走上教育之路。

1914年秋,陶行知先生自费赴美留学。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知心明性阳明职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文:刘长志编辑:廖先辉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

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

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

01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将儒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

2何为立言?流传至今的传**录、当时王阳明授课的盛况,都将他的一言一行传播到了众多的弟子当中,从而流传至今。

3何为立德?不说别的,单单“良知”二字,就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朝气,开辟了新的气象!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

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

静物,如石头、桌椅。

植物,如柳树、杨树。

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

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

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

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关于王守仁教育心得体会(3篇)

关于王守仁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被誉为“阳明心学”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深入研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后,我深刻体会到其教育心得的独到之处,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重视德育,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王守仁认为,教育首先要注重德育,即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命运。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王守仁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

1. 教育要以德为先。

王守仁认为,教育应以德为本,培养具有道德品质的人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王守仁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道德观念。

他认为,只有真正理解道德观念,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王守仁强调,德育教育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观念。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二、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王守仁主张教育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全面发展。

1. 尊重学生的个性。

王守仁认为,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

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激发学生的潜能。

王守仁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

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王守仁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社会实践能力等。

三、注重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王守仁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认为,教育不能脱离实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王守仁(1472—1529) 简介: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

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

生平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

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

骑、射、兵法,日趋精通。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

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让他出丑。

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

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

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

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

正德十一年(15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

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

以镇压地方骚乱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

嘉靖六年(152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谥文成。

成就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

”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

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

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

”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

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

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

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

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

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他写的《忆龙泉山》:我爱龙泉山,山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王守仁的游足还到奉化雪窦山,他写的《雪窦山》诗明丽、秀拔。

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

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

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

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

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

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横额:真三不朽。

王阳明记功碑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

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璟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

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

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

后人评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

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最后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

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最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

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

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可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

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

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

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

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

"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在王阳明这里合一了,因为他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人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这实际上是取消了真正的"行",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即王船山)批评他"销行以归知"。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也有合理的方面,他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

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

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

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

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格物,语出《大学》:“物格而后知至。

”“致知在格物。

”《四书章句集注》:“致,推极也。

知,犹识也。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与“格物”意义相似。

常说“穷极物理”。

《朱子语类》:“二程说格物,谓当从物物上格之,穷极物理之谓也。

”格物穷理合用,意义相同。

《朱子语类》:“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

”“问‘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

”明·方孝孺《答郑仲辩》:“其无待于外,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

“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

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

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当然,一般见到这几句话,如果不是放在中国古代哲学上考察的话,就是一种讲学习的套话,常见于一些学校的校训。

如同济大学校训“同舟共济,格物穷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王守仁:“知行合一”、“各得其心”编者按: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