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朱熹、王守仁、颜元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宾的主要教育思想:(1) 、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察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明明德”,以实现“明天理, 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2) 、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做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

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翅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

(3) 、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1) 、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I•分布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审•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2) 、关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卜分布视儿童教育,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二者的异同点:(1) 、王守仁和朱整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亩的本体,把“理”当做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嘉认沏'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理在木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2) 、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晋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木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一、朱秉的教育思想:(他姓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朱蓦一一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教育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末期,同时也孕

育着近代教育的某些萌芽。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有它自己的特点。清朝统治者重视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在立国之初便制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

太平”的文教政策。他们崇尚儒家经术,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以此作为巩固统治的精神
颜元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 践,认为只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
颜元重视“习行”教学法,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的关系。另一 方面,这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颜元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
三、 学校为“人才之本”
颜元十分重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人才者,政事之本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民命”把人才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
颜元不仅重视人才,而且进一步指出人才主要依靠学校教育培养。“学校,人才之 本也。”
颜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他说,“令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实德之士, 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若“令天下之学校皆无才无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 皆庸碌臣”。
第一,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第二,武备斋: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 射御、技击等科; 第三,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第四,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第五,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第六,帖括斋:课八股举业。《颜元集》。
他在《寄桐乡钱生晓城》一文中写道:“迨于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 学。晋人又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人而加甚矣。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 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这些看法 表示了他对传统教育,尤其是对程朱理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深恶痛绝。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明末清初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杰出代表--王夫之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动荡时期,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兴起于东北的满族贵族趁势入关,建立了清王朝。

一批儒家士大夫认真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将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义理视为导致国运衰败的重要原因。

明中叶后阳明学兴盛,促进了思想解放。

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陆续来华,带来了早期的西方科学文化,使中国学者开阔了眼界。

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思潮,其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理学进行深刻的批判,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在哲学思想上具有唯物主义特色,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倾向,在教育思想上也有许多别开生面的进步观点。

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

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

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

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

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论性与习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

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王充、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王充、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幼儿教育思想

2013级学前教育2班第二组组员:王梅134140202011余永丽134140202012蔺丽媛134140202013陈雪134140202014邹超群134140202015金佳佳134140202016龚云凤134140202017周小敏134140202018何小红134140202019陈天敏134140202020组长:陈天敏分工:王梅、余永丽王守仁word陈雪、何小红朱熹word金佳佳、周小敏颜之推word龚云凤、陈天敏王充world邹超群王守仁、朱熹ppt蔺丽媛颜之推、王充ppt王充的幼儿教育思想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他出身“细族孤门”,先人以农桑、贾贩为业。

早年至京师,入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即能记诵,博通诸子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隐居教授。

曾任州郡吏数年,以谏争不和,罢规从事著述。

王充对幼儿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的系统论述,他的幼儿教育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的哲学和其他著作中。

他曾写过《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现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八十四篇。

王充在《论衡》的《齐世》《气寿》《命义》《率性》《本性》《别通》《说日》《识知》《超奇》等各篇中,都有关于幼儿教育得论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是我国古代幼儿教育史上的优秀成果。

王充的哲学思想(一)自然观1、天道自然王充认为,无论是天,地都是自然的物质实体,没有意志.人不能用自己的行动感动天,天也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来支配人,天与人之间不存在精神上的联系。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在宇宙万物如何产生及构成上,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宇宙生成论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的物质实体,是有物质的元气构成的.3、人死神灭人员有灵性,但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的,提出了“精神依倚形体”。

认为精神必须依赖形体切能发生作,这就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中外教育简史 复习要点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远古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教育特点主要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

4、西周的教育制度: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庠、序、校、塾。

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

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

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

5、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

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

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6.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私学兴起: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

颜元的教育思想(最终定稿)

颜元的教育思想(最终定稿)

颜元的教育思想(最终定稿)第一篇: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

河北博野县杨村人。

明末清初杰出的实学思想家、教育家。

一生研习儒家经典,从事教育活动,提出了系统的经世致用、重实学、重习行的教育理论。

他的与教育有关的主要著作有《存学编》、《存性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

一、对理学教育的批判颜元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战斗性。

他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他认为几百年以至两千年来,教育就已走入“文墨世界”,汉儒讲章句训诂之学,晋人竟尚清谈,隋唐又流为佛老,到宋儒变本加厉,讲的是主静主敬之学。

总之都只是在文字书本上下工夫,为害甚大。

他说:“训估、清谈、禅宗、乡愿,有一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而有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

”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概括起来说,认为有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和败坏社会风气。

所谓“毁坏人才”,足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多不学无术,宋儒成天讲学,教人读书、静坐,这样得来的闻见议论,“如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

受了这种教育的人,自以为知识很丰富,其实是“读书愈多愈愚,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

他直接批评朱熹说:“千余年来,率天下人人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之也。

”所谓“灭绝圣学”,是指训说禅宗教育日盛,则孔门实事实理的学问便日见衰竭。

他哀叹说:“嗟呼!学校之废久矣!……逮于魏晋学政不修,唐宋诗文是尚,其流毒至今日,国家之取士者,文字而已;贤宰师之劝课者,文字而已;父兄之提示,朋友之切磋,亦文字而已。

……求天下之治,乌可得哉?”正由于教育只是流于文字工夫,静坐语录上,学校也就没有学术可言。

尤其倡行八股取士,为害更大。

他说:“八段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他还指出:“后人为汉儒所诬,从章句上用功,为释氏所惑,从念头上课性。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林小冰/文朱熹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哲学家,在他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其教育思想集理学教育思想之大成,是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高峰,也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

他把北宋中期以来的理学思想加以发展,综合和概括,构建了比较系统、周密的、以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吸收、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的理学思想体系。

宇宙论与人性论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两块基石,他从天理论和人性论出发,承袭了其他理学家的主张,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人品之不同,是气有昏明厚薄之异故”,而教育的作用,就在能变化人的气质。

下面从三方面说说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朱熹教学论的思想基础和教学过程格物致知论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和他教学论的思想基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使学生“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即就是所谓的“学”、“问”、“思”、“辨”、“行”的过程。

他主张格物穷理,一个人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格物,以求人心之明,以人心之明来穷究天下之理,实质上强调了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就是“穷理”的过程。

他把《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他的”为学之序”。

他认为读书必有疑,而若解疑,在学生来说,就要善于质疑问难;对于教师来说,则要善于启发诱导。

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是一个从未知有疑、渐疑到解疑、无疑的过程。

他述及自己为师的经验,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

事事都用你自己去究索。

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而真正做好这个“引路人”,就要有“师友之功”,“但你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即要求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

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的实学思潮。

他们以批判的、求实的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的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观点,对于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

王夫之、颜元是实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从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可以看到实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内容,以及他们反对传统理学教育,建立改良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新教育的要求。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

自幼“颖悟过人”,习读“五经”,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

14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

青年时代他以“东林”、“复社”为楷模组织了“匡社”,曾举兵起义。

阻止清兵南下。

失败后,投身于桂王的南明政权任翰林院庶吉士。

嗣后,辞职返家,坚持反清。

33岁起流居湘西,与瑶民混居,以授徒讲学和从事著述为业。

57岁,迁徙在湘西蒸左石船山,筑茅舍而居,名“湘西草堂”。

在这里十七年如一日,热心教育生徒,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不朽著作。

现存《船山遗书》共72种,258卷。

与哲学、教育和政治有关的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噩梦》等。

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

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王夫之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其特点。

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先秦诸子至宋明博儒,都局限在性的善、恶方面;而王夫之则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手迹
王守仁(1472-1529),明代的文武奇才,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
(一)论教育作用
王守仁不赞成有客观存在之理,认为“心”与“理”是 合二为一的。他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良能”学说, 认为“良知即是天理”,是“心之本体”。良知是与生俱来, 不学自能,不学自会的生理本能;良知不分智愚,人人皆有; 良知不会泯灭,也不会消失。但良知的致命缺点是,在与外 界的接触中容易被物欲所蒙蔽,因此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致 良知”,去除物欲对“良知”的蒙蔽。
第八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朱熹教育思想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 一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 江西婺源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 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元本体论
(1)宇宙的本体是太极,是理,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最 高原理。宇宙的现象是阴阳,是气,理气本无先后可言, 但如果推其所以来,则先有理。 (2) 性即理,宇宙的理性在心唤作性,就是“仁、义、 礼、智” 。 (3)人类万物都是由于理气的结合而产生,所以有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同是善的, 而“气质之性”有清浊偏全不同。 教育的作用在于“明明德”
(二)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
教育内容: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 教育内容。 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
1、读经的作用:读书必须与自己的“心”结合起 来; 2、写字、弹琴、习射,对于陶冶本心很有价值。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1、知行并进 2、自求自得 3、循序渐进 4、因材施教
(四)论儿童教育
意义: 朱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相对独立的阶段,确立了两者在任务、内容 和方法上的侧重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基础 与深化的内在联系 。反映了教育本身的发 展规律。
对小学的论述对南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子读书法》要目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 居敬持志
1、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征
2、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3、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歌诗、习礼和读书 4、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即“随人分限所及”。 王廷相的教育思想: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批 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反对空疏无用的倾向,重视实学 和真知,认为真知来自于实践,要求学、思、行相结合, 开启实学教育思潮之先河。
3、“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包括六府(水、 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三物 (六德、六行、六艺),其中六德包括知、仁、圣、义、忠、 和;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包括礼、乐、 射、御、书、数(体现在他所主持的漳南书院,教材278 页)。 “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与理学教育有本质 区别,它除了经、史、礼、乐等知识外,还包括门类繁多的 自然科学知识、军事知识及各种技能。这是我国近代课程设 置的先声,也是颜元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一)
小学:
任务:培养“圣贤坯璞”
内容:教事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 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方法:早施教
形象生动
重行为习惯培养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二)
大学:
任务;“加光饰” 内容:教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方法:自学
学术交流
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三)
颜元的教育思想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批判传统教育 严重脱离实际。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 批驳传统教育将“义”和“利”对立,明确提出应将两 者统一。反对八股取士制度,认为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 “八股之害,甚于焚坑”。 2、重视人才的作用,把人才视为治国安民的根本。 “人才者,政事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颜元所指 的人才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之才,即 “实才实德之士”。包括通才和专门人才两种。



(1)认为教育是治国之本,教育发展必须受制于政治 和经济;同时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论断,教育 可以使人继善成性,改恶为善。 (2)教学方面提出了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和学思结合 等主张。 (3)道德观上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相连,提 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道德修养上 强调立志、自得、力行等。 (4)对教师提出了“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 明”、要正言、正行、正教等。这些思想在当时富有 时代气息,物的基本规律 集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于一体 读的是圣贤之书 把道全看在书上,把学全看在读和讲上。 “天下之 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 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 格物穷理,变成读书穷理。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是明朝中叶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朝反 传统教育思潮的领袖。他曾经在阳明洞书院讲学,故称阳 明先生。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的主观唯心 主义观点,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 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 “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阳明 学派”(与陆九渊的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该学说 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朝中叶后广为传播。
4、“习行”教学法: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 系实际,躬行实践。这一方面与其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 认为“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只有接触实际事物,才 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故他强调“格物致知”;另一方面 是为了反对理学家提倡静坐读书和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 这些主张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
5、重视劳动教育和农业知识的传授。
颜元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提倡传授真学、实 学,强调习行教学法等,在当时别具一格,对后世教育 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人物介绍: 王夫之(1619-1692) 17世纪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后人称之 船山先生,一生著述 颇丰,有100余种, 400多卷,800多万字。
教育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