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明代大儒王阳明: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明代大儒王阳明: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明代⼤儒王阳明:我是这样教育孩⼦的!王阳明作为明代⼤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德、⽴功、⽴⾔三不朽层⾯都取得辉煌成就的⼈,他能带兵打仗,懂教化民风,能管理社会,他对⼈的⼼理有透彻了解、⼗分重视道德教育。

王阳明继承了儒家以施⾏教化为核⼼的理念,建⽴了以“致良知”为核⼼、推⾏道德教育(⼈伦之学)为⽬的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法。

本⽂旨在通过对王阳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法进⾏⼀定的阐述和发挥,以为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定参考。

在王阳明的时代,⼈们往往为了科举等功利性的⽬的⽽进⾏教育,将歌诗习礼视为不切时务,但阳明认为⼤众的这种观念是“末俗庸鄙之见”。

今天的学校普遍将⽇常教育与道德教育割裂为两部分,使得学⽣在接受⽇常实⽤教育的同时所受的道德教育不到位。

⽽阳明的致良知之说及其教育⽅法,不论是对教育机构还是对于家庭教育都具备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将道德教育与⽇常教育、⽇常⽣活进⾏融汇,以达到“⽇使之渐于礼义⽽不苦其难,⼊于中和⽽不知其故”的教育效果。

据《王阳明年谱》,王阳明在⼗有三年戊寅(1518年)平定南赣(今江西、⼴东、湖⼴、福建相邻处)乱民反叛之后,设⽴⼗家牌法,使民众相互监督,极⼤程度上杜绝了民匪不分的现象,同时他认为当地“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于是按照 “古⼈⽴教之意”在南赣设⽴社学,聘请教师⼊驻,对南赣所属各县青少年、⼉童、盗贼、平民百姓开展歌诗、习礼等教育。

于是南赣民风逐渐改变,民众开始穿汉族⾐冠,民众的歌诗之声从早到晚歌声不绝,民风为之⼀变,形成了相互礼让的风俗,南赣于是安定,猖獗⼏⼗年的匪患由此绝迹。

由此可见,阳明的教育观和他的教育⽅法,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

在即将班师回返之际,王阳明留下了《训蒙⼤意⽰教读刘伯颂等》与《教约》两⽂,对新设⽴社学的教师们叮咛以告,要求他们⼀定要按照⾃⼰制定的教育理念来进⾏教育,以下我们对这两篇⽂章的内容进⾏⼀定的解释和发挥。

在《训蒙⼤意⽰教读刘伯颂等》⼀⽂中,王阳明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伦。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

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

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1.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2.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3. 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1. 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

“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

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自制课件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主讲:张莹P256-P260自制课件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守仁( ),汉族王守仁(1472-1529),汉族,),汉族,浙江余姚余姚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之集大成者,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儒家、佛家、道家,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够统军征战,见的全能大儒。

先儒” 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 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孔庙东庑第奉祀孔庙东庑第位。

自制课件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阳市修文县境内),驿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阳市修文县境内),驿贵州龙场驿修文县境内), 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馆破败不可居住,乃居于馆旁山洞,其洞因而得名阳明洞,是贵阳名胜古迹之一。

其学说世称“ 阳明洞,是贵阳名胜古迹之一。

其学说世称“心学继承陆九渊之‘心学’并加以完善) (继承陆九渊之‘心学’并加以完善)”。

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中国以及东南亚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阳明祠”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而修建的。

“阳明祠”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先生而修建的。

自制课件一、王守仁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他十岁就能作诗,他十岁就能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文化素养。

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中国教育史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
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
二2十021/五6/16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7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 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 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 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 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2021/6/16
12
(二)论道德教育
•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 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 要地位。他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 目的。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王守 仁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提出了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 治”“贵于改过”四个主张。
2021/6/16
2021/6/16
5
王守仁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他随父赴京,路过金 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 咏金山寺。他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 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 就是他的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2021/6/16
6
成长之路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021/6/16
——11级学前教育一班甘明月
1
远 承
Who


王守仁
2021/6/16
近 接 陆 九 渊
2
2021/6/16
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守仁
别名:王云,王阳明 生卒年:1472——1529 出生地:明代浙江绍兴府余 姚县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阳明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

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

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封建统治危机。

此时,王阳明自觉地建构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较完整的“心学”体系,希望把明朝从危难中挽救过来。

王守仁当过巡抚、兵部尚书,而且还镇压过农民起义。

但每到一处,都建学校、创书院、立社学,可以说,王守仁的一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一生。

以他的“心学”理论为指导的儿童教育思想更是自有特色,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有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 性善论在人性问题上,王阳明深受孔子的影响。

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性、心、天理、良知四者都是一而四、四而一的;“性无不善,穷理以尽性”。

即他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有的可以发展发展为善,有的可以以展为恶,他认为人的社会本性可以改变。

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掉不利于人向善的东西,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明人伦”。

2. 致良知王守仁的所谓良知,是指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1萧萐交、李锦全:《中国哲学炾》(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论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张晨晨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4期摘要:王守仁,明代著名教育家,他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迳庭的“阳明学派”。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坚持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同时他十分重视注重儿童时期的教育,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集中阐发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王守仁,号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教育家。

王守仁从34岁起开始从事讲学活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他把这些经验与其“致良知”的哲学观点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整与独特的教有思想体系。

特别是在儿童教育方面,他针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病,提出了比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主张。

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劝学》中就已经提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以此来类比教育,可见教育对于个人会产生的人生影响之大。

换言之,积极正确的教育可以塑造一个身心健康有优秀品德的人,而不当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会击溃一个人。

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揭露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中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诟病,“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

”当时的老师教导儿童,只是让他们日日诵读经典练习书写,教给他们如何断句,从来不讲授任何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对待儿童的错误,只知道用鞭挞,用绳缚,以肉体上的疼痛感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像对待囚犯一样。

西方的卢梭对于鞭挞教育的效果也进行了批判,如果儿童仅仅是为了避免遭受肉体上的疼痛,追求片刻的欢愉和舒适而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么这只会造成儿童贪图享受的性格。

王阳明童蒙教育思想探究

王阳明童蒙教育思想探究

教育界/ JIAOYUJIE2022年第10期(总第486期)▲育人之道王阳明童蒙教育思想探究穆栩樟【摘要】明代初中期,重举业,轻德性之风盛行,不良的社会风气逐渐造成了当时童子“偷薄庸劣,日趋下流”的品行。

王阳明基于社会大环境和自己的学说基础,提出了独特的童蒙教育思想。

他注重童子的美育和德育,倡导通过歌诗、习礼、背书诵书等方式“宣其志”“存其心”“开其知觉”“涵养其方”,从而帮助童子走上自己的“格物致知”之路。

在教学中,王阳明主张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提出“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应该“随人分限所及”。

王阳明的童蒙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广大教师探究。

【关键词】童蒙教育;德育;美育;歌诗;习礼作者简介:穆栩樟(1990—),男,广东省惠州市华润小径湾贝赛思国际学校。

我国自古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古代的家庭教育方法与经验通过家训、教子文等形式流传下来。

如《诫子书》(孔臧)、《命子迁》(司马谈)、《颜氏家训》(颜之推)等。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以及学校教育体制进一步完善,此类训蒙著作更是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各类童蒙教材相继问世,如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还有诸如《小学》(朱熹)、《名物蒙求》(方逢辰)等。

发展到明代,童蒙教育已经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时的童蒙教育在内容上较为单调乏味,在教育方式上也不得其所。

王阳明认为,学生上学“如囹狱而不肯入”,对待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为此,王阳明提出了自己的童蒙教育思想,分散在其论述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示宪儿》《教约》《教条示龙场诸生》《兴举社学牌》《牌行南宁府延师设教》等文章当中。

一、王阳明童蒙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的开头,王阳明对童蒙教育的目标做了详细的论述:“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王阳明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

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

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

”即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善恶的潜能,而人的智能便是这种潜能在一定条件下的扩充或自我发展,人人都有良知,他对人的学习与发展怀着美好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

3.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王阳明论述知行合一的典型言论。

知行是不一样的,而且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有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

他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就在于要求人们重视对自己的思想念头进行反思,以便将不良意念克服在萌芽的状态。

二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1. 在教育方式上,要顺导性情,鼓舞兴趣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摘要: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从人性本善的观念出发,确立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并进而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认为儿童教育要“顺导性情”、“随人分限所及”,并教儿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儿童制定了“条规”。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并注重儿童思想品德的修养。

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即使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多启发意义。

关锻词: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因曾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理学著名代表人物。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的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发展烂熟而趋于衰落,开始孕育新的经济变动”的时期,当时“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

1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激烈,明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封建统治危机。

此时,王阳明自觉地建构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较完整的“心学”体系,希望把明朝从危难中挽救过来。

王守仁当过巡抚、兵部尚书,而且还镇压过农民起义。

但每到一处,都建学校、创书院、立社学,可以说,王守仁的一生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一生。

以他的“心学”理论为指导的儿童教育思想更是自有特色,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有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 性善论在人性问题上,王阳明深受孔子的影响。

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性、心、天理、良知四者都是一而四、四而一的;“性无不善,穷理以尽性”。

即他认为人心都是向善的,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有的可以发展发展为善,有的可以以展为恶,他认为人的社会本性可以改变。

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去掉不利于人向善的东西,恢复人的本性,使人“明人伦”。

2. 致良知王守仁的所谓良知,是指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1萧萐交、李锦全:《中国哲学炾》(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

”即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善恶的潜能,而人的智能便是这种潜能在一定条件下的扩充或自我发展,人人都有良知,他对人的学习与发展怀着美好的心情和乐观的态度。

3. 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王阳明论述知行合一的典型言论。

知行是不一样的,而且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有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

他提出知行合一的目的就在于要求人们重视对自己的思想念头进行反思,以便将不良意念克服在萌芽的状态。

二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1. 在教育方式上,要顺导性情,鼓舞兴趣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2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

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而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如果儿童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

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

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

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在教学内容上,要教学生“歌诗,习礼,读书”他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

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2吴光钱明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忽而惰,毋沮而作,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

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3这就是说在教学生歌诗之时,必须容貌整肃,心气安定,声音清朗,节调均审:不要浮躁而性急,不要轻飘而喧嚣,不要气馁而畏惧,长期坚持就会精神宣畅,心气平和。

而习礼之时,必须澄心意肃思虑,仪表节律审慎,容貌举止合度:不要轻忽而惰怠,不要沮丧而愧疚,不要僵直而粗野;从容而不迟缓,谨慎而不拘束,长期坚持就会使举止容貌自然合于礼仪,思想道德坚定不移。

而在授书之时,不务多,只求精熟:衡量学童的天资情况,能接受二百字的,以教授一百字为限,使其精力常有余地,就不会有厌倦愁苦的忧患,而会获得成就感的快乐。

王阳明很重视学生的精神状态,要气定神闲,无所畏惧地接受知识,并要适可而止,不要使学生很累、很烦,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3.在教学原则上,要“随人分限所及”“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4意思是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做。

今天的良知达到这么个程度,就随着今天的程度去扩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开悟,便随着明天的程度去扩充,这样做才是精粹纯一的功夫。

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进行。

人的“分限所及”是指人的接受能力的限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分限所及”是在逐步增长的;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的“分限所及”也是在逐步增长的。

教授内容的多少难易,必须随着人不同的“分限所及”的变化。

4.为学生制定“条规”王阳明为学生制定了四个条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之立耳”;“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

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以,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5这就是说不立志向,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即使学习百工技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

一旦立志成为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习。

凡是学习不勤奋的人,一定是他的志向尚不3同上4同上5同上笃定。

大贤也难免会犯过失,但不影响他最终成为大贤的原因,在于他有过能改。

督策他人为善,是交友的原则,然而必须通过劝告和诱导的方式;献出自己全部的爱,极尽委婉和顺,使人感到可以听从,经过推理分析后认为可以改正过失,能有的感悟而不会产生怨恨,他才会向善。

教条是一种教育的规约,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从这四项教条看,他要求学生的,主要在于思想与道德的修养。

三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1.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性情王守仁主张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顺应儿童性情。

提倡“把孩子看作孩子”,而不能当作小大人,甚至将其视为“拘囚”,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关怀。

儿童就应当被看作儿童,应当得到儿童时代的欢乐。

强迫儿童接受成人指导的东西,就抹煞了儿童认知和发展的特点。

但是现实生活中那种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使孩子经受着各种各样的束缚,以致儿童欢乐的岁月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的。

王阳明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流弊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如果儿童教育不能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性情,其结果事与愿违,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久而久之则益发厌学。

2.循序渐进,量力而为王阳明指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跋等。

”他用良医治病必须对症下药和种植树木来做比喻,说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指出:“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幼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

”无论是把学生比作病人还是比作树,都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的接受能力,实施不同的教育。

王阳明基于此曾把学生分为年龄之异、才能之异等类别,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以不同的内容,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3.注重思想品德的修养王守仁认为,为人谦虚,便可成就万事万业;骄傲是众恶之源。

他特别重视思想品德的修养。

王阳明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施予引导的不同内容并未给予明确提出,而且,其以“孝”与“仁”为核心的内容体系虽然较程朱理学更注重人类道德情感的普适性,但它并未脱离“三纲五常”的窠臼,注重的始终是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教育。

王阳明所讲的道德教育,不外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但是他主张读书必以“正心”为前提,读书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以净化思想为主,不必死记教条,弛逐功利,而陷溺其心志。

四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儿童教育的启示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基于儒家传统的“中庸”理念,其核心是“致良知”,其目的是“明人伦”,虽然也主张教师应该遵循自然、善待学生,但它更多的还是强调教师的训导作用,它倡导的是师生之间一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和谐关系。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也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适当的引导,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就能不断长进,就好比时雨春风滋润草木一样,日长月化,生意盎然。

并强调通过引导儿童咏诗唱歌、学习礼仪、读书讽诵,帮助他们激发志趣、宣泄情感、端庄仪表、强壮筋骨、开发智力、明确志向。

借助这种在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养护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消除鄙陋和吝啬,逐渐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中和”的理想境界。

王阳明也注意到了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提出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例如,他反复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

他认为学习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负担一定不要过重,这样可以使儿童经常保持精力有余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