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其启示论文

合集下载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6.2.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作为明代最问家的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儿童基本是在家庭生活、学习,因此,我们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来。

王守仁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对于儿童,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88页)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体而言,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乐,害怕约束拘禁,他们就像草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让它们舒展通畅,就会枝叶繁茂;如果不断地摧残阻挠,它们就会衰败萎靡。

王守仁提出,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的心情先受到鼓舞,心中有快感,那么他们进步的速度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

这就好比是及时的雨水与和煦的春风灌溉养育花木,那么花木无不萌发并生长,自然会每天茁壮成长,月月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像冰霜一样去摧残他们,那么花木就会生机萧落,日益变得枯槁了。

这也就是说,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心,是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王守仁认为一些家庭和教育者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开展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像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家长或者教育者,每天只知道督促儿童在断句和模仿文法上用功,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按儿童身心的状况加用礼来引导,只希望儿童掌握知识,却不知道存养他们的善心;对他们进行鞭打约束,像对待被拘禁的囚徒一样。

在王守仁看来,这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收效甚微,有可能会造成“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后果。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马睿(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摘要: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教育家。

他在“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致良知”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其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简要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反对体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倡独立思考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8【总页数】2【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守仁,号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时常在阳明洞读书,所以别号阳明,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通过对“心”“天理”“良知”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对中国明代中叶后期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探析(一)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王守仁特别关注儿童教育,这是因为他认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更应搞好儿童教育。

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曾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体上,儿童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舒朗畅适枝条就会发达,毁坏阻挠,草木就会衰败萎缩。

现在教育儿童,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如此内心喜悦,其进步自然不能停止,这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浸润吹拂草木,草木没有不发芽抽枝、茁壮成长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

可见,王阳明提倡教育应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出发,顺应儿童的性情,采用引导、鼓舞的方式,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乐于接受,那儿童就会不断进步。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如下
孟子曾经提出“言之为教,行而为范”四字强调,儿童教育必须以做为教来指导,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王守仁尤其重视儿童的个性教育。

王守仁曾对儿童所做的件事—摆钟、绑褐尾、鼓小鼓等——更多的重视行为动作而非言语,他认为儿童教育是要像择善固执,把善良的一面加强,而及时纠正不良的言语服从的坏习惯。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劝导和教育为主,以身体活动,寓教于乐。

他建议要绑住孩子的脚,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受教育,这样就可以使他们逊要正性,更好的增加知识,并且不会空有词汇而无理解。

王守仁还指出“一般说来,害人者,是不遵父母,不重礼义。

要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得,子能养而亲不与,子从事而亲不助者,是从坏礼仪中来的,这就是孩子叛逆不良性格的真正根源”。

他认为孩子得把自己的礼仪教育让父母参与,通过合理的安排制度,可以有效引导孩子健全成长。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启示如下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首先应给和要给孩子们安全的环境,允许他们在安全友爱的气氛中成长;其次,应该以实际行动去教育孩子,用生活中的行动和劝导而不是一味的责备来引导孩子们;最后,应将父母的教育观、行为规范以及坏习惯的纠正准备给他们。

总之,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他的思想也对当今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教育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
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孩子们进入正确的心态,让孩子们带着良性习惯长大,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对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思考

对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思考

王 阳明说 : “ 话 近世之训蒙稚者, 日 惟 督以句读课仿 , 责其检束 , 而不知 导之 以礼 ; 求其聪明, 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 , 若待拘囚 。 ” H 其实这 种情 况在现在 的学校 中不也存在吗? 我们“ 句读课仿 ” , 尤其是在小学阶段, 学生
们 犯 了错 , 老 师们最喜欢用 的惩罚方式就是 罚抄, 抄 写 字 词 或 是 文 章 几 十 遍 这 样 的 又 或 者 是 让 学 生 站 在 座位 上 或 是 教 室 外 面 。 下 课 之 后 问学 生 错 了
王 守仁 , 字伯安 , 号 阳明, 浙江余姚人 , 是我 国的 明中著名的哲 学家 和 教育家 。 他长期从事 于授徒讲学活动 , 他热心于新建书院, 设社学。 办学校。 同时 , 他不拘形式 , 随处讲学 , 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 就 曾创造 了“ 环坐而 听 者 三 百人 ” 的盛况。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 认为“ 学 以去其 昏蔽 ” 。所 以在人成长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儿童时代, 他就 是十分关注的。并且提 出了 自 己的 关 于 儿 童 教 育 的 思 想 。 重 视 道 德 教 育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的加强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人才的出现在这样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已经是教育者的共识为培育多元化的人才而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即使实际的落实情况没有理论设计中的美好还存在着偏重但是这也是无可避免的只要我们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面发展在中国的路途还会很漫长

如我在 小学… 二年级 的时候数学超级差 , 但 是在五六年级 的时候 , 我 的数 学 已经 是 班 E 数 一 数 二 的 了, 所 以说 我 们 不 仅 是 要 顺 应 不 同时 间段 不 同 儿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阳明先生。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

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

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

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

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他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成功影
响了中国教育历史。

他反对对孩子们进行太多空泛普通的填鸭式教育,认为贴近自然作为
孩子们学习的基础,以去憧憬出孩子们大自然生物本性的天分、本能和生命力,努力培养
出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起孩子们健康经世的观念信念。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深刻批判了当时传统的教育理念,他提倡以“自然”为中心,
重视孩子们自然内在的发展,强调孩子们自发、发掘和创造的自然能力。

王守仁坚持认为
孩子们应该在丰富和完整的自然环境中学习,以“贴近自然”为特点,注重培养孩子们学
习节奏感及观察力,使他们能把自然万物作为实际学习教材,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更
全面的知识,开拓他们的思维宽度和深度。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倡以“自然”为核心精神,深明大白,贴近自然,使孩子们
可以以最优秀的健康方式去认识和接受自然的风光,在此过程中,也能锻炼和培养孩子们
的心智和道德素养,帮助孩子们发现自然规律,内化自然精神,保护和爱护大自然,坚持
孩子们受自然条件,并最终达到自然环境深层体验的结果,从而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他们自身和自然的关系,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应当把探究自然现象作为一种知识及全面发展的重
要方式,以熟悉自然的知识来熏陶启发孩子们的心智;应识别孩子们的能力、兴趣和潜力,尊重和理解孩子们的自然本性,使孩子们更贴近自然,强化自然精神,使之内化于学生心中。

而这恰恰是孩子们“健康”成长及终身发展的基础,甚至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思想体系,对于现代个体自身发展及社会革新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是明朝中期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教,从他34岁起,就开始授徒讲学,知道去世为止,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

在儿童教学方面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儿童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强调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反对体罚儿童,提倡独立思考,主张全面发展等。

王守仁儿童教育叙述顺应性情,鼓舞兴趣王守仁认为,儿童教学应当顺应儿童“乐嬉戏”、“惮拘检”的特点。

也就说对待小孩不能用对待大人的方法去教育儿童,王守仁认为应该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的积极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和鼓舞儿童的正当兴趣,让他们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如果这样儿童的发展进步一定很快,才能也一定会迅速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我们否定和抹煞儿童的年龄特点,不承认儿童的个性特点,稍有不合,就加以体罚儿童,就会扼杀儿童的才能,儿童的身心就不能健康的发展。

重在诱导,反对体罚王守仁强烈的反对当时蒙学中对待儿童盛行体罚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对儿童及其的有害,每天只知道教儿童朗诵辞句、书写文字。

要求他们检点约束,不用“礼”来诱导儿童,要求他们聪明起来,却不用“善”来诱导,而是用鞭打、用绳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认为这种儿童教育结果,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儿童“视学舍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入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戏”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戏的目的,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王守仁主张在“歌诗”、“洗礼”、“读书”三方面对儿童进行启发诱导,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感情得到正当的宣泄,这有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和烦恼,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

对儿童“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也有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对儿童“讽之读书”:不但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还能“存其心”,“宣其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浅谈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余斯思(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1-0118-03作者简介:余斯思(1996—),女,四川达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摘要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明人伦”为目的的独具特色的童蒙教育思想体系。

他重视德育、肯定儿童期的价值、随人分限所及等科学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今教育,特别是童蒙教育的内容、方法、教育主体上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及借鉴价值。

关键词王守仁童蒙教育价值A Brief Discussion on Wang Shouren 's Thought on En 原lightenment Educ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Yu SisiAbstract Wang Shour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Lu Jiuyuan's theories,and established a unique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extension of innate knowledge"as the core and "making clear human relationship"as the objective.He empha-sized moral education,affirmed the value of childhood,and taught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These thoughts are still of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tial value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n China,especially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nlightenment education.Key words Wang Shouren;enlightenment education;value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随着物质的富裕,精神生活的丰富,过上了以前任何时代都向往的幸福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提倡顺应儿童性情、儿童教育内容和方法——诱导讽、教学程序和“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则。

并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儿童教育;诱导讽;启示
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
若待囚。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

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二)正是在这种顺应儿童性情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王守仁提出了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诱致诗歌”,“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他的这一套诱导讽的教育方法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而提出的。

诱导儿童歌诗。

通过歌诗不仅可以用诗的内容激发儿童志向。

坚定其意志,这是正常的。

但王守仁却着眼于通过歌诗可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乐也”。

活泼好动乃是儿童的天性,如果在学习上压抑了这种天性,只一味强调读书学习、那只能适得其反,王守仁注意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歌诗,既学到了知识,又顺应其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学习和“跳号呼啸”结合在
一起,寓教于乐,乐中施教,使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形式(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如“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以达到教育目的。

导之习礼。

礼节的教学是古代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守仁也不否认,但他能够从古板的传书授经、死记硬背中走出来,主张“非但肃其威仪而己,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习礼的教育不是止于让儿童知礼,而是通过“周旋揖让”洒扫应对的礼节教育,还要起到锻炼身体、健壮体魄,增长发育的作用。

儿童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时期,王守仁在礼节的传授中照顾到儿童生理特点,把学习内容(礼)和锻炼身体(习)结合在一起。

这是他从儿童实际出发,在礼仪教育上的创见。

讽之读书。

读书是古代教育中最重要的受教育形式。

但王守仁也能于此独辟蹊径:主张“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也就是说,讽劝儿童读书,不但是为了开发智慧,增加知识,还为了帮助儿童形成道德观念,调节其道德情感。

他要求读书“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旬,细绎反覆。

”王守仁所讲讽之读书,不但光注意书本上的知识,还要通过知识的学习而“存其心”,“宜其志”,寓道德教育于教育过程和教材中,注意到教育过程和教材的教育性。

(三)在教学程序上。

王守仁主张要动静结合,体脑交叉
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他还在《社学
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日课表,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这样的课程安排,除了读书、习礼、歌诗之外还增加了考德和课仿,内容相当全面,同时在顺序上注意到动静交错,张弛结合,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此外,王守仁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一些创造,如歌诗,他规定“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

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习礼也规定了类似的程序。

这种多少带有比赛性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四)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则。

王守仁继承了孟子“盈科而进”和《学记》中所提倡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指出,儿童“经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考虑他们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而量力而行,即“随人分限所及”。

王守仁说:“与人论学,亦随人分限所及。

”同时,王守仁还从“随人分限所及”的观点出发,提出要使儿童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主张“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能授以一百字”,“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惟有如此,儿童学习起来,才能“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的对于今天儿童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中,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性情,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这一点在当今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面对
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今天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下,似乎过早的背负了重任:闲暇时间以及假期却被没完没了培优班、辅导课占据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揠苗助长”很容易把孩子的天性抹杀掉,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甚至看到学校、书本就有心理恐惧,这样下去是十分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对其一生产生阴影。

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看到孩子的成长过程规律,顺应儿童性情,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王守仁的诱导讽的教学方法也同样是基于上述教育思想而提出的。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老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能够启发他们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可以顺应其天性,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脑并用,而不是只偏重于用脑。

此外,王守仁提出的“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则,“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对我们今天调整课程体系,压缩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受时代的限制,王守仁的教育内容,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不外是诗、书、礼。

但其教育方法,教学程序,因注意到教育对象的特点并对教育对象较为客观地进行分析而大异前人,不少主张与当代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儿童教育方法不谋而合[如体脑交叉,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等,这无疑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王炳照,郭齐家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王晖,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简论,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8
[3]刘德华,王守仁社学教条,及其儿童德育思想,中小学管理,1994,12
[4]李雅琴,王守仁,教育心理思想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