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6.2.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作为明代最问家的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儿童基本是在家庭生活、学习,因此,我们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来。

王守仁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对于儿童,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88页)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体而言,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乐,害怕约束拘禁,他们就像草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让它们舒展通畅,就会枝叶繁茂;如果不断地摧残阻挠,它们就会衰败萎靡。

王守仁提出,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的心情先受到鼓舞,心中有快感,那么他们进步的速度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

这就好比是及时的雨水与和煦的春风灌溉养育花木,那么花木无不萌发并生长,自然会每天茁壮成长,月月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像冰霜一样去摧残他们,那么花木就会生机萧落,日益变得枯槁了。

这也就是说,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心,是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王守仁认为一些家庭和教育者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开展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像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家长或者教育者,每天只知道督促儿童在断句和模仿文法上用功,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按儿童身心的状况加用礼来引导,只希望儿童掌握知识,却不知道存养他们的善心;对他们进行鞭打约束,像对待被拘禁的囚徒一样。

在王守仁看来,这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收效甚微,有可能会造成“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后果。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儿童教育思想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其儿童教育思想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传统教育压制TJL~+性。

在他看来,让儿童的个性长期受到压抑比不让儿童受教育还要恶劣。

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学校视儿童为囚犯,学校则成为儿童的监牢,而学生把老师看成敌人。

这就造成了儿童的一种反抗心理,学校并没有培养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

可见,他对传统儿童教育的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儿童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王守仁主张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

对待儿童应当像对待小树苗一样。

对儿童的压抑好似严冬给予花草的打击一样,对儿童应该给予春风时雨。

这在当时是一种独到的见解。

(3)儿童教育内容--歌诗、习礼、读书王守仁认为蒙学里应当设立三个基本学科,即歌诗、习礼、读书。

唱歌和吟诗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可以消除儿童顽皮的习性,使性格外向的儿童有发泄精力的机会,性格内向的儿童也可以解除心中的愁闷和烦恼。

“习礼”不仅可以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而且可以通过“拜起屈伸”、“动荡血脉”、“固束筋骨’’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读书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存心宣志”,“致良知”。

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价值分析.doc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价值分析.doc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价值分析摘要:王守仁继承和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明人伦”为目的的独具特色的童蒙教育思想体系.他重视德育、肯定儿童期的价值、随人分限所及等科学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今教育,特别是童蒙教育的内容、方法、教育主体上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及借鉴价值.关键词:王守仁;童蒙教育;价值ﻭﻭ在经济迅速的当今,人们随着物质的富裕,精神生活的丰富,过上了以前任何时代都向往的。

当国泰民安时,猛增,为了可持续,国家颁布了.在城市,人们生一个小孩,在农村也最多生两个小孩,全国上下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教育就成了国民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也就是在这种特殊时期,很多家长和学校,也许包括,重视了孩子的科学文化教育,而忽视了德行指导。

相继出现了好多学校里的黄赌毒,经常会曝出一些未成年人施暴的情况,更有胜者,出现孩子把大人杀害的情况.青少年犯罪和也成了最高比例的人群.这些现象不得不使我想到了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教育理念或者指向有偏差。

如果我们继承一些优良的思想并加以是不会改变一些现状。

我们来分析下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童蒙道德教育的思想,可能对当下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具有极其可贵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ﻭ1.1家庭背景提供了思想火花ﻭ1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渊源ﻭﻭﻭ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治家。

因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他出生于诗书世家,宽松殷实的家庭背景奠定了王阳明儒者的品格,自由的家庭教育方式成就了他突破传统、批判求新的精神基础.ﻭﻭ1。

2生活经历奠定了理论基础ﻭﻭﻭ王守仁曾细致研究过朱熹的学说,并十分深信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但却在将这一理论践行于实际的过程中遭遇了极大的挫折和失败,这使他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在这之后,他又因得罪当朝宦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而正是这一经历使得王守仁的思想在路径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一)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囚。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

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 二) 正是在这种顺应儿童性情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王守仁提出了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诱致诗歌”,“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王守仁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

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使其减少蒙蔽。

王守仁颁布的《教约》中规定到:“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并要求“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他本着“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思想观念,认为能否做到“致良知”才是平民与圣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因此,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能够达到“致良知”、“明人伦”。

这样,教育就应该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道德智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这也体现了王守仁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情怀。

王守仁认为,当时针对儿童的教育内容及其单一,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

为此,他特意在《教约》中制定了一份课程表。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4]他认为“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志向和意志,还能使儿童真正的宣泄自身的情感,也有助于儿童内心犹豫和烦恼的消除,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

“习礼”不仅能使儿童更加注重自身仪容和仪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作用。

王守仁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儿童教育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

他指出:“各童生之家,亦各通行戒饬,务在隆师重道,教训子弟,勿得因仍旧染,习为偷薄,自取愆咎。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树立典范,言传身教,切不能沾染恶习,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的。

王守仁儿童教育简答题

王守仁儿童教育简答题

王守仁儿童教育简答题
(最新版)
目录
一、王守仁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二、王守仁儿童教育的主要观点
1.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2.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3.因材施教,各成奇才
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三、王守仁儿童教育的启示
正文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儿童教育主张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各成奇才,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这些观点在当今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他提出了顺导性情,鼓舞兴趣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王守仁主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他强调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智力和性格特点,逐步推进,不过度要求,不过早灌输,让儿童在适当的时候学习适当的知识,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

他主张因材施教,各成奇才。

王守仁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发挥儿童的优势,培养儿童的特长,让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王守仁主张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他认为教育应该全面,不应该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游戏、故事、音乐、绘画等,全面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兴趣和爱好。

总的来说,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强调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循序渐进,全面发展。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如下
孟子曾经提出“言之为教,行而为范”四字强调,儿童教育必须以做为教来指导,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王守仁尤其重视儿童的个性教育。

王守仁曾对儿童所做的件事—摆钟、绑褐尾、鼓小鼓等——更多的重视行为动作而非言语,他认为儿童教育是要像择善固执,把善良的一面加强,而及时纠正不良的言语服从的坏习惯。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劝导和教育为主,以身体活动,寓教于乐。

他建议要绑住孩子的脚,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受教育,这样就可以使他们逊要正性,更好的增加知识,并且不会空有词汇而无理解。

王守仁还指出“一般说来,害人者,是不遵父母,不重礼义。

要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得,子能养而亲不与,子从事而亲不助者,是从坏礼仪中来的,这就是孩子叛逆不良性格的真正根源”。

他认为孩子得把自己的礼仪教育让父母参与,通过合理的安排制度,可以有效引导孩子健全成长。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启示如下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首先应给和要给孩子们安全的环境,允许他们在安全友爱的气氛中成长;其次,应该以实际行动去教育孩子,用生活中的行动和劝导而不是一味的责备来引导孩子们;最后,应将父母的教育观、行为规范以及坏习惯的纠正准备给他们。

总之,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他的思想也对当今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教育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
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孩子们进入正确的心态,让孩子们带着良性习惯长大,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主守仁 ( 1 472- 1528 ) , 字伯安,自号阳明 子, 浙江余姚人, 是明代中叶重要的哲学家、思
想家、教育家,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 ,其哲 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及近代的教育思潮 产生重大影响,郭沫若曾说其教育学说: 与近代 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是 其教育思想体系中最精彩的部分, 其中的许多内 容在今天仍不乏现实意义。 王守仁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从 “ 心” 中派生出来的, “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他提 出“ 心即理”,理在 “ 心”, 所以 “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 ,”‘ ” 因此教育要使学生 “ 求理于吾心”冈 “ , 不假外求”, 直接的向内寻 找,到内心中去体认。他把人心中的 “ 天理”叫 做“ 良知”, “ 良知”是 ‘ , ”的本质。 “ "L 见父 自然知孝,见兄 自 然知弟,见孺子人井 自然知恻
隐,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 u。 良知”是 “ 不 假外求 ”的 ,因此教育的作用 就是要 “ 良 致 知”。 “ 良知”人人都有,始终存在,但 “ 常人 多为物欲牵蔽, 不能循得良 知。叫, 哪何为 “ 致” 呢? 《 与诸阳伯卷》书云: “ 孰无是良知乎? 但 不能致之耳。易谓 ‘ 知至至之 ’,知至者 ,知 也; 至之者,致知也。”V 这是以 “ 至”释 “ , 致, 。王守仁所说的致良知 ,既是克除私欲以得到良
知本体,又是拓展自己的良知,把良 知推广到日 用伦常中去的过程。教育的作用也在于此。从 “ 致良知”的教育作用出发,王守仁认为儿童时 期的 “ 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 ,因此他十 分重视儿童教育, 认为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一、儿童教育之目 标一 “ 明人伦” “ 良知者 ,即所谓 ‘ 夫 是非之心 ,人皆有 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川 因此 “ 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也。””L童时期的 少 “ 明人伦”并不是把伦常之理注人于心而只是引 发儿童本性内原已具有的东西,通过 “ 致良知” 使其 “ 明人伦”, ‘ 从而使儿童为善。 “ 古之教者, 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 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 ,惟以孝、佛 、 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为达到这个 目 标,他在其 《 教约》中专门制定的功课表里, 首先设置了 “ 考德”课, 作为每天的第一堂课, 以显示其重要性。因为儿童早起头脑清醒,最易 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也最宜反省自己过失, “ 每 日 清晨, 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 在家 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 未能真切否? 温 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 往来街 衡, 步趋礼节, 得无放荡,未能谨伤否? 一应言 行心术 ,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诸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

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

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1. 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2. 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3. 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
“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1. 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

“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


2. 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在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致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3. 指导儿童读书不能要求读得过多。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4. 教学的难度也不应过于落后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如奔走千里的壮汉,不应要求他在“庭除之间学步趋”,对于已能行于庭除的儿童也不应再要求他“扶墙傍壁而渐学起步移步”。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才
1. 因材施教对儿童施教,既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又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起来”
“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
2. 各成其才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以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才矣,而同归于善”
针对儿童不同性格,应采取不同方法,分别予以适当的陶冶,各成其长。

“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做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

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1. 提出通过习礼、歌诗和读书对儿童进行全面诱导的要求,并
对习礼、歌诗和读书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分别作了说明。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起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歌咏,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2. 拟定日课表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3. 教学方法的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