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三节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6.2.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作为明代最问家的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儿童基本是在家庭生活、学习,因此,我们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来。
王守仁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对于儿童,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88页)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体而言,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乐,害怕约束拘禁,他们就像草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让它们舒展通畅,就会枝叶繁茂;如果不断地摧残阻挠,它们就会衰败萎靡。
王守仁提出,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的心情先受到鼓舞,心中有快感,那么他们进步的速度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
这就好比是及时的雨水与和煦的春风灌溉养育花木,那么花木无不萌发并生长,自然会每天茁壮成长,月月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像冰霜一样去摧残他们,那么花木就会生机萧落,日益变得枯槁了。
这也就是说,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心,是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王守仁认为一些家庭和教育者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开展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像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家长或者教育者,每天只知道督促儿童在断句和模仿文法上用功,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按儿童身心的状况加用礼来引导,只希望儿童掌握知识,却不知道存养他们的善心;对他们进行鞭打约束,像对待被拘禁的囚徒一样。
在王守仁看来,这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收效甚微,有可能会造成“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后果。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马睿(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摘要: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教育家。
他在“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致良知”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其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简要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反对体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倡独立思考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8【总页数】2【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守仁,号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时常在阳明洞读书,所以别号阳明,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通过对“心”“天理”“良知”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对中国明代中叶后期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探析(一)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王守仁特别关注儿童教育,这是因为他认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更应搞好儿童教育。
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曾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体上,儿童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舒朗畅适枝条就会发达,毁坏阻挠,草木就会衰败萎缩。
现在教育儿童,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如此内心喜悦,其进步自然不能停止,这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浸润吹拂草木,草木没有不发芽抽枝、茁壮成长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
可见,王阳明提倡教育应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出发,顺应儿童的性情,采用引导、鼓舞的方式,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乐于接受,那儿童就会不断进步。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儿童教育思想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其儿童教育思想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传统教育压制TJL~+性。
在他看来,让儿童的个性长期受到压抑比不让儿童受教育还要恶劣。
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学校视儿童为囚犯,学校则成为儿童的监牢,而学生把老师看成敌人。
这就造成了儿童的一种反抗心理,学校并没有培养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
可见,他对传统儿童教育的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儿童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王守仁主张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
对待儿童应当像对待小树苗一样。
对儿童的压抑好似严冬给予花草的打击一样,对儿童应该给予春风时雨。
这在当时是一种独到的见解。
(3)儿童教育内容--歌诗、习礼、读书王守仁认为蒙学里应当设立三个基本学科,即歌诗、习礼、读书。
唱歌和吟诗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可以消除儿童顽皮的习性,使性格外向的儿童有发泄精力的机会,性格内向的儿童也可以解除心中的愁闷和烦恼。
“习礼”不仅可以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而且可以通过“拜起屈伸”、“动荡血脉”、“固束筋骨’’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读书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存心宣志”,“致良知”。
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一)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囚。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
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 二) 正是在这种顺应儿童性情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王守仁提出了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诱致诗歌”,“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王守仁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
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使其减少蒙蔽。
王守仁颁布的《教约》中规定到:“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并要求“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他本着“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思想观念,认为能否做到“致良知”才是平民与圣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因此,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能够达到“致良知”、“明人伦”。
这样,教育就应该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道德智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这也体现了王守仁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情怀。
王守仁认为,当时针对儿童的教育内容及其单一,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
为此,他特意在《教约》中制定了一份课程表。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4]他认为“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志向和意志,还能使儿童真正的宣泄自身的情感,也有助于儿童内心犹豫和烦恼的消除,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
“习礼”不仅能使儿童更加注重自身仪容和仪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作用。
王守仁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儿童教育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
他指出:“各童生之家,亦各通行戒饬,务在隆师重道,教训子弟,勿得因仍旧染,习为偷薄,自取愆咎。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树立典范,言传身教,切不能沾染恶习,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第8章明朝的教育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1)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2)具体表现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个朝代。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a推崇程朱,删节《孟子》;b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c屡兴文字狱。
2.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官学体制较为完备。
明朝官学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①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②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③实行积分法,使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教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
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阳明先生。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
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
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
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
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想家、教育家,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 ,其哲 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及近代的教育思潮 产生重大影响,郭沫若曾说其教育学说: 与近代 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是 其教育思想体系中最精彩的部分, 其中的许多内 容在今天仍不乏现实意义。 王守仁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从 “ 心” 中派生出来的, “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他提 出“ 心即理”,理在 “ 心”, 所以 “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 ,”‘ ” 因此教育要使学生 “ 求理于吾心”冈 “ , 不假外求”, 直接的向内寻 找,到内心中去体认。他把人心中的 “ 天理”叫 做“ 良知”, “ 良知”是 ‘ , ”的本质。 “ "L 见父 自然知孝,见兄 自 然知弟,见孺子人井 自然知恻
隐,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 u。 良知”是 “ 不 假外求 ”的 ,因此教育的作用 就是要 “ 良 致 知”。 “ 良知”人人都有,始终存在,但 “ 常人 多为物欲牵蔽, 不能循得良 知。叫, 哪何为 “ 致” 呢? 《 与诸阳伯卷》书云: “ 孰无是良知乎? 但 不能致之耳。易谓 ‘ 知至至之 ’,知至者 ,知 也; 至之者,致知也。”V 这是以 “ 至”释 “ , 致, 。王守仁所说的致良知 ,既是克除私欲以得到良
知本体,又是拓展自己的良知,把良 知推广到日 用伦常中去的过程。教育的作用也在于此。从 “ 致良知”的教育作用出发,王守仁认为儿童时 期的 “ 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 ,因此他十 分重视儿童教育, 认为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 一、儿童教育之目 标一 “ 明人伦” “ 良知者 ,即所谓 ‘ 夫 是非之心 ,人皆有 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川 因此 “ 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也。””L童时期的 少 “ 明人伦”并不是把伦常之理注人于心而只是引 发儿童本性内原已具有的东西,通过 “ 致良知” 使其 “ 明人伦”, ‘ 从而使儿童为善。 “ 古之教者, 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 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 ,惟以孝、佛 、 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为达到这个 目 标,他在其 《 教约》中专门制定的功课表里, 首先设置了 “ 考德”课, 作为每天的第一堂课, 以显示其重要性。因为儿童早起头脑清醒,最易 于接受老师的教诲,也最宜反省自己过失, “ 每 日 清晨, 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 在家 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 未能真切否? 温 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 往来街 衡, 步趋礼节, 得无放荡,未能谨伤否? 一应言 行心术 ,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诸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第三节xx论儿童教育
关于王阳明,可以说的很多,古之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王守仁算是其中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若对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感兴趣的可以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相信你会成为王阳明的大粉丝的。
现就王守仁论儿童教育作如下总结:
(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他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写字,责备他们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义来引导;想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特点。
(二)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儿童就应该像对待小树苗一样,给予春风细雨般的呵护,倾向于鼓舞学生。
(三)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情感得到正当的宣泄,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忧闷和烦恼;“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而且又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讽之读书”不但能增强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还能“存其心”“宣其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督”“责”“罚”,发挥各门课程的多方面作用,动静搭配,体脑并用,使儿童既得到道德熏陶,又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
(四)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了何种程度,就对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
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负担一定不要过重。
“随人分限所及”包含两层意思:
①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因材施教,施教的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起到“益精其能”的效果;
②对于每个人而言要循序渐进教学的分量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基础,在“分限”内恰到好处地施教。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而提出的,但他反对“小大人”似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得到发展,反映了其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他能在16世纪就提出这一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