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马睿(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摘要: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教育家。
他在“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致良知”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其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简要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反对体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倡独立思考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8【总页数】2【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守仁,号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时常在阳明洞读书,所以别号阳明,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通过对“心”“天理”“良知”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对中国明代中叶后期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探析(一)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王守仁特别关注儿童教育,这是因为他认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更应搞好儿童教育。
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曾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体上,儿童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舒朗畅适枝条就会发达,毁坏阻挠,草木就会衰败萎缩。
现在教育儿童,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如此内心喜悦,其进步自然不能停止,这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浸润吹拂草木,草木没有不发芽抽枝、茁壮成长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
可见,王阳明提倡教育应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出发,顺应儿童的性情,采用引导、鼓舞的方式,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乐于接受,那儿童就会不断进步。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儿童教育思想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其儿童教育思想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传统教育压制TJL~+性。
在他看来,让儿童的个性长期受到压抑比不让儿童受教育还要恶劣。
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学校视儿童为囚犯,学校则成为儿童的监牢,而学生把老师看成敌人。
这就造成了儿童的一种反抗心理,学校并没有培养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
可见,他对传统儿童教育的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儿童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王守仁主张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
对待儿童应当像对待小树苗一样。
对儿童的压抑好似严冬给予花草的打击一样,对儿童应该给予春风时雨。
这在当时是一种独到的见解。
(3)儿童教育内容--歌诗、习礼、读书王守仁认为蒙学里应当设立三个基本学科,即歌诗、习礼、读书。
唱歌和吟诗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可以消除儿童顽皮的习性,使性格外向的儿童有发泄精力的机会,性格内向的儿童也可以解除心中的愁闷和烦恼。
“习礼”不仅可以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而且可以通过“拜起屈伸”、“动荡血脉”、“固束筋骨’’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读书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存心宣志”,“致良知”。
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一)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囚。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
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 二) 正是在这种顺应儿童性情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王守仁提出了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诱致诗歌”,“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王守仁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
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使其减少蒙蔽。
王守仁颁布的《教约》中规定到:“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并要求“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他本着“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思想观念,认为能否做到“致良知”才是平民与圣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因此,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能够达到“致良知”、“明人伦”。
这样,教育就应该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道德智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这也体现了王守仁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情怀。
王守仁认为,当时针对儿童的教育内容及其单一,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
为此,他特意在《教约》中制定了一份课程表。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4]他认为“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志向和意志,还能使儿童真正的宣泄自身的情感,也有助于儿童内心犹豫和烦恼的消除,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
“习礼”不仅能使儿童更加注重自身仪容和仪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作用。
王守仁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儿童教育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
他指出:“各童生之家,亦各通行戒饬,务在隆师重道,教训子弟,勿得因仍旧染,习为偷薄,自取愆咎。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树立典范,言传身教,切不能沾染恶习,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的。
王守仁儿童教育简答题

王守仁儿童教育简答题
(最新版)
目录
一、王守仁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二、王守仁儿童教育的主要观点
1.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2.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3.因材施教,各成奇才
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三、王守仁儿童教育的启示
正文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儿童教育主张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各成奇才,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这些观点在当今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他提出了顺导性情,鼓舞兴趣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王守仁主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他强调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智力和性格特点,逐步推进,不过度要求,不过早灌输,让儿童在适当的时候学习适当的知识,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
他主张因材施教,各成奇才。
王守仁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发挥儿童的优势,培养儿童的特长,让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王守仁主张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他认为教育应该全面,不应该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游戏、故事、音乐、绘画等,全面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兴趣和爱好。
总的来说,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强调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循序渐进,全面发展。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如下
孟子曾经提出“言之为教,行而为范”四字强调,儿童教育必须以做为教来指导,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王守仁尤其重视儿童的个性教育。
王守仁曾对儿童所做的件事—摆钟、绑褐尾、鼓小鼓等——更多的重视行为动作而非言语,他认为儿童教育是要像择善固执,把善良的一面加强,而及时纠正不良的言语服从的坏习惯。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劝导和教育为主,以身体活动,寓教于乐。
他建议要绑住孩子的脚,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受教育,这样就可以使他们逊要正性,更好的增加知识,并且不会空有词汇而无理解。
王守仁还指出“一般说来,害人者,是不遵父母,不重礼义。
要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得,子能养而亲不与,子从事而亲不助者,是从坏礼仪中来的,这就是孩子叛逆不良性格的真正根源”。
他认为孩子得把自己的礼仪教育让父母参与,通过合理的安排制度,可以有效引导孩子健全成长。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启示如下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今世界的儿童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启示:首先应给和要给孩子们安全的环境,允许他们在安全友爱的气氛中成长;其次,应该以实际行动去教育孩子,用生活中的行动和劝导而不是一味的责备来引导孩子们;最后,应将父母的教育观、行为规范以及坏习惯的纠正准备给他们。
总之,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他的思想也对当今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教育应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
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孩子们进入正确的心态,让孩子们带着良性习惯长大,实现健康、快乐的成长。
王守仁儿童素质教育思想之管窥

王 守 " 童 素 质 教 育 思 想 之 管 窥 f L -J
河南 洛阳 ●符 建峰
摘
要 : 守仁 是 明代 著名 的唯 心 主 品德 、 王 知识 、 身体 、 心理等方面健康成长。
学生 , 不但达不 到预期 的效果 , 会抹 杀 还 都有 自己的个性特 点 , 教育者 的任务就是
义 哲 学 家 、 育 家 , 对 当时 流 行 的 摧 残 教 他
批 判 , 所 提 倡 的 “ 本 主 义 ” 育 观 、 儿 他 人 教 “
பைடு நூலகம்
三 、 导 性 情 — — 注 重 儿 童 学 习兴 趣 学生原有 的长处。 王守 仁认 为 , 顺 每个 儿童
儿 童 天 性 的 传 统 教 育 方 法 进 行 了 深 刻 的 的 培 养
会使其 畸形发展 , 甚至枯萎死亡 。儿童的 成其 才 的教 育思想 与我们 现代教育 的人 教育也应顺其天性 ,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 才观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
规 律 , 使其 自然 发展 , 促 不宜 过多地加 以
王守 仁(4 2~12 ) 17 5 8 字伯安 , 浙江余 约束 。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 的观点 出发 ,
一
等摧残儿童身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 了深 也 , 虽其言之出于孑 子 , L 不敢 以为是也 , 而
、
“ 志 ” 要 — — 重 视 儿 童 的 思 想 刻地批判,这对今天我们正在开展的素质 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 于心而是也 , 立 为 虽
品德 教 育
教育有着非常重要 的借鉴意义。
其 言之出于庸 常 , 敢 以为非也 , 不 而况其
王守仁继 承 了我 国古代德 育为先 的
论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张晨晨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4期摘要:王守仁,明代著名教育家,他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迳庭的“阳明学派”。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坚持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同时他十分重视注重儿童时期的教育,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集中阐发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王守仁,号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教育家。
王守仁从34岁起开始从事讲学活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他把这些经验与其“致良知”的哲学观点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整与独特的教有思想体系。
特别是在儿童教育方面,他针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病,提出了比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主张。
一、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劝学》中就已经提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以此来类比教育,可见教育对于个人会产生的人生影响之大。
换言之,积极正确的教育可以塑造一个身心健康有优秀品德的人,而不当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也会击溃一个人。
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揭露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中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诟病,“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
”当时的老师教导儿童,只是让他们日日诵读经典练习书写,教给他们如何断句,从来不讲授任何学习的方法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对待儿童的错误,只知道用鞭挞,用绳缚,以肉体上的疼痛感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像对待囚犯一样。
西方的卢梭对于鞭挞教育的效果也进行了批判,如果儿童仅仅是为了避免遭受肉体上的疼痛,追求片刻的欢愉和舒适而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么这只会造成儿童贪图享受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作为明代最问家的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儿童
基本是在家庭生活、学习,因此,我们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来。
王守仁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对于儿童,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88页)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体而言,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乐,害怕约束拘禁,他们就像草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让它们舒展通畅,就会枝叶繁茂;如果不断地摧残阻挠,它们就会衰败萎靡。
王守仁提出,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的心情先受到鼓舞,心中有快感,那么他们进步的速度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
这就好比是及时的雨水与和煦的春风灌溉养育花木,那么花木无不萌发并生长,自然会每天茁壮成长,月月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像冰霜一样去摧残他们,那么花木就会生机萧落,日益变得枯槁了。
这也就是说,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心,是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王守仁认为一些家庭和教育者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开展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像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家长或者教育者,每天只知道督促儿童在断句和模仿文法上用功,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按儿童身心的状况加用礼来引导,只希望儿童掌握知识,却不知道存养他们的善心;对他们进行鞭打约束,像对待被拘禁的囚徒一样。
在王守仁看来,这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收效甚微,有可能会造成“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后果。
这样一来,儿童就可能常常会借故逃学,不想上课,更不愿意见老师。
儿童还会“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会放
肆地从事各种顽劣的活动,以达到他们嬉游玩耍的目的。
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变成“偷薄庸劣,日趋下流”的不良儿童、问题少年。
对此,王守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本段引文均出自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8页)这种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儿童当作“小大人”的做法,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在古代教育史中,像王守仁那样正确地认识儿童生理心理特征的教育家是很少有的。
更可贵的是,他能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儿童“乐嬉游”的天性引导到学习上来,这种鼓励为主、正面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取得“时雨春风”,“萌动发越”,“日长月化”的最佳效果。
这同近代西方教育家提出的反对束缚儿童、解放儿童个性的进步主张有相通之处。
王阳明在16世纪初叶就能够提出这样正确的主张,是十分难得的。
在教育方法上,王守仁提出了:“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智觉”(本段引文均出自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页)。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在儿童的教育方法上,最好通过咏诗唱歌来诱导孩子,以激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使他们仪表严肃;教导他们读书讽诵,以开发他们的智力。
在古代教育中,对儿童进行“诗”“书”“礼”的教育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王守仁釆取的“诱”“导”“讽”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灌输、体罚的教育方法,即把知识、礼仪、歌诗的传授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相结合,同时把儿童的身体锻炼和道德涵养连结在一起,这样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王守仁又进一步提出了儿童教育的内容,他说:“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8页))我们先了解这段话的大致意思,然后再来分析。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用唱歌咏诗来诱导儿童,不只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意志而已,也是为了把他们想要呼喊、蹦跳的情绪发泄在唱歌咏诗中,将郁结压抑的感情抒发于抑扬顿挫的音节中。
教他们学习礼仪,不仅仅是
为了养成他们的仪表,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揖让行礼当中活动血脉,用起跪屈伸来强健他们的筋骨。
规劝他们读书,不仅仅为了增加他们的知识,让他们变得更聪明,也是为了让他们在反复的潜心阅读中涵养性情,在抑扬有致的诵读中明白他们的志向。
这一段话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王守仁重视儿童的诗歌教育。
他认为借助吟咏诗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兴趣,也可以使他们在咏唱中渲泄欢呼跳跃的情绪,在抑扬顿挫的音节中抒发忧郁呆板的情绪,这不仅是能陶冶儿童的性情,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使他们能回到“良知良能”。
第二,王守仁重视礼仪教育。
他认为不仅可以让他们面容仪表更加得体,也可以在揖让叩拜中活动他们的血脉,强筋壮骨。
他用“习礼”来代替“学礼”,主张在习礼的教学中,发挥德育、体育功能,即融德育、体育于习礼之中。
第三,王守仁强调读书不仅可以开启智慧,而且还能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教导他们读书讽诵,不仅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还可以使他们在反复的钻研中修身养性,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明确志向。
在王阳明看来,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因势利导,而不是强迫儿童学习,他说:“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8页),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养护,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消除他们的鄙陋和吝啬。
王守仁把儿童教育的方法用来教儿子王正宪,他采用三字一句的儿歌的方法,传授浅近的做人道理:“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0,第753页)
王守仁的这首“教子三字经”,也被人称为《王阳明家训》,采用琅琅上口的韵文,要求儿子做到“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一“节”、一“戒”、“五毋”、“两能”,成为“心地好”的“良士”。
最后通过“譬树果,心是蒂”的形象比喻,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可以说,这首教儿诗内容非常具体化,形式又非常通俗易懂。
应该说,王守仁准确地概括“童子之心”的“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否定了在教育中对儿童使用“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体罚手段,提倡采取“诱之”“导之”“讽之”的启发诱导方法,这些教育思想是有相当可取之处的,对于我们现在的儿童教育都有直接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