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合集下载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6.2.3王守仁基于“童子之心”的儿童教育思想作为明代最问家的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由于儿童基本是在家庭生活、学习,因此,我们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归到家庭教育之中来。

王守仁认为人在不同的时期,认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对于儿童,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卷2,第87-88页)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大体而言,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嬉笑玩乐,害怕约束拘禁,他们就像草木开始萌芽的时候,如果让它们舒展通畅,就会枝叶繁茂;如果不断地摧残阻挠,它们就会衰败萎靡。

王守仁提出,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的心情先受到鼓舞,心中有快感,那么他们进步的速度连自己都没有办法控制。

这就好比是及时的雨水与和煦的春风灌溉养育花木,那么花木无不萌发并生长,自然会每天茁壮成长,月月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像冰霜一样去摧残他们,那么花木就会生机萧落,日益变得枯槁了。

这也就是说,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开心,是开展儿童教育的重要前提。

王守仁认为一些家庭和教育者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开展的教育,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像现在那些教育儿童的家长或者教育者,每天只知道督促儿童在断句和模仿文法上用功,要求他们约束自己,却不知道按儿童身心的状况加用礼来引导,只希望儿童掌握知识,却不知道存养他们的善心;对他们进行鞭打约束,像对待被拘禁的囚徒一样。

在王守仁看来,这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收效甚微,有可能会造成“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后果。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马睿(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要】摘要: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教育家。

他在“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致良知”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其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简要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反对体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倡独立思考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8【总页数】2【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启示王守仁,号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时常在阳明洞读书,所以别号阳明,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通过对“心”“天理”“良知”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对中国明代中叶后期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探析(一)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王守仁特别关注儿童教育,这是因为他认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更应搞好儿童教育。

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曾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体上,儿童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舒朗畅适枝条就会发达,毁坏阻挠,草木就会衰败萎缩。

现在教育儿童,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如此内心喜悦,其进步自然不能停止,这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浸润吹拂草木,草木没有不发芽抽枝、茁壮成长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

可见,王阳明提倡教育应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出发,顺应儿童的性情,采用引导、鼓舞的方式,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乐于接受,那儿童就会不断进步。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论儿童教育儿童教育思想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其儿童教育思想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传统教育压制TJL~+性。

在他看来,让儿童的个性长期受到压抑比不让儿童受教育还要恶劣。

传统教育背景下的学校视儿童为囚犯,学校则成为儿童的监牢,而学生把老师看成敌人。

这就造成了儿童的一种反抗心理,学校并没有培养学生养成善良的品质。

可见,他对传统儿童教育的这种揭露是很深刻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儿童教育须顺应儿童年龄特征王守仁主张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

对待儿童应当像对待小树苗一样。

对儿童的压抑好似严冬给予花草的打击一样,对儿童应该给予春风时雨。

这在当时是一种独到的见解。

(3)儿童教育内容--歌诗、习礼、读书王守仁认为蒙学里应当设立三个基本学科,即歌诗、习礼、读书。

唱歌和吟诗可以激发儿童的志向,可以消除儿童顽皮的习性,使性格外向的儿童有发泄精力的机会,性格内向的儿童也可以解除心中的愁闷和烦恼。

“习礼”不仅可以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而且可以通过“拜起屈伸”、“动荡血脉”、“固束筋骨’’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读书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存心宣志”,“致良知”。

关于凯程: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价值分析.doc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价值分析.doc

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价值分析摘要:王守仁继承和了陆九渊的学说,建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明人伦”为目的的独具特色的童蒙教育思想体系.他重视德育、肯定儿童期的价值、随人分限所及等科学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今教育,特别是童蒙教育的内容、方法、教育主体上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及借鉴价值.关键词:王守仁;童蒙教育;价值ﻭﻭ在经济迅速的当今,人们随着物质的富裕,精神生活的丰富,过上了以前任何时代都向往的。

当国泰民安时,猛增,为了可持续,国家颁布了.在城市,人们生一个小孩,在农村也最多生两个小孩,全国上下对孩子的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教育就成了国民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也就是在这种特殊时期,很多家长和学校,也许包括,重视了孩子的科学文化教育,而忽视了德行指导。

相继出现了好多学校里的黄赌毒,经常会曝出一些未成年人施暴的情况,更有胜者,出现孩子把大人杀害的情况.青少年犯罪和也成了最高比例的人群.这些现象不得不使我想到了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教育理念或者指向有偏差。

如果我们继承一些优良的思想并加以是不会改变一些现状。

我们来分析下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童蒙道德教育的思想,可能对当下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具有极其可贵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ﻭ1.1家庭背景提供了思想火花ﻭ1王守仁童蒙教育思想的渊源ﻭﻭﻭ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治家。

因曾在绍兴城外的阳明洞读书讲学,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他出生于诗书世家,宽松殷实的家庭背景奠定了王阳明儒者的品格,自由的家庭教育方式成就了他突破传统、批判求新的精神基础.ﻭﻭ1。

2生活经历奠定了理论基础ﻭﻭﻭ王守仁曾细致研究过朱熹的学说,并十分深信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但却在将这一理论践行于实际的过程中遭遇了极大的挫折和失败,这使他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在这之后,他又因得罪当朝宦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而正是这一经历使得王守仁的思想在路径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

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一)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

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鞭挞绳缚、若待囚。

”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

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

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

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 二) 正是在这种顺应儿童性情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王守仁提出了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诱致诗歌”,“导之习礼”,“讽之读书”。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

黄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王守仁从“致良知”的理论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外界市侩思想的影响也最小。

因此,教育要及早抓起,这样才能尽量保留儿童的“良知”,使其减少蒙蔽。

王守仁颁布的《教约》中规定到:“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

”并要求“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他本着“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思想观念,认为能否做到“致良知”才是平民与圣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因此,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能够达到“致良知”、“明人伦”。

这样,教育就应该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儿童的道德智力,使儿童能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这也体现了王守仁作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情怀。

王守仁认为,当时针对儿童的教育内容及其单一,不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不利于儿童全面发展,应该在传统的“读书”之外,增加“歌诗”、“习礼”。

为此,他特意在《教约》中制定了一份课程表。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4]他认为“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志向和意志,还能使儿童真正的宣泄自身的情感,也有助于儿童内心犹豫和烦恼的消除,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

“习礼”不仅能使儿童更加注重自身仪容和仪表,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还能“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锻炼身体,强壮体魄的作用。

王守仁认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儿童教育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内容。

他指出:“各童生之家,亦各通行戒饬,务在隆师重道,教训子弟,勿得因仍旧染,习为偷薄,自取愆咎。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初始,家长一定要为儿童树立典范,言传身教,切不能沾染恶习,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它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的。

王守仁儿童教育简答题

王守仁儿童教育简答题

王守仁儿童教育简答题
(最新版)
目录
一、王守仁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二、王守仁儿童教育的主要观点
1.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2.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3.因材施教,各成奇才
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三、王守仁儿童教育的启示
正文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儿童教育主张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各成奇才,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这些观点在当今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

他提出了顺导性情,鼓舞兴趣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王守仁主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他强调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智力和性格特点,逐步推进,不过度要求,不过早灌输,让儿童在适当的时候学习适当的知识,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

他主张因材施教,各成奇才。

王守仁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发挥儿童的优势,培养儿童的特长,让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王守仁主张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他认为教育应该全面,不应该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游戏、故事、音乐、绘画等,全面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兴趣和爱好。

总的来说,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强调顺应儿童的天性,注重激发儿童的兴趣,循序渐进,全面发展。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阳明先生。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

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

王守仁认为,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意思是说儿童如果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

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

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萧索,日就枯槁。

”为此王守仁对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其结果不仅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教师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而且会使学生想尽办法蒙骗老师,品德日趋败坏。

他认为这种教育不是教人为善,乃是驱人为恶。

可见,王守仁提倡顺导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是与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的,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守仁儿童教育的评述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是明朝中期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教,从他34岁起,就开始授徒讲学,知道去世为止,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

在儿童教学方面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儿童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他强调教学方法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反对体罚儿童,提倡独立思考,主张全面发展等。

王守仁儿童教育叙述
顺应性情,鼓舞兴趣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学应当顺应儿童“乐嬉戏”、“惮拘检”的特点。

也就说对待小孩不能用对待大人的方法去教育儿童,王守仁认为应该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的积极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和鼓舞儿童的正当兴趣,让他们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如果这样儿童的发展进步一定很快,才能也一定会迅速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我们否定和抹煞儿童的年龄特点,不承认儿童的个性特点,稍有不合,就加以体罚儿童,就会扼杀儿童的才能,儿童的身心就不能健康的发展。

重在诱导,反对体罚
王守仁强烈的反对当时蒙学中对待儿童盛行体罚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对儿童及其的有害,每天只知道教儿童朗诵辞句、书写文字。

要求他们检点约束,不用“礼”来诱导儿童,要求他们聪明起来,却不用“善”来诱导,而是用鞭打、用绳缚,就像对待囚犯一样,认为这种儿童教育结果,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儿童“视学舍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入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戏”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达到嬉戏的目的,久而久之“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王守仁主张在“歌诗”、“洗礼”、“读书”三方面对儿童进行启发诱导,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但能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感情得到正当的宣泄,这有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和烦恼,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

对儿童“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也有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对儿童“讽之读书”:不但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还能“存其心”,“宣其志”,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循序渐进,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好高骛远,一下子就有“圣人之心”,应该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人的学习和树的成长是一样的,树开始只有树根和幼芽,慢慢有了树干、树枝,长出树叶,最后开完结果,树就这有循序渐进的长大,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要循序渐进,知识慢慢积累,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王守仁还认为不能不顾及儿童的实际的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比如说树刚萌芽,只能用少量的水浇灌,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若再树刚萌芽是就教一桶水,树便被侵坏,儿童的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不顾及儿童的实际的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量力的施教。

自求自得,独立思考
王守仁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

要达到自求自得,必须提倡独立思考,提倡大胆怀疑的精神,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应当使自己“深入心通”,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轻易受人左右。

在教学上重在启发学生的“良知”,教人知识不如教人“致良知”的本领。

学问与其要别人“点化”,不如自家“解化”而一了百当。

自求自得的原则和方法,从教学理论上来说,它突出地强调了个人理性在认识真理中的作用。

从社会意义来讲,又具有思想解放的功用。

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个不相同,各有各得长处和短处,因此,教育者对学生施教,不仅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同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能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

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志趣、爱好等不同,正确引导教学,使发展各人长处。

王守仁儿童教育大概评论
王守仁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他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古代传统儿童教育的三大弊端:一是只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

二是只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

三是普遍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健康。

王守仁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观认为快乐是人心本体,儿童的本性,儿童教育应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处于乐学的氛围之中,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至今这些在我们教学中还被采用,由此看来王守仁在教育上对教育做出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