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心学四训知行合一

心学四训知行合一王守仁是自己敬仰的思想家,一直认为阳明先生将中国历史的传统思想提高了一大步,关键在于行字,因为阳明先生之前,中国的传统思想局限在知上。
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都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为了生存,在于行。
下面是抄录的有关网友对心学四训的解释。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乃王守仁的"心学四诀"。
据说,理解了这四诀,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逢凶化吉,可以遇难成祥;可以帮人走出困境,可以助人平步青云。
网友的理解是:一个人生来是没有善恶的区分的,但当人们的思想一产生,就有了善恶。
如果一个人能够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么这个人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知道了善恶,但能够让自己为善去恶的话,就需要思考探究了。
从第二句我们可以看出,既然人们有了思想之后就有了善恶,也就是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完全在于人的思想。
但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也就不一样,那么也就模糊了"善""恶"之间的界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回忆一下,是否有过为某一件事情的对错进行过比较激烈的争论?那么你是否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有争论?根源不就是因为我们的"标准"不一样吗?现在请你再想想当时,是不是我们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呢?既然我们觉得我们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和别人争论是非对错呢?我们尽管按照我们的"标准"做不就行了吗?时间自会有公论的。
那么,请让我们再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标准究竟是怎样来的呢?其实很简单,人对外界事物的标准,来源于自己所吸收的知识、经验等。
现在,让我们对以上两段进行合并,"心学四诀"的精髓就出来了。
那就是,要用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指导我们的行为,用我们的行为去外化我们内心所想到的,将"知"和"行"结合起来,即"知行合一"。
中国教育史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
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
二2十021/五6/16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
7
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他考试出色,名列前 茅,中了进士,授兵部主事。王阳明早期尊 崇程朱理学,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 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从此,王阳明 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2021/6/16
12
(二)论道德教育
•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 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 要地位。他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 目的。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王守 仁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提出了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 治”“贵于改过”四个主张。
2021/6/16
2021/6/16
5
王守仁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他随父赴京,路过金 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 咏金山寺。他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 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 就是他的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2021/6/16
6
成长之路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021/6/16
——11级学前教育一班甘明月
1
远 承
Who
孟
轲
王守仁
2021/6/16
近 接 陆 九 渊
2
2021/6/16
人物简介
中文名:王守仁
别名:王云,王阳明 生卒年:1472——1529 出生地:明代浙江绍兴府余 姚县
王守仁“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心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院刘芳(1974—),女,学士,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医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和新闻;毛志荣(1974—),男,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务和思想政治。
王守仁“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心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刘芳1,毛志荣2(1.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304;2.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王守仁是明代杰出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心学开创者。
王守仁因龙场悟道而开创阳明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也是从实践而来的方法论。
文章围绕“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核心思想的中心内容,阐述心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对今人的道德提升和价值观引导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知行合一;致良知;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2-0138-02总第506期Vol.506大学(思政教研)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2021年3月Mar.20211506年是为正德元年,首辅刘健、少傅谢迁向明武宗奏请诛杀干政宦官刘瑾未成,致仕回家。
给事中戴铣、李光翰等二十余人上奏,想让刘谢二人留任,反遭逮捕。
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守仁(号阳明)上疏论救却遭连累,被打了四十大板后降职远调到贵州龙场驿,当了个不入品的驿丞。
在龙场驿,王守仁没有下属、编制和办公场地,他召集随从修房,开设书院教苗族民众读书、写字、学理,受到爱戴。
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在龙场驿继续格物穷理,顿悟之后为中国哲学立起一座里程碑———阳明心学。
学界普遍认为,王守仁思想的发展,以龙场悟道为分界线。
台湾学者蔡仁厚提出龙场悟道之前的阶段是王守仁“自我发现”的过程,后一阶段是“自我完成”的过程[1]。
张立文也说:“从笃信朱熹格物穷理的‘照着讲’,到中年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的‘接着讲’,王守仁从自己格竹子之理的失败中,孜孜追求,或出入释老,或泛滥辞章,其生命的跃动,永不停息,终于经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磨炼,而得来龙场悟道。
知行合一王守仁的心学教学内容

知行合一、王守仁的心学解读在王阳明之前,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我的理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得出自己的认识就是格物致知。
通过不断地认识,从而形成天理,人一生的目标就是遵守和执行好天理的运行,消灭个人的私欲,达到个人与世界的融合。
他的论述本无问题。
但是他的论述只是个人发展、实现价值的一种途径。
当这种论述被社会广泛接受,并形成思潮的时候,这种论述就成为社会人人认同并推行的社会学说。
这时候格物成了天下共同格的物,知也就成了天下共同的知,理也就成了天下共同遵守的理。
而社会的氛围甚至律法也就共同倾向这一致的天理,灭一致的人欲。
这就是天理单一化教条化,使人欲成为人所不欲、共同鞭笞的恶行。
事实上,做好格物的自然界还好说,作为格物的社会。
社会是所有人的集合,这个集合是不断转化和变化的,是有适应一时的天理,而无恒久不变的天理。
如皇帝贵为天子这是一时的天理,但作为昏君一样可以推翻,这则是天理的变化。
如孝顺这是天理,但父母虐待子女,那还要固守这天理吗?所以朱熹的学说将社会推向的呆板教条死气沉沉的一面,甚至是扼杀人性的牢笼。
王阳明的心学并没有简单的反对朱熹。
他认为朱熹的大道是正确的,但是次序和方法错误。
他的著名言论“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是理”、“心外无物”等,在我看来,这是对朱熹学说的扬弃。
他认为格物致知的“知”,一方面指知识,更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
而这个信念并非可以通过单纯的学习可以达到,只能通过去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
所以知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信念会有很多种,在实践过程中要挑选有利自己的,也不违背社会准则的作为信念的内涵,即是致良知。
这一个良知就是心的基础,也就是个人的独特的准则,或者说是天理。
然后实现古人推崇的“穷理尽性”,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将天理重归个人。
而社会的内涵则是规范与协调,使人各安本分,各尽其用。
但是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在个人发展中究竟是怎么样一个过程,我推演了很久。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的心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一、心即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心即理”,即认为心和理是同一的,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本体,理是世界的规律和法则。
因此,心和理的关系就是本体和规律的关系,理在心中,心就是理。
二、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知和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他主张以行为本,以知为辅,认为行为是实现知的前提和基础,而知是指导行为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即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他认为良知是天赋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他主张通过内省、体悟、实践等方式来发掘和实现良知,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和人格上的升华。
四、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人心中的善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他认为,只有当心中存在某种欲望或情感时,才会产生相应的善恶观念。
因此,他主张通过消除心中的欲望或情感来消除善恶观念,以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
五、万物一体王阳明认为,万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认为万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只有通过观察和体验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和意义。
因此,他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探索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和“万物一体”等方面。
这些观点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完整体系。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这些观点也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和实践。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简述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王守仁(11551213)是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知行合一”道德教育论,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行合一”指的是要求人们在行为表现中,思想和行为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即知行必须相一致,理念要实践于行动,为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而奋斗。
他认为,人只有把知识融入行动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
他还认为,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只有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明晰自己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道德水准,真正做到有所心存,有所行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要求人们要把自己的理念融入行动中,还要求行为必须符合法律和伦理规范,并要求人们要有责任心,贯彻自己的价值。
从社会角度来看,知行合一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帮助个人和社会更加和谐、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比如,通过知行合一,个人可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组织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更能够让其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体系,以较高的效率和质量完成相关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更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其业绩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是综合的实践教育,它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日常的行为表现中坚持自身的价值观,从而做到理念跟行为能够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2)加强实践教育:要让孩子们在日常实践中加强认知,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实践教育更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3)培养社会责任感:要让孩子们学会懂得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具有责任心,不断完善自我,铸就自己的精神家园。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

浅析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摘要:知行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都有自己的知行观,他们在认识上各有千秋,不尽相同。
生活于明朝中期的王守仁看到朝廷政治腐败,宦官专权,道德沦丧,程朱理学的僵化,社会风气的凋敝,在经历了守仁格竹和龙场悟道等崎岖的人生经历后,独树一帜首创了知行合一思想。
这一思想要求人们做到言行一致,把知行统一起来,并积极倡导力行。
王守仁创建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教育儿童方面更是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后代借鉴和学习的观点。
关键词:知行合一;背景;影响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85-01一、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形成的背景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生活中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萌生出来的。
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叶,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王室、贵族和宦官利用政治权力大规模地侵占土地,大地主进行大范围的兼并土地,上至皇帝下至大臣们,基本都是些腐朽堕落、贪婪残暴的人,为了争权夺利而纷争不断,社会上道德败坏,世风日下,明朝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当时的学校教育,由于受到科举的影响,学生都用心于记诵八股文,追逐名利。
教师所教的,学生所学的,都已经不是“明人伦”的教育内容了。
王守仁认为,造成这些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知行分离,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反对道德教育上“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知”的人。
他进一步提出,当时之所以会出现道德败坏的情况,除去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之外,士大夫们所奉行的程朱理学“先知后行”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把知、行分成两个部分,因此当产生不善之念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去实施这种不善之念,但是也无法去禁止。
二、王守仁知行合一理论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王阳明知行合一就是反对知行分作两件事。
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王阳明所讲主意是指建议、指导、统御,工夫是践行躬行。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知心明性阳明职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何为知行合一文:刘长志编辑:廖先辉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何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
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
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
01何为立功?平定宸濠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将儒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
2何为立言?流传至今的传**录、当时王阳明授课的盛况,都将他的一言一行传播到了众多的弟子当中,从而流传至今。
3何为立德?不说别的,单单“良知”二字,就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朝气,开辟了新的气象!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
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
静物,如石头、桌椅。
植物,如柳树、杨树。
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
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
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
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王守仁教育思想:知行合一、各得其心
编者按: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
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有和教育家。
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的学术思想,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
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其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
他又明确地宣称平生讲学,专在“致良知”三字。
他以“良知”为人人具有的“良知自知”,是“有教无类”的理论依据。
从“致良知”的中心思想出发,主张教学重在引导学者“各得其心”。
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学说作为反对朱学的精神武器,批评理学“外心以求理”,同时猛烈抨击朱熹以及当时学者那种“循章摘句”、“支离决裂”的恶劣风气,明确破除当时的迷信,独树一帜,另立体系,是时代的勇者。
他所倡导的、所身体力行的,就是一条以内圣带动外王的路线,其中包含了一种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复兴的要求,以及对宋代以来的理性主义潮流的一种反抗。
正文:
[原文]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
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
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云“知茛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
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加是。
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先其本心者也: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
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
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訚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
心一而
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
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斫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节选自《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释读]
来信说:“‘真正认识到了就可因此而称其为行动,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
这是学者要切实明确的教育观点,定为亲身实践才行’。
假若把行真的当做知的话,恐怕人们会专注于对本心的探求,因此而失却了事物之理,肯定会有模糊认识和不能通达的地方,这哪能成为圣门知行并进的传统?”
认识达到了真切笃实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
在实践中,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
只是因为后来撑者把知与行截然分开,分别下工夫,背离了知与行的本义,因而才有了“知行合一并进”的观点。
“真正认识到了就可因此而称其为行动,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就像是来信中所说的“知道了食物的味道才吃”那些话中的意思一样,前面已经简略地分析过了。
这虽然是为了切实挽救失误才阐述的观点,然而,知与行的关系,本来就是这样的,并不是用我的意想使两者的次序有所改变,暂且创立了这么个观点,以求一时苟
且。
所谓“专注于本心的探求,因此而失却了事物之理”,这样讲大概已经失却本心了。
事物之理不在自己的心外。
到心外去探求事物之理,就没有事物之理了;舍弃事物之理而求理于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又有何物不能包容呢?心的本体,就是性。
性就是理。
所以,有孝敬父母的心,就有孝之理;没有孝敬父母的心,就没有孝之理。
有忠君的心,就有忠之理;无忠君的心,就没有忠之理。
理怎能在自己的心外呢?朱熹说“人之所以要学习一原因,在于心与理罢了。
心虽为一身之主,实际上却管理着天下理;理虽然分散在万事万物之中,实际上上不外于一个人的心”,在这样的一分一合之间,已经难免会产生启发学者把心与理当做两回事的弊端。
这是后来有人为什么会产生“专注于本心的探求,因此而失去了事物之理”忧虑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心就是理啊!到心外去探求事物之理,因而才会有模糊认识和无法通达的地方,这是告子“义在心外”的说教,是孟子批评告子不懂得义的缘由。
心就是一切。
从它整体上的同情忧惧来说,称做仁;从它处事合宜来说,称作义;从它处理的条理来说,称做理。
仁不能到心外去探求,义不能到心外去探求,惟有理能到心外去探求吗?到心外去求探理,这是人们抒发在与行分离为二的原因;到自己的心中去探求理,这是圣人门下“知行合一”的观点,你何必怀疑呢?……
自《尚书》中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知行思想后,“知”与“行”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在王阳明之前传统儒家知行观中,广义上“知”是人的心知的统称,“行”是人的行为的统称;狭义的“知”主要是指道德知觉,“行”主要指道德实践。
两者的关系是分离的。
最具影响力的是朱熹的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的知行观。
而王阳明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知行合一”的问题。
在他看来,知行尽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说,但不能“分为两截”去做,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理。
因此他批评“外心以求理”的“知行二分”,主张“求理于吾心”的“知行合一”。
[原文]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
萌芽再长,便又加水。
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
”(节选自《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下·门人黄直录》)[释读]
先生说:“我们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
程度去做。
今天的良知达到这么个程度,就随着今天的程度去扩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开悟,便随着明天的程度去扩充,这样做才是精粹纯一的功夫。
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
好比是一棵树刚刚生出萌芽,只浇些水就够了,萌芽稍长,便多加些水。
从拱把粗以至长到合抱,浇水时,都是随着树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增加的。
假若是些小萌芽,把一桶水尽情倒去,就把树浸死了。
”
王守仁用“致良知”三字来概括自己一生的讲学活动。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他肯定学习就是致良知,即挖掘和发挥潜能。
如果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可以成为圣人;如果发挥得不够完全,便是贤人;愚夫愚妇与不肖者虽然不能发挥他们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并非不存在,只要充分地发挥出来,“即与圣人无异”。
所以教导之法很重要。
而“随人分限所及”是其中的一条教学原则。
在这里,人的“分限所及可以理解为人的接受能力的限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分限所及”是在逐步境长的;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的“分限所及”也是在逐步增长的。
“随人分限所及”既有因材施教的意味,也有教育必须舌应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含义。